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節傳統食物有哪些
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飲食文化的國家,每個地區都有著獨特的美食習俗。春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各地人民在這個節日里也有著自己的獨特食俗。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中國各地春節美食習俗,一起品味過年的味道。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節傳統食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傳統食物
餃子
餃子是北方年夜飯餐桌必不可少的食物,餃與交諧音,取“更歲交子”之意。另外就是餃子外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意為“招財進寶”,人們還會將硬幣包在餃子里,吃到該餃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會有好的財運。
年糕
早期蘇州百姓為紀念伍子胥,過年的時候都要做年糕,后來逐漸在全國各地盛行,比如山東的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等。年糕諧音“年高”,是春節必備的應景食品,寄托了人們“年年高”的期望。
長面
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湯圓
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這天的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取其團圓、圓滿、甜美之意。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上海人年初一早飯也是吃湯圓,寓意圓圓滿滿、有財有勢。
雞
“無雞不成宴”是廣東人的口頭禪,廣東、香港一帶過年一定要吃雞,雞與吉發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過年則是要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吃雞骨頭則表示“出人頭地”。
魚
春節飲食講究好寓意,當然少不了魚,一般為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有些地方這道菜基本留下來不吃的,意為“年年有余”。并且有些地方對挑選年夜飯里的魚也是有講究的,鰱魚為連年有余,鯽魚和鯉魚為大吉大利,鮭魚則為富貴有余。
餛飩
在江蘇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一定要吃餛飩。除夕早上,家家戶戶就開始剁菜餡包餛飩,從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餛飩就酒,越吃越有”,寄托了靖江人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糍粑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臘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糍粑的習慣。
粽子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家人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初一、初二有客人來一定要吃粽子。
雞
“無雞不成宴”是廣東人的口頭禪,廣東、香港一帶過年一定要吃雞,雞與吉發音相似,代表生活吉祥如意。湖北人過年則是要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吃雞骨頭則表示“出人頭地”。
魚
春節飲食講究好寓意,當然少不了魚,一般為餐桌上最后一道菜,有些地方這道菜基本留下來不吃的,意為“年年有余”。并且有些地方對挑選年夜飯里的魚也是有講究的,鰱魚為連年有余,鯽魚和鯉魚為大吉大利,鮭魚則為富貴有余。
餛飩
在江蘇靖江,不管是招待客人還是逢年過節或者辦喜事,都一定要吃餛飩。除夕早上,家家戶戶就開始剁菜餡包餛飩,從年三十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餛飩就酒,越吃越有”,寄托了靖江人對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糍粑
湖南湘西土家族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臘月二十,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糍粑的習慣。
粽子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幾天壯家人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初一、初二有客人來一定要吃粽子。
生菜
廣東人過年還要吃生菜,生菜與生財諧音,寓意來年興旺發財。
糖瓜
糖瓜其實是用小米和麥芽糖熬制而成的一種祭灶食品。用它祭灶意在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在玉帝面前講壞話。
蘿卜糕
蘿卜糕是閩、粵地區的傳統小吃,閩南、潮汕叫“菜頭粿”。年菜里帶有“糕”的菜品,都被寄予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春節吃這些菜意在討個好彩頭。
春餅
春餅又稱春卷,是用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餅。吃春餅講究包著菜一起吃,從頭吃到尾,意為“有頭有尾”,代表吉利的意思
春節傳統食物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一、餃子
餃子是春節時期的傳統食物,對于北方人來說,春節食物怎能少了餃子呢,餃子不僅吃起來美味,寓意也很深刻,它有著“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所以在過年時吃餃子就寓意著新的一年能走財運。而且餃子餡料的選擇和寓意有著直接的聯系,比如說韭菜餡的餃子有著久財的意思,白菜餡餃子有著百財的意思,香菇餡的餃子有著鼓財的意思,酸菜餡的餃子有著算財的意思等等,所以說水餃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美食。
二、雞
春節期間雞肉是不能少的一道美食,雞和吉同音,吃雞肉寓意著百事大吉,而且吃雞肉也很講究,雞翅給年輕的人吃,有著大展宏圖的意思,雞腿給長輩吃,有一家的頂梁柱意思。在過年期間我們吃的食物熱量比較高,所以很多地區的人都會在烹飪后將雞肉去皮,來減少脂肪的攝入,也能保證雞肉的鮮美。
三、魚
年年有余(魚)是中國比較傳統的說法,所以在春節這個吉祥的日子里,魚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不少家庭為了吃出連年有余的好兆頭,會在除夕夜吃一條,大年初一吃一條,這樣就是連年有余了。不過呢,我們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在除夕夜吃魚尾,大年初一吃魚頭,這樣也是連年有余,有頭有尾。
四、年糕
春節吃什么傳統食品,其實最主要的還是一些寓意吉祥的,比如年糕。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五、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在宋代時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原料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團圓圓、生活美滿之意。
六、年夜飯
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肴,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征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蚶]與[胖]諧音,取其發福之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
春節的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后,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臟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干,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么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么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
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春節傳統食物
