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舞蹈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藏族舞蹈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藏族舞蹈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藏族舞蹈教案 1
教學目標: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體態和動律,并主動探索藏族舞蹈與生活的關系。
2、能學會藏族踢踏舞六個基本動作,并在學習基本動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基本體態和動律的肢體體驗。
3、了解藏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和基本動律以及藏族舞蹈的主要分類。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體態、基本動律。
2、學會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動作。
教學難點:
1、體態、動律的準確掌握,并能將其貫穿始終。
2、把握踢踏舞基本動作節奏、風格。
教學設想:
在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中,風格及動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課是以通過探究生活與舞蹈的關系,來進行基本動律及體態的學習,也就是說,不是為了學動作而學動作,而是通過對生活的了解,聯系到舞蹈動作的學習,從而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以便于他們更加迅速、更加準確的把握舞蹈風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腳踏音樂的節奏來舞蹈,其步法的變化,一般是與音樂節奏的變化相協調。因此本課以節奏為線條,貫穿舞蹈動作教學的始終。在動作的學習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給舞步取名等多種方式,不斷鞏固體態和基本動律,加深學生對舞步的記憶。活躍課堂氣氛,并為后面的自主編排隊型打下基礎。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舞蹈道具(長袖)
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設計情景導入:
1、了解學生的經驗準備情況:
師:同學們,聽說過“踢踏舞”嗎?
生:答(播放課件)師介紹:大家剛才看到的是愛爾蘭踢踏舞,在國外,踢踏舞主要分為愛爾蘭踢踏舞與美式踢踏舞,愛爾蘭踢踏舞是愛爾蘭的一種民間舞蹈。
2、情景設計,教師示范導入課題
師:我們中國的民間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師到一個少數民族地區采風,跟當地人民學了一小段踢踏舞,現在我跳給大家看一看,請你們來判斷一下,老師跳的是哪個少數民族的舞蹈?在體態、動律上有哪些特點?(教師示范)
生:藏族。
師:對了, 剛才老師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諧”。
“堆”是指雅魯藏布江上游地區的定日,拉孜,薩伽等地勢較高的地區。而“諧”在藏語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諧的意思就是——雅魯藏布江上游地區人民所跳的農區自娛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許多踢和踏的動作,因此也被稱為藏族踢踏舞。(出示課件:課題名稱)
二、藏族踢踏舞的學習
(一)基本體態及動律的學習。
1、找出藏族舞基本體態及基本動律,并練習。
師:看了老師跳的這段藏族踢踏舞后,請你們說一說藏族舞在體態和動律上有什么特點?老師的上身是怎樣的?是直立的?還是前傾的?是緊張的?還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傾
師:膝部動作有什么特點?
生:膝部有連續不斷的顫。
2、探索藏族舞基本體態形成原因。
(1)提出問題:
師:那么藏族舞為什么會呈現出這樣的特點呢?
生:
(2)觀看圖片
師:現在,老師就給大家看一組我在西藏采風時所拍到照片,看同學們能不能在其中探尋出藏族舞動作的特點形成的原因。
第一張:巍峨連綿的雪山。
第二張:崎嶇的山路。
第三張:雄奇的布達拉宮。
第四張:虔誠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為什么藏族舞會有“上身松弛、略前傾”這樣的特點?
生答:
老師補充:西藏在解放前是農奴制,農奴除負擔一定的實物和貨幣地租,還要承擔各種極其繁重的勞役,世代被束縛于莊園領地之上,領主可以將農奴隨意饋贈、轉讓或交換,并使用各種私刑,以防止其反抗與逃亡,他們的生活非常的艱苦。
總結形成原因:農奴制;農奴飽受壓迫;地位卑微;虔誠的宗教信仰。
B、為什么“膝部會有連續不斷的顫”
生答:
總結形成原因:高原生活環境惡劣,山路崎嶇,為減輕自體力負擔。
(二)藏族踢踏舞基本動作的學習。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來學習藏族踢踏舞,也就是堆諧。它的主要特點是腳踏音樂節奏,配合上身的松弛隨動,載歌載舞。而藏族人民的服裝衣有長袖、腳蹬長靴,所以在跳舞的時候,會舞動長袖、踏地為節來烘托熱烈的舞蹈氣氛。
老師給大家準備了長袖,請大家穿上,體驗一下長袖舞蹈的感覺。
(1)岡打的學習
老師把剛才跳的那段舞蹈再跳一次,請大家仔細看、仔細聽,老師是不是踏著音樂的節奏舞蹈的?踏出了哪幾種節奏?是用什么舞步踏出這些節奏的?
