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事跡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外名人事跡通用,歡迎大家分享。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1
世界科學史上有一朵鏗鏘玫瑰,她不屈不撓、堅韌睿智,散發著沁人香氣;她淡泊名利,用偉大的人格魅力激勵了無數人!她就是——瑪麗。居里。
居里夫人,法國物理學家、化學家。她在極其簡陋、艱苦的條件下,與丈夫一起提煉出了放射性物質——釙和鐳。為世界探索原子核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了提煉鐳,居里夫人要用一口大鐵鍋把瀝青鈾礦殘渣一次一次地煮沸,并不停地用一根和她一樣高的鐵棍攪拌著。我真擔心她會因為過度疲勞和體力透支而病倒。如果我需要每天干這么重的活,我肯定受不了。平時,我只要洗下碗,拖下地就叫苦不迭,假裝累得不行,趴在地上。在軍訓時,嬌氣的我受不了烈日的炎熱,受不了站軍姿的勞累,于是我想趁教官上廁所的工夫,蹲在地上休息;舞蹈學一年,又怕疼,又怕被說,根本沒什么進步……我想居里夫人的身體承受這么沉重的工作,中途她肯定也想放棄;想到繁重的科研消耗了大好青春和美麗容貌,她肯定也思考過是否值得這樣付出的問題。但是為什么最后堅持住了呢?因為鐳“美麗的`光芒”吸引著她,偉大目標不容許她放棄!我要學習她為志向努力的精神!
在發現鐳之后,居里夫人想繼續做實驗、做研究。可是她竟沒有錢去購買一克鐳!我頓時覺得有點憤怒:是居里夫人發現了鐳,而且一共提煉50克鐳,可居然沒人送給她一點點鐳做研究!直到最后,美國總統才送了一克鐳給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謙虛地對美國總統表示感謝,其后拒絕接受眾多科學界的頭銜和榮譽。看看現在,一些科學界的人士有點小成就、為社會做了件小事,就會到處宣揚,毫不謙虛地把自己夸的非常偉大。對比居里夫人,他們真應該感到羞愧!
居里夫人不畏艱辛堅持科學探索,淡泊名利視錢財如糞土,她像一朵永不凋謝的鏗鏘玫瑰,在世界科學史上永久地散發著芬芳!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2
說到清朝名將,在雍正朝大放異彩的年羹堯絕對算一個,可惜他權勢過大,遭到雍正的忌憚,最終落得個慘死的結局。
年羹堯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嚴富),父親年遐齡又被封為一等公,官至湖廣巡撫,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寵愛非常的敦肅皇貴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堯,英勇善戰,為雍正手下最厲害的將領。世人一說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堯,就是年羹堯那個受盡恩寵的妹妹敦肅皇貴妃。
可是,今天咱們要說的,既不是年羹堯,也不是敦肅皇貴妃,而是這兩人的長兄,年希堯。
如果說年羹堯在戰場上拼殺,是個劊子手,那么年希堯就是在世間行善積德,治病救人的。兄弟倆,一個殺人,一個救人,他們的命運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年希堯,字允恭,和年羹堯一樣,他也是為官一生,只不過和轟轟烈烈的年羹堯比起來,他就顯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時期,年希堯從筆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堯的弟弟年羹堯受到重用,年希堯也因此獲得圣上青睞,升為廣東巡撫。
年羹堯出事以后,年希堯受到牽連,被罷官抄家。但年希堯風評甚好,雍正也明白他的無辜,一年之后就重新起用他,于是年希堯又先后擔任了工部右侍郎、景德鎮督陶官、內務府總管、管理淮安板閘關稅務等職務。
乾隆朝時,有大臣用“玩物耽安”參了年希堯一本,乾隆就罷免了年希堯的官職。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叱咤風云、權傾朝野的弟弟年羹堯比起來,年希堯做起官來實在是太不走心了。
可這也不怪年希堯,他本就沒有將精力放在做官上,只一心鉆研自己喜歡的西方科學。
年希堯在數學方面極有天分,他著有《測算刀圭》三卷、《面體比例便覽》一卷、《對數廣運》一卷。
清代數學家梅文鼎盛贊年希堯:“手制小渾儀測算諸器,羅列幾案,并極精好,輝映座間。公臨下以簡,庶務多遐,亦親承誨迪,觀其所藏奇器奇書,日聞所未聞。”
另外,年希堯還在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幫助下完成了《視學》一書,圖文并茂,闡述透視原理,介紹了透視學中的基本課題。此書的其中之一現存于英國皇家學院,國內僅存兩部再版本。
年希堯博才多聞,醫術也十分了得,著有《集驗良方》、《經驗四種》。
他精于繪畫,喜歡音樂,還是廣陵琴派的傳人之一。
年希堯一生幾起幾落,最終在乾隆三年病逝,和年羹堯比起來,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3
霍金,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大約48小時后,他又回到了辦公室投入工作。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后,他仍然堅持用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
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嘗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躍入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4
俄羅斯總統普京小時候非常聰明,他品學兼優,常常產生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
有一次,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作文題:《我的理想》。同學們寫出自己的理想:有想當科學家的、有想當作家的、有想當工程師的、有想當農藝師的、有想當教師的、有想當軍人的、有想當工人的――而小普京的腦海里,卻有自己不同尋常的獨特思考。
課余時間,小普京非常喜歡讀《盾與劍》雜志,對里面描寫的“克格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雜志上他知道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于“克格勃”準確地截取了敵人的情報,使蘇軍取得了一次次巨大的勝利……他想:“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育我要做一個對國家和人民有所貢獻的人。老師也經常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和人民。而我應該怎樣去報效祖國和人民呢?做一名出色的間諜(dié),用我的犧牲去換取祖國和人民的.勝利,這不是非常有意義的嗎?”
