《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 1
做任何一項工作,如果能做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基本上就是一種藝術了。因為在這極端和精致的背后,是對這項工作精準的理解,以及通過獨具特色的方式進行的呈現,這本身就是“藝術”的特質。教育工作也是如此。
李希貴的《教育藝術隨想錄》,看上去是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教育教學、教育管理行為的瑣碎記錄,但其背后始終閃耀著先進教育思想的光輝,也是他的教育藝術的集中呈現。
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育要成就每一個孩子,這樣的口號大家耳熟能詳,但最為普遍的情況是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知行不一致的現象體現的特別明顯。李希貴校長顯然看到了這一點,并在這方面做了許多遵循教育規律的探索和實踐。
讓學生學會選擇,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實際確定課程層級,選修相關的課程,其價值不僅僅在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上,更是為他們今后走上社會學會選擇。教育觀點:
1、對于教師,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評先進,應盡量少評先進。許多時候,學校生態都是因為甄別好壞而被破壞的。
2、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并不意味著必須會做科研課題,另一方面,研究型教師的成長也必然是一名教師自我發現、自我喚醒后水到渠成的結果。深諳于自己的教學,并在日常教學中學會反思,也同樣是一種研究能力。
3、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去統一思想,甚至試圖統一步調,而應該統一目標,并鼓勵先進、允許落后,允許不同的節奏、多元的方式,但指向共同的愿景,這應該是一種更健康的機制。
4、成熟的管理者不應該天天思考著"不許干什么",而需要關注的恰恰是"應該干什么"。
5、凝聚老師和家長的力量,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確立共同目標,以孩子的成長為唯一目的。當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圍繞這個目標的時候才能真正凝神聚力,教師、家長心情舒暢。
李希貴說:“成功的管理者不僅要對自己的指揮和激勵能力堅信不疑,還必須能夠傳達出自己的高期望,這樣才能從普通人身上得到超常的成績!边@也是體現他教育藝術的一種信念。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 2
教育的價值在哪里?李希貴在他的《教育藝術隨想錄》的開篇就討論了這個話題。他說:“教育的任務是為富民興國的大業造就人才。學生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通過自己本身的不懈努力升華為成就感,使良好的'意志品格得到強化。教育的價值要在教育者的未來和社會的未來中體現出來,這樣的教育價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然而,作為一位剛入職不滿一年的英語教師,我不由地在想,我身邊的教師同事們,都是滿懷熱忱,滿懷信心,滿懷理想,為了實現教育的價值一直在努力,但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們也明白教育價值的意義呢?此刻,那些對學習英語有抵觸情緒的學生的話又重新浮現在我眼前,帶著這些話,我開始在書中尋找答案。
“學英語沒用”
學生們說,現在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英語學了我以后不和外國人交流也用不上。但學習不只是在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思想上的升華。有可能畢業之后再也不用學習英語,可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夠教會我們用更開放的思維,更國際化的視野去看待事物,未來我們不只是中國公民,更是世界公民。
“學英語就是死記硬背”
傳統的英語教學總不免讓學生一遍遍的讀,背,記,我們平日也總要求學生過關詞,句,篇,可是學生們真正學會了多少,又真正會用多少?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一直是我們在不斷探索解決的問題。不妨試著放手,“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學習的樂趣。
“英語學不會”
由于學生英語基礎不扎實,所以在中學階段對學習英語喪失信心,受挫,以至于對英語產生抵觸情緒。所以,如何讓這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重獲信心,感受到成就感十分重要。把批改作業時的錯號換成問號,待學生訂正過后再將問號換成對號,一個小小的批改符號就可能使學生的心態產生積極轉變,那么平時多一句鼓勵的話,設置讓學生容易答對的問題……就可能讓學生多些信心與對自己的肯定。
希望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繼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悟問題,與學生一起喚醒自我,發現自我,并最終成為自我,希望未來我的學生們也可以說出“幸虧當初我們英語老師,英語課,英語學習……”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 3
書香幽幽,培育蕓蕓眾生。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讓閱讀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形成教師讀書論壇機制,6月24日下午,東風東路小學在錄播大廳開展主題為“閱讀越青春”的《教育藝術隨想錄》教師讀書論壇活動。
學期初,學校利用每周一下午校本培訓時間,通過各年級組輪流領讀的方式帶領全體教師共讀李希貴校長撰寫的《教育藝術隨想錄》。每領讀三篇,領讀教師就運用rollcall點名冊隨機抽取三名教師結合個人工作實際談感受、講收獲,趣味性的閱讀方式增強了教師與文本之間的.思維碰撞。
學期末,在整本書共讀結束之后,學校精心策劃、周密部署《教育藝術隨想錄》教師讀書論壇活動。全體教師充分準備、積極參與,享受閱讀的美好氛圍。全校教師共分八個組,兩兩對抗,每個組主講時間為5分鐘,通過演講、表演(相聲、小品、戲劇等)、辯論等多種形式詮釋書籍內容,形式新穎、氣氛活潑。每個組展示結束后,對抗組對詮釋內容進行提問,展示組推選主講人進行解答,個人解答不了可求助組員,提問環節時間為3分鐘。學校領導班子成員擔任評委,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基礎上,在愉快而充滿思維含量的氛圍中,最終評選出優勝組為二年級組、四年級組、五年級組和英語組。校長張紅為優勝組成員頒發紀念品。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服務于教育;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才有底氣帶領孩子一起進入書的世界暢游;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才能讓生命溢滿書香,讓書香滋養心靈。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 4
