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生物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生物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小節內容講述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定律。教材首先介紹了孟德爾的雜交試驗方法和試驗現象。接著講述孟德爾用“遺傳因子”(后來稱為基因)對試驗現象進行的分析,即闡明了分離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本小節在編排上,注意采用從現象到本質的方式,以便使學生能夠逐步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
基因的分離定律是三個遺傳定律中的第一個遺傳定律,是學生學習其他兩個遺傳定律的重要基礎,因此,本小節的教學內容是教學重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孟德爾研究性狀遺傳的材料和方法。
理解:(1) 性狀、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正交、反交、自交的概念;
。2)豌豆雜交的過程;
(3) 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及解釋。
應用:能判斷一對相對性狀的顯、隱性,根據已知條件寫出簡要的遺傳圖解。
能力目標
1、通過從性狀分離的現象到實踐的分析,從遺傳現象上升為對分離定律的認識,訓練學生演繹、歸納的思維能力;
2、通過遺傳習題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應用分離定律解答遺傳問題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標
1、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認識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通過孟德爾八年實驗研究事跡,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教育。
重點及落實方案
重點
1、豌豆的雜交過程。 2、孟得爾采用豌豆作試驗材料的特點;
3、遺傳圖解的簡要書寫。
落實方案
1、采用舉例、討論、多媒體等進行教學;
2、聯系所學知識,演繹歸納本節知識,從而掌握重點內容;
3、根據課本表6—2的已知條件,當堂練習遺傳圖解的寫法,并訂正。
難點及突破策略
難點
1、各種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2、豌豆植株與種子的關系;
3、遺傳學的各種表示符號。
突破策略
1、通過對初中知識的復習,進行知識的遷移;
2、通過正反例證來明確相對性狀的概念;
3、穿插小故事增強記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任務分析
本節課概念多,符號多,學生不易掌握,所以從小故事導入新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初中學的知識遷移到本節課的新內容上。教材前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進行探究,本節是在生物個體上進行探究,跨度大,要做好過渡。
學法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預習教材,并結合實際引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的學習興趣;
其次,指導學生在教材中找疑點、難點,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問、勤思考,做好筆記;
再次,指導學生進行圖文轉換的思維訓練。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課]
1、復習上節課的經典實驗,從時間的順序上理解孟德爾的杰出貢獻;
2、通過對孟德爾生平的介紹,體會他用豌豆的成功之處,并了解他的研究方法。
[教學目標達成]1、出示幾個經典實驗的時間順序,點出孟德爾的偉大之處:在不了解遺傳物質是什么的時候,就研究總結出了遺傳的規律。
2、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投影顯示孟德爾相片,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
①孟德爾簡歷說明了什么? ②為什么孟德爾采用豌豆會獲得成功?
③孟德爾研究遺傳規律的方法是什么? ④什么是相對性狀?
⑤孟德爾研究相對性狀遺傳的特別之處是什么?(把問題提出來,不用一次全部解答,分散貫穿在全課之中,讓學生思考,自己構建知識體系。)
。2)、學生在隨著教學的開展,學習有關內容后,可以分別做出解答:
、倜系聽枺簥W國人。21歲起做修道士。29歲起進修自然科學和數學,3年后修畢。43歲時在自然科學研究學會上宣讀了自己研究豌豆雜交的論文《植物雜交試驗》。62歲時帶著對遺傳學無限的眷戀,回歸了無機自然界。雖然在他生前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但他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科學、思想和精神財富。他的刻苦研究精神將是永存的。
、谕愣固攸c:a.嚴格的閉花自花傳粉植物。b.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差別顯著。
、勖厦系聽栄芯窟z傳規律的方法:雜交法。
、芟鄬π誀睿阂环N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菝系聽栄芯肯鄬π誀钸z傳的特別之處:分別對每一對相對性狀進行研究。
3、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倜系聽柾愣闺s交實驗的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可展示p代無論是正交還是反交,所獲f1代的種子,播種后均為高莖;f1自交,所獲f2代的種子,播種后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接近3∶1)。
②講解p、f、、×、♂各字母及符號的遺傳學含義。
③介紹正交、反交、自交的概念,突出講解“雜交”的過程。
、苷垖W生按小組討論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特點,并推舉代表陳述本組討論結果。
⑤教師總結學生通過對多媒體課件的觀察、討論后所形成的意見,結論如下:
子一代只表現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性狀分離,并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分離比接近3:1。
通過對課件的再一次展示,分清以下概念:
顯性性狀:雜交種子一代中顯現出來的性狀。
隱性性狀:雜交種子一代中未顯現出來的性狀。
性狀分離:雜交種后代中,同時顯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
、尥队帮@示孟德爾7個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結果統計表,分別對表中的(除了莖的高度)六對相對性狀用遺傳圖譜寫出來。并請學生計算顯隱性之比,對計算的情況進行總結。可進一步明確:子一代表現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接近3∶1,具有普遍性,是否具有一般規律性?(設想:如果豌豆的另一對相對形狀的f2也出現3:1,是否可以判斷親本的顯隱性呢?)
