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程設計個人小結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萬物在更新,而我們在成長,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讓我們一起來寫一份小結吧。那么要如何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課程設計個人小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次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我拿到的題目是蜂窩煤成型機的設計。
本次設計旨在培養我們進行機械系統運動方案創新設計能力和應用現代先進設計手段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是我們機械類各專業學生在學習了機械原理課程后進行的一個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是為提高我們本科生機械系統運動方案設計、創新設計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服務的。其實就是要求我們運用機械原理課上所學過的各種機械機構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拿到設計題目后,我就開始認真研讀設計任務書,明確設計內容和要求,分析原始數據及工作條件;然后通過借閱(圖書館)、搜集(網絡)查找有關信息、資料及手冊;由于《機械原理》是上學期課程,我先復習了機械原理課程有關內容,其中包括:機構的組成和結構(自由度),連桿機構(急回,壓力角,死點),凸輪機構,齒輪機構,間歇運動機構和組合機構。并自學了下篇-機械系統方案設計的內容。熟悉了相關機構的設計方法,初步擬定了設計計劃。
因為是第一次獨立進行課程設計,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比如在選擇機構時,各種構件都有哪些性能適用于我所做的機構;在確定機構尺寸時,型煤尺寸和粉煤高度與型煤高度之比該怎么使用;在進行傳動系統動力學計算時,如何運用已知條件:生產率為18塊/min……針對這些問題,我通過請教老師,查閱資料,思考揣摩,得到了解決。例如李老師告訴我們在使用六桿機構時要注意其行程較小這一缺點;由于機械原理課本中沒有涉及間歇運動機構具體的計算公式,我去圖書館借閱了《間歇運動機構設計與應用創新》等相關書籍,找到了相關公式;隨著自己對蜂窩煤成型機工作原理的進一步理解,我知道了生產率可轉化為轉速……當然遇到的問題還有很多,我基本上在設計和計算過程中
通過學習和實踐解決了,過程中和同學間討論也幫助我學習了不少經驗和知識。
在機械原理課上所學的知識是比較理論化的,通過這些理論我了解了一些機構的運動方案與運動軌跡,至于這些構件、這些機構真正要派些什么用場,在我腦中的概念還是挺模糊的,但是在這次為完成課程設計的任務當中,我開始對傳授機械原理這門課的真正意義所在有了初步了解。換句話說,因這次課程設計我把理論與實踐運用結合了起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通過這次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即蜂窩煤成型機的設計,我知道其實要做一項課程設計并不簡單,要把它做好就更不易了,從中我也感到自己的知識面其實是很狹隘的。在理論知識的貫穿上和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也亟待提高,可以說這次的設計就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不足之處。但也因此而小小地鍛煉了一下自己,為以后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及大四的畢業設計做了一個準備。
在為課程設計寫說明書時,為了讓說明書內容更充實,使自己的書面語言更趨向于專業化,我們組到圖書館去借了相關的書籍來翻閱。在查找資料、閱讀資料的同時,我還知道了更多以前課本上沒有學到過的知識,比方說當所選槽輪槽數與要求工位不一致時,可利用齒輪機構進行增速或減速。
經過一個多月機械原理設計的學習及研究,我明白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懂的知識,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實踐學習的重要性:實踐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的方法。
這次課程設計,使我有了很大的收獲,鍛煉了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我學會了勇于創新,擴展思路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還加強了和同學之間的團隊協作精神。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而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克
服。最終有了今天的成績,令我們每一個人欣慰。同時,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
通過本次機械原理課程設計,除了加深了對大二學習的機械原理知識的理解,我還實踐了機械制圖課程中學習的CAD和三維實體造型技術課程中學習的Pro-E繪圖技能。總之,既提升了自己的設計能力,又鞏固了課本知識。當然這學期的機械設計知識在本次設計中也幫助自己不少,像V帶傳動,減速器等。
最后,我要特別感謝指導老師李克旺副教授,他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料和應用軟件,并指導和幫助我完成了本次設計。
【課程設計個人小結】相關文章:
課程設計小結02-02
數控課程設計小結11-22
機械課程設計小結03-16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小結11-22
課程設計實訓小結07-30
課程設計小結11篇02-02
課程設計小結(11篇)02-02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小結11-22
課程設計小結(通用17篇)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