一、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肴。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吃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春節吃什么?交在子時年年高da.jpg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谷。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
三、吃湯圓:
據傳,湯圓起源于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四、吃魚:
“無魚不成席”。我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名饌。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飯,老百姓更離不開魚。“魚”與“余”同音,又象征吉祥物,如鯉魚,寓“得利有余”;鰱魚,寓“連年有余”;鱖魚,寓“富貴有余”。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情結。起源于對魚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征年年憂郁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秘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飾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柜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后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看來,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邪,只是后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北方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里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四川、重慶地區的人春節第一餐吃湯圓。用自制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干湯圓粉制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重慶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重慶人過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為了準備好這頓年夜飯,一些必不可少的傳統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準備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當數“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則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個個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個月。到了除夕,拿出來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湖南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湖北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上海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征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舊俗說是除夕吃飯時不宜淘湯,傳為淘了湯吃飯的話,第二年外出辦事或旅行,會要遭到雨淋的。這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廣東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安徽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只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安徽南部僅肉類菜肴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制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征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制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江西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道菜。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臺灣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在臺灣,除夕之夜,外出的親人除非特殊情況,都得回家“圍爐”。島內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臺灣有句俗語說:“年夜沒返沒某(妻),清明沒返沒祖”,說的便是年夜合家團聚的意義。如果在外親人無法趕回,就要空出一個位子放那人的衣物,表示團聚。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年飯,年年賺!”等。
江西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江西鄱陽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西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云南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云南的白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愿新的一年里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福建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新疆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干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面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人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后,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春節和除夕的區別
簡單來說廣義的春節包括過年和除夕;過年和大年三十還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天。
從有關資料查找,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
由于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初一又是農歷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歷的引進,將正月初一的“元旦”移為公歷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臺歷、掛歷、日歷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年”,是否讓“春節”代替,真的說不好。
春節傳統食物
角仔
角仔,又叫油角,在過年的時候,幾乎每家每戶都會有,是用來招待客人的過年食品。角仔的形狀像“荷包”,亦即錢包,取其錢包飽脹的好兆頭。
制作方法:
(1)要和面,先將面粉加上雞蛋、把和好的面團碾成薄片,用圓型玻璃茶杯作為角仔皮模具,做成一片片圓型角仔皮。
(2)做餡料,用炒熟的花生米(碎的),加入白炒糖、炒熟的芝麻,摻勻攪在一起,逐片放進餡子包成半月型角子,圓邊捏緊并扭上花紋。
(3)放進鍋里炸成金黃色,一個個美味的角仔就出來了!不過要出鍋的角仔好燙,要放一會才能吃。
糖環
糖環是廣西、廣東一帶有名的特產小吃,是春節過年必備的好食品。糖環在過年的時候代表好意頭,預兆錢財的意思。
制作糖環的模具
制作方法:
(1)煮糖漿,用清水搓成糯米面團,再加入沸水和糖漿繼續均勻搓。
(2)搓成粉團壓進糖環模具里,用力壓,用刀批平,用力拍出。
(3)放進鍋里面用油炸,香噴噴、爽口的糖環出來了,金黃金黃的,看見都流口水了!