課堂練習:(穿插在教學過程中進行。)
1、性狀、相對性狀的正反例證的舉例、判斷;
2、寫遺傳圖解,能在圖中說明各符號的代表意義,并指出在這一遺傳圖中,研究的性狀是什么,其中顯、隱性狀怎樣分。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明確了豌豆的特點,孟德爾的雜交實驗法、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及性狀分離等;并發現了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遺傳實驗的特點。一對相對性狀遺傳實驗的特點,是否具有一般規律性呢?下節課我們繼續討論。附:板書設計:
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試驗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倜系聽 ②豌豆特點 ③雜交法 ④相對性狀 ⑤孟德爾雜交法特別之處
2.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
高二生物教案2
知識目標:
理解從基因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了解其原理和條件。
了解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書中插圖、照片等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能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課內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具備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于基因工程操作實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紹,從而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現代先進生物學技術,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貢獻,通過把現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習的熱情和愿望。
教學策略
教材處理
在教材處理上,本節課按照課本知識的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在過程中通過問題探究和問題情景的創設來合理過渡,并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探究過程環環相扣,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演示法、問題啟發式教學法、情景創設啟發式教學法、知識遷移比較教學等方法。
學法:觀察、理論推導、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課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體選擇
(1)用flash軟件制作的基因文庫建立過程的三維動畫
。2)用flash軟件制作的PCR技術過程的三維動畫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高二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識記固定化技術的常用方法
2、理解固定化酵母細胞的制備過程
3、知道固定化酶的實例
。ǘ┻^程與方法
1、固定化細胞技術
2、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的過程
。ㄈ┣楦小B度與價值觀
通過固定化技術的發展過程,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同時領會研究的科學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課題重點: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
2、課題難點: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
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在應用酶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些實際問題:酶通常對強酸、強堿、高溫和有機溶劑等條件非常敏感,容易失活;溶液中的酶很難回收,提高了生產成本,也可能影響產品質量。在本課題中,我們將動手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體會固定化酶的作用。如果你是工程技術人員,你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二)進行新課
1、基礎知識
1.1固定化酶技術。即將酶固定在一定空間內的技術(如固定在不溶于水的載體上)。固定化酶是指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間位置的酶,具體來說,是指經物理或化學方法處理,使酶變成不易隨水流失即運動受到限制,而又能發揮催化作用的酶制劑。
1.2固定化酶技術的優點:
。1)使酶既能與反應物接觸,又能與產物分離;
(2)固定在載體上的酶可以被反復利用。
2、固定化酶的應用實例――生產高果糖漿
。1)高果糖漿的生產原理
。2)葡萄糖異構酶固定:將葡萄糖異構酶固定在顆粒狀載體上,裝入反應柱中。
。3)高果糖漿的生產操作(識圖4-5反應柱):
從反應柱上端注入葡萄糖溶液,從下端流出果糖溶液,一個反應柱可連續使用半年。
。4)高果糖漿是果糖含量為42%左右的糖漿。作為蔗糖的替代品,高果糖漿不會像蔗糖那樣誘發肥胖、糖尿病、齲齒和心血管病,對人的健康有利。
。5)生產高果糖漿需要葡萄糖異構酶;其作用是將葡萄糖轉化為果糖;這種酶穩定性好,可持續發揮作用。
3、固定化技術的方法(識圖4-6固定方法):
細胞中含有一系列酶,在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過程中,通過代謝產生所需要的代謝產物。
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細胞固定在一定空間的技術。
將酶和細胞固定化方法有包埋法、化學結合法和物理吸附法。有。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化學反應,而在生產實際中很多產物的形成都通過一系列的酶促反應才能進行,所以操作比較麻煩。
可采用固定化細胞技術。
【比較】酶和細胞的固定方法和特點
〖思考1〗對固定酶的作用影響較小的固定方法是什么?吸附法。
〖思考2〗將谷氨酸棒狀桿菌生產谷氨酸的發酵過程變為連續的酶反應,應當固定(酶、細胞);若將蛋白質變成氨基酸,應當固定(酶、細胞)。
4、固定細胞的材料:
固定細胞時應當選用不溶于水的多孔性載體材料,如明膠、瓊脂糖、海藻酸鈉、醋酸纖維素和聚丙烯酰胺等
5、實驗設計
5.1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
(1)酵母細胞的活化:1g干酵母+10mL蒸餾水→50mL燒杯→攪拌均勻→放置1h,使之活化。
〖思考3〗活化是指讓處于休眠狀態的微生物重新恢復正常生活狀態的過程。
(2)配制CaCl2溶液:0.83gCaCl2+150mL蒸餾水→200mL燒杯→溶解備用。
。3)配制海藻酸鈉溶液:0.7g海藻酸+10mL水→50mL燒杯→酒精燈微火(或間斷)加熱,并不斷攪拌,使之溶化→蒸餾水定容到10mL。
〖思考4〗微火加熱并不斷攪拌的目的是什么?防止海藻酸南焦糊。
。4)海藻酸鈉溶液與酵母細胞的混合:將溶化的海藻酸鈉溶液冷卻至室溫,加入活化酵母細胞液,攪拌后吸入到注射器中。
〖思考5〗為什么要海藻酸鈉溶液冷卻后才能加入酵母細胞?
防止高溫殺死酵母細胞。
(5)固定化酵母細胞:以恒定速度緩慢地將注射器中的溶液滴加到CaCl2溶液中,形成凝膠珠狀顆粒。5.2固定化酵母細胞的發酵
。6)沖洗:將固定的`酵母細胞凝膠珠用蒸餾水沖洗2~3次。
(7)發酵:150mL10%葡萄糖+固定化酵母細胞→200mL錘形瓶→密封→25℃發酵24h。
〖思考6〗發酵過程中錐形瓶為什么要密封?
酵母菌的酒精發酵需要缺氧條件。
〖思考7〗錐形瓶中的氣泡和酒精是怎樣形成的?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的。
〖思考8〗在利用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細胞進行生產的過程中,需要無菌操作碼?
需要。
5.3發酵操作
6、結果分析與評價
6.1觀察凝膠珠的顏色和形狀
如果制作的凝膠珠顏色過淺、呈白色,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細胞數目較少;如果形成的凝膠珠不是圓形或橢圓形,則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高,制作失敗,需要再作嘗試。
6.2觀察發酵的葡萄糖溶液
利用固定的酵母細胞發酵產生酒精,可以看到產生了很多氣泡,同時會聞到酒味
補充:直接使用酶、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催化的優缺點:
注意事項
1.配制海藻酸鈉溶液:小火、間斷加熱、定容,如果加熱太快,海藻酸鈉會發生焦糊。
2.海藻酸鈉溶液與酶母細胞混合:冷卻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勻,不要進入氣泡
3.制備固定化酵母細胞:高度適宜,并勻速滴入
4.剛形成的凝膠珠應在CaCL2溶液中浸泡一段時間,以便Ca2+與Na+充分交換,形成的凝膠珠穩定。檢驗凝膠珠是否形成,可用下列方法:用鑷子夾起一個凝膠珠放在實驗桌上用手擠壓,如果不容易破裂,沒有液體流出就表明成功地制成了凝膠珠,還可以用手將凝膠珠在實驗桌上用力摔打,如果凝膠珠很容易彈起,也表明制備的凝膠珠是成功的。
6.3凝膠珠的顏色和形狀
如果制作的凝膠珠顏色過淺、呈白色,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低,固定的酵母細胞數目較少;如果形成的凝膠珠不是圓形或橢圓形,則說明海藻酸鈉的濃度偏高,制作失敗,需要再作嘗試。
高二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知道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方式;識記高等動物體內主要激素的種類及其生理作用;理解體液中的化學物質和神經系統對高等動物生命活動以及行為的調節機理;
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對有關研究方法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生命形式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最高級形式,生命活動變化的本身就是物理、化學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學科間綜合的觀念。
