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
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德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以童話的形式將基礎卻核心的心理學理論貫穿其中,深入淺出地引導讀者了解深奧的心理咨詢,掌握心理疏導的基本方法。
隨著故事里“蛤蟆”在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咨詢交流中逐漸走出抑郁、重拾快樂積極的精神狀態,在讀者這里,一些變化也在消無聲息發生……
作者告訴讀者,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由“父母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三位一體構成的。在人生里,這三種狀態都是必需的,不會缺少也不能缺少,因為每一種狀態都對生存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作者畫出“人生坐標”圖,分別說明“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如何影響人的感受,從而導致“下意識”的選擇并造成的必然后果。
籍此引導著讀者勇敢地面對自我、剖析自我,通過強化“成人自我狀態”來改變現狀,走出“不快樂”的情緒。
下圖就是心理學上經典的“人生坐標”。
我們從“人生坐標”的原點開始成長,坐標的四個象限,就是基由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給予的基本評價,而產生這些“感受”的關鍵就是三種“自我狀態”對“我”的支配。
1、我好;你也好。——處于“成人自我狀態”的`感受
2、我好;你不好。——處于“父母自我狀態”的感受
3、我不好;你好。——處于“兒童自我狀態”的感受
4、我不好;你也不好。——處于“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交織下產生的極端感受,通常會表現為抑郁、叛逆或傷害等極端糟糕的形式。
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兒童自我狀態”。這是每個人從出生起就具有的狀態,并且對其整個人生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兒童自我狀態”包括“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兩種類型。兒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深情、委屈、憤怒、悲傷、恐懼,所有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構成了“自然型兒童”。兒童釋放委屈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的方式由弱到強分別表現為退縮、厭煩、拖延、郁悶、任性、慪氣、撒潑、叛逆,通過不同程度的釋放,最終表現為“適應型兒童”。
其次,關于“父母自我狀態”。每個人都有“父母自我狀態”。“父母狀態”包含了自出生起,人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括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借此判斷是非對錯。但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又確保了我們不是父母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從而表現為“父母自我狀態”。包括“挑剔型父母狀態”和“養育型父母狀態”,表現為責怪、批評、挑剔、教育、指導、關心、照顧、包容等等。
而“成人自我狀態”是人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人們能夠應對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態。處于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怎么做。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因為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一般道德標準基本都來源于父母對我們的影響和塑造。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
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句話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我們下意識地控制著事件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換句話說,是確保自己的世界和自己預期的一樣。長期以往、反復印證,導致人陷入這種“自證預言”的“必然后果”——或開心,或悲觀,或沮喪的“感受”。
故事里的“蛤蟆”就是陷入“自證預言”的典型例子。“蛤蟆”一直認為,他的“不快樂”是來自父母給他的影響,父親的專橫和母親的哭泣伴隨著他成長,他委曲求全的適應著父母的要求成長,甚至包括朋友“獾”同樣帶給他壓力,因為他覺得對方總是在挑剔和教育自己,而自己總是無法達到對方的要求。他生氣想要抗議,卻又總是“憤怒和狂躁只是在他的心里翻江倒海,沒有一點外露”,等到憤怒平息,他又像往常一樣心緒不佳,感覺自己十分“悲慘”。
心理咨詢師“蒼鷺”看著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的“蛤蟆”問道:“蛤蟆,你這段時間的不快樂,該去怪誰?是誰讓你情緒那么壞?”
“蛤蟆”爆發了。他生氣而辛酸,聲淚俱下地控訴父母、朋友“每一個人都是怎樣可怕地對待”自己、抱怨“不公平,一點兒都不公平”!
咨詢故事發展到這里,“蒼鷺”語重心長的一句輕輕詢問,卻如當頭棒喝,讓作為讀者的我猛然驚起:
“你還要為自己的不快樂責怪別人多久?”