蛋散
蛋散,是珠三角比較有名的小吃,是以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制作而成。
據說,蛋散有一小段故事。在舊時候,當每家人都準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時,有一家窮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男主人望著一堆已經發酵好的面團發呆,苦思之下得:富人有富人的吃法,我窮也要做,為來年討個好兆頭。沒餡料做就把面團壓扁下油鍋也行。新年到了,當其他人來窮人家拜年時,窮人拿出那些小長方塊來招呼朋友們,大家都感覺很新奇,品嘗之下:“噢,那些小方塊——酥、脆、入口即化!好吃極了。來年我們也要做,請問這個叫什么名字?”窮人細想后說:“因為配料有雞蛋,入口即化的特點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
煎堆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這是廣東人過年的溫暖記憶之一。臨近大年三十,各家各戶就張羅著“開油鍋”、炸煎堆了。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煎堆蘊),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餡甘蜜味濃,其皮酥脆異常,為新春送禮佳品。
油糍
油糍是廣東人過年經常做的一種食物,每次做油糍的時候就會感覺到濃濃的過年氣氛。
制作方法:
(1)煮糖漿,加入糯米粉,搓成面團。
(2)取手心大小的面團搓圓圓,然后在中間捻出一個小空心,慢慢地在面的上面收口,一個圓圓的糍模就做好了。
(3)放進鍋里滾,注意要不停地翻動油糍,以免焦了,炸到整個糍漲大、金黃就好了。
笑口棗
笑口栆,或稱細煎堆,是一種中國人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吃的食品。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面粉,雞蛋,糖,芝麻制成,實心。人們把這種食物叫“笑口栆”,是由于在高溫油炸過程中面粉表面出現爆裂,樣子就像人開口大笑一樣,象征全家人開開心心,笑口常開,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制作方法:(1)在盆里打上雞蛋再加上一點蘇打粉、適量的白糖、飴糖,白面、油一起攪拌,攪拌均勻并揉和成面團,放到案板上,搓成粗長條,揪成小劑子,揉成圓球形;(2)麻仁用水拌勻,把小劑放在麻仁內滾一滾,不要按揉;3.炸笑口棗與油炸一般食品有所不同,下鍋時油溫要高(要在七成熱以上),但又不可過熱,過熱則不開口;下鍋后油溫要低,但又是不可過低,過低則容易炸碎。所以,在熱油下鍋后就要端離火眼,降低油溫去炸;當油溫低于五成熱以下時,又要回到火上加熱稍炸一下,這樣,才能將笑口棗生坯慢慢炸成老黃色、開口。同時,不可多加攪動,翻一個身即可。
年糕
年糕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于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是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制作方法:
(1)把糯米粉、粘米粉混合均勻,倒入沸水攪成熟漿。
(2)再在熟漿中逐步加進糖漿攪拌均勻后放在大蒸籠中,每個蒸籠放漿厚約3~4厘米,用猛火大約蒸4小時。
(3)倒在案板上,用木棒槌搓至勻滑,便可分成糕坯,放在有竹葉墊底的鐵圓圈內,在糕面掃油粘上欖仁、紅棗,翻蒸約20分鐘。
過年與飲食
《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把“年”當作收獲的象征。另有一說,認為“年”字按古人的寫法,是個象形字,有頭有尾,四腳伸開,象一個大壁虎,是種可怕的不祥之獸,一歲之中,若沒有遇見它,便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燒些好東西吃一頓,這種慶祝的活動叫“過年”。現在我們來看看中國人過年的飲食情況。
從南北朝到宋代,長江流域年節有飲“屠蘇酒”、“柏葉酒”和“桃湯”的習俗。飲屠蘇酒據說可以避瘟疫。柏葉酒,由柏樹葉浸于酒中制成,柏為常青之樹,柏葉后凋而耐久,飲柏葉酒即取其壽命長久之意。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里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拜年賀歲
除夕前掃除干凈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初一要跟長輩或者左鄰右里拜年,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后,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正月初二:回娘家
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帶的禮物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
正月初三:安睡遲起
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
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正月初四:迎灶王爺
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里,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陳競表示,盡管民間很多說法沒有依據,但其本身承載了人們祈福避禍的美好愿望,這也是其能一直傳承下來的原因。
還要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室內撣塵,屋內掃地,垃圾堆到院中準備“扔窮”。
正月初五:迎財神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里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人的生日”
亦稱“人勝節”“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大年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要祭天
大年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正月初十:祭石頭生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
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式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
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游戲。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春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1、魚
春節每年必有魚代表“年年有余”,所以很多地方都會準備魚這道食物,只不過每個地方會選不一樣的品種,其中鰱魚代表“連年有余”、鯽魚和鯉魚代表“大吉大利”、鮭魚代表“富貴有余”。
2、雞
雞肉真真是我們逢年過節必備的食物之一,吃雞寓意吉祥如意,喝雞湯寓意清泰平安,而且不同部位的雞肉寓意也不同,就比如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雞爪寓意新年抓財,雞骨頭寓意出人頭地。
3、年糕
