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的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出自《弟子規》。暑假我閱讀并背誦了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它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了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后,改正了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于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干凈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小學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說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2
這個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閱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讀后使我感觸很深。
書中提到《弟子規》原名為《訓蒙文》,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它具體列述了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行為規范,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之一。
在閱讀的時候,有很多字詞很難理解,爸爸媽媽就聯系實際耐心的'給我講解,使我更加明白了內容的意思和內涵。書中的“故事鏈接”欄目我很喜歡看,因為更容易看懂,對我閱讀理解《弟子規》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使我從日常生活中的孝敬父母、做人做事等方面都學到了很多知識,明白了許多道理。
我很喜歡這本書,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多讀多看這本書,并做到言行一致。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3
假期教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背誦《弟子規》,讀了這本書以后,我體會十分深刻,同時也學習到了許多新知識。
在這本書里講了許多故事,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讀書的方法講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細地看;口到,專心地讀.仔細想想這句話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結合我平時的日常學習去體會這句話確實也是如此,就比如說我在學習電子琴的時候,真的需要用心記譜,用眼睛仔細的看樂譜,手彈的同時又要大聲讀譜,這樣練提高是十分大的。又比如說背單詞需要我先看書,反復聽磁帶,同時大聲朗讀,這樣才能真正地把單詞記在心里。
其次,這本書講述了日常起居的行為規范。比如,"衣貴潔,不貴華",穿的衣服干凈整潔就能夠了,不需要高檔、華麗,更不能互相攀比,看誰的衣服及用具是名牌、貴重,這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說吃飯時不能挑食,這不吃,那不吃,造成營養不良。更不能夠愛吃的就暴飲暴食,這樣會對身體造成危害。讀了這本書以后,我改掉了挑食的壞習慣,爸爸媽媽都夸我長大了,懂事了!
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我,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歡樂的成長。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4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還有很深的奧秘讓我們探索!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5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儼然就是小公主,小皇帝。住著寬敞明亮的樓房,甚至是豪華的別墅,開著別致的轎車,吃著頂級的快餐,古人的那些仁孝義早已離我們遠去。但自從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后,讓我深深震撼。
《弟子規》開篇第一句就是“首孝悌。”是說做人心中要有愛,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孝敬的話,那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晉朝的王祥臥冰求鯉,最終感化了繼母冷酷的心。身為一代皇帝——漢文帝,日理萬機,但不忘了照顧年邁的太后,做到親嘗苦藥。正因為他的侍母至孝,才會有他的治國有道,最終成為一代名帝。
讀著“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叫我們時,我們要立刻答應。父母叫我們做事時,我們不要偷懶。)想起以前父母叫我做事時,都覺得不耐煩,甚至對父母大呼小叫;當父母問我問題時,總是愛理不理,慢騰騰地回答。不禁汗顏萬分。
讀著“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當哥哥姐姐的要友愛弟妹,做弟妹的`要尊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父母心中自然就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尤其是孔融小小年紀,能夠如此敬兄愛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想我和哥哥卻動不動就吵架、斗嘴。吃飯時,我和哥哥都爭先恐后地搶雞腿吃。每次有好吃的,我都是挑大的,撿好的。現在想起來都臉紅。我決定以后要和哥哥和睦相處,讓爸爸媽媽感到欣慰。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做人的根本,真感到慶幸!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6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
媽媽給我講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推辭偷懶。媽媽問我:“你能做得到嗎?”我聽后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爸媽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顧玩我的。媽媽要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說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又不是你的'仆人。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那么不懂事,要聽爸爸媽媽的話,不要讓爸爸媽媽傷心,做一個勤勞懂事的好孩子。這也是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表現。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7
全文很長,生僻字、通假字多,記憶困難。即便強記硬背,因似懂非懂、不解其意,很快又會忘記,不但占用了許多時間,而且學習效果不好。
如果改編成小故事,小漫畫等,這樣的學習效果一定會很好。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8