態度情感目標
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了解自己、關注自身健康與行為的習慣,培養學生科學、健康的自我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是高等動物能夠生存的先決條件之一。本節內容集中介紹了動物激素調節的機理,包括:激素的反饋調節;幾種激素的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介紹了神經興奮沿反射弧傳遞的過程、大腦皮層的主要功能區;介紹了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
動物的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是動物產生反射乃至產生行為的生理基礎,是生物學基礎知識中非常重要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理解動物的生命活動、動物的行為,以及理解人類自身的生命活動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本節的重點內容。
有關“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是學生在生活中接觸較少的問題,特別是這部分內容中的“興奮沿神經纖維的傳導”、“激素的拮抗作用”等內容比較抽象,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一定的困難,因而成為本節的難點內容。
雖然動物激素調節的知識比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復雜,但它們有著相似的'調節作用機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使學生逐步體會出生物體生命活動調節的一般規律。
在對動物行為的生理基礎有所了解之后,引導學生認識到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動物屬性)的一面,也具有社會屬性(行為受社會道德、法律制約)的一面。使學生了解自身,認識自己,建立科學的、健康的自我意識。從而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社會責任感。
在開展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還要通過備課力求達到使科學方法訓練和能力訓練連續不斷,使學生不僅理解和掌握知識本身,而且受到系統的科學教育。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抓住教材中提供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開展教育和訓練。遺憾的是這一部分教材內容中并沒有明顯的可供用來進行科學教育的內容。但深挖這部分知識的背后,就會發現人類對動物激素的研究使用的也是“切除-添加”的研究方法。甚至于對動物神經系統功能的研究,使用的也是基于“切除-添加”研究思想的操作方法。最早在動物身上使用“切除-添加”方法進行實驗并獲得有關激素調節認識的時間比達爾文實驗的時間還要早。這就使我們可以沿著人類認識自然的過程、人們使用的研究方法這條線索不斷強化科學方法的訓練。為了避免學生在認識上出現誤解,在強化科學方法訓練的同時教師還要特別指出的是:“對高等動物激素的研究,有許多是來自于醫療實踐,起自于對疾病原因的探究,而不是隨意進行的、無目的的動物實驗!睆娬{不能隨便進行動物實驗,以培養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嚴肅認真的態度。
用動物激素飼喂小蝌蚪的實習活動耗時較長。在活動過程中既要訓練學生的觀察、測量、記錄的實際操作能力,還要培養學生耐心、細心、認真實驗的態度。組織好這個實習活動,可以把對學生的能力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高二生物教案5
1教材分析
1、1教學地位
“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一節在全書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首先減數分裂是細胞增殖知識的延續,尤其與有絲分裂間的比較和圖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見的考點之一。另外,減數分裂是三大遺傳定律發生的細胞學基礎,對減數分裂中染色體行為的理解是學好遺傳和變異的的關鍵
1、2重點、難點分析
這節課教學的重點是減數分裂的過程,尤其對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學的核心內容。這節課難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難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概念。第二減數分裂中連續進行了兩次分裂,又復雜又抽象,以往的有絲分裂相關特征容易干擾新知識的構建。第三減數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即分離、自由組合及交叉互換等,多種變化交織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2教學方法
2、1設計思路
建構主義者強調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美國心理學家加涅認為:“教學是一系列精心為學習者設計和安排的外部事件,這些事件用于支持學習者內部學習過程的發生! 在這節課中,教師將教學目標分解成不同層次的任務,將教學內容設置成環環相扣的問題,并且提供相關的知識背景,創設出良好的探究氛圍,層層深入地展開教學:從新課的導入到減數分裂概念的自主學習,一直到精子形成中三個環節:探究減數分裂過程→“做” “議”結合學習各期變化→變式練習,實現知識的重建改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習路線的設計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主動獲得知識的快樂和驕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2、2采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
這節課以傳授生物學概念原理為主,因此設計的探究活動并不是完全開放的,而是針對減數分裂中的重點內容進行的部分探究活動。首先是在初步了解減數分裂的概念后,讓學生利用模具(用彩色塑料紙和子母扣制作,較教材中的橡皮泥制作的染色體更能體現染色體以及染色單體的關系和動態變化,而且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探究減數分裂的大致過程,以加深對減數分裂本質的理解;另外,在掌握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后,讓學生利用染色體模具探究
精細胞染色體組成的類型, 以突破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和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難點。探究活動中鼓勵學生充分想象,大膽猜測,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的評價以鼓勵為主。學生通過親手用模具進行探究活動,不僅增加了感性認識,更獲得了知識,加深了對減數分裂的理解。教師通過設計探究活動,為學生鋪設了符合知識發展規律的思維軌道,有利于新知識的構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通過學習精子的形成過程來理解并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及過程。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及捕獲有效信息、分析并處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地使用專業術語來描述生物現象的能力。
情感目標: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通過學生的分組討論活動,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力量,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合作意識。
4學法指導
設疑導學,指導學生自主探索減數分裂的過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協作,自主學習的習慣;點撥導議,啟發學生觀察減數分裂的變化過程,使學生學會從知識的發生過程入手,從已掌握的知識出發去分析、推理、概括、總結的基本學習方法。
5 教學過程
引起注意,告知學習目標
復習有性生殖和有絲分裂的內容,提出問題:
1、舉例說明什么是有性生殖?
2、展示部分動物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態圖片,使學生對有性生殖細胞有感性認識。提問:這些生殖細胞是如何形成的?會不會與體細胞一樣進行有絲分裂呢?以果蠅為例,,請學生觀察配子、體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及數目關系,得出配子的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一半。引導學生推導配子是經過何種分裂形成的?
學生回憶相關知識,分析并推導,若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有性生殖細胞,再經過受精作用染色體會加倍,將無法保持物種的穩定,從而推翻假設。
在復習的基礎上揭示矛盾。一方面促使學生知識遷移來解決新問題;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新目標的興
3教師介紹減數分裂的發現史,激發學生學習減數分裂的興趣。
初步學習減數分裂的概念
要求學生閱讀減數分裂的概念,從中找出發生范圍、發生時期、特點、結果四個要點,來全面了解減數分裂的特征。
學生自學減數分裂的概念,通過分析要點,初步了解減數分裂的相關特征,達到了大綱中要求的“識記”水平。
要求學生學習概念時善于利用要點,來幫助理解和記憶,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以上的概念,提出問題:
1、“染色體復制一次”是在哪次分裂的間期進行的?
2、“細胞連續分裂兩次”每次各是什么結構的分離?
3、“子細胞染色體減半”保留的是怎樣的一半,與受精作用及維持上下代遺傳的穩定有何關系?