于是,他在作文本上寫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間諜,盡管全世界的人們對這個名字都不會有任何好感,但是從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發,我覺得間諜所做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在這篇作文中,普京還列舉了一個蘇聯名間諜的英雄事跡,論述了在蘇美對峙(zhì)的冷戰時期間諜的重要作用。當教師打開普京的作文本時,不禁又驚又喜,連聲贊嘆他“年紀不大,志氣不凡”。
后來,在一次參觀“克格勃”大樓之后,普京走進了“克格勃”列寧格勒局的接待室。一位工作人員聽了他的要求后,對他說:“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們不接受主動來求職的人,只接受服過兵役或者大學畢業的人。”
1970年,18歲的普京中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法律系國際專業。1975年,他大學一畢業就從事對外情報和國外反間諜工作,實現了自己“做一名間諜”的理想。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5
他一生似乎都與月光有一種無形的牽絆。
夜間,月光傾瀉而下,在地上散下一片溫柔的銀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這是李白在看到月亮時隨口誦出的詩句,是何等瀟灑,但在字里行間卻又流露出連綿的傷感與懷念,他那時在想什么?是想起了古時的哪位令他敬佩的前人嗎,又或者是,他已故去的親友。這樣的情感,表達的含蓄且真切,讓我們這些后人為這詩句動容。
又是夜間,他坐在窗邊,影伴身旁,卻久久不能入睡,遠在他鄉的'李白,在對親人濃的化不開的思念中,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雖沒有他那樣的文采和那樣濃厚的情感,可住校時晚上也略有那樣的思親之情。
還有在那放逐了自己的月夜,獨自一人,和著皎潔的月光,和自己的影子一起浪漫吟詩,笙歌曼舞,于是有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這本是十分孤獨的事,卻在李白瀟灑的態度下有了不可言說的韻味,于我,于大家何嘗不是這樣呢?獨自學習,看似是一件孤獨的事,但真正會學的人卻能從中學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快樂,就像月光,孤獨卻皎潔,凄清卻美麗。
在燈火闌珊中,家家戶戶其樂融融,妻子在河邊用木棒搗著衣服,子女在一旁嬉戲,詩人在一片熱鬧中寫下了“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詩句,這句子雖沒有前兩首那么有名,卻在熱鬧中襯托出了那位婦女的憂慮,沒有自己的丈夫,家中只有自己,詩人是想借這女子來寫自己的孤獨,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在這偌大的長安城中,無依無靠。而我,獨自在學校中求學,父母都不在身邊,有什么委屈也只能自己化解,但這有什么呢,成功路上總是孤獨的。
在月光中尋找李白,這時照著我們的月光,是不是那片曾經照著李白的那片呢?獨自在月光下,總會有些感觸,李白也是這樣的吧!學習他那份浪漫,瀟灑的情懷,做那個在月光下思考的自己。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6
接下來我們學大教育的專家們就為我們的同學們帶來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說,期望我們大家能夠認真的去看。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憤而辭去彭澤縣令,從此名垂千古,被認為是表示文人的骨氣,是對腐朽的統治階級表現了一種孤高的`態度,這似乎已成為一種定論。但陶淵明解職歸田,真是正因“不為五斗米折腰”嗎?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銘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澤,不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話。豈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帶謁見之時,孟浪受官,方較論祿之微薄,禮之卑屈耶?”陶淵明曾出仕四次,又歸隱四次,為什么出而復隱,隱而復出呢?只是正因“不為五斗米折腰”嗎?