生:“XX XX”、“XX X”
師:大家剛才說出來的,就是藏族踢踏舞中最常見的節奏。
師:大家記不記得老師用了哪些舞步踏出了“XX XX”這個節奏?
學生回憶動作,引出“岡達”。
教師引導學習“岡達”。
除了“岡達”,還有“踢”和“踏”的動作。
(2)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的學習
A、第一基本步的學習:
在岡打的學習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基本步。
B、第二基本步的`學習
師問:在第一基本步的基礎上稍做變化,就是第二基本步。請同學觀察老師做了哪些變化?
生答:步法,上肢動作有變化。
學習第二基本步。
(3)擺步、搖步的學習。
師:同學們剛才看老師跳舞的時候,覺得老師的動作是不是一成不變的?生:不是
師:其實藏族人民非常聰明,同樣是“XX XX”這個節奏,通過步法的調整,造成了強弱的變化,再配合多變的上肢動作,就使舞蹈動作變得豐富多彩了。老師跳另外兩種舞步,大家看一看,聽一聽,是不是像老師所講的這樣的?
A、擺步的學習
教師示范,學生模仿
根據動作特點,教師給出舞步名稱:擺步
師問:老師剛才是不是在原地做的?
生答:不是
學生練習用擺步進退。
B、搖步的學習
師問:在擺步的向上抬腳變成向前踢出,就變成了搖步。
教師示范,學生學習。
學習搖步之后,
師:可不可以拉手做?
師:藏族人民在歡慶節日的時候,都會載歌載舞,現在我們也來邊唱邊跳。同學們會不會唱《我的家鄉日喀則》?我們在小學就學過,現在,我們就和著自己的歌聲,拉手跳搖步。
學生嘗試。
(4)退踏步、抬踏步的學習
師問:剛才我們所學的第
一、二基本步、搖步、擺步都是用“XX XX”的節奏,“XX X”是藏族踢踏舞中另一最常見節奏,現在開始學習用步法踏出這個節奏。
A、退踏步的學習
教師示范,學生學習。
師:是不是只能面對一點做?
學生面對不同方向練習。邊唱邊跳。
B、抬踏步的學習
學習動作,根據動作特點,提示學生準確說出動作名稱。
(5)復習鞏固
A、師:我們已經學會了六個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動作,一起來回憶一下。
教師隨意說出舞步名稱,學生跳(第一基本步,第二基本步,擺步,搖步,退踏步,抬踏步)。
B、請學生與老師一起舞蹈。
師:同學們跳得開不開心?學生:開心!
師:那你們怎么表達你們的開心?
學生歡呼
師:其實藏族人民在跳到高興的時候,也會喊出來!
老師示范結束動作。口念“咻咻咻咻。” 學生學習結束動作。
4.整體表演
師:好了,現在我們就把把“咻咻”這組動作加到我們自編組合的結尾。完整表演一遍。
師:老師都被你們的喜悅感染了,想和你們一起舞蹈了。大家對自己的作品滿不滿意?學生回答:滿意!
那我們就給自己鼓鼓掌!
四、拓展
1、請觀看錄像判斷,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師問:現在老師要考考大家。今天我們學習了藏族的踢踏舞,現在老師這里還有兩段藏族舞蹈,請大家幫我判斷一下,這是不是藏族踢踏舞?
播放一段弦子和一段鍋莊。
生答:是
2、探討舞蹈特點。
師:從哪里判斷出來的呢?
引導學生從體態,動律,動作特點,音樂等方面來判斷。
師:兩段舞蹈分別是藏族舞蹈中的另外兩種較有特色的類別,一個是弦子,藏族稱為“諧”,另一個是鍋莊,藏族稱為“卓”。那么大家能不能說說,他們各自有什么特點呢?