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設疑引趣,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出學生渴望認知的狀態,為學生探究減數分裂的過程作好心理準備。
探究精子的形成過程
教師交代精原細胞的有關知識,創設探究背景。
精原細胞:
每四名學生組成一組,材料:自制的染色體模具(用彩色厚塑料紙剪成染色體形態,兩種顏色紙表示同源染色體,用子母扣制成著絲點,可將兩紙片連接表示姐妹染色單體。)
染色體模具可以使抽象的結構具體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變得簡單、容易操作;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動手探究的興趣。
設疑導學,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知識
、俅嬖冢翰溉樾坌詣游锞驳那毦埽
、谠鲋撤绞剑河薪z分裂(染色體組成與體細胞相同)
在教師引導下,對精子形成中的某些問題進行探究:
根據精原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如圖所示,從組內桌上堆放的染色體模型中挑選出一套精原細胞的染色體,說出挑選的理由并總結染色體特點。
高二生物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并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多方面的影響。
2、設計并完成酸雨或廢電池對生物影響的探究實驗。
3、能夠開展課外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
教學重難點
1、知識方面:掌握調查和收集資料、科學探究的方法;設計兩個探究實驗的方案;開展課外調查并完成調查報告;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計劃。
2、科學方法、能力方面:調查和收集資料的方法,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3、科學價值觀方面: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意識,樹立環境保護的緊迫感、責任感,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指導學生分成四組,明確組長及組員名單。
2、布置調查任務:
①人類破壞森林的實例。
、谌祟惢顒右鹕硥m暴的實例。
、鄹鞣N野生動物被捕殺的實例。
、芙Y合廣州珠江水的污染狀況,收集我國河流、湖泊被人類污染、破壞的實例。
、菘諝馕廴镜脑蚣皩嵗。
、奚锶肭旨捌湮:Φ膶嵗
、咚嵊、廢電池產生危害的實例。
、鄿厥倚统粞鯇悠茐。
小組討論:這些現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怎樣要求自己的行為?
3、每組選兩個標題(彼此不重復)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做成幻燈片(最好圖文并茂),在課堂上匯報。小組討論內容每個同學都要做好發言的準備。
設計意圖:
考慮到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將下一課時的調查內容也納入本節課,每個小組選做其中兩項內容,負擔不會太重,再通過堂上的匯報交流,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這里將課外閱讀也納入查閱范圍,一方面拓展學生的視野,一方面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生態環境中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以及有關科學研究的新進展。
教學引入:
通過大屏幕展示組圖:
青山—綠水—藍天—小鳥天堂—繁華的都市—擁擠的人群—密集的廠房—高高聳立的排污煙囪—荒山—污水—灰蒙蒙的天空—垂死掙扎的小鳥
教師:美麗的青山綠水沒有了,帶給我們的是一幅幅觸目驚心的畫面。人類在制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課前同學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充分的準備,我們看看哪一小組做得最好!先請出我們第一組的代表來發言。
學生堂上展示階段:
學習活動:由每組選派發言人x人,用ppt展示資料收集結果。
第1組匯報:人類破壞森林的實例,空氣污染的原因及實例。
第2組匯報:人類活動引起沙塵暴的實例,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實例。
第3組匯報:各種野生動物被捕殺的實例,溫室效應和臭氧層破壞。
第4組匯報:結合xx的污染狀況,收集我國河流、湖泊被人類污染、破壞的實例,收集酸雨、廢電池產生危害的實例。
師生互動:教師可向學生發問,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問。
生生互動:一個小組匯報結束后,不同小組成員之間可提問。
設計意圖:
這個環節是學生課前資料收集整理成果的展示,也是這節課的主要環節。學生學生將課外查找到的資料,以制作的演示文稿進行匯報,在課堂上同其他同學共同分享,互相交流。組內可以分工,每人交流一個方面,其他同學給予補充,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小組中的位置,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堂上教師要提醒每組發言時間控制在8分鐘以內。
學生在匯報的同時,其他小組也要認真聆聽,并對匯報的小組作出質疑或提問,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將一些重要的內容點出,引起學生的關注,或者將被學生忽略的內容加以補充。
無論是學生的展示環節,還是師生、生生間的互動環節,均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興趣引導著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到調查問題、收集資料、準備發言的活動中去。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交流可以促進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資料和信息,達到了課標要求的“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師生討論階段:
討論內容:這些現象的后果是什么?面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我們應該怎樣要求自己的行為?
學生:各抒己見,具體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感想
教師:與學生一起平等地發言,參與其中,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作起。
設計意圖:
給學生提供自由寬敞的舞臺,讓學生盡情地展現自己,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教師完全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平等地發言,拉近師生關系,有利于創造學生平等、自由的學習氛圍。
結束:
表揚各小組成員作業完成得很好,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下次做得更好!
播放“地球之歌”的MTV,在歌聲中結束本節課。
高二生物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舉例說明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2、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三、教學策略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生物圈中的生物盡管多種多樣,千姿百態,但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并且有的生物就是由一個細胞構成的,即使是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也必須依賴活細胞生活。因此,從宏觀的生物圈逐級深入到微觀的細胞,有利于學生用全局的、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生物界。同時,從細胞到生物圈這些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是本模塊和其他模塊將要逐一研究和學習的內容。
本節教學建議用1課時。
本節在教學上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選擇SARS病毒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是基于以下兩點理由。
。1)SARS病毒給人類的健康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是社會關注的熱點,是學生經歷過并且相對比較熟悉的`一類病毒,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病毒不是一個細胞,不具有細胞的結構,但它不能離開活細胞而獨立生活,選擇SARS病毒侵害人體肺部細胞作為“問題探討”的素材,有助于服務“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主題。因此,在教學時應注意將病毒與細胞聯系起來,但不宜要求學生深入學習SARS病毒的相關知識。
教師可以展示SARS病毒的電鏡照片或模式圖、SARS患者肺部X光片示彌漫性陰影圖,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學習過的病毒的結構組成,并與細胞作簡單比較。同時探討教材中的兩個問題,達成“像病毒那樣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也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活”的認識。
關于讓學生理解“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的觀點,教材中的資料分析已比較全面,分別是從生命特征的不同方面,不同生物體的不同生命活動等來論證這一觀點的。下表反映了編者的意圖。
免疫作為機體對入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種防御反應,需要淋巴細胞的參與。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本節的難點,教師應引導學生系統地理解這幾個層次,在理解這些結構層次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補充各個層次的名詞解釋,以利于學生從微觀到宏觀,步步緊扣地理解生命系統的嚴密性、層次性和多樣性。教師可以按下表的方式呈現這幾個層次的遞進關系。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層次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這些層次中,只有種群和群落這兩個名詞是學生陌生的,需要教師用具體的事例補充講解。例如,在一個池塘中的全部鯽魚就是一個種群,而池塘中的全部生物就構成了一個群落。這兩個概念不需要掌握,只需要學生能通過具體的事例理解就行。
2、除種群和群落外,其他的幾個層次都是學生在初中接觸過的概念,可以讓學生分組回憶、討論。
3、除教材列舉的事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其他的事例。例如,與心肌細胞同層次的還有平滑肌細胞、骨骼肌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等等;與心肌組織同層次的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等。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一個人、一棵松樹或一只草履蟲為例,用不同生物研究生命系統各個層次的關系,以便理解生命系統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四、答案和提示