我們先來看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件事情的原委。《陶潛傳》中說:“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難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綬去職。”‘督郵’是一種官職,是專門來考查縣令治績的。陶淵明以前當過八十三天的彭澤令,那是一個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讓他棄官回家。有人告訴他,上級派人檢查工作,您應當“束帶見之”。就如同這天,你要穿戴整齊去見領導。陶淵明說:“我不愿意為了保住這點做官的‘工資’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迎接上司檢查,讓他穿的正規一些,干凈一些,有什么不對。中國是個禮儀之邦,講究禮儀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穿衣是個禮節問題,穿的正規一些,干凈一些是凈化自己,關乎自己的形象,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種表現。就正因這些掛冠而去,實在讓人難以明白。陶淵明穿戴整齊去迎接檢查理應是分內之事,更是禮儀之事。沒有人侮辱他,很難說有什么不向權貴低頭,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汚的精神。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7
美國工程師富爾敦,在一百多年前,他發明了輪船。雖然他制造的第一艘輪船用的是英國的機器,但世界上都認為發明輪船的人。
富爾敦小時候讀書不太用功。只愛畫畫,并且畫得挺好,而別的功課可差勁啦!
老師對富爾敦說:“你很聰明,圖畫得不錯。可是別的功課不好,會留級的。”
富爾敦根本不把老師的話放在心上。除了畫畫就是玩。玩耍的時候,倒是很會動腦筋,碰到問題,還喜歡琢磨。
一天早晨,富爾敦劃著小船去釣魚,船劃到半路上,遇上了大風,劃起來可費勁啦!他想怎么樣能使劃船不費勁呢?船為什么頂風就劃不動?有沒有頂著風也能行船的辦法?
第二天,富爾敦又到河邊去玩,他坐在一只空船上,又琢磨起昨天想到的那些問題。他身子坐在船舷上,兩只腳不停地在水里攪動。腦子里想呀想……不知不覺,小船兒已經蕩到河中心了。多奇怪啊!他驚喜地發現,兩只腳在水里不斷地攪動,就能把船劃動了。
“能不能用機械來代替兩只腳的攪動呢?”富爾敦想這是可能的。譬如,在船上裝一個風車似的槳葉。使槳葉在輪子上不斷轉動,這不是像雙腳搗水一樣,能使船身前進嗎?
想是這么想,但是真要造出一個能推動大船的帶槳葉的輪子,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富爾敦會畫畫,能畫出一個帶槳葉的輪子來,但光靠畫圖不行呀!還要計算,還要懂得很多很多的`科學知識。這時富爾敦才后悔自己當初沒有聽老師的話,把各門功課都學好。從此,他讀書非常用功,不僅補上了以前落下的功課,還刻苦專研地學習造船的科學知識。在1807年,富爾敦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輪船,成了世人都知道的科學家。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8
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我國書畫是極負盛名的。他所寫的《蘭亭帖》流傳至今,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蘭亭帖》集中體現了王羲之的文學才華和書法藝術的成就。
《蘭亭帖》是對自己所作的《蘭亭集序》的書寫。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縣)的蘭亭。這一天春光明媚,與會的人詩興大發,紛紛吟出一些詩來。王羲之為這些詩作所感動,欣然命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后來傳誦的《蘭亭集序》。序中記下了集會的盛況,反映與會諸人的觀感。《蘭亭帖》就是對于《蘭亭集序》的精書,寫得遒媚勁健,為后世學習書法的楷模。
王羲之書法的高超成就來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學習。
王羲之幼年學書的時候,非常羨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張芝,字伯英,他的書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據說張芝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在衣帛上寫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張芝還經常到水池邊上去寫字,用池水磨墨涮筆,結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這樣用功,所以字寫得非常好,特別是草書更為出名。當時的人稱他為“草圣”。王羲之決心學習張芝的精神,并認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趕上或者超過張芝。
王羲之不僅學習張芝的精神,而且還學習張芝寫字的方法。他也像張芝那樣,經常到水池邊上學習寫字。
王羲之家鄉臨川城下有一條河,靠河的邊上有一塊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個很深的長方形水池,這就是他經常學習寫字的地方。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就帶上紙筆硯墨來到這里學習寫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筆,每當他的黑黑的'墨筆投入池水的時候,水里立刻出現一片黑云似的水墨。這樣,天長日久,池水也就漸漸變黑了。隨著池水的一天天變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長進了。不久,他寫的字就超過了當時的書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書給庾翼的哥哥庾亮寫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為嘆服。他說王羲之的字“真可以與張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終于成為當時的書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邊建立了一個州學的校舍。州學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為怕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被世人所遺忘,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請當時的大散文家曾鞏寫了一篇《墨池記》。