“蒼鷺”嚴肅地指出,責怪和批評是人處在“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里做的事情。
作者在這個時候提出本書最為核心的心理學觀點:
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我的理解是外界直接的刺激,比如被割傷、鞭打等讓身體產生直接的物理刺激反應)。
別人或許會影響或說服“你”,但說到底,是“你”“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而“你”做這些選擇時,其實是無意識的,更像一種條件反射,因為以往的經歷教會“你”在相似情景下不經大腦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當人們處在“父母自我狀態”和“兒童自我狀態”時,人們幾乎不需要去思考,因為知道父母要做什么、說什么,而自己就好像在演戲一樣,重復著父母希望看見的行為,即便自己如何不喜歡,卻是一種“習慣成自然”的依賴,一直以來的生活經歷中許多“無意識”行為實際上是“下意識”的選擇,從而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而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里,人們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或接受。
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人不會站在“父母”或“兒童”的角度,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客觀看待事物,才能學習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意識到自己對自己是擁有自主權的,思考“自己”是否要按照以前的人生“設定”去生活?思考為“自己”重新設計一個“人生劇本”,知道自己是否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是否有力量改變自己?
“蛤蟆”不知道一個處于“成人自我狀態”的人,會有怎樣恰當的做法呢?
“蒼鷺”告訴他,相比責怪別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換句話說,就是改變自己。
的確,相對于改變別人,改變自己更加容易。
“你已經走到十字路口,沒法兒再回頭了。你要選那條路?”
在我們自己的人生坐標上,我們都應該認真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2
這本書是我開啟心理學主題閱讀的第一本入門書。這本書我做的筆記并不多,心理學的相關概念淺顯地結合蛤蟆與蒼鷺之間的對話,娓娓道來。我做筆記有一個額外的習慣,不單會標記感觸的句子,也會把“概念”標記出來,回顧的時候,如果概念還是一知半解才知道從哪里鞏固。瀏覽做過的筆記,大多數都與“實踐”有關聯,我在閱讀時,多半會結合當下的心境進行擴充和思考,不由得會多加很多主觀上的感受,即使作者沒有這層意思在,所以我的每篇讀后感都是當下心境的真實體現。
雖然閱讀并不是為了實質性得到什么,但我從這本書中確實收獲了一個全新的角度,關于人際對話。當蛤蟆接受完心理治療,還沉浸在談話中,并未來得及抽離時,蒼鷺詢問他是否沒事,蛤蟆實話對蒼鷺說,“我沒事,只是你給我那么多東西思考,我的腦子嗡嗡直叫,頭暈乎乎的。”看到這里時,我以為這僅僅是簡單的問候,也許蒼鷺會解釋暈乎乎是為何,但蒼鷺只是簡單道,“那么回家路上小心些。”在這章的末尾,我本想急急進入新的一個章節,卻在這里不由得停下思考,是否有一種“冷漠”的表達:并不是針對對方的回答而回答,而是基于回答聯想到對方之后可能會涉及到的行為,以此提供一個新的角度的回答。所以有了上述的并不針對“暈乎乎該如何處理”,而是回答“那么回家路上小心”。“冷漠”似乎也談不上,像是一種更加周到成熟的應答,這是我在這本書中意外的啟示。
除此之外,我還獲得了一些“內心聲音的確認”以及“支持”。
1,實踐確定自我
最近,我總是希望突破他人對我的一些固有的評價,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樣的反饋,與此同時,我又擔心萬一改變了之后我便“不再是我”,這也讓我感到惶恐,并借口停滯不前,對現狀再次感到煩膩也確實逐漸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得不做些改變,以此保有對自我生活的新鮮感和突破帶來的成就感。“千變萬化的樣子底下卻是一成不變的性情。”這是我這本書劃下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內心聲音的一次確定。不斷突破帶來的是新的改變和面貌,但不代表就要因此改變自己原有的部分,實踐帶來的可能性是某種確信感,從這點上來看,多說無益,新的一年需要更多的`實踐。《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也有類似的例子,依舊是我,是“更好的我”。
2,我們“選擇”自己的情緒
時間過去許久,我依舊能想起讓我痛苦的事,回憶并不會讓我欣喜發現某件事似乎變得模糊,相反每一遍的細節刻畫得都更飽滿,讓我深陷不已。當然并不是看了這本書我就開始從此遺忘,而是有了這本書在閱讀中的意識鋪墊,在往后類似書籍的不斷累加中,我換了另一種方式進行“悼念”,這個改變讓我感到神奇,同時我真正感到輕松,好像生活的齒輪開始運作了,雖然不知道未來將以什么形式呈現對這些事的“悼念”,但好在它們不會繼續折磨我了,和平共處時,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能夠控制情緒,甚至能夠從中得到我不曾想象的想法,至少在此之前我從沒想過我將以什么形式去做什么事,我只想早日遺忘。
