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習俗作文15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習俗作文1
也許,端午節對很多紹興人而言,只是單純的包包粽子,陪老人聊聊天,但這一點也體現不出端午節的風俗。唯獨那年的龍舟比賽,讓我真真切切地領略到了端午節的魅力所在!
記得那年端午,雖正值六月初,但酷署便提前來臨了。瓜渚湖畔,艷陽高照,柳枝隨風搖曳,岸邊黑壓壓的一片滿是人群,連個落腳歇息之地也沒了。
我走在岸邊,只見此刻的人們,一個個都踮起腳跟,伸長脖子,唯恐落看了什么,頗像一只只爭食的雛鳥。而我也學著他們,踮起腳來東張西望,可就是什么也看不到!也罷,擠進人群的'我搶占了“觀景臺”,這才發現原來湖邊停泊著五艘龍舟,每艘龍舟前都有一個栩栩如生的龍頭,五彩的龍鱗,怒瞪的雙眼,都是那樣的惟妙惟肖。龍舟上的漿手們則穿著統一的服飾——上衣紅艷,帶有龍紋;下褲青藍,好似龍爪。
“加油,加油!”在一聲聲吶喊助威聲中,比賽終于拉開了帷幕。每位漿手都萬眾一心,很有節奏地拉開臂膀,向終點進發,比賽一時間竟難分勝負。
隨著比賽的進行,漿手們的體力消耗十分巨大,臉憋得通紅。可時間不等人,漸漸地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五條龍舟你追我趕,互不相讓。此刻的漿手們顯得十分疲憊,已然沒有原先高漲的士氣,只見他們滿頭大汗,揮汗如雨,顯然他們已是強弩之末。盡管如此,他們為了比賽的勝利,顧不上擦汗,用盡九牛二虎之力奮力直追,卻一點兒也不為酷熱的天氣而放棄絲毫,最終,堅持到最后的“紅隊”一舉奪魁,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喝彩!
我想,端午節賽龍舟比賽比的不僅是輸贏,拼得不止是精神,更是展現了紹興的民風民俗。因為這樣,才使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才使得這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世人所忘卻!
端午節習俗作文2
我的家鄉在廣東省汕頭市,那兒是一個繁華美麗的城市。有古樸自然的古鐘園,有整潔美觀的住宅區,有熱鬧非凡的自由市場,有……但是,值得一談的還是我老家的文化習俗。
每到重要的日子,我們的習俗還真不少。端午節我們有稱五月節,最主要的是賽龍舟。這既是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項體育活動。
還記得在老家最后一次過端午節的'情景,那天很早,我很弟弟就到岸邊等待看龍舟,出乎意料的是,岸邊不是稀稀落落的幾十個人,而是那些和我們一樣,懷著期待的心情在等待。
迷霧緊縮得大江上,隱約傳來嘿咻嘿咻的號子。一排排人劃著漿,隨著節奏,整齊而有力。身形狹長的小船,巧妙的集中了人力,昂首破浪,逆流而上。
這時才發現,岸邊已是人山人海了。歡呼聲,喝彩聲,震撼運動員的心。顯得更有氣勢了。
近了,近了……我看到龍舟上的人了,他們個個精神抖擻,響亮的口號聲,伴隨著龍舟在激流中穿梭,來去自如。不禁讓我陷入思考,這一刻,我才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集體才是我們發展才能的地方。一滴水,不融入大海,總有干涸的時候。就像我們一樣,不也需要集體的力量嗎?
賽龍舟正進行激烈的比賽中,我的心情隨之激動起來,我想看到,團結后的成功;我想告訴自己,團結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渴望自己,也擁有一個團結的集體,一起向成功的頂峰出發。
那一次,最后一次看賽龍舟了,我不再是以前那個懵懂的女孩,只在一比賽的結果;對于現在的我來說,賽龍舟已是一個象征了。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流傳千古的歌謠,作為文化,他已遺失了很多,但它的含義卻被人們流傳下來了。也許,當我無意間唱著這首歌謠,心中找已渴望,自己能親身去體驗賽龍舟,也只有龍舟矯健的身影,才能充分顯示出我心中的那一份渴望。
端午節習俗作文3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大開了一個眼界,對包粽子有了新的認識。
我乖乖地坐在姥姥的身旁耳濡目染,簡單的包粽子還能難住如天才般的我,我認為我自己能夠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的粽子是非常的不容易呀!