曾鞏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記》里除了記述王羲之當時臨池學書的事跡之外,還闡述了有關學習的一些思想。他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這也就是說,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結果;后人之所以趕不上他,并不是后來的人不能趕上他,而是后人學習艱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這也是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給予后人的有益啟示。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9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一起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周年。一百周年前,居里夫婦為了釙和鐳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實關于放射性的發現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
盡管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里夫人卻對此提出來新的思考: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經過無數次的研究,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后,他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支起一口大鍋,一鍋一鍋地進行煉化然后送到廢棄的破棚子里溶解、沉淀、分析。
盡管破棚子很破但居里夫婦也只有這么一個地方能當化驗室了。經過三年又九個月,居里夫婦終于從成堆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鐳擁有極美麗的顏色,是晶瑩的的藍色,在黑暗的化驗室里閃著微弱的熒光,盡管只有0。1克,可這對科學的意義卻是巨大的。瑪麗。居里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的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逐漸變得眼花耳鳴渾身乏力。居里夫人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6個名譽頭銜,特別是曾獲得過兩次諾貝爾獎。但她卻把獎金捐贈、獎章供自己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皮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于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負擔,一頭扎進科學研究的工作上,直至67歲離開人世,離開心愛的女兒和實驗室。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里還有射線在不停的釋放。居里夫人高尚的品德宛如黑暗叢林中優美的百合,是黑暗中燦爛耀眼的陽光,滿谷飄逸著美德的馨香。她的科學精神永駐于我們的心中。
中外名人事跡通用10
河北省定州市,不僅保存著文物古跡雪浪石和東坡槐,而且一直在傳唱著地方戲曲“定州秧歌”。這些,都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有關。
蘇東坡,號東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縣,嘉佑年間進士。宋朝熙寧年間,他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后又因“愛性剛偏,黑白太明”,敢直言諫君,於元佑八年,又由禮部尚書貶為定州知州(刺史)。那時,定州北臨契丹,是宋朝的邊防重鎮,蘇東坡上任后,首先整飭軍紀,修建引箭社,以鼓舞士氣。他在定州任職雖然只有八個月,但做了大量利國利民的好事,至今傳為佳話。
蘇東坡在定州勤於察訪民情。一天,他來到定州城北的蘇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帶巡訪,看到這些地方地勢低洼,沼澤片片,茂密叢生的雜草掩蓋著肥沃的泥土。於是,他便想到盛產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來個“南稻北移”,定會將定州變為富庶之地。於是,他責成專人,到南方運來稻種,并親自向農民傳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術,使昔日的荒野水灘開出了一塊塊稻禾競秀的.水田。
過了些日子,蘇東坡下鄉巡訪又路過這里,聽到插秧的農民在唱:“蛟子咬哇螞鱉鉆,撓洼苦哇插秧難,眼看水荒變成了米糧川。唱不盡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動樸實的歌詞和活潑動聽的曲調,吸引了這位既擅長詩畫,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於是,他將詞曲記錄下來,稍加整理,定名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間傳唱不息。后來,蘇東坡又填過幾首“插秧歌”歌詞,以“水上白鶴驚飛處,稻田千里盡秧歌”的詞句,描繪當年秧歌在定州一帶的普及情況。“插秧歌”開始時民間歌舞,后發展為有人物、有情節的河北地方戲曲“定州秧歌”。
蘇東坡在定州除鼓勵農民改良土壤、治理荒灘外,還廣為植樹造林。他非常喜歡北方的大槐樹。這種樹木質堅實,枝葉茂盛,夏季里黃花滿枝清香怡人,并且耐嚴寒抗風雪。蘇東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齋”院里栽種了兩棵。此樹雖歷經千載,但至今枝繁葉茂,東面那棵的側枝向兩側伸展,猶如鳳凰展翅;西面那棵則挺拔高聳,猶如神龍游天,故定名為“神龍”、“舞鳳”,成為當今定州市一大景觀。現在,“神龍”歷經千載風雨已有“龍鍾之態”、“舞鳳蔥蘢如蓋”。樹下邊還挖有一口“龍井”,正好將架轆轤安在枝椏上。
至于蘇東坡在定州修建的“雪浪齋”,更是有名的一景。它是蘇東坡的故居,具有北方建筑的樸實、幽深;又有江南園林建筑之精巧、典雅,乃北宋群體建筑的代表之作。
【中外名人事跡】相關文章:
中外名人的讀書的方法04-22
中外名人誠信的故事05-11
中外名人禮儀小故事(通用11篇)09-12
中外名人讀書的故事200字(通用17篇)03-15
關于歷史上名人的事跡02-17
專心致志的名人事跡03-16
歷史名人愛國先進事跡精選02-17
歷史名人愛國主要事跡精選03-19
世界歷史著名人物事跡02-17
中國古代歷史名人事跡大全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