引導學生分析(出示課件):
弦子:柔美開朗、舒展連綿。鍋莊:粗獷豪邁,灑脫奔放。
五、總結
師:為什么同一個民族的舞蹈也會呈現出這么多不同的風格特點呢?不僅僅是藏族舞,其他的民族,如:蒙古族、傣族、還有我們湖南的苗族、土家族等等,這些民族的舞蹈都風格各異,他們舞蹈特點的形成,和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也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希望大家走進生活,用我們的雙眼去觀察生活,并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對這些民族的風土人情多做了解,為我們以后更快更好的掌握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礎。
藏族舞蹈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藏族舞基本動作及組合的教學,使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藏族舞蹈的風格、舞步、造型、動作韻律特點,
能力目標:為舞蹈創編積累舞蹈語匯素材。
情感目標:培養、增進學生熱愛少數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踢踏步組合風格特點;
難點:把握在每個動作中都要有顫膝的動作在里面。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一、組織教學
1、師生問好。
2、熱身活動:腿部、腰部拉伸練習。
二、復習導入
(一)顫膝練習(4×8拍)
(二)踢踏舞基本舞步:(各2×8拍練習)
1、剛達
2、嘀嗒步
3、退踏步
4、七下退踏步
5、抬踏步
6、悠踢步
7、第一基本步
8、連三步
9、第二基本步
(三)對學生舞蹈蹈反饋中出現的易錯動作進行強調分析,并讓學生進行完整的練習。
(四)讓學生們談談:經過前面的學習,你對藏族舞蹈有了哪些了解?
三、新課教學
(一)教師隨音樂做踢踏舞組合動作示范,并講解動作連接。
動作順序:
1、原地跺右腳1×4拍
2、退踏步1×8拍
3、七下退踏步2×8拍
4、基本步2×8拍
5、抬踏步1×8拍
6、退踏步2×8拍
(二)通過剛剛的舞蹈組合,請同學們說一說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點。
1、舞蹈身體前傾,重心偏前;
2、動作輕便靈活,樸實自如;
3、舞蹈時膝部松弛,步伐靈活。
(三)慢動作講解、示范,學生根據老師講解、示范動作進行模仿、領悟,進行重點突破。
(四)分組合作,巡回指導
學生分組練習,小組長負責,教師巡回指導。
(五)生生對比,師生對比學習
1、生生對比,組內學生之間對比看誰做的更好,對比動作,自己糾正。
2、師生對比,看看老師做動作時身體的各個部位是怎樣配合完成的?
3、自我對比,面對鏡子自己練習,糾正細節動作,把握藏族舞蹈風格特點。
(六)班內表演展示
1、全班在老師帶動下隨音樂完成踢踏舞組合;
2、隨音樂小組內編排;
3、分組班內展示,鼓勵學生運用舞蹈中的眼神,處理舞蹈中的`感情。
三、課后鞏固
課后按要求完成課堂所學內容的練習,熟記動作的連接,要求能有感情的表演舞蹈。
四、課堂小結
要想準確的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和動作要領,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不斷的練習與思考。本節課的只是希望學生通過藏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及組合的學習初步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特點,為后期學習奠定基礎,為舞蹈創編積累語匯素材。
藏族舞蹈教案 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藏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飾特點、風俗習慣等。
2、能安靜地與同伴合作、合理搭配顏色制作五彩圍裙,并注意保持作品的整潔。
3、身系五彩圍裙大方地進行表演,初步感受藏族舞蹈的特點。
4、知道藏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對民族文化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從網上下載有關藏族的圖片制作成課件《去藏族旅行》。
2、vcd《藏族舞》一盤。
3、音樂磁帶《哈達獻給解放軍》。
4、鉛畫紙、蠟筆。
活動過程:
(一)從中國地圖上了解西藏的地理位置。
1、我們住在哪里?請幼兒說一說并在地圖上指出來。
2、找一找西藏在什么地方?離我們遠不遠?地形象什么?