。ㄒ唬﹩栴}探討
1、提示:病毒盡管不具有細胞結構,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細胞中,利用活細胞中的物質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體的上呼吸道細胞、肺部細胞,由于肺部細胞受損,導致患者
呼吸困難,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還侵害人體其他部位的細胞。
(二)資料分析
1、提示:草履蟲除能完成運動和分裂外,還能完成攝食、呼吸、生長、應激性等生命活動。如果沒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草履蟲不可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間,精子和卵細胞充當了遺傳物質的橋梁。父親產生的精子和母親產生的卵細胞通過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宮中發育成胚胎,胚胎進一步發育成胎兒。胚胎發育通過細胞分裂、分化等過程實現。
3、提示:完成一個簡單的縮手反射需要許多種類的細胞參與,如由傳入神經末梢形成的感受器、傳入神經元、中間神經元、傳出神經元、相關的骨骼肌細胞,等等。人的學習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由細胞形成組織,由各種組織構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統,多種系統協作,才能完成學習活動。學習活動涉及到人體的多種細胞,但主要是神經細胞的參與。
4、提示: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生障礙,等等。
5、提示:例如,生物體的運動離不開肌細胞;興奮的傳導離不開神經細胞;腺體的分泌離不開相關的腺(上皮)細胞,等等。
。ㄈ┧伎寂c討論
1、提示:如果把龜換成人,圖中其他各層次的名稱不變,但具體內容會發生變化。例如,心臟應為二心房、二心室;種群應為同一區域的所有人,等等。應當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1個。如果換成一棵松樹,圖中應去掉“系統”這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種群的具體內容也會改變。如果換成一只草履蟲,細胞本身就是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
2、提示:細胞層次;其他層次都是建立在細胞這一層次的基礎之上的,沒有細胞就沒有組織、器官、系統等層次。另一方面,生物體中的每個細胞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能獨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動,某些生物體還是由單細胞構成的。
3、提示: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一個系統,但不是生命系統,因為生命系統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動,單靠一個分子或一個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動的。
高二生物教案8
《分子與細胞》
元素
細胞膜基質
化學成分結構與功能細胞質
化合物細胞核細胞器
細胞生物膜系統
有絲分裂
無絲分裂細胞分化細胞工程減數分裂
。ㄒ唬┳呓毎
比較原核與真核細胞(多樣性)
植:營養、保護、機械、輸導植:根、莖、葉細胞分泌花、果、種動:上皮、結締、肌肉、神經動:心、肝??運動、循環
消化、呼吸病毒
系統個體單細胞種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細胞神經、內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號生態系統生產者生物圈生物因素消費者Ⅱ號分解者
三、細胞學說內容(統一性)
○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維薩里、比夏○顯微鏡下的重要發明:虎克、列文虎克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并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
起作用。
3.
○在修正中前進: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的細胞。
注: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細胞學說2.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3.1866年孟德爾遺傳學
四、結論
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ǘ┙M成細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1
高一生物內容構成
一、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物質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基礎水:主要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無機物無機鹽: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質:生命活動(或性狀)的主要承擔者/體現者
核酸:攜帶遺傳信息有機物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
脂質:主要的儲能物質一、蛋白質(占鮮重7-10%,干重50%)
二、核
酸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接成多聚體。
三、糖類和脂質
△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
2
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原生質層:成熟的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液泡膜以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為一層半透膜。
四、鑒別實驗
(三)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植物特有):纖維素+果膠,支持和保護作用成分:脂質(主磷脂)50%、蛋白質約40%、糖類2%-10%作用:隔開細胞和環境;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間信息交流;
○具有還原性的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
五、無機物
六、小結
化合有機組合分化
化學元素
細胞
○原生質1.泛指細胞內的全部生命物質,但并不包括細胞內的所有物質,如細胞壁;
2.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為核酸、蛋白質(和脂類);3.動物細胞可以看作一團原生質。
○細胞質:指細胞中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質。
真核基質:有水、無機鹽、脂質、糖類、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種酶等細胞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分工:線、內、高、核、溶、中、葉、液、
細胞器
協調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生物膜系統
核膜:雙層膜,分開核內物質和細胞質
核孔:實現核質之間頻繁的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細胞核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DNA是遺傳信息的載體
一、細胞器差速離心:美國克勞德
△細胞器是指在細胞質中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和執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結構單位,
3
細胞既是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體代謝和遺傳的基本單位。
三、協調配合
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羅馬尼亞帕拉德
有機物、O2
葉綠體線粒體
加工胞外氨基酸肽鏈一定空間結構
○生物膜系統:細胞器膜+細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結構體系
(四)細胞物質的運輸
○科學家研究細胞膜結構的歷程是從物質跨膜運輸的現象開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結構的基礎,現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結構的線索。人們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假說,又通過進一步的實驗來修正假說,其中方法與技術的進步起到關鍵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質和糖類
結構:單位膜(三明治)→流動鑲嵌模型細胞膜特性結構特點:具有相對的流動性
生理特性:選擇透過性(對離子和小分子物質具選擇性)
保護作用
功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
細胞識別、分泌、排泄、免疫等
四、細胞核=核膜(雙層)+核仁+染色質+核液
美西螈實驗、蠑螈橫縊實驗、變形蟲實驗、傘藻嫁接與移植實驗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代謝活動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一物質在細胞周期不同階段相互轉變的形態結構。DNA螺旋
○+=核小體染色質纖維組蛋白非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圓筒形)-10um染色單體(圓柱狀、桿狀)
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
1.水分
二、樹立觀點(基本思想)
.有一定的結構就必然有與之相對應功能的存在;○結構和功能相統一.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完成
。鞣N細胞器既有形態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2.細胞的生物膜系統體現細胞各結構之間的協調配合。
○生物的整體性: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組成一個整體的時才能體現出生命現象。1.結構:細胞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如分布在細胞質的內質網內連核膜,外接細胞膜。2.功能:細胞的不同結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卻是協調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3.調控:細胞核是代謝的調控中心。其DNA通過控制蛋白質類物質的合成調控生命活動。4.與外界的關系上:每個細胞都要與相鄰細胞、而與外界環境直接接觸的細胞都要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換。
六、總結
4
○滲透現象發生的條件:半透膜、細胞內外濃度差
