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上元含有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的意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中國傳統的“年”,主要分為小年、除夕、春節、元宵節這幾部分,在很多老人看來,只有過了元宵節,這個年才算是完整的過完了。
各位網友是否知道元宵節的來歷呢?跟著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據資料記載,元宵節大約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到了明清時期便與春節、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民間的三大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于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里面有“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后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后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原來是這樣的來歷,真的是漲見識了。
元宵節吃湯圓的好處:
1、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2、元宵節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所以說別忘記吃湯圓哦。
元宵節吃湯圓的注意事項:
1、糯米不好消化,記得不要貪多。
2、元宵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如果你是高血壓患者,一定要記得不要吃太多甜湯圓哦。
3、元宵屬于高熱量、高糖分的食品,還含有油脂,要注意。
元宵節吃湯圓的傳說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是我國傳統重要節日之一,其中這天幾乎家家必吃的一種食物就是“元宵”或者“湯圓”。無論是水煮或者油炸,元宵都是極其美味的一種食品,但是關于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來,您真的知道嗎?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由來,最主要的有兩個傳說,不知道您更傾心于哪一種呢?
第一種傳說:
相傳吃元宵的習俗起源于漢代,漢武帝時期,宮內有一名宮女,名字叫做“元宵”,由于常年在宮中,不得外出探親,所以十分思念自己的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其中,當朝的大臣東方朔,也就是現在相聲行業的祖師爺,得知“元宵”姑娘之心事,所以決定要幫助這位姑娘完成她的心愿。所以,東方朔就對漢武帝謊稱,“火神”不日要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這天火燒長安。臣夜觀天象,欲解除此災,需要在宮內找出一位叫做“元宵”的姑娘,并在正月十五這天回家做一些“火神”喜歡吃的食品,并且,全體民眾需要張燈供奉“火神”。漢武帝聞聽此言,準奏了東方朔的建議,于是乎,“元宵”姑娘終于見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人,當然了,正月十五這天,由于“元宵”姑娘做了很多“火神”喜歡吃的食品,所以,這天的長安很祥和,此后,逐漸形成了元宵節。
第二種傳說:
相傳元宵節起源于春秋時期楚昭王。楚昭王在一次經過長江時,看見水中有漂浮之物,于是命令他人將其打撈出來。此物是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很是不解,于是拿著這些打撈上來的東西去請教孔子。孔子曰:“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就是說等到這個物品是大吉的征兆,楚昭王聞之甚是高興,恰巧這天是正月十五,于是楚昭王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這天要仿造此果,越是漸漸的形成了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節這些禁忌需注意
1、出門不能丟東西
正月十五這天,很多人都出門去賞燈、觀月,人來人往的有人就渾水摸魚在其中。新的一年才剛剛開始,如果在正月丟東西,有的人就認為是把一整年的財運都給丟了,這一年都會過得不好,因此人們忌諱出門丟東西。
2、不能剪頭發
古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對于自己的身體頭發、皮膚等,人們是非常看重的。頭發也被人們看做是財運,平常沒關系,但是正月是不能理發的。人們還認為理發會“死舅舅”。
3、不能說臟話
正月是一個喜慶的月份,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份,老一輩的人講究一月份是很多神仙都在的月份。如果滿嘴臟話,就會讓人覺得小氣,不吉利,被神仙聽見了也不會去保佑這樣的人。因此,在正月不能講臟話。
4、民俗認為此日是天宮大帝的誕辰日,應以喜慶為主。元宵節當日,夫妻之間絕不能鬧矛盾,也盡量避免孩子哭鬧,以免給家庭帶來霉氣。
5、元宵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再繁忙的人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勞作工具損壞,帶來霉運和財運損失和不利的事情發生。
6、元宵節當日避免看醫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墳地、古陵等陰氣和晦氣較重的場所。身體弱、運氣差的人士更應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氣上身。
7、此日、不要借給別人錢,據說這樣做的話、會把你的運氣借走。
8、米缸也不要見底,因為舊有斷炊堪虞之說。
9、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據說傳言會一年霉運纏身。
10、此日不要殺生,這是一個見血的不詳惡兆,所出現的問題則是破財及病災。
11、盡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這兩種顏色與死亡緊緊聯系,大慶的日子見到這兩種顏色、會讓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12、避免臟話、據說這樣去做,今年會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而帶來大的禍事。
元宵節的燈籠有那些
1、宮燈
宮燈,是中國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藝品。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宮燈的造型十分的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宮燈的制作也是十分復雜的,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后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
2、走馬燈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于燈籠的一種。它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常見于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
3、兔子燈
兔子燈為三頭并列共一體,中間的頭很大,俗稱“兔婆”,兩邊的頭較小,故稱“細兔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紅、白、綠紙糊成,中插燈芯,點燃后提著走。相傳這是有人盼子心切,以兔子會生子為象征,有多子多孫的意思,流傳至今。
4、荷花燈
荷花燈古代是閩南地區男女青年在元宵節上互相贈送的禮物,有豐富寓意。后來通常在元宵期間被贈送給新婚夫婦,送上一對花燈,據說祈福可以生下健康的胖娃娃。
5、龍燈
中國是龍的故鄉,中華民族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燈,亦稱“龍舞”,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國許多地區。龍是五瑞獸之首,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圖騰文化。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的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燒著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龍身龍尾的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并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自古以來,有關龍的傳說浩如煙海,龍也成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象征。
6、紗燈
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制作而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紅紗燈亦稱紅慶等,通體大紅色,在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云紋裝飾,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美觀大方,喜慶吉祥,多在節日期間懸掛。影紗燈則以各色麻紗蒙制,上面多繪花鳥魚蟲、山水樓閣等,并配上金色云紋裝飾及各色流蘇,鞥是五彩繽紛,爭奇斗艷,為佳節喜慶增添光彩。
元宵節的習俗起源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于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愿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并占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歷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相關文章:
元宵節吃湯圓來歷03-07
元宵節吃湯圓來歷06-22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07-03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和寓意07-12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3篇01-10
2016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07-02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06-20
宵節吃湯圓的來歷06-23
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