3、你會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幼兒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發。
(二)看課件了解藏族的地域特色。
1、地理風光:重點認識西藏的高原風景、珠穆朗瑪等。引導幼兒從高山、白云相接等景象來感受高原之高、之寒。
2、建筑特點:重點認識西藏的布達拉宮。
引導幼兒用好聽的.詞語描述這些地方。
3、哈達禮儀: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尊敬的意思。"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松如網,也有用絲綢為料的。上品"哈達"織有蓮花、寶瓶、傘蓋、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種隱花圖案。藏族認為白色象征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
幼兒學習獻哈達的動作。
4、食俗:藏族的典型食品是糌粑、青稞酒、酥油茶等。
(三)小組合作制作五彩圍裙。
1、看課件了解服飾特點,如:氈帽、長袍、斜襟衣、長筒靴等。重點認識五彩圍裙。
2、幼兒兩兩一起合作制作五彩圍裙。
(四)了解藏族舞蹈的韻味。
1、通過觀看藏族舞碟片了解藏族舞的基本動作。
2、隨音樂“北京的金山上”,幼兒系上自制的五彩圍裙和老師一起舞蹈。
活動延伸:
1、把五彩圍裙投放在表演區,讓幼兒繼續在表演區里隨音樂表演。
2、幼兒自己搜集更多關于民族的知識和大家一起分享信息。
藏族舞蹈教案 4
活動名稱:
音樂活動——金瓶似的小山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在熟悉音樂且感受藏族民歌旋律風格的基礎上學習彈簧步、靠步兩種舞步。
2、引導幼兒創編不同方向的甩袖。活動準備:
藏族人的圖片。
音樂磁帶《金瓶似的小山》和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律動、練聲
1、《山谷回音真好聽》
2、《淘米洗菜》
3、《小鳥醒來了》
4、《擠奶》
二、引導幼兒回憶藏族人的服飾特點,即袖子長。
1、出示藏族人圖片,小朋友看看圖上畫的是誰?
2、這些人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
3、你在我們這里看到過穿這種衣服的人嗎?你們知道他們是哪里人嗎?
4、他們是少數民族的人,我們一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做多,其他民族的人數比較少,我們叫他們少數民族,這些人就是一個少數民族的人,他們的民族是藏族。
5、教師:藏族的朋友很熱情,今天老師要請小朋友們來聽一段藏族民歌,歌曲的名字叫《金瓶似的小山》。
三、欣賞樂曲
1、播放樂曲錄音,提問:樂曲的名字叫什么?你聽了樂曲有什么感覺?
2、再次欣賞樂曲,請小朋友邊聽邊拍打節奏,兩拍一次。
四、引導幼兒初步學習舞蹈。
1、幫助幼兒理解“甩袖”的含義。
教師:你們都猜對了,曲子中的藏族朋友有的在唱歌、有的跳舞。可是藏族人們的衣服那么長,怎么跳呢?
2、引導孩子創編不同方向的甩袖動作。
教師:誰來表演藏族朋友的甩袖動作。(其他幼兒仔細觀察他是怎么甩袖的。)
3、教師:除了可以向這個方向甩袖,還可以向哪些方向甩袖,誰來表演?
4、教師選用幼兒創編的某一動作,進行完整的舞蹈示范。
6、教師:你發現了這個舞蹈中哪些動作你會的,哪些動作你不會的。
教師:有的`小朋友發現了舞蹈中有兩個新舞步。這個舞步叫做彈簧步,跟著謝老師一起學學。(學跳幾遍后,引導幼兒自己來一遍,教師觀察并糾正不正確的地方。重點強調彈簧步的屈膝。)
7、啟發幼兒學跳靠步,要求孩子跟著一起學。
教師:剛才我們學的舞步叫什么步?第二個舞步叫靠步,叫什么步?現在請小朋們跟著老師一起來做一做吧!