○滲透作用:水分從水勢高的系統通過半透膜向水勢低的系統移動的現象。
○半透膜:指一類可以讓小分子物質通過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的一類薄膜的總稱。○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可拓展應用于:(指的是原生質層與細胞壁)
、僮C明成熟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②證明細胞是否是活的;
、圩鳛楣鈱W顯微鏡下觀察細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測定細胞液濃度的大。
2.無機鹽等其他物質
、俨煌镂諢o機鹽的種類和數量不同。
②物質跨膜運輸既有順濃度梯度的,也有逆濃度梯度的。3.選擇透過性膜
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膜。
□生物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是嚴格的半透膜。
二、流動鑲嵌模型
1.要點
、倭字p分子層構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這個支架不是靜止的,它具有流動性。②蛋白質鑲嵌、貫穿、覆蓋在磷脂雙分子層上,大多數蛋白質也是可以流動的。
、厶烊惶堑鞍椎鞍踪|和糖類結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護、潤滑和細胞識別等
2.與單位膜的異同
相同點: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是脂質和蛋白質
不同點:①流:蛋白質的'分布有不均勻和不對稱性;強調組成膜的分子是運動的。②單:蛋白質均勻分布在脂雙層的兩側;認為生物膜是靜止結構。
三、跨膜運輸的方式
○大分子或顆粒:胞吞、胞吐
四、小結
組成決定
磷脂分子+蛋白質分子結構
具有導致保證體現
運動性流動性物質交換正常選擇透過性
成分組成結構,結構決定功能。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動的,因此決定了由它們構成的細胞膜的結構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結構的流動性保證了載體蛋白能把相應的物質從細胞膜的一側轉運到到另一側。由于細胞膜上不同載體的數量不同,所以,當物質進出細胞時能體現出不同的物質進出細胞膜的數量、速度及難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質交換過程中的選擇透過性?梢,流動性是細胞膜結構的固有屬性,無論細胞是否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關系,流動性總是存在的,而選擇透過性是細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這一特性,只有在流動性基礎上,完成物質交換功能方能體現出來。
(五)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2外界光ICO22363252
一、酶——降低反應活化能
◎新陳/細胞代謝:活細胞內全部有序化學反應的總稱。
◎活化能:分子從常態轉變成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活躍狀態所需要的能量。
1.發現
、侔退沟轮埃喊l酵是純化學反應,與生命活動無關。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學家):發酵與活細胞有關;發酵是整個細胞。③利比希(德、化學家):引起發酵的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
亡并裂解后才能發揮作用。
、鼙认<{(德、化學家):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能夠在酵母細胞破碎后繼續起催化作用,
就像在活酵母細胞中一樣。
、菟_姆納(美、科學家):從刀豆種子提純出來的脲酶是一種蛋白質。⑥許多酶是蛋白質。
、咔泻张c奧特曼(美、科學家):少數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義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注:
、儆苫罴毎a生(與核糖體有關)
、诖呋再|:A.比無機催化劑更能減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提高化學反應速度。
高二生物教案9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培養利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珍愛生命的意識及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能夠分辨三種血管,了解血管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關系。
教學難點:
血液在三種血管中的流動方向。
三、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
1、動脈
讓學生摸一摸自己的頸部和腕部動脈的搏動,感受動脈所在的位置,觀察、思考并表達,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動脈一般分布較深,可以摸到但一般看不到。
2、靜脈
指導學生觀察身體表面特別是手臂上的“青筋”,即靜脈,感受靜脈的所在位置,說出靜脈的分布特點:在較淺的位置有分布,可以再手臂、手背等處看到。
握拳,觀察手背上凸起的“小包”,了解靜脈瓣的作用:防止血液倒流。
(二)新課教學
分別播放關于動脈、靜脈、毛細血管的視頻,并配以圖片出示讓學生根據視頻和圖片的內容做出討論分別說出其特點,并就三種血管的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管壁厚度、管腔大。ㄖ睆剑┻M行討論,列表總結起不同之處,培養學生總結歸納能力,滲透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思想。
血管類型功能分布管壁特點管腔特點血流速度
動脈把心臟中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處大多分布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快
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數量多,分布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最慢
靜脈把血液從全身各處送回心臟有的分布較深,有的分布較淺較薄,彈性小較大慢
。ㄈ┠芰φ故,鞏固提高
課件出示練習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鞏固本節內容:
1、你觀察到了幾種血管?血液流動的方向性如何?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什么血管?毛細血管的結構實現了什么功能?
答:三種血管;血液流動方向為:動脈→毛細血管→靜脈;紅細胞單行通過的是毛細血管;毛細血管管壁極薄,公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徑極小,細胞只能單行通過,使得管內血流速度最,能與細胞充分進行物質交換。
2、為什么要在指尖、手背等部位取血或輸液?四肢的靜脈瓣有什么作用?
答:指尖、手背、手臂、耳唇等部位取血和輸血,是因為這些部位都有靜脈分布,靜脈血管管壁較薄、彈性較小,管內壓強小,血流速度較慢,取血時不會倒置血液大量外流,輸液時也可以把藥劑帶回心臟再送往全身各處;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保證血液輸送回心臟。
3、用肉眼能看到靜脈,能看到動脈嗎?動脈和靜脈在分布和結構上可能有什么不同?
答:動脈分布比靜脈深,可以摸到,一般看不到。
血管類型分布管壁特點管腔特點
動脈大多分布在身體較深的部位較厚,彈性大較小
毛細血管數量多,分布廣非常薄,只一層上皮細胞很小,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
。ㄋ模┱n堂小結
1、血管內血液流速不同,血管壁受到的壓力就不同,這就是平時人們所說的血壓。由于心臟想血管供血是間斷的,動脈表現的是搏動明顯,相比較靜脈搏動較弱,根據搏動情況不可以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中醫診脈要在手腕位置,這里的血管是動脈血管,搏動比較明顯。我們手背和手臂上的這些血管,搏動較弱,都是靜脈血管。
2、在人體四肢,還可以根據血管中是否有靜脈瓣區分動脈和靜脈血管,靜脈血管里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動脈則沒有。
3、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共同構成血液流通的管道,保證血流的暢通無阻。
(五)小結作業,課外拓展
聯系生活啟發學生根據三種血管的血流速度及功能辨別出三種血管創傷出血時的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關愛生命的意識。
四、板書設計
高二生物教案10
目的要求
1.了解實驗原理。
2.學會DNA的粗提取和鑒定的方法,觀察提取出來的DNA物質。
3.通過本實驗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實驗原理
1.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隨著NaCl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
當NaCl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細胞中的某些物質則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這一原理,可以進一步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
3.DNA遇二苯胺(沸水。⿻境伤{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為鑒定DNA的試劑。
注意事項
1.步驟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中,蒸餾水要沿燒杯內壁緩緩加入,不能一次快速倒入。
2.實驗中有多個步驟都要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但是在不同的步驟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
實驗用具
雞血細胞液(5~10mL);體積分數為95%的冷酒精,蒸餾水,質量濃度為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物質的量濃度分別為2mol/L和0.015mol/L的NaCl溶液,二苯胺試劑;燒杯(100mL,1個,50mL,500mL,各2個),漏斗,試管(20mL,2個),玻璃棒,滴管,量筒(100mL,1個),紗布,鑷子,濾紙,鐵架臺,鐵環,三角架,酒精燈,石棉網,載玻片,試管夾。
課前準備
制備雞血細胞液,方法是:將質量濃度為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100mL,置于500mL燒懷中,注入新鮮的雞血(約180mL),用玻璃棒攪拌,使其充分混合,以免凝血。靜置于冰箱內一天,使血細胞自行沉淀。(也可以用離心機離心2min(轉速1000轉/分)。用吸管吸去上清液。
板書:(課前寫好)
實驗十一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實驗原理:
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
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
3.DNA在沸水浴時被二苯胺染成藍色。
方法步驟:
1.提取細胞核物質:順時針方向攪拌,稍快,稍重。5min
2.溶解DNA:
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餾水300mL,逆時針方向攪拌,緩慢