3,傾聽的力量
窩在家里的這段時間里,我明顯感覺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退化,表達清楚一件事需要花時間斟酌用詞和思考聽者的處境,這么一來,要說出口,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當我意識到這件事后,我開始每天說很多話,滿腦子的想法急于脫口而出,想看到他人的反饋,很顯然鍛煉過了頭。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察覺到另一股強大的力量——傾聽自己/他人的聲音。在這點上,我可能是聽自己的話大過聽別人的話,所以當我開始真正傾聽他人在說什么的時候,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問題:我沒有耐心。我也能夠給自己時間緩沖看到了他人究竟在想些什么,話外音又是什么(我們很少真正做到“聽”,區別于簡單的聽到,而是內心的想法)。書中特定人物獾就代表這一類人,總是“教導者”的角色,時常批評他人的短處。看這本書的時候,有時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雖然每一個人物都能或多或少映射一些自己的影子,能察覺到一絲“熟悉感”是挺有意思的事,“世界上的不是人的我的分身們”。
4,批判自我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常常因為一股沒辦法把握的風氣,看到他人如何嚴苛對待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為了保護自己選擇閉口不言。還有一股更甚的力量:嚴苛對待自己(打擊自我)。我時常看到很多身材焦慮、容貌焦慮的擔憂,我也時不時會這樣消極地看待自己。這兩股力量看似方向不同,在我看來,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對待事情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都過于嚴苛,不斷拿心中的尺子度量,按自己的標準開口評價,忘記了前提:這是現實中一個個平凡努力生活的人,不是一個個“不達標的機器”。去年開始,我有時候也會過度苛責自己是否做了“不符合尺子”的事,也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樹立好自己的底線,底線之上的事哪怕不符合自己的“標準”,也能用更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于是越來越多好玩的新鮮的事涌進我的世界,給平凡生活的我平添了成倍的快樂。
5,完整地思考(表達)
為了轉移我的說話欲,我把大部分的想法保留成文字記錄下來,這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了我的欲望,但同時我又意識到一個問題:它們并不完整。我從沒有一鼓作氣地寫完大段大段的長文,把自己想說的話有條理邏輯地敘述下來。總是擔心靈感一閃而過,就用關鍵詞記下,事后便不了了之。我一直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奈何想法實在太多,一切停留在原有的樣子。蛤蟆在過程中不斷改變,“他開始理解為什么有些事情會以那樣的方式發生,以及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換句話說,他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并從中學習領悟。”雖然作者寫下這句話并不完全處于我主觀所想的想法,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有個想法一閃而過,那就是我沒有“完整地思考或者表達過”,即使曾經有些感觸和領悟,即使曾寫下過只言片語,但它們都淺淺地停留在文字層面,只是因為我擔心錯過才被保留下來,而不是因為我要深化他們。
這是我今年認真寫完的第一篇讀后感。實話說,這本書與之后閱讀的其它主題書相比,感觸并不多。我仍洋洋灑灑寫下了這么多感受,果然“逼”自己做一些不算難的事還是能夠做到的,也久違地感受到了心流體驗,真是美好的夜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
初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感覺應該是很有意思的科普書籍,后來在一次督導中聽到李松蔚老師推薦的這本書,對它有種不一樣的期待。這是一本科普書,同時也是呈現了一場精彩的中程咨詢的書,通過設定一些動物角色,講述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在來訪者身上所發生的變化。讀下來,覺得感觸很多,因此這本書可以多讀幾遍。
一
抑郁是可以有明顯的外在線索的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例子。某某人因為抑郁自殺,這是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的案例,但是聽到的更多的話是,這人平時好好的,怎么會抑郁呢?