終于開始動手了,我激動的心也燃一燒了。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姥姥的樣子也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最底下放了一個又紅又大的一顆棗,再用已經浸泡好的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非常得意,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了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姥姥替一我解了圍---弄掉了一些米,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了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菜一碟,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嚴實才好吃。我接過了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一圈,我還認為姥姥包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一下繩子,只聽見"嘩啦"一聲,粽葉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落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粽子在姥姥手中誕生,可我連一只都包不好。有了失敗,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三只。
粽子熟了,我吃著自己做的可愛的粽子,我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和快樂。
端午節習俗作文4
夏季最令我難忘的節日要數端午節了,看著那三角形的粽子,就直饞人;聞著艾草淡淡的香味,吃著糯米夾著紅棗的粽子,使人忍不住想起它的來歷。
春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被奸臣所陷害,不得不背井離鄉。他想起奸臣陷害他人的場景,想起朝廷腐敗的場景,一邊走,一邊吟詩。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江邊,他嘆了一口氣,氣憤地跳入汨羅江。村民們看見了,就拿起用竹筒包好的糯米,乘著小船,向屈原跳江的地方駛去。他們紛紛扔下糯米,為的是讓魚、蝦、龜等動物吃飽之后,就不會再傷害屈原的身體了。
屈原跳江的這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端午節吃竹筒劃小船,到后來變成了吃粽子,賽龍舟。
去年的`端午節,依然記憶猶新。早上一醒來,便聞見一股艾草香味。我一骨碌翻下床,走到廚房,媽媽正在做粽子,媽媽說:“文博,我們一起包粽子吧,包完了咱們就看賽龍舟去。”我答應了一聲就跟著媽媽包粽子了。包粽子有個技巧,一只手托起艾葉,另一只手夾起一塊紅棗,放在艾葉上。將艾葉放在桌上,放少許糯米,把艾葉兩邊卷起來,一個完整的粽子就做好了。
大老遠的地方,就已經聽到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了。橋頭擠滿了人群,岸邊人山人海,五艘龍舟一字排開早已準備就緒,就等那槍聲發號施令。只聽得“砰”地一聲響,五艘龍舟爭先恐后,兩岸的吶喊聲不絕于耳。“一二,加油”一艘龍舟已到達終點,人們大喊勝利。
艾葉發出的香味,它是想告訴人們,不要忘記屈原,不要忘記五月初五,我們的習俗——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作文5
今天是端午節,聽爸爸說端午節是我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傳統節日,它又叫艾節、夏節和送時節,而且關于端午節的來歷,歷代說法不一。有的人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因遭饞不用,投汨羅江而死的屈原;有的人說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的;有的人說紀念東漢孝女曹娥,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孝女曹娥晝夜沿江號哭,因為后在端午節投江,五日后報出父尸。
除了各種傳說,各地的端午節的節俗很多,吃粽子就是端午節的飲食習俗,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怕魚類吃屈原的遺體,便投米團、筒粽和雞蛋喂魚,后來漸漸變成了吃粽子。端午節人們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還要在廚房里撒上雄黃酒,用來殺死青蟲或防止毒蟲孽生,并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上:“王”字,在耳,鼻上涂抹。賽龍舟也是一個傳統習俗,也是跟屈原有關,他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乃以船撈求,后變成了賽龍舟。
我還知道別的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在山東省臨青縣兒童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在鞋面上畫上“五青”。意思是借屈原的墨跡來殺死它們。南京過端午節,各家要準備一盆清水,加入少許的雄黃水、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睛,稱為“破紅眼”,據說可以包一年沒有眼病。高郵端午節比較特殊,有系“長命縷”、“貼五毒”、“貼靈符”、“貼黃煙子”吃“12紅”等習俗,孩子們身上要掛“鴨蛋絡子”。
現在的`端午節,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已經成為人們休閑會友的日子了。無論怎樣的節俗,帶給大家的,都是一份歡樂的甜美。
端午節習俗作文6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著說:“做粽子可簡單了!大家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粽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了。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粽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粽子能有什么講究?
