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簡短故事16個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看到過成語吧,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成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簡短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
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了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以后,體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國君,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后,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長清明。”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2
清明就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 論達官貴人,還就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 掃墓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 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 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 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 19 年后回到了晉國,重 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天。后來重耳做了國君, 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 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3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4
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舊時,清明時節的郊野之中,眾人春游的場景是非常盛大熱鬧的。當時游樂活動在清明節俗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差不多與祭祀平分秋色。至少不像今人這樣一提到清明節,就把主要注意力都放在清明掃墓上。有學者認為清明節主要是一個快樂的節日,此話不無道理。
有人會說,清明祭祀是肅穆或悲傷的,與輕松快活的春游豈不矛盾?其實這種想法是出于簡單教條地看問題,也是不了解民眾的精神與生活的表現。初唐統治者就曾基于類似的看法,下令禁止寒食的掃墓共郊游,但是后來不得不解除這種禁令。清明時節祭祀能與游樂并行不悖,有這樣幾條原因:第一,中華民族有很強的天人合一觀念,在自然界生機萌動、氣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懷抱,是出于人的本能的沖動,是合于人的本性的,也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體現。這一時光,人的這種沖動或要求是難以抑制的。第二,民間自古以來就有在莊重的儀式之后縱情歡樂的節日文化傳統,而清明節的'源頭之一上巳節正是一個這樣的節日,何況魏晉之后上巳節就已演變為一個純粹郊游宴飲的的節日。上巳節在郊野縱情游樂的傳統必然在清明節俗中得到體現。第三,清明節的節期前后有十來天,祭祀可在一天內完成,其他時間可以純做春游。第四,民間對生死向來有一種流傳廣泛的曠達觀念,認為人出自黃土又歸于黃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只要是盡壽而終,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傷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壽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謂“紅白喜事”。這樣,祭奠正常壽終的親人和祖先,就不是一件真正悲傷的事情,只是表達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個鄭重儀式。一些女性的哭墳也是按禮法所為的儀式的一部分,或者是發泄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儀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們能普遍地將掃墓與春游結合起來。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了這種掃墓與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5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于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年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里靜靜地吟誦這首詩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今天我們來到墓前,按照俗例,我們擺上鮮花和各色祭品,我們進行了特定的拜祭儀式,對先人表示了哀思緬懷之情。掃墓后,讓我們明白了“做人不忘本、不忘根,飲水要思源”的道理。
眾所周知,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歷制定的,陰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被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清明節流行掃墓,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
風俗最重清明節,踏青之風也極盛關于清明節。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7
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清明節來歷的故事200字故事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8
有關清明節的由來: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N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N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9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于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此時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么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此時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0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 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 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 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 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饑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 用火烤熟后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于在 19 年后回到了晉國,重 耳后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天,后來重耳做了國君, 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 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1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蘇,能夠春耕播種了。
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能夠見到彩虹了。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2
在我的家鄉對清明節有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躲避禍害,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跟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餓暈過去。介子推為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就送給他吃。十九年后,太子回國做君主。就是后來傳說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向想起舊事,心中有愧,晉文公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背著老母躲進山里。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想讓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
第二年清明節這天,晉文公率眾臣到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林山坡上的被燒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以為柳樹是介子推轉化,他便賜柳樹為清明柳。要求晉國百姓家家門上掛柳枝,掃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3
1948年5月25日,進攻隆化縣城的戰斗打響。董存瑞所在的6連負責拔除敵人核心陣地——隆化中學。臨出發前,身為爆破組組長、在比武中奪得“爆破元帥”的董存瑞,代表大家表決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里去,讓大家踩著我們把隆化拿下來!”他帶領戰友接連炸毀了敵人3個炮樓5個地堡。打開隆化中學東北角的外圍工事之后,敵人隱藏在圍墻外干河道上橋形暗堡的機槍突然開火,部隊遭受嚴重傷亡,突擊受阻,而派去爆破的戰友又一個個在中途倒下。
面對敵碉堡的兇猛火力,董存瑞再次請戰,在戰友的掩護下沖到橋底。此時,他的.左腿被敵人的機槍打斷,暗堡的底部離干涸的河床還有段高度,河道兩側護堤陡滑,他兩次安放的炸藥因沒有木托都滑了下來。此時,沖鋒號已經吹響,拖延一分鐘就會有更多的戰友犧牲。董存瑞毅然用身體做支架,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了導火索。隨著天崩地裂的一聲巨響,敵人的橋形暗堡被炸毀,紅旗插進了隆化中學。董存瑞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為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道路,犧牲時年僅19歲。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4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之后,終于是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了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是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就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要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5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圖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 16
清明節和春秋有名的晉文公有關。話說晉文公重耳還在做公子的時候被迫害逃亡國外,途中又累又餓,讓手下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當大家正著急的時候,有個叫介子推(古代人名都好奇怪)的`,到僻靜處,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做了一鍋肉湯給晉公子重耳。
晉文公
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后,大事封賞了以前跟自己逃亡的群臣,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替介子推鳴不平,讓介子推找晉文公求賞,介子推卻默默的退出,隱居了。
后來晉文公經過別人提醒,追悔莫及。派人到處尋找介子推。最終打聽到介子推在一座山里,可是山太大,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來放火燒山。但是仍然沒見介子推出來,后來在一顆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背著自己老母,已經死了。在樹洞里發現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介子推
晉文公很傷心,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次年晉文登山祭奠介子推,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非常高興,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告知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踏青
到了宋代,清明節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習俗,形成了以踏青掃墓為主要活動的節日,并流傳了下來。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故事簡短12-16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11-08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8篇11-08
清明節的簡短故事(8篇)11-08
清明節的故事07-09
清明節的故事09-03
清明節的故事02-25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07-09
清明節的由來故事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