寒假里,老師讓我們去自學國學知識,建議我們先去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千家詩》這些國學典籍,今天,我就來說說我背弟子規的體會吧。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講的是要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言行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對他人仁慈博愛,還要多學習,多讀書,向圣人學習。《弟子規》中有一段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要注重心到、眼到和口到,要專心致志,一本書開才始讀,不要又想看別的'書。
而我讀書時,總是忘了做到這三到,有時看書時不夠專心,一邊看書,一邊想我家養的兩只小白兔怎么樣了?它們愛吃的蘿卜吃光了沒?它們現在是在睡覺還是在搶東西吃?想到這,我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去兔籠邊瞧瞧,結果,什么內容也沒記到腦海里。
讀了《弟子規》這段話后,讓我更加體會到讀書不專心,效率就很不高,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結果仍學不好,今后我讀書時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后的一點體會。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9
《弟子規》的主要內容是講一個人從小開始,就要學習孝順父母、和兄弟姐妹友愛,要講信用等等。其中,做子女的要孝敬父母這一部分對我的教育最大。回想起來,我在一些事情做得很不好。比如有一回,媽媽叫我掃地,我很不耐煩地回答:“哦哦—”,照樣上網聊天,直到媽媽生氣了,我才不情愿地去掃地,嘴巴還嘟嗦著:“掃就掃嘛,急什么?”事后,爸爸媽媽教訓我時,我還頂嘴。除此之外,我還經常不體諒父母的難處,不體諒父母的苦心。父母做好的菜,我總是嫌這個菜不合口味,那個菜天天吃吃膩了。弄得父母很無奈……
對比起夏天為父親扇床,冬天為父母暖被窩的`黃秀,真是有天壤之別。
現在我明白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而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道理。我決心不再讓父母瞎操心,向黃秀學習,做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
我讀過許多書,其中我覺得最有教育意義的是《弟子規》這本書。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0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著。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資料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我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此刻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我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我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厭惡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當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于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樣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于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此刻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當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發……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后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齊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1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么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折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折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里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后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后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2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
《弟子規》,雖然它年齡遠不如日月星辰,但其意義卻一點也不比宇宙中的太陽遜色。讀《弟子規》,真讓我羞愧不已。書中字字珠璣的話語,雖然簡短,卻包含著無數的道理,讓我受益終身。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當我讀到這些語句時,不禁想起自己的所作所為,羞愧難當。
記得那是一個多云的日子,媽媽從北京出差回來。“叮叮叮……”樓下的門鈴響了,原來是媽媽讓我下去幫忙拿東西。我心想:媽媽肯定提了不少東西,五層樓的高度,再加上那么重的東西,我才不下去呢。于是我便堵上了耳朵,跑回自己的房間去了。“兒子,兒子……”媽媽在樓下不斷地叫喊著,我的心里在做著激烈的斗爭,到底是去還是不去呢?“哎呀,都煩死了,我的腦袋快要炸了。”我小聲的嘟囔著。算了,一不做,二不休,不去就是不去,回頭就說沒聽見就行了。我又繼續把頭埋在了胳膊下面盡量不去聽樓下的叫喊聲。
一會兒,媽媽提著大包小包上了樓,“當當當”的敲響了家里的大門。我趕忙去開門,“你剛剛在干什么?沒聽見我在樓下喊你嗎?”媽媽疑惑地問我。“我,我,我剛才在寫作業,沒聽見。”媽媽不疑有他,一邊把手伸進包里,一邊神秘兮兮的.問我:“你猜媽媽給你帶什么來了?”然后拿出了一個大塑料包,“看,媽媽給你帶北京最有名的烤鴨回來了,開葷嘍!”我不好意思的結果烤鴨,想起了剛才自己的作法,后悔至極,真想回到剛才,到樓下去幫媽媽一下。可是,我沒有后悔藥。
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睡的安心,夏天睡前幫父親吧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為父親把床鋪暖熱。想想我自己的所作所為,我簡直無地自容。媽媽,對不起,愿你能原諒我。我一定要改正。《弟子規》,你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你讓我懂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人”;謝謝你,《弟子規》。
你是一顆永垂不朽的明珠;是你讓我懂得了那么多,我要在這里對你說—謝謝你,《弟子規》。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3
在學校的統一要求下,我讀了《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代康乾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后來清代儒生賈存仁將其修訂和改編,并將書名改為《弟子規》。其內容采用論語中的“學而篇”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一共三百六十句。其核心思想是孔子的“孝”“悌”“仁”“愛”,具體列出了為人子弟在家和外出時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應有的禮儀和規范。我學習《弟子規》,主要有以下感想和體會:
一、我們要孝順父母
我們要聽從父母的吩咐,為父母分憂,不讓他們擔心。“百善孝為先。”《弟子規》告訴我們要孝順長輩。孝的第一步是傾聽和了解父母的需要,第二步是按照父母的需求努力實踐。我常常十分愧疚,因為我最大毛病就是拖拉、偷懶。父母叫我做事時,我常常拖一兩個小時,有些事甚至一兩天不去做。孝為百善之首,我連這么小一點事都不能做好,怎么對得起父母?