4.過濾:取黏稠物
5.再溶解:順時針方向攪拌,較慢。3min
6.過濾:取濾液。
7.提取出含雜質較少的DNA,逆時針方向攪拌,稍慢。5min
8.DNA的鑒定:沸水浴5min
高二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拧⒘私夤夂献饔玫慕Y構和物質基礎;
、、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
、恰⒄莆展夂献饔玫倪^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并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谟懻摽茖W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苷J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僬莆湛茖W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趯嶒炘O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教學準備】
搜集相關圖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初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后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并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著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么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臺對著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擅黠@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
高二生物教案12
知識目標:
1、了解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
2、掌握構成細胞的主要元素;
3、理解和掌握主要化學元素的作用;
4、通過生物體組成元素與非生物的對比,理解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與差異性。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認識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技能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及這些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2、組成生物體最基本的元素是碳;
3、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教學過程:
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已知的大約200萬種。不同種類的生物體,在個體大小、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是大體相同的,也就是說,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有共同的物質基礎。
物質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茖W家通過研究各種生物體細胞內的生命物質,查明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和作用。大家都知道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由物質構成的,構成細胞的物質和世界上其他物質一樣都是由元素構成的。那么組成生物體的元素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生命的物質基礎的第一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一、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找到玉米和人體化學元素含量對比表,對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解讀,找出規律。那么,如何來發現數據中隱藏的規律呢?或者說通過什么方法來尋找規律呢?
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找出兩者不同的地方。除了找不同點外,還要找相同點。
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恰當科學的方法來解讀表格中的數據,歸納結論,然后進行交流。我們通過比較,發現玉米和人的.化學元素組成差異較大,除了O和C兩種含量最多的化學元素有較大差異外,一些含量較小的化學元素差異也很大。
我們來分析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同學們邊看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哪些?與非生物是否相同?
2、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中含量是否相同?
3、哪些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很高?哪些很低?
經過同學們的認真觀察,對比分析,回答了上述問題。對學生的答案給予評價,鼓勵學生自己主動思考問題。
分析上表,我們知道組成玉米和人體的基本元素是C、H、O、N,這四種元素在組成生物體的元素中含量最多。從上表還可以看出,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雖然大體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體內,各種化學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
同種生物不同生長期體內各元素含量也有不同。同種生物體內不同器官各種元素的含量也有差異。
另外,同學們思考一下: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組成他們的化學元素是否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沒有差別?
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仙人掌和海洋中的鯨的化學元素大體相同;各種化學元素在這兩種生物體內的含量有差別。
通過上面的學習,同學們都理解了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但不同生物中含量有差異。根據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含量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大量元素;那么什么是大量元素呢?大量元素就是指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與之相對的是微量元素;微量元素是指生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卻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Fe、Mn、Zn、Cu、B、Mo等。
同學們要注意:微量元素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雖然很少,卻是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
二、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在組成生物體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如表1—2,大約共占細胞總量的97%生物體的大部分有機化合物是由上述六種元素組成的。例如:糖類多是由C、H、O組成,核酸是由C、H、O、N、P等元素組成的,而蛋白質由C、H、O、N等元素組成。
一是: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如糖類、蛋白質、核酸、脂肪等,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化學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例如,油菜缺B時,會出現“花而不實”的現象。這是因為微量元素B能夠促進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柱頭和花柱中積累了大量B時,有利于受精作用的順利進行。在缺少B時,花藥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Mo作為牧草生長的必需微量元素(新西蘭草場鉬礦)。
小孩缺鈣長不高,老年人缺鈣易患骨質疏松。人缺鐵會出現貧血癥狀,果樹缺鐵會的黃葉;植物體缺鉀莖稈軟弱易倒伏;人體缺碘易患大脖子病等。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兩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組成生物體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機體中,在生物體特定的結構基礎上,在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體現出來,化合物是生命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質。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例如,C、H、N3種化學元素在組成人體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共占73%左右,而這三種元素在組成巖石圈的化學成分中,質量分數還不到1%。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小資料)生物大分子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作用。碳原子本身的化學性質,使它能夠通過化學鍵連結成鏈或環,從而形成各種生物大分子。可以說,地球上的生命是在碳元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高二生物教案13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本節是第3章《植物的激素調節》中繼生長素的發現之后,闡述生長素作用以及應用的關鍵一節。在知識方面,學生已知道什么是植物激素,理解了植物發生向光性的原因以及生長素的產生、極性運輸和分布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本節的知識方面的教學目標是學生能概述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本節的能力目標集中在“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探究活動中。此項探究活動不僅是學習內容的延續,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嘗試探索如何將科學發現在生產實踐中進行應用,并領悟做預實驗的意義。
二、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觀察“問題探討”中的曲線圖,并思考其中的問題。
分析教材提供的圖片和文字信息,以及教師提供的資料,并進行討論和交流。
對照教材圖3-7,體會生長素類似物的作用。
觀察預實驗的操作。
接受探究實驗活動的培訓,如實驗材料的選擇,實驗用具的注意事項。
組成小組,成員間分工協作,設計探究實驗的初步方案,提交給教師。