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松手,粽子就“散架”了。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范。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端午節習俗作文7
每當我聞見粽子的清香從廚房里彌漫開來的時候,就知道是過端午節了。
當媽媽把盛著粽子的盤子放到飯桌上,我看見一個個三角體的粽子在我面前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姿態,有立著的,有斜躺著的,有趴著的,它們都由青綠色的粽葉包裹著,身體上還纏繞著五顏六色的細線,像生機盎然的美麗精靈降臨人間。剝開粽子外面的綠衣,粽子乳白色的身體全部呈露在我面前,在燈光下它的一顆顆米粒都透著光輝,圣潔極了,我都舍不得吃了。我小心翼翼地掰開粽子,看見了紅色的豆沙從里面鉆了出來,我用舌尖舔了舔,甜甜的,香香的,細細的,滑滑的,再咬一口,黏黏的糯米粘著我滿嘴都是,我趕緊嚼著,暖暖地咽下肚里,這時,我全身上下都洋溢著幸福。
這里還有關于端午節吃粽子的故事呢!戰國時代,有個叫屈原的人,是楚國大夫。一次,楚國去攻打秦國,被打敗了之后,屈原被貶官到湘南(就是現在湖南的洞庭湖一帶)。后來楚國一直受秦國的`欺負,但楚國君王卻一聲不吭一味求和,屈原覺得自己再也沒有臉面去勸楚國的君王了,但又憂慮楚國的老百姓,就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里以身殉國了,漁民和附近的莊稼人趕緊劃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汪洋大水里哪有屈原的影子呢?于是他們劃著小船在江面上祭祀他,將竹筒里的米飯灑在水里獻給他。
后來,人們把五月初五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把竹筒里的米飯改為粽子,把小船改為龍舟在江面上競賽,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屈原,再后來就逐漸變成全中國的一種風俗了,所以端午節我們要吃粽子。
端午節習俗作文8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棵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節習俗作文9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據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如今的端午節也依然保留著很多美好的習俗,例如:吃粽子、掛香囊、賽龍舟……
粽子是在端午節必吃的美食。一到端午節,奶奶就會包粽子給大家吃。我喜歡吃粽子,更喜歡看奶奶包粽子。奶奶把洗凈的'粽葉嫻熟地一折,卷成一個圓錐形狀,然后滿滿地填上事先用醬油拌好的糯米,挑肥瘦相間的豬肉塞到糯米中間,按照螺旋的手法,將粽葉一層一層的卷起來,像一個漏斗一樣,把餡料緊緊地裹在粽葉里。卷到最后的時候,奶奶用左手大拇指把粽葉尾部輕輕壓住,右手用一根棉線把粽葉聚攏扎緊,一圈又一圈,直到粽葉不散開為止,最后打一個結,粽子就包好啦。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包起來。經過幾次嘗試,終于完成一個。雖然粽子樣子不如奶奶的好看,像個三角包,但是自己親手包的,好有成就感啊。隨著粽子的新鮮出爐,滿屋子飄著清香的粽味。我忍不住剝開了一個,醬香的糯米配上入口即化的肥肉,滿嘴留香,真個是好吃。
端午這天,還要掛香囊。香囊一般都用彩色綢緞或棉布包上白芷、甘草、丁香等中草藥粉而成,外觀小巧玲瓏,佩戴在胸前,香氣撲鼻。每年,媽媽都送給我一個她親手做的香囊,祝福我健康平安。
賽龍舟也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風俗節目。每到端午節,人們就組織賽起了龍舟。雖然我沒有親臨賽龍舟現場,但我和家人每年都在電視上看賽龍舟的活動。龍舟在湖面一字排開,浩浩蕩蕩,好似一只只準備戰斗的軍隊。比賽時,喊聲四起,鼓聲雷動,選手們一個個都奮力前進,場面十分壯觀。
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的習俗,從古代延續到現在,在讓我們深深拜服古人智慧的同時,又給我們現在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樂趣。
端午節習俗作文10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家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家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家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將那棉襖扔”,那時候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將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因為那時候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將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時,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夠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候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候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家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夠去瓜地,說一去就將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節習俗作文1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粽子是每年端午節的主角,而包粽子是我們家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
在動手包粽子之前,我和媽媽說我要獨立完成整個制作過程,必要時給我指導即可,媽媽爽快地答應了。開始準備工作,把糯米泡在水里,直到泡軟手指一捏就碎為止;花生、紅棗洗干凈搗碎備用。就在等待泡米的過程中,我已經在腦補媽媽以前包粽子的畫面,先把粽葉的一個角用手卷成一個圓錐形,把糯米一勺一勺地裝進錐形窩里,然后把紅棗、花生塞進去,再折疊,最后用線把包好的粽子纏緊,打結。這樣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一邊想象一邊暗喜,感覺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把粽子包好。
開始動手啦!卷、裝、折、纏,我依次按照上面的步驟操作,可是本以為靈巧的雙手怎么突然一下子不聽指揮了,葉子卷不圓、好不容易卷成個窩又把米漏了出來,撒的桌子上地上到處是米,包住這頭,裹不住那頭;勉勉強強包住可又丑的看不下去,急得我滿頭大汗。這第一次嘗試包粽子,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啊!我不甘心,繼續找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漸漸摸索出了門道,啊哈,終于包出自己滿意的.粽子了。
粽子包好了,我把它們放進鍋里,大火煮半個小時,改文火又煮了20分鐘,滿屋子都飄著粽子的香味,又過了一會兒,出鍋咯!看著熱氣騰騰的粽子,我簡直要垂涎三尺了,急忙剖開粽葉,用叉子叉起一塊兒晶瑩的粽子,蘸一點兒白砂糖,就往嘴里塞。哇,軟糯香甜,好吃極了!真是天下美味呀!我差點兒都要把叉子咬下來了。
吃晚飯的時候,家人一起品嘗我做的粽子時,既滿足又自豪,心情就像吃粽子的味道一樣,甜滋滋的。
端午節習俗作文12