二、我們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
《弟子規》提倡對長輩要“孝”,對平輩和朋友則要“弟”。所謂“弟道”,即一種守望相助的同胞之情。我們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出門在外要注意禮節。喝東西、吃東西時,或落座或走路時,都應該長者在先,幼者在后。會餐時,在座的如有領導、師長,不要看到遠處一道自己喜愛的菜,就不管不顧將其撩過來放到自己跟前,或者只盯著一兩道菜,別的菜連一筷子都不伸。這些禮儀是對長者的尊重,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三、我們要管理好自己
我們要生活有規律、外表整潔、愛干凈、行為規范,把自己變成一個有涵養有內涵的`人。處事要穩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在做事時不會出現大的錯誤與瑕疵。給人良好的感覺很重要,一個衣冠不整的人不會有人愿意接近,一個過度飲酒,出入不良場所的人也不會有所成就。行為不端正的人不會讓人放心與信任。
四、我們要講誠信
凡出言,信為先。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相信大家都明白,造謠生事,敗壞他人名譽是極其可惡的。不要輕易承諾,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五、我們要懂得仁愛
眾人平等,不管是誰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你不喜歡但是你不能傷害他,對好人贊嘆與傳播,對惡人制止、適當包容、教導、感化。
《弟子規》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語言清晰明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影響深遠。它是一本優秀讀物,對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行為道德,有著重要作用。在我看來,《弟子規》不僅是一本好書,而且是一面鏡子,一面幫助自己不斷完善自我、提高個人素質、培養良好習慣的鏡子。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4
欲治國先齊家,欲齊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后,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我的兄弟姊妹較多,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現在自己既為人子女,又為人父母,該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為孩子的母親,應正確引導子女誦讀《弟子規》,讓他們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潛移默化,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行,為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收益。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書中提及“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與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的著名觀點是一致的。我平常生活中不高興時就要跟心愛的人耍耍小性子,賭賭氣,沒有考慮對方的感受,什么時候傷了對方自己也許還不知道。有時候為了完成一件心里想的事,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辦事比較著急,不達目的不罷休,或是沒有注意到方式方法,缺少與別人的溝通,往往事與愿違,事情也許辦成了,但達到的效果卻是完全不一樣的。由父母推己及人,其實每個人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應該是相仿的,都需要關懷和愛。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不如人意的事,要告訴自己,別人怎樣對我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怎樣去對待別人,“克己復禮為仁”,相信自己一定會做到的。天地間愛是最真摯、最感人的,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同一企業工作的我們,應該相親相愛,生活中彼此關心,工作中互相幫助、互助合作,這樣才能共創和諧環境、共建和諧企業。
《弟子規》這本書是古人從小就讀的書,而我們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如果不是蔡老師叫我們背這些東西,我也不知道它是何物)怎么說呢,《弟子規》這本書講的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禮儀孝都在里面,思想宗旨都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它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學會怎樣做人。我們都是上帝的杰作,人生來就是一樣的,那為什么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名垂千古,有人遺臭萬年,出生的時候我們是一樣的,但是在后來卻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情況。為什么呢?那就是后天的教育了。人字非常好寫,非常簡單一撇,一捺就是一個人,但是做一個人真的不容易,做一個有作為的人就又是難上加難。記得我們的高中語文老師說過,生活是什么?痛苦與折磨。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吃苦的,人這一輩子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坎坷與磨難,人就是在不斷的掙扎中成長。而弟子規就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該堅持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
我們活著總要做些什么,為父母,為自己,為兒女做些什么,進而為我們的祖國做些什么。我們這一輩子都在拼搏奮斗,都在為著美好的未來生活,我們渴望著人世間這美好的一切,我們都應該堅持著自己的信念,而《弟子規》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應該將它所說的東西認真品味,或許我們會得到讓你終生受益的東西。。
