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莊子讀后感1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與孔孟的克己復禮不同,他崇尚浪漫與自由,敢于想象和變通。而他的浪漫主義思維也在《莊子》一書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假使將孔孟喻作鐘鼎器樂,那么莊子便似一支不知天上人間的狂想曲,他的人生樂章中飽含了自由的渴望與追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再如“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一字一句,都流露著莊子對超然自由的向往。
假使將孔孟喻作教授文明禮儀的典籍,那么莊子便似一本思想啟迪的教材,他的內頁中滿是人生的哲理與對自然的參悟。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再如“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一揚一頓,都散射著莊子對萬物自然的透析。
假使將孔孟喻作載動歷史發展的長河,那么莊子便似其間蕩漾的木舟,他的船體上斑駁的'盡是對生死的淡泊。”如“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如“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再如”人之生也,與憂懼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其為形也亦遠矣。”一思一慮,都散發著莊子超然物外的魅力。
莊子,不可不謂是一位集莊嚴與浪漫為一身的偉大思想家。任千載悄然而逝,他的理論與思想都仍宛若明月高懸,照耀著國人前行。
莊子讀后感2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說明養生之道在于順其自然。
全篇分為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于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為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為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處理事物應透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系,然后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說明養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師之介,說明形體殘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進一步說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于人為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說明精神的自由勝于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故人應當掙脫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說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生離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為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為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順其自然,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說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說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
莊子讀后感3
第一次花這么長時間讀完的一本書(沒錯,光是這個星期就看了四十多個小時);
第一次讀到的和歷史軌跡有所重合而且能經得起推敲的一本書;
第一次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的一本書;
第一次讓我想好好了解那個時代的一本書……
這本書得來純屬機緣巧合,而一開始打開它的我是看不下去的。看到女主是穿越的,但并不是光環加身一路開掛,而是過著平平凡凡沒事兒還捎帶驗個尸破個案的田園生活,我覺得和我想象的有點不一樣。后來火伴陸陸續續的出現讓我覺得有了看下去的動力。及至花木蘭“讀檔重來”,帶著三十多年的經驗和一身怪力的升級作弊系統,我好像和她一起重回黑山,一起經歷了那段同火把臂同歡又共同患難的日子。很多人和事都和原來不同了,但歷史的基本軌跡并沒有改變,而木蘭這只蝴蝶好像把所有人都扇到了比原來更好的.結局。