端午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無論是遠在他鄉的游子,還是近在咫尺的家人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午”就是五月的第一個逢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詩人節”“燈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凄美的故事呢!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后,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尸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鬮等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于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黃米和糯米做成。把黃米或者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后,連同雞蛋一起放到大鍋里,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沁入到雞蛋中,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后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的小掃帚。小掃帚是用麻線做成的。人們用各種染料把麻染成七彩線。綁制成1厘米長的小掃帚,再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七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和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習俗作文13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戶戶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粽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粽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粽,像枕頭的`叫枕頭粽,三角形的叫三角粽,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粽”。箬葉里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里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于是就有了鮮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綠豆粽、豆瓣粽、棗子粽、豆沙粽等等。只用粽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粽子,叫做“白水粽”。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粽子,稱作“灰湯粽”。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發,并給起床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粽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鐘馗像,并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制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著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術、白芷等中草藥,煙熏室內,并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最后,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后,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說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說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節習俗作文14
又要到端午節了,四處飄著粽子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于是,我向媽媽嚷著,今天包粽子。
媽媽去菜市場買回了包粽子的葉片。在她的吩咐下,我開始了我的工作。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干凈,放在一旁。再把用來包粽子的糯米放入水中洗干凈,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看著準備包在粽子里的鮮肉和蛋黃,我急不可待的挽起了袖子準備開始。
媽媽先拿了兩張大小不一的葉片重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型,再舀一勺米放進“漏斗”中,把它對著左手的掌心抖了兩下,再塞進去一塊鮮肉和蛋黃,然后再用米填滿。接著左折折右折折,三兩下便把它包得嚴嚴實實,最后用繩子把它綁起來,一個結結實實的粽子就包好了。我看媽媽包著很容易似的,就想試一試,拿了兩片葉片,照媽媽剛才的方法包了起來。可是,這時我的“漏斗”卻出現了三個洞,米一直往下掉,媽媽說:“很多事看著容易,辦起來可難了,這是有技巧的。”說完就手把手教我,她做一步我就跟著做一步,可我不是折個貨真價實的`“漏斗”,就是把它包得松松垮垮,一上線就全散架了。好不容易整出個有點樣子的,我早已累得哇哇叫了,看來真是個技術活呀。我搖搖頭便不再繼續了,就等著媽媽包現成的我吃好了。沒有我在一旁干擾,媽媽的速度更快了,她一口氣包了五串粽子。媽媽說:“要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煮一個小時,這樣才能讓粽子吃起來更有嚼頭些。”
一串串帶著水氣兒的香噴噴的粽子終于出鍋了,那香味飄滿了屋子,讓人都不由自主流下了口水。我迫不急待地剝開綠色的粽葉,哇,粽子色澤誘人,連忙呼口氣,吃了起來,那味道清香可口,咸咸的香香的,真好吃!媽媽看我狼吞虎咽的樣子,在一旁不停地說:“吃慢點,吃慢點……”一個粽子剛下肚,我就沖著媽媽說:“媽媽你真棒!包的粽子味道好極了!”媽媽用手理了理額頭邊上的幾根零散的頭發,欣慰地笑了。
端午節習俗作文15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的歷史了。
端節的由來和傳說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詳的是源于紀念屈原,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出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他們經常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最終導致屈原被趕出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寫絕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到江邊去憑吊屈原,百姓們怕魚龍蝦蟹咬屈大夫的身體,便入江里投飯團、雞蛋等食物喂魚龍蝦蟹,后來就發展成粽子,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以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各地共有的習俗,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我們家鄉則用箬葉包粽子,包成三角形,粽子除了用上等糯米,里面的餡卻不一樣,有棗泥的、豆沙的、咸蛋黃的、肉餡的……無論是什么餡的粽子,我都愛吃。
端午節那天,鄉下老家都會舉行賽龍舟活動,賽龍舟可有意思,每條船上除了十幾個槳手和一個舵手外,還要放一個大鼓,槳手們聽著鼓聲落槳,動作整齊劃一,河面上鑼鼓動喧天,槳手們喊著號子用力劃槳,岸上的觀眾高聲吶喊,場面非常壯觀。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看著熱鬧非凡的劃龍舟,我從心里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燦爛輝煌。
【端午節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習俗作文08-03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2-24
端午節的習俗11-05
端午節習俗05-13
端午節習俗11-12
端午節的習俗01-30
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文03-23
關于端午節習俗的作文01-09
【精】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05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精】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