讀過李希貴的幾本著作,也曾到十一學校參加過他們的嘉年華活動,在烏蘭浩特一中聽過他的專題講座,一直覺得李校長是位傳奇式人物。從1990年開始,李希貴歷任山東省高密四中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濰坊市教育局局長,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兼任國家督學。今讀了李希貴老師的著作《教育藝術隨想錄》,感覺受益匪淺。李校長一路走來,始終堅持的就是把教師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培養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運用“學生第二”的手段,促使教師實現“學生第一”,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站在學校的C位。
一、教育教學改革的先鋒人物
當老師,他改變教學方式,給學生權利和時間;當校長,他要讓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長;當局長,他給學校和老師更大權力。在教師、校長、局長的三種角色變換中,李希貴始終堅持:讀書、思考、改革。在高密一中開始推行“教師職務雙軌制”和“校長干部職級制”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在濰坊開始推進濰坊市的校長職級制改革、中考制度改革、教育管理改革等一系列改革。2007年10月,到北京十一學校任校長,經過幾年的準備和動員,開始進行了十一學校的育人模式和學校轉型的綜合性改革,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讓學生、教師、學校“自由呼吸”。他認為老師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才會全身心投入于教育事業,也唯有尊重學生,才可能細致周到地為學生著想。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
二、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
李校長把德育當成一門課程研究,讓學生在活動中經受道德磨練,以科學的態度尊重育人規律,始終關注學生的成長與心理健康。堅持學生成長在活動中,盡最大可能把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通過開展“讀名著、賞名畫、聽名曲”“禮儀培訓”“一日文化三餐”“每月百星” “尋找絆腳石”“營造聚賢林”等活動,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改變不良習慣,讓學生樹立自信,體驗成功,把握現在,贏得未來。在十一學校的價值觀里,有一條“盡量以學生可以接受的處分方式”。特別是包容學生的錯誤,一個學生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今天在學校里看起來沒有犯錯,“無過失” “零缺陷”,但到了社會上就可能會犯更大的錯。他讓犯了錯的學生給自己寫信,使犯錯者跳出自我的圈子,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對錯誤進行客觀冷靜的思考,既分析錯誤的原因,又列舉出錯誤帶來的危害,同時反思讓自己應怎樣走好自己的路。當然,這是特定情境下的一種教育方式,萬不可推而廣之。多年來,十一學校秉承“無個性即無人才”的人才觀,承認差異,尊重需要,實行選課走班。學校設有260多種獎項,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獲獎,提倡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益,從而使學生堅定信心,走向成功。學校善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舉行“高樓墜蛋”活動,從三樓高的教學樓頂扔下的生雞蛋以不碎者為勝,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最具匠心的是一位學生把雞蛋放在中間挖好小洞的放塑料泡沫中,然后用塑料袋給它做了一個降落傘,雞蛋落地時完好無損?梢哉f這個活動真正找到了學生的興趣點,落實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素質教育并不是不要成績,讓優秀的教師擔任兩個班的班主任,實施班主任集體備課制。在狠抓教學落實上,以單元清和滿分卷為載體培養學生影響一生的學習習慣,形成一些超越分數之外的處理問題、做出決策的自我管理方式,的確讓學生終生受益。
三、從反思走向卓越
本書中,李校長對于自己20年前工作進行了反思,今日反思這部分內容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研究、借鑒。高密一中時規定的科研工作一票否決,其實并不合理,讓所有的教師都走上科研,并不適合每位教師的特點,也不是中學崗位教師必須的。對于今天的老師來說,成為研究型的教師并不意味著必須會做科研課題。決定班主任每月管理水平津貼的德育管理積分,不宜分成若干等級,應該規定一個合理的.標準,只要各個班達標,每位班主任的津貼相同。這樣,不是為了別的,主要是讓班主任能夠心平氣和地等待學生成長。在一個組織里,“熱爐”不可太多,否則就會造成縮手縮腳、謹小慎微甚至人人自危的校園文化。成熟的管理者不應該天天思考著“不許干什么”,而需要關注的恰恰是“應該干什么”。應該換一種眼光看問題,更多地去發現各個領域里的閃光業績、令人感動的事跡,營造溫暖人心的氛圍。教師的工作,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學校管理不可能用八小時工作制來衡量和評價一個教師的工作,更不可能用早點名、晚考勤來監督教師。因此,從尊重老師和保護與調動教師積極性出發,我們不能僅僅用上傳備課等形式來證明老師工作的痕跡,久之會讓老師們浮躁,沉不下心,我們應關注教師工作冰山一角下面的隱性工作。教師的工作是一項富有個性的創造性工作,發現他們的特長、優勢,比只盯他們的弱點、短板更重要。
四、關注學生的未來
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我想,剩下的東西應該是健全人格和人文素養,教育最終給孩子留下的是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回味。今天,我們應該向李希貴學習,努力把學校辦成一所讓師生終身回味的好學校,堅守“把每個人放在心上”的教育信念,踐行“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態教育、生本教育,讓學校成為師生幸福的精神家園。堅守生命教育核心,彰顯溫暖特質,讓教師能聽到生命拔節的聲音;堅守生態教育品質,營造溫馨氛圍,讓學生長成本來的樣子;堅守生本教育立場,閃爍溫情光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持續在學生上用功,在教師上發力。雖然未來的路很難,相信只要堅持就會前進。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07-02
《教育藝術隨想錄》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07-04
淺談兒童藝術與藝術教育07-02
藝術教育格言精選07-02
關于藝術教育06-26
藝術教育格言07-02
藝術與藝術教育價值探析論文07-03
《隨想錄》讀后感03-17
論藝術教育中的情感教育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