花木蘭教會了同火認清自己的價值,所以她得到了同火的情誼;花木蘭教會右軍尊重生命,所以她被三軍稱為“玄衣木蘭“;花木蘭勇猛過人而又謙遜有禮,所以她得到了陛下的信任和女子兒郎的仰慕。王猛將軍的細膩維護,阿單志奇的成熟周全,吐羅大蠻的魯莽直率,那羅渾的爭強好勝,若干人的精貴無賴,陳節的衷心耿耿,狄葉飛的敏感自強……還有鄭宗,素和君,赫連明珠,阿單卓,蓋吳,拓跋燾,拓跋晃,庫莫提……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都有血有肉地活在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里。
而我不希望被拍成影視劇是因為我覺得不會有那么一個人能擔得起木蘭這個角色,她的堅強,她的勇敢,她的隱忍,她的負責如果不能在影視里原原本本地表現出來,那么我寧愿沒有那個影視化的花木蘭。
本來想寫的詼諧一點的,奈何寫出來就由不得自己了總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充滿了熱血,也不乏冷酷和幽默。盡管是理想化的歷史,但還是希望所有人能在這個理想里過得平安喜樂,有聲有色。
莊子讀后感4
《莊子》中有一則叫《屠龍術》的故事,講的是有個名叫朱汗漫的人,變賣全部家產到很遠的地方拜支離益為老師,跟他學殺龍的技術。三年后,便回到家中,但因為世上根本沒有龍,他的本領始終未派上用場。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朱汗漫變賣自己全部家產,又廢寢忘食地苦練三年,他的`意志可謂堅定不移,這是他主觀上的努力;可他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客觀上根本沒有龍,“殺龍”的本領再強,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揮。
因為這種本領根本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所以他的“人生價值”等于零。
所謂“人生價值”,其實就是個人的能力、品質、道德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可以得以發揮。現如今社會,大多數人都打算通過學習各種本領,將來為社會的發展做貢獻。
朱汗漫的“屠龍術”最終未排上用場,除他忽視了客觀需要外,還在于有像支離益那樣的騙子。世上本無龍,何來“屠龍術”?支離益使朱汗漫變賣家產,拜自己為師,教習三年不露破綻,其騙術可謂高明矣。而今,有些所謂江湖術士,神漢巫婆,行盡騙術,招搖過市;一些冒牌氣功師、庸醫等,掛著“名醫”的招牌,到處行騙,坑害人民;更有甚者,一些大肆宣揚宗教迷信之人,大搞唯心論,混淆是非,不僅弄得許多人家破人亡,而且對社會危害極為嚴重。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打起十二分精神,千萬別像朱汗漫一樣上當受騙。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一要樹立理想,二要掌握實際而有用的本領,三要增強自身“抗腐蝕性”、“抗誘惑性”的能力,謹防上當。這樣,才能在社會及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發揮所學之長,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
莊子讀后感5
暑假里,我讀了《童話莊子》這本書,這本書是由一個個有趣又包含著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組成。而故事的編寫者是一位瀟灑又悠閑自得的莊子,他才華橫溢、智慧過人。雖然生活貧苦,卻逍遙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擾不了他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本書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話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話般的大鵬鳥和大蟒蛇,也有各種各樣、妙趣橫生的物種。讀來令我仿佛身臨其境,情景再現。我在書中追隨著莊子,一起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開啟快樂的密碼。
最令我喜歡的小故事是《蝸牛角上的國家》。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魏王為點小事要出兵征討齊國,卻被一位名叫“戴晉人 ”的老者勸住,講了“蝸牛角”的.寓言,讓原本攻打齊國的魏王想到:這世界無邊的空虛,不管輸贏,也只是在蝸牛角上打了一場勝仗罷了。
我讀后,深有感觸。是啊,心胸寬大些,煩惱不就變小了嗎?原來我們也像在“蝸牛角”上一樣渺小。古人竟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不覺得有些慚愧嗎?住在“蝸牛角”上的比喻還算客氣,想想全宇宙,我們就像看不見的細菌,而我們那些像細菌一樣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們常常為許多繁瑣無聊的小事擔心煩擾,在那些事情到來的一剎那,會放大幾百倍橫在你面前,但風平浪靜過后,又覺得變小了,甚至認為是小題大做。放下心來吧,試著把那些小事放在蝸牛角上,一切都會變小,這樣我們就可以處之泰然面對任何事情。
讓我們一起讀讀《童話莊子》,一起追隨莊子的步伐,尋找真正的智慧和快樂吧!