五、幼兒聽音樂,在老師帶領下學跳舞。
教師:現在藏族的朋友邀請我們和他一起跳舞了,但是我們要和旁邊的小朋友保持一定的距離,找好合適的空位。
藏族舞蹈教案 5
教學目標:
1、能用優美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香格里拉并不遙遠》,感受藏族民歌的風格,表現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欣賞藏族民歌《年輕的朋友》,感受藏族民歌酒歌的特點,表達了歡樂豪放的藏民間深厚的情誼。
3、了解藏族民歌及相關文化,激發學生對民歌的熱愛之情。
學習重點:
能用優美連貫的`聲音演唱歌曲《香格里拉并不遙遠》。
學習難點:
了解并掌握藏族民歌的風格特點
學習方法:
感悟、體驗、比較、交流討論、表現
學習過程:
一、情境導入:
欣賞紀錄片《今日西藏》片段。
二、學唱歌曲《香格里拉并不遙遠》
1、聆聽歌曲《香格里拉并不遙遠》,感受歌曲的情緒、速度、及節奏特點。
2、再聽歌曲,找出歌曲中重復的部分和變化重復的部分。
3、跟鋼琴唱一唱旋律并用“啦”唱一唱。
4、有感情朗誦歌詞。
5、跟鋼琴唱一唱。注意氣息要連貫。
6、從音樂要素的角度分析并處理歌曲。
7、跟錄音帶體驗歌曲情緒,速度及情感。
8、和伴奏演唱。
三、欣賞歌曲《年輕的朋友》。
1、聆聽歌曲,了解歌曲的節奏特點,旋律特點,結構特點。
2、跟原唱哼唱。
3、復習裝飾音。
4、總結歌曲藏族民歌酒歌的特點。
四、教學拓展
藏族傳統音樂的分類
1、民間音樂
欣賞《翻身農奴》
2、宗教音樂
欣賞的歌曲《阿姐鼓》片段。
了解阿姐鼓的故事
3、宮廷音樂
藏族歌舞音樂
五、課堂小結
六、教學后記:
藏族舞蹈教案 6
課程名稱:
藏族舞蹈基礎與文化體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了解藏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歷史背景及文化內涵,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步伐、手勢和體態,能夠初步表演一段藏族舞蹈。
過程與方法:
通過視頻觀賞、教師示范、分組練習、互動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感受藏族舞蹈的韻律美與力量感,培養學生的舞蹈協調性和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藏族文化的興趣與尊重,增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學重難點:
重點:藏族舞蹈的基本步伐(如“三步一撩”)、手勢(如“獻哈達”手勢)及體態特征的學習。
難點:如何準確表達藏族舞蹈中的情感與意境,使舞蹈動作與音樂節奏、情感表達相協調。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包括藏族舞蹈教學視頻、音樂播放設備。
寬敞明亮的舞蹈教室,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練習。
藏族服飾或道具(如長袖舞衣、哈達等),供學生體驗使用(可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通過展示藏族風光的圖片或短視頻,引導學生進入藏族文化的氛圍,簡述藏族舞蹈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學生興趣。
二、藏族舞蹈文化介紹(10分鐘)
講解藏族舞蹈的歷史淵源、地域特色、風格特點,以及舞蹈中蘊含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文化內涵。
三、基本動作學習(30分鐘)
體態與呼吸:教授藏族舞蹈特有的體態要求,如挺胸收腹、膝蓋微屈、重心下沉,以及如何通過呼吸控制舞蹈節奏。
基本步伐:詳細講解并示范“三步一撩”、“踢踏步”等藏族舞蹈基本步伐,學生跟隨練習。
手勢與表情:教授“獻哈達”等手勢,強調手勢與舞蹈情感的結合,同時引導學生注意面部表情的自然與生動。
四、分段練習與組合(20分鐘)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分配一段簡單的藏族舞蹈片段進行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正動作,鼓勵學生相互學習、交流心得。
隨后,將各小組的'練習成果進行組合,形成一段完整的藏族舞蹈表演。
五、展示與評價(10分鐘)
邀請各小組上臺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給予掌聲鼓勵。
教師進行點評,肯定學生的努力與進步,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向。
六、總結與拓展(5分鐘)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調藏族舞蹈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
鼓勵學生課外繼續探索藏族文化,如閱讀相關書籍、觀看藏族舞蹈表演等,進一步加深對藏族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作業布置:
要求學生回家后復習本節課學習的藏族舞蹈基本動作,并嘗試自己編排一段簡短的藏族舞蹈片段,下次課進行分享。
通過這樣的教案設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藏族舞蹈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舞蹈技能,更能深刻體會到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藏族舞蹈教案】相關文章:
藏族舞蹈教案01-20
藏族舞蹈文化體會08-29
舞蹈教案 舞蹈教案模板范文04-02
【經典】舞蹈教案06-25
舞蹈的教案11-04
《舞蹈》教案01-01
舞蹈教案07-04
舞蹈的教案05-23
(經典)舞蹈的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