春節有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升”,吃年糕在不同地區還有不一樣的說法,且年糕種類也不盡相同。就比如蘇州是桂花糖年糕,早期是為紀念伍子胥,北京是百果年糕、山東是紅棗年糕、寧波是水磨年糕等,每一個地區的年糕都有當地的特色。
春節防病養生
心理調適不可少
長假末尾,上班族是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人群。第二天就要面對緊張的工作,有點手足無措。仿佛從睡夢中醒來,就要告別春節,就要返回單位,有些人會覺得很不適應,可能會感到精神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專家教您如何“健康收心”——
癥狀一:疲憊
春節期間,不少人晝夜顛倒、四處拜訪親友,即使沒有出門旅游,節后還是覺得累,這是因為正常的“生物鐘”在過節時被打亂了。
應對方法:通過休息、調整生物鐘、洗澡泡腳等消除疲勞。睡眠是驅除疲勞的重要手段。
癥狀二:神經性厭食
連續的應酬和飯局,對一切食物都從心理上感到厭惡和恐懼。應對方法:最佳的方法就是參加運動。如輕快的步行、慢跑、跳舞等,這樣胃口也會被“吊”起來。
癥狀三:工作恐慌癥
過節后,重新投入正常緊張的工作,部分人會有種陌生感,甚至有人會產生恐懼感。
應對方法:可從生活內容到作息時間都作出相應的調整,靜心思考上班后應該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工作狀態上。在上班第一周,先從事輕松容易的工作,給自己一個緩沖。
癥狀四:孤獨綜合征
這是不少從家鄉返回工作或學習的人極易患上的心理疾病。看著自己的父母親朋離自己越來越遠,一種離別的感傷油然升起。
應對方法:不要刻意壓抑。想念家鄉父母的時候打個電話回去,多結交幾個朋友,多參加集體活動,不要讓自己落單。
春節的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統食物
1、年糕
有傳說年糕是最早祭祀祖先用的,后面演變成中國人的事物,成為春節食品,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年年高”之意,表示人們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2、四喜丸子
這四喜丸子代表著福祿喜壽,是非常美味而且寓意特別吉祥的美食,多半會出現在南方的菜桌上,一家人吃起來,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3、粉蒸肉
粉蒸肉的味道想必大家都吃過,肥瘦相間,肥而不膩,吃起來一點也不會覺得膩,這也是很多家常里的菜,誰不懷念媽媽手中的粉蒸肉呢,獨一無二的味道。
4、魚
魚肯定是過年餐桌上不會少的事物的,完整的魚代表著我們生活,它特別的寓意,魚的寓意來自“年年有余”,希望人們每年都有多余的財富和糧食,是一個非常好的彩頭。
5、瓜子花生
這一般都是飯后的小零食,也多半來自于常人嘮嗑用的事物,瓜子在古代象征著“銀子”,抓瓜子寓意為抓銀子,來年財運亨通,而花生諧音“好事會發生”還有“多子多孫”的含義。
6、糖果
糖的口感是甜甜的,而提到甜想到的都是美好的,它也有著一個好彩頭,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幸福美滿,一般是人在做喜事的時候,喜歡給糖果。
7、辣子雞
辣子雞是很有名的一道川菜,材料也很簡單,就是雞肉、干辣椒,比起一般的做法來說,這種做法煸干了雞肉里面的水分,讓雞肉變得更有嚼勁,回味也更加香了。
8、春餅
中國民間立春時吃的傳統美食,南北方都有,但是做法不同,而東北、北京一帶的春餅口味最為可口。春節之時,準備幾樣小菜,烙上一疊薄薄的小餅,這味道不僅僅是美食,還包含著新年的美好味道。
9、元宵
曾經有朋友跟小廚我爭論過,現在想想那時候真是有夠無聊的。有人說元宵是正月十五才吃的,但是在小廚的家鄉,元宵也是春節吃的美食。
10、元寶湯
元寶湯就是元寶餛飩,一般以豬肉、菠菜、韭菜為餡,在北方,正月初二要祭財神,這天是要喝元寶湯的,祈求新年財源如湯水一樣滾滾而來,這個新年一定要多喝兩碗。
立春6種傳統食物
蘿卜
立春的時候有吃蘿卜的傳統,蘿卜是一般人群皆可食用,而且價錢便宜的食物,可以切絲、切塊、切段食用,蘿卜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水分、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立春節氣的時候吃蘿卜應節又滋養。
春餅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搟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春卷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里,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游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于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煨春
主要在溫州等南方地區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節飲食特色。
所謂煨春,就是燒食春茶。起初,人們是將朱欒切碎,摻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后來,改用紅豆、紅棗、柑桔、桂花、紅糖與茶一同入水煮。這就是春茶。這種茶專供立春節食用,當地人稱之為煨春。煨春時,還要同時吃一些糕、例之類的茶點。屆時,往往還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后全家人再盡情分享。煨春的益處,據說可以明目益智,還有大吉大利及富貴榮華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動在民間廣為流傳。
炒合菜
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干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干粉絲煮好,用淀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干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春節傳統食物介紹
1、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2、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 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 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3、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 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4、餃子: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 ,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春節傳統食物有哪些】相關文章:
元宵節有哪些傳統食物06-28
寒食節有哪些傳統食物03-06
臘八節有哪些傳統食物12-12
2016大寒傳統食物有哪些07-02
南方地區清明節傳統食物有哪些07-10
酸性食物有哪些?06-25
含鈣的食物有哪些06-25
感光最高的食物有哪些06-22
寵物蛇的食物有哪些07-02
抗輻射的食物有哪些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