作為高中心理老師,在工作中接觸更多是青少年,很多學生會來到咨詢室自述最近心情低落。但是直到去醫院診斷為抑郁,還是會聽到家長不解的聲音:“我們好好的,怎么會抑郁了?”“就是學習而已,除了學習也沒有其他的事情,怎么想這么多?”“不能吃藥,吃什么藥,休息幾天就回學校吧。”一方面我們的大眾對抑郁癥視為洪水猛獸,另一方面,對于真的得了抑郁癥的人,卻沒有給予適當的理解。
隨著心理健康疾病越來越走進大眾的生活,其實也有很多人知道,抑郁其實早有線索。就像書中的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眼中,他具有冒險精神,善于各種活動,當然也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但現在,抑郁包圍了他。
只要我們保持一點點敏感,其實很容易發現身邊的人有一些異乎尋常的變化:性格、情緒、生活狀態、生活興趣……我們每個人其實并不缺乏能夠識別出他人變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看到并理解這種變化。
二
抑郁這種無力感可能由來已久
抑郁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無力感,對生活的無力,對自己的無力。而在接待很多學生的過程當中,會發現,抑郁并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也不是一次失敗挫折之后對自己的評價。它源于長期的生活經歷和對生活事件的看法。
我們的情緒狀態其實就是一條波動的曲線,在一定范圍當中出現變化,有時候很積極,有時候也會越過中線,很消極。這個時候,我們會有自身對于生活事件的評價,或者看法,甚至是對自己的看法,把我們從偏離的軌道上拉到中線的位置。但有些人,積累太多,從情緒體驗,到自我認識,到對外界的看法,當所有圍繞著這個人每一個元素都在說著消極的話的時候,那它就沒有辦法有力量再回到正常的波動的水平了,就像頃刻崩塌一樣,一直沉到最底層
表面上看蛤蟆的問題是朋友們對待他的方式,比如不怎么認真聽他說話,對他批評指責,忽視他,等等,但根本的還是從小的經歷,讓他覺得不被看到。嚴苛的父親,從小對蛤蟆的要求非常高,在他看來,蛤蟆永遠做不到很好的事情,好像永遠也不會讓他滿意。母親對自己很好,但是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父親,總是不能很親近自己,永遠把自己當作小孩子來看待。
一個強勢的父親,一個弱勢的母親,對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在他的內心當中,或許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自我沒有辦法和諧發展。擁有挑剔型的父母,作為孩子,是否能夠發展出接納自我的人,這可想而知不太可能。
我們就是會在人生當中的某個時刻,突然意識到“我是誰”這個問題,整個人會陷入到雜亂無序的狀態,再重新整合自我,成為全新的自己。而抑郁,也賦予了蛤蟆這樣的時刻。其實,抑郁并不可怕,真正有影響的是對抑郁的誤解。
三
精彩部分摘錄及感悟
1.只有自己想要改變,咨詢才有效果。
一開始的時候,蛤蟆并不想改變現狀,甚至他并沒有覺得這樣有什么不好,即便他知道自己似乎在一個很糟糕的狀態當中,但是他的朋友們很擔心他,勸他進行心理咨詢,并且還幫他預付了幾次的費用。但在咨詢中,其實這樣的動機,沒有辦法進行下去。這一段其實處理的特別棒。引入原文的話“心理咨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也就意味著,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咨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我們在咨詢的'時候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時候學生本人并沒有特別強烈的意愿,是家人或者老師要求來到咨詢室的,這個時候,我會明確他自己想要咨詢的意愿有多少。有的會在第一次咨詢之后,還有想要變好的想法和意愿,有的會明確第一次咨詢之后就再也不愿再次咨詢。當然,為了取悅別人而選擇聽從別人的建議進行咨詢,這本身也是值得討論的內容。我們要知道的是,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但這個改變一定是自己想要去做的。
2.心理咨詢師的信仰
當蛤蟆問咨詢師:“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直視著他的眼睛:“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個工作了。”這句話感動到了我。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感動,或許在我的內心,也是這么去看待這份工作的,這樣的信念,也支撐我走到現在。
3.要做什么樣的父母
“嬰兒做的幾乎所有事情都會引發母親或者父親的某些反應,這些反應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嬰兒遠比我們想象的強大,總是會用自己的方式與外界產生聯系。當然也會從外界給予他們的反饋當中進一步得到經驗。近年來,原生家庭的概念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我們越來越發現,其實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會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的影響,也會有很多人受到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進而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我們探討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為了責怪父母,而是讓父母能夠有所覺察和意識,避免給孩子帶來長久的傷害。“父母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一樣,所以孩子們需要學會的是,如何應對和防御因此而產生的后果。”嚴苛的、忽略的、過分焦慮的、暴力的父母,這些不和諧的家庭關系,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有太大的影響了。希望為人父母,我們都能心境平和,內心穩定,給予孩子堅定的愛和規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書筆記12-26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2-0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4-1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4篇04-10
去看海作文04-02
去看電影的說說11-03
去看電影的文案02-15
去看電影文案02-02
《癩蛤蟆》讀后感(精選12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