進入實驗室,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藥品,制作實驗裝置,接受教師檢查。
小組內交流實驗方法和過程,進行操作。
將實驗裝置帶到教室、家庭或自選場所。注意安全和實驗裝置的完整。
圖形引導,以問題入手,探究“嵌入”,引導學生理性思考。
利用多種資料,提供應用的`實例,幫學生理清應用原理。
利用2,4-d對黃瓜幼苗生長的影響,激發探究2,4-d等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扦插枝條生根的最適濃度的興趣。
演示預實驗。
進行本探究實驗主要方面的培訓,如扦插枝條、沙土篩洗與消毒、扦插枝條制作等。
用提前錄制的預實驗的主要過程錄像,演示探究實驗的關鍵步驟。
對學生提出的初步方案給予適當的指導。
教師對每一個小組探究實驗方案做到心中有數,巡回指導。
提供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提醒學生注意學會傾聽和吸納別人的意見;指出探究實驗注意事項,特別是水分要充足,溫度范圍保持在25~30℃。
指定小組負責人觀察記錄實驗現象。
訓練高中學生讀懂模式圖、示意圖和圖解的能力;從圖解發現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
培養利用現代化學習手段進行快捷、高效學習的意識,學會資源共享,欣賞他人,提高自己。
教師領引,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消耗。
使學生減少盲目性,樹立自信,學習借鑒他人的探究經驗和方法,以實際行動啟發學生要善于資源共享。
及時了解各小組情況,確認差異,及時糾正錯誤,激勵參與,注重過程評價。
遵循探究實驗的過程性規律,讓學生體驗科學實驗的成果都不是容易獲得的,耐心是重要的。
大約一周后
小組成員各自整理探究實驗記錄,繪制不同的表格或曲線圖,完成探究實驗報告。 自愿進行進一步探究活動,提出探究實驗方案。
了解學生探究實驗總體情況,組織學生之間進行探究實驗結果的交流,即“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表達與交流”。
提出進一步探究活動的建議,提供進一步探究的適當實驗指導和實驗條件。
讓學生獲得科學探究活動的經驗,初步確立嚴謹的作風。學會分享成功的快樂,或敢于面對失敗,積極分析原因,尊重客觀事實。
四、其他問題及對策
1.本節的探究活動“探索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是教學的難點。突破難點的方法之一是,教師一定要親自做“預實驗”,并在“預實驗”過程中,收集相關的錄像、照片等資料。
2.由于本探究活動需要一周時間,因此教師要提前做好教學的整體設計。
高二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采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過瀏覽網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了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胄抡n)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W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于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后,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后,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并展示:
1?股厥吩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并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虿挥盟幷归_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股厥堑鞍踪|。
C。抗生素能對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布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高二生物教案15
伴性遺傳(第一課時)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遺傳》這一節,是新課標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節內容。它是以色盲為例講述伴性遺傳現象和伴性遺傳規律。它進一步說明了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系,其實質就是基因分離定律在性染色體遺傳上的作用。同時也為第五章第三節《人類遺傳病》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本節內容中化學家兼物理學家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家不放過身邊的小事,對心中的疑惑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對問題研究的認真態度是學習科學的重要品質之一;道爾頓勇于承認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將自己的發現公布于眾,這種獻身科學、尊重科學的精神也是科學工作者的重要品質之一。
同時“問題探討”、“資料分析”等內容也能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和方法,培養學生交流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以學過分離定律,減數分裂及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完成知識上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以XY型為例,理解性別決定的知識.
2、以人的色盲為例,理解伴性遺傳的傳遞規律
。ǘ┠芰δ繕
通過紅綠色盲患者與正常色覺間的婚配后代色覺情況的學習,學會分析性染色體上基因傳遞的特點,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ㄈ┣楦心繕
1.通過性別決定及伴性遺傳的講解,認同有關近親婚配的危害;
2.通過性別決定的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色盲這一伴性遺傳的學習,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四、重點難點
1、重點:1)XY型性別決定方式
2)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X隱性遺傳的規律
2、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X隱性遺傳的規律
五、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閱讀、講述
六、教具:ppt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問題1:同是受精卵發育的個體,為什么有的發育成雌性,有的發育成雄性?問題2:為什么有些遺傳病,男女的發病率不同?)要很好回答這些問題,就讓我們學習探究“伴性遺傳”。
[二]講授新課
一性別決定
通過男性和女性染色體組型推進:
對比分析:引導學生分析相同和不同,體現常染色體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體的不同。
(1)常染色體───與決定性別無關的染色體。
。2)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介紹:XY這對同源染色體結構;無性染色體:
玉米和蜜蜂)
。3)性別決定類型
XY型:XX為雌性,XY為雄性
(舉例:所有哺乳動物,某些種類的兩棲類,魚類、很多種類的昆蟲,果蠅)ZW型:與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雄性,而異型性染色體的個體是雌性。(鳥類、蛾蝶類)
注意:性染色體的活動規律與常染色體是一致的,也符合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
問題2:為什么有些遺傳病,男女的發病率不同?
二、伴性遺傳
。、伴性遺傳的概念:
伴性遺傳:位于性染色體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狀表現出與性別相聯系的遺傳方式。例如:紅綠色盲、血友病、抗維生素佝僂病等(初步理解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討論1)2、色盲的遺傳:
。1)紅綠色盲的發現過程:學生閱讀故事;
總結:一種先天性的色覺障礙,患者不能分辨同樣亮度和飽和度的紅色與綠色。
。2)學生分析家系圖譜,思考課本34討論1和2;教師引導得出答案:
家系圖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別的?說明色盲遺傳與什么有關?
一代中的一號把色盲基因傳給了二代中的幾號?
一代中的'一號是否將色盲基因傳給了二代中的二號?
這說明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還是Y染色體上?
為什么二代三號和五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出色盲?
師: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體上,而Y染色體的相應位置上沒有什么色覺的基因。那么:既然在X上,女性有兩個X,會不會得病機會更多呢?男性的Y上沒有b,那么說不定男性得病的該少啊?
我們分析一下:繪制版圖:板畫男女性染色體對應圖,標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寫:引導討論,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現型,填入表格。
由此可見,色盲是伴X隱性遺傳病,男性只要他的X上有b基因就會色盲,而女性必須同時具有雙重的b才會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3)色盲遺傳的幾種情況(課件展示6種婚配方式)
例1:P:XBXB(女性正常)×XbY(男性色盲)
配子XBXbY
F1XBXbXBY
表現性:女性攜帶者男性正常
比例: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傳給女兒
例2:P:XBXb×XBY
配子XBXbXBY
F2XBXBXBYXBXbXbY
表現性:
比例: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來自母親
學生練習:女性攜帶者與男性色盲婚配的遺傳圖解(女患父必患)
女性色盲與男性正;榕溥z傳圖解(母患子必患)
批改學生的書寫情況,之后以課件形式展示結果,并進行相關計算、分析特點。
。4)遺傳途徑:組合第一種和第二種情況解釋隔代交叉遺傳
3、伴性遺傳的研究應用
舉例:遺傳病的預測,為優生服務;指導生產實踐
八、總結、習題鞏固
九、板書設計
第三節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
一性別決定
1、常染色體
2、性染色體
3、性別決定的方式
二伴性遺傳
1、伴性遺性的概念
2、人類紅綠色盲伴性遺傳特點(伴X隱性遺傳病的特點)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7%,女:0.5%
(2)隔代交叉遺傳(一般地說,色盲這種病是由男性通過他的女兒(不。┻z傳給他的
外孫子)
3、研究應用
【高二生物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生物的特征教案08-26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8-27
高二生物說課稿06-20
生物高二知識點12-20
初中《生物的變異》生物教案03-25
生物教案:生物圈08-26
高二生物教學反思04-02
高二生物教學總結07-07
高二生物教學反思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