書中提到關于“父母”的,我們一需要更多的互動,來交流彼此的心扉。我們需要那一抹溫柔的微笑,來包容對方。我們需要伸出每一雙手編織美麗了未來!讓愛佇立在心中,要我們擁有偕同前進的夢想,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我們需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匪淺。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今后,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讀誦《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既可打造健康、和諧社會,也可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5
作為家長、老師的我,自從學習了《弟子規》這本圣經,更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忠孝思想不可丟。”有德有才為上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乃危險品。可見“德”的重要。作為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女成為次品,更不想讓其成為社會的危險品,我們應該怎么辦?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弟子規》以“入則孝”開篇,更凸顯其意義的重大。在這方面,我言傳身教,以身作責,為孩子做榜樣。
我母親已有八十多歲了,從去年身體一直不好。因為在本村,我會時不時的過去照看,尤其在星期日或下雨天,我會經常陪在母親身邊,為母親鋪床、洗腳、提水、看火,陪母親說話、聊天等,以盡做女兒的孝道。有時下班或星期日,我會帶著孩子過去。當看到我為母親端煤時,孩子便說:“媽,還是我來端吧!”有時還會主動問我“媽,今天給姥姥干什么?”“端玉米軸兒”,直到把箱子端滿為止。孩子這點小小的舉動,也正用行動詮釋了“孝”的意義。就在兩個月前母親住院期間,我由于外感風寒,從醫院回家時突然感冒了,肚子疼、渾身疼得不愿下床。兒子按照我的教法,親自為我沖藥、熬粥喝,看到這些,我還真有一點小感動。孩子今年雖然還不到十周歲,但我覺得真的長大了,學會照顧自己的媽媽了。此時我也正聯想到《弟子規》中說到的“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這幾句話。是呀,是弟子規教育了我,教育了我的孩子。
“出必告,反必面,”“事雖小,勿善為,”“物雖小,勿私藏”……這些,我的孩子做到了。不管上學還是放學回家,都要打招呼;違反道德的事不會去干;不是自己的東西,肯定不會據為己有,哪怕是家里柜子上放著的`錢,他也不會私自拿走,甚至買東西找回的錢也會如數交還。以前教育孩子的道德規范,如今在《弟子規》中逐一得到了體現,這更使我認識到“孝”的廣泛。“親所好,立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永遠都要記住:為人子女應“以孝為先”。
以前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在和長輩或他人相處時不嚴格要求他們,好吃的好玩兒的都給孩子享用,以至于他們認為這些是理所應當的,不知道禮讓長輩及他人,養成了不少的壞習慣。《弟子規》指導我們:“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長者立、幼勿坐”。
記得剛開始學習《弟子規》時,我從電腦上找出來并為孩子做了解釋。當時我是站著說的,剛說完“長者立,幼勿坐”,孩子便說“媽,你快點兒坐吧,要不然我都不能坐。”一句出于淘氣的話,卻讓我的心里有一點兒暖融融的感覺,說明孩子懂得了什么是“長者立,幼勿坐”。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漸漸地付諸于行動。[平時吃飯時,孩子的爸爸沒有下班回家,就讓孩子先等一等;有了好吃的就先讓孩子撿好的先給奶奶送過去;如果在奶奶面前說話聲音大了,我馬上會提醒孩子:尊長前,聲要低;當我說話聲音大時,孩子也會比出食指在嘴前做出“噓”的動作來提醒我。就這樣,我們互相勉勵,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以前我的孩子上學經常忘記帶東西,物品隨處亂放。因缺少事先計劃和準備,以至到時東找西找,匆匆忙忙,身心慌亂,錯誤百出,結果耽誤時間不說,還經常發生口舌,使家庭氣氛緊張。在三年級的時候就有過好多次,不是忘記帶英語書,就忘記帶語文書,要不就是忘帶彩筆,紅領巾更是,找不到五間屋子就帶不上。因為我要上班,奶奶也跟著找,本來早晨的時間就不多,這樣搞得就更緊張了。通過背誦理解《弟子規》,孩子更直觀地認識到“事勿忙,忙多錯”的道理。《弟子規》“謹”的一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警惕自己的言行,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在逐漸養成。如“起床、盥洗、穿衣、吃飯、坐立走”等。孩子的進步使我們做家長的感到無比欣慰。
《弟子規》不僅是教育孩子的,也是教育我們的。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做好孩子的領路人,成為孩子成長的榜樣。其實我的這點做法不足掛齒,距離《弟子規》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但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家庭與社會更加和諧,我希望我們能夠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書筆記04-02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1-02
《弟子規》讀書筆記11-29
《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12-30
《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07-07
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12-14
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12-15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15篇11-04
《弟子規》讀書筆記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