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總結
總結是在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進行回顧檢查、分析評價,從而得出教訓和一些規律性認識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是正確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總結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垩氐乇硭竭\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俦卑肭蛳陌肽,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艹嗟廊陼円蛊椒帧D习肭虻那闆r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巖石(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巖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巖石分三大類:①巖漿巖(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巖(巖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巖(變質作用)。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三大類巖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巖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洼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云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并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云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俪嗟赖蛪簬В阂驗闊崃ψ饔眯纬,氣流輻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诟睙釒Ц邏簬В阂驗閯恿ψ饔枚纬桑瑲饬髟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芨睒O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
(3)高緯環流:
、迾O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于降水量大于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邩O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準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趯Q笊锏挠绊憹O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于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巖石圈,促進巖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于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干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于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有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ㄔ靸r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干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臺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總結2
一、地理概念與地理術語
1、水循環: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
通過各個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
2、水循環的類型包括:海陸間循環、陸地內循環、海上內循環
二、地理原理
1、水循環原理:
。1)環節: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表徑流、下滲、地表徑流、植物蒸騰
。2)內流河、內流區域:陸地內循環外流河、外流區域:海陸間循環
(3)人類最容易干預的環節:地表徑流
。4)對陸地上的水得以補充、水資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環是:海陸間循環2、洋流的分類:
。1)按性質分類為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
2、漁場的形成:
(1)寒暖流交匯:
a、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
b、紐芬蘭漁場墨西哥灣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
c、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
原因:(1)將下層營養物質帶到表層為魚提供餌料
(2)兩種洋流匯合形成“水障”,阻礙魚類游動
(2)海底上升補償流:
d、秘魯漁場秘魯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為魚提供餌料
三、地理事物分布規律
1、洋流的分布規律:
。1)中低緯度的大洋環流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2)中高緯度的大洋環流以副極地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
。3)北印度洋的大洋環流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4)環繞南極大陸的洋流西風漂流(寒流)
2、世界和我國水資源的分布規律
(1)世界:a、從全球來看,水資源分布是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b、除南極洲外,亞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羅斯,中國居第六位
。2)中國:
a、我國的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
b、從地區分布看: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c、從時間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貧乏
四、地理事物間聯系
1、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洋流對大陸沿岸的氣候影響很大,暖流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有降溫減濕作用。
。2)洋流對海洋生物和漁場分布具有顯著的影響;寒暖流交匯和上升補償流往往形成著名漁場
。3)洋流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
a、順洋流航行可節省燃料加快速度
b、寒暖流交匯相遇往往形成海霧,對航行不利
c、洋流從南北極地區攜帶的冰山給海上航運造成較大威脅
(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擴大了污染范圍
2、厄爾尼諾現象(圣嬰)對氣候的影響
現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海面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影響:
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東岸地區,氣候由原來的干燥少雨變為多雨,引發洪澇災害
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區,氣候由原來的濕潤多雨變為干燥少雨
3、拉尼娜現象對氣候的影響
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影響:
a、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交替出現,但發生頻率要比厄爾尼諾現象低b、我國易出現冷冬熱夏,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個數比常年多
c、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巴西東北部等地降雨偏多
d、非洲赤道地區、美國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干旱
4、陸地水體之間的`關系:
從運動更新的角度看,陸地上的各種水體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的關系
5、河流補給的來源有哪些、補給特點及典型地區
。1)雨水補給隨降雨量的變化而變化不連續且集中(我國東部季風區)
(2)季節性積雪融水春季升溫有時間性水量變化小(我國東北地區)
。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溫融水、水量較穩定西北和青藏地區
(4)湖泊水與河流的相對水位;對河流有調節作用長白山天池,長江中下游地區
。5)地下水與河流的相對水位;水量較小,但穩定可靠比較普遍
6、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1)水循環維持地球上各水體的動態平衡,聯系各個圈層,促進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2)水循環使陸地淡水不斷更新,但水資源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3)水循環影響全球的氣候,不斷塑造地表形態
五、人地關系
1、合理利用水循環的措施有哪些開源措施:
。1)合理開發和提取地下水
。2)修筑水庫把大氣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積起來;調節水資源的時間分布
。3)開渠引水(跨流域調水):把水資源豐富地區的水調入貧乏的地區;調節水資源的空間分布
。4)海水淡化
。5)人工增雨節流措施: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節水意識
。2)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
2、世界水資源危機的原因
(1)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資源需求量增加
。2)水體污染現象嚴重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2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8-16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1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篇)10-16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篇10-16
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08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集錦15篇)03-28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集合15篇08-07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匯編1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