莊子讀后感6
《莊子》是莊子一生的思想結晶,也是他本人寫的唯一一部自傳體小說。莊子去世后,由他的兒子莊圓整理后形成的這部傳記。
中國古代思想家莊子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姓莊名周,“子”是尊稱。他于公元前396年生于宋國蒙地,逝于前286年,一生著有《養生主》等7篇著作。
《莊子》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一天,莊周在濮水河邊釣魚,兩個人勸他做官,可正是因為他喜歡自由自在安詳自得的性格,使他免受世俗的打擾,一輩子生活得無憂無慮,快快樂樂。否則,或許他也整天與世人一樣生活得緊張繁忙,在日常事務中掩埋像他這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了。而莊子最令我折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面對妻子顏玉的死時顯得很從容,不但不哭,反而敲著瓦盆唱歌。原來,莊子認為顏玉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現在他的妻子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她又安靜地回到了大自然。莊周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
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讀后感7
前幾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名叫《童話莊子·逍遙游》的書。這本書很薄。是一篇童話。只有差不多200頁。剛開始覺得很無聊。但一翻開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里書面不僅有有趣的內容,還有好看的插圖。讓讀者一讀就好像進入了這故事的`世界。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施小惠為了抓蝴蝶闖入了一片柵欄,進去之后發現了,在一座石頭上坐著一個白胡子老爺爺,自稱莊周。他把施小惠,誤認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了一次對施小惠來說史無前例逍遙游。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莊周。因為他個性自由,與我的個性非常相像。我還覺得,作者把莊子寫的勝似神仙。莊子他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與祝英臺根本不是在一個時代的,而在這本書中,莊子卻認識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一同變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飛翔。此外,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引用了許多《莊子》里面的名言。讓讀者學到了很多莊子對生活方面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編的古老歷史神話故事。讓讀者讀起來既有新鮮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無窮。
說到《莊子》,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 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到有點評過。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和地把萬物一起生下,萬物與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區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謙虛。
故事中的逍遙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遙游,還要比故事中光彩許多。而且,它,還在待續著呢……
莊子讀后感8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悅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說:“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里知道,貪生并不是迷誤?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歸故鄉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么分別,一個人活著,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說不定死了之后,會覺得從前活著的時候多蠢,為甚么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后,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憶往昔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重傷雖愈,但名醫卻告知其只能活到40歲,如果是我定會傷心不已,但常遇春卻道:“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立功業,便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數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人生在世無所謂之長短,但我不認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遺臭萬年”是正確的,建功立業縱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亂世飽受外族欺辱,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義旗,驅除韃虜,是所謂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他縱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萬,身為華夏兒女見此一舉,能不熱血沸騰?
生與死只記于一線,你不能選擇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死亡,真正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活的有價值,生未必樂,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價值,否則我們不配享受死亡。
莊子讀后感9
今天總算看完了莊子的智慧,得到很多感悟,人生兩大關口,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也;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可逃于天地之間也。我們的父母是一種無法割裂的親情,臣是自己與他人,君是自己與他人,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不可逃避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我們在社會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安之若命,我們必須要好好想想。庖丁解牛告訴我們,人為刀,刀為心,社會為牛,你怎么樣對待社會,社會怎么樣對你。以無厚入有間,無厚是無我,有厚是太自我,我就是太過自我了。有間就是空隙,就像人體的穴位,刺之而不傷其身,社會的`有間在哪?我們找到社會的有間,才能如魚得水。但這需要我們自己尋找,觀山為山,觀山不為山,觀山還是山,人生境界啊。我很早就讀過莊子,我只看到了逍遙,所以我是輕浮的,只看到無奈是沉重的,看不到無奈是膚淺的,只看到逍遙是輕浮的,看不到逍遙是庸俗的。我是膚淺而輕浮的,但還好我不是庸俗而沉重的。()應該改變下,那就需要行動了啊!我行動力又不怎么好。散木樗材是我曾經用過的昵稱,表示無用之用,無為而無畏,今天再看,更多的是管理學的感悟,萬物皆有其用,無用之用,物盡其用和用物之大用。無用就是換位思考。
最后是哲學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完全明白,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者是存在者是因為存在,存在是存在本身,存在為無:道不是物,道生萬物,道是道本身,道即為無。無中生有,無就是最本源。我感覺:道生一,一就是存在者,一生二,二即為相對者,二生三,三就是旁觀者,無盡的三是萬物。還有一句現象背后無一物,現象就是本質,存在就是存在,道就是道,愛就是愛。我好像明白我為什么愛我女朋友了!
莊子讀后感10
學了庖丁解牛讓我感覺到世界上的事情紛繁復雜,處理不當在無形中就會給人帶來煩惱,如何去擺脫煩惱,瀟灑的處理好一切事情呢?
