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原文賞析
《中秋月》是北宋文學家晏殊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秋月》賞析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中秋月
【作者】晏殊【朝代】宋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譯文
中秋月圓,月光灑到庭院,院中梧桐樹影婆娑,我一人羈旅異鄉,節日里看這月亮下的樹影,時間緩緩過去,影子不知不覺的移動著。遙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宮中的嬋娟,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樹。
詞語注釋
⑴一輪:一作“十輪”,謂十年。霜影:月影,月光。庭梧:院子中的梧桐樹。
⑵羈人:羈旅之人,客居異鄉的人。作者自指。向隅:面對著屋子的一個角落。西漢劉向《說苑·貴德》:“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后比喻孤獨失意。
⑶素娥:指月中嫦娥。神話傳說,嫦娥因偷吃不死之藥而奔入月宮。因月色白,故稱。悵恨:惆悵怨恨。
⑷玉蟾:傳說月中有蟾蜍,故月亮也稱玉蟾、蟾宮。蟾宮即廣寒宮,是上界神仙為嫦娥在月亮上建造的宮殿。因其是由蟾蜍幻化而成,所以稱作蟾宮。桂花:傳說月宮中有桂樹。一作“桂華”(huā)。
創作背景
晏殊多次被提拔后,又迎來了被貶的命運,因而仕宦他鄉。正值中秋佳節,月圓之時,詩人卻獨自一人羈旅他鄉,遠離親人。他在皎潔的月光下看著樹影隨時間移動,心中涌起惆悵與無奈之情,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詞賞析
中秋佳節是吉祥、團圓的節日,民間有祭月、賞月的習俗。可這又是一個容易觸動愁情的節日,游子離人面對一輪明凈的圓月,不免惆悵憂傷。此詩便籠罩著這一層淡淡的哀怨。
“一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前兩句立刻將人引入凄清的氛圍之中。月夜清輝滿地,庭院梧桐留下清晰的陰影,隨著時間的推移,梧影也在移動。夜、月都是靜悄悄的,而靜中有動,把夜景寫得非常幽靜。在這樣的夜晚,家家戶戶歡聲笑語,唯有游子孤寂地向隅寡歡,愣愣地注視著月影的移動。“轉”字暗示出詩人“獨向隅”的時間之久。
后兩句由寫景而轉入抒情。詩人忽發奇想,由游子的羈愁旅恨,進一步聯想到月中仙子嫦娥。她長年守著寒蟾孤桂,面對碧海青天,其惆悵怨恨更甚于人,詩人對她予以無限同情。詩人不說自己“孤冷”“悵恨”,卻說“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天上和人間離別的滋味,應該是一樣的。詩人替嫦娥設想,抒發自己的情懷,流露出對親友的思念和對追求名利的宦游生活的懷疑,表達含蓄委婉。詩中化用李商隱《嫦娥》《月夕》等詩的詩意,重加營造,而渾成自然,不著痕跡。誠如《艇齋詩話》云:“晏元獻小詞為本朝之冠,然小詩亦有工者。……亦有思致,不減唐人”。這首七絕可讓人一睹晏詩的風采。
全詩由景及情,由近及遠,層次井然。詩中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別恨之意,明明是詩人的惆悵與怨恨,卻偏偏說是嫦娥仙子在清冷的月宮中自怨自艾。飄落他鄉的旅人“獨向隅”,客居遠地,孤獨寂寞,思念親朋;獨居月宮的嫦娥,陪伴她的只有不會說話的玉兔、蟾蜍和桂樹,顧影自憐,睹物思人。兩者的意象就這樣自然而巧妙地聯結在一起。
作者介紹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縣(今屬江西撫州)人。中國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晏殊自幼能作文章。景德 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試,賜進士出身,任秘書省正字。累遷至知制誥、翰林學士。因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學,一度升至樞密副使,后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其后仍被召回朝中,歷任御史中丞、三司使、參知政事等職。仁宗親政后,愈發受到重用,于慶歷二年(1042年)自知樞密院事進官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正式拜相。兩年后因事罷相,帶工部尚書銜出知潁州,移知陳州、許州、永興軍、河南府等地,累封臨淄公。至和元年(1054年),晏殊因病自請入朝,翌年(1055年)逝世,享年六十五歲。獲贈司空兼侍中,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
晏殊極重視書院的發展,大力扶持應天府書院,邀請范仲淹到書院講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史稱“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晏)殊始”。晏殊工詩善文,尤以詞的成就最為突出。其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頗受南唐馮延巳的影響,與歐陽修并稱“晏歐”。其《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詞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平生所作詩文據傳逾萬篇,今僅存《元獻遺文》《珠玉詞》;又編類書《類要》,存宋以前古書極其豐富。
【《中秋月》賞析】相關文章:
中秋月賞析12-27
《中秋月》賞析12-28
中秋月賞析14篇12-27
中秋月賞析(14篇)12-27
《中秋月》賞析15篇12-28
《中秋月》賞析(15篇)12-28
中秋月賞析(匯編14篇)12-27
中秋月賞析(合集14篇)12-27
《中秋月》賞析(集錦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