在《庖丁解牛》中我們知道了,牛是復雜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輕松簡單的解牛了,《庖丁解牛》讀后感作文。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不管它多么復雜,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充分認識和掌握事情的內在規律,處理起來游刃有余了。
庖丁在順利解牛后“提刀而立,為之回顧,為之躊躇滿志。”是一種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種充滿自信的境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怎樣才能達到此種境界呢?我們要學會用“刀”學會了就活的灑脫,不會用“刀”就失去了生存的工具,就會陷入苦惱中不能自拔。我們應該如何掌握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我們首先要學會研究生的結構,找準牛的肌理就是事情的內在規律。輕松自如的解牛和解決事情。
人世間的事情雖然千差萬別,不盡相同,但是對于每個人每件事,有規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規律,順著它的規律去做,遇到難題要學會繞道解決。避免與其規律發生沖突,如果不按規律辦事,拼著力氣在干了解牛的刀,沒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連雞也殺不了。這樣做勢必會陷入到無法回旋的'余地,我們應該如何掌握解牛的正確方法呢?
我們應該做到,不管對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礎上,要找到其中的門和路,要知道從那進入,從那里拐彎。像我們的學習,人際關系,都不是這樣的嗎?我們要學會用靈活的頭腦來應對世間萬物的變化。我們有時要學會繞開障礙而行,也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以。解決問題砂是在硬碰硬上,硬碰不但白費力氣,更糟糕的是容易擊到對方的最痛處,那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在合作的關鍵的門路上打上難以解開的死結。
所以我們學了《庖丁解牛》以后我們要學會能把自己的鋒芒磨損,還要順利解牛。要學會達到一種躊躇滿志不敗的境界。
莊子讀后感11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子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子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子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莊子讀后感12
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莊子。達生》
真正對此生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沒有價值的東西;真正對命運有通達之心的人,不追求那些生命中永遠達不到的目的。
在艾爾基爾這個地區,經常發生猴子偷莊稼的事情,人們防不勝防。后來人們發明了一種裝米容器,有細細的瓶頸,使猴子能夠伸進去,拿著米卻出不來。沒有一只猴子愿意放下手中的米,使自己逃生。
人們都會對猴子的故事,啞然失笑。而,生活中的人們,會有多少為了“手中的`那把米”,而耗盡自己的一生,難以放手呢?
人們往往都會關注生命中不是太重要的東西,往往都會追逐生命中有些永遠達不到或者不需要達到的東西,而錯過了生命和生活的真正意義。為生活所累,為虛名所累,為旁人的目光所累,為名利所累,這一切看似重于一切,卻其實遠比生活的真正意義渺小的多。許許多多的人,為了這么一把看似最重要的“手中的那把米”,而忘記了生命中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精彩的風景。
印度的土著人有一個習慣,就是忙碌三天,就要休息一天。他們說,他們走的太快了,就會丟掉自己的靈魂,他們停下來,就是要等等自己的靈魂,讓靈魂能夠追得上忙碌了三天的疲憊的身軀。
我們不妨學習一下印度的土著人,享受一下生活,不是懶惰,也不是拖延,而是尋找生活中的平衡,只有習慣這種態度,才能夠準確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至于為了其他東西迷失了自己。
所謂達生之道,即為對生命的一種通達之心。用感恩的心態來善待生命,用滿足的心態來善待生活,生命,也許就會更加珍貴,生活,也許就會更加美好。
莊子讀后感13
記得有這樣一句歌詞:“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紛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這也許是當今置身于紛擾錯雜時代的現代人的共同心聲。可現代人究竟怎樣才能借來一雙慧眼呢?明確的回答是:“噓英吐華氣韻勃然的《莊子》之智慧就很值得我們借鑒。當我看到這一段前言后,滿懷好奇之心買下了這本《栩栩然胡蝶——莊子一日一語》。
回到家中后,我翻了翻這本書,看到了這樣一句話:“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秋水》”我對這句話感到不解,心想: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有一個怎樣的典故呢?之后我便在網上查了查資料,從資料上,我得知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認識“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了應變,明了應變的人不會讓外物傷害自己。在網上我還看到了有關這句話的一個相關典故:相傳,漢文帝執政時,有一次他問起中央政府的稅收情況,右相周勃答不出來,急得汗流浹背。這時左相陳平上前代為答道:“此事各有主者。”意思是讓漢文帝去問專司其職之人。漢文帝當時很不高興,便問陳平:“各事都各有司職之人,那要你這宰相干什么?”陳平從容的答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從這個典故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平是真正的`知“道”者,所以才能從容應變。在日常我們的考試中,也要學習陳平的這種從容應變,不能遇到什么事就發牢騷,向后退,向困難低頭,這樣只會一事無成。
聞一多曾經說過:《莊子》會使你陶醉,正因為那里邊充滿了和煦的、郁蒸的各種溫度的情緒。是啊,《莊子》這本書不僅語言揮灑自如,使人陶醉;而且思想恢宏博大,與世同俗,讓人受益匪淺,就是因為如此,它也才能深受讀者們的喜愛。
莊子讀后感14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拜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這本書對于充滿誘惑當今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我們可以從中清醒認知自己的內心世界,超越追名逐利之心,用健康的人生態度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超越的大境界不等于消極無為。《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許多人在現實生活中常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利所擾,在工作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我覺得對于一名共產黨員所要取的精華就是在于不斷反省內心,摒棄私念,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要有積極進取為人民謀利益這樣的大境界,這樣就不會為名所困,為利所累。
做人要堅持無私秉性不隨波逐流。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祿功名和自我。現實的環境紛紛擾擾,需要超越外在的環境,始終保持一顆無私的心,在工作中,堅持原則,情系群眾,不為名利所惑,不為無原則的強權而動搖。
做事要努力奮斗真抓實干。無論在何種崗位上,在堅持自己內心無私秉性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自身的潛能,使其發揮到最佳狀態,這就是我認為的超越境界。這需要我們首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其次增強踐行宗旨的使命感和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能力來自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自身駕馭各項工作的水平。要增強責任意識,每一項工作都要有為民意識,樹立良好的工作作風和形象,責任出力量,責任出智慧,有了責任心,再大的困難也可以克服。此外還要有克難攻堅的氣魄,想方設法發揮自身的潛能和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
學習《莊子心得》,重在提高思想認識,要志存高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才可以無怨無悔。
莊子讀后感15
莊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他的文章充滿了想象力,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正如《秋水》,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向我們闡述了做人之道。
文章寫到:“秋水時至”河伯在自己的領域內看到“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就以為他所看到河水開闊雄壯,是無可比擬的,但當他來到海邊時,見到大海“不見水端”的遼闊壯觀時,他為自己的`見識淺薄而感到羞愧,而整篇故事就是以河伯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只有經過比較,才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而如果驕傲自滿,就會怡笑大方。
例如,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起義軍殺敵勇猛,于公元1644年農歷三月十八日攻進北京城。明朝滅亡了,但李自成和起義軍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將士們不再像以前那樣守紀。整天吃喝玩樂,聽歌賞舞,他們忘記了他們的對手——一直想打進山海關的清軍。后來,吳三桂聯合清軍向起義軍發起進攻,竟沒有一位將士肯應戰,李自成只好親自出馬,倉促應戰,最終以失敗告終。短短的42天,這支強大的隊伍失去了戰斗力,原因在于起義軍和李自成自以為已經勝利,有了榮華富貴,不用再擔心什么,只管享樂,放松了警惕,最終敗在清軍手里。
聯系到我們現代社會中,也不乏“河伯”、“李自成”這樣的人。古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李自成雖然開始時攻進了北京取得了勝利,但他最后卻敗在了自己的驕傲自滿上,并為此賠上了自己的性命。而河伯剛開始時確實很自滿,但幸運的是,河伯繼續往下走,讓他看到了汪洋大海,當他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時,就立即改正了態度,所以,最后他受益了。故在現代這個物欲充實的社會中,抱著不可一世虛夸的態度,終有一天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宇宙無限,更顯得人類是多么的卑微渺小。我們只有抱著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度,拋棄自滿,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不斷的開拓進取。
【莊子讀后感】相關文章:
莊子經典語錄11-17
《莊子》讀后感02-21
《莊子》故事教學設計01-18
莊子讀書筆記12-02
莊子心得讀后感06-15
莊子心得的讀后感03-11
莊子讀后感14篇02-09
《莊子》讀后感(15篇)03-20
《莊子》讀后感15篇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