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形統計圖》評課稿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1
這周周二在我們學校聽了一位資深老師的一節隨堂課,說是隨堂課但按一般慣例都是稍微提前通知了的,內容是《條形統計圖復習課》,課上要講的內容很少,就只有新教材第45頁第3題、第4題和“你知道嗎?”,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條形統計圖的一般繪制方法,這部分內容如果是“放心”的老師,10分鐘就可以搞定結束。
但是這位老師的課在聽前15分鐘內容時,當時我沒翻教材,以為今天將的是什么新授內容呢,學生都在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中思索。因此這節課也給我提出了另一條思路,練習課也可以一樣精彩。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的想法:
一、精心加工教學材料,靈活處理教材
第一個問題:從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第二個問題: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第三個問題:這里為什么沒有合計?
第四個問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是我國第四大河流,老師告訴大家黑龍江是第三大河流,你能猜猜它的長度嗎?
學生估計后在給予數據計算。
第五個問題:(打開書第45頁第3題)這里的統計圖是條形統計圖嗎?
……
上面的教學環節中,第一、二個問題是對于“統計”知識老師常用的問題,而第三個問題則是老師特意提出的,這里滲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合計”是很多統計知識的常常解決的問題,可“合計”在這里就沒有實際意義了,如果平時不加指導,就像我們五年級的學生還會提出“兩天的氣溫一共多少攝氏度?”“兩人一共多高?”等無意義的問題。第四個問題則充分體現了老師對新課標解讀的.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理能力,可見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處處留心創設條件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經過上面對教材的有效處理,才算進入正式的第3題的練習指導,但我相信學生進行上面的問題思考比老師直接要求完成第3題練習再交流得到的數學本質思考要多得的。
二、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作為資深的老師,在平時每一節課的教學中都能給予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我從幾個細節中看到可以看出丁主任的用心。
細節一:學生好像特別喜歡做作業,尤其是動手操作的畫圖題等,拿到作業也不看題目就開始寫,老師在課中多次提醒、強調讓學生先看圖,看懂了再畫。
細節二:在組織交流學生所畫的條形統計圖時,老師用“你能給大家提個醒,我們畫圖時要注意什么?”這樣的問句,既提醒了學生,又沒有直接告之那么枯燥無趣,而且的這樣的另類強調更易于同學們接受。
細節三:課上當有個別學生搶著說或搶著做時,老師偶爾采用“表揚×××”來提醒大家注意,這招對于中低年級的小學生還是很有效果的,這樣課中就沒有充滿批評和指責,個別學生也能在部分習慣好的學生的帶動下,主動的學習。
三、幾點思考
下面是我的兩點思考,可能是吹毛求疵一點。
1、雖然鄉鎮小學家庭電腦普及率沒有那么高,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能夠自主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我國體育代表團在第24-30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獲得金牌的數量,也許在查閱的過程中學生可能還會了解到其他的相關奧運知識。
2、課上老師沒有用多媒體,可能是很多班級電腦有問題,如果課上配上多媒體講“你知道嗎?”展示各中變式的條形統計圖時就更直觀了。交流作業時也可以用展臺,部分學生能從其他同學的作業中獲得畫條形統計圖注意點和技巧。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2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多個單位),確定直條的高度,進一步掌握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并從中進行觀察、分析。由于學生對于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已有了一些經驗,與三年級不同的是縱軸上一格不再表示一個單位,而是表示多個單位,這給學生的思維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本課的教學設計力求體現:數學問題生活化,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實際操作、思維發散能力。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興趣是探究的起點。課堂引趣,要“精”,要根據所學內容,創設一個引人入勝的情境。課一開始設問:“誰知道世界博覽會?”這個話題知道的學生幾乎沒有,老師抓住學生好奇的心理,趁勢介紹世博會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世界博覽會申辦的程序,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接著讓學生欣賞上海申辦世博會成功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申辦成功時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場面,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想重溫上海申辦20xx年世界博覽會的整個投票過程。本節課從整體上創設了一個統計上海申辦世博會各輪投票情況這樣一個情境,學生經歷了四輪投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不僅學會了新知,而且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分散難點,掌握畫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確定直條的`高度,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教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觀察比較不同。觀察第一輪的得票統計圖,師問:波蘭得了兩票,為什么不畫兩格?讓學生觀察得出:三年級學習的統計圖一格表示一個單位,這里一格表示5票(一格表示多個單位),從而讓學生明白直條的高度應根據縱軸上的刻度算,這是與三年級的不同之處。
(2)估計直條上的數據。教師把書上想想做做1的圖改成沒有數據的,讓學生估計直條表示的數據大約是多少,再顯示正確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學會看圖。
(3)利用多媒體學會畫直條。在試一試中,讓學生討論:“縱軸上沒有12,該怎么找?”充分利用集體的智慧討論出辦法,再結合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學會了確定直條的高度,并會畫直條。
這節課的不足主要是:
(1)對學生“放”的程度還不夠,師生的交流多,生生的互動偏少,小組交流的形式上可以再多方位一些,發言面可以再廣一些。
(2)練習的的設計如果能與世博會能聯系緊密些,那么課堂教學的整體性會顯得更突出。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3
楊老師設計了“識圖標,認天氣”的游戲,原因有兩點:有趣,毋庸置疑,“猜一猜”這樣的數學游戲本身就能調節課堂氣氛,引發課堂高潮,特別是猜對后得到的獎勵更是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點也很有必要。為了突破該難點,用猜一猜的.游戲引發學生交流估測的依據,積累估測的經驗。
楊老師整堂課以學生為主導,在楊老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推陳出新。情境導入是以學生們熟知的天氣預報音樂為主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分類出多個天氣圖標,當學生學完天氣圖標后,引出這節課的例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一下各類天氣的天數,讓學生自己發現方法,總結方法。有畫圓法、“正”字法等,幫助學生改進畫圓法,讓圓圈一個挨著一個;“正”字法從日歷的開頭,分門別類的把晴天、多云、陰、雷陣雨、陣雨等天氣天數統計出來。學生的聲音是課堂的主題,當學生回答的問題偏離主題時,及時把學生引導回來。如圓圈表示時,直接用畫圖的方式呈現學生的結果,讓學生自己判斷到底哪種方法最好,充分肯定了“正”字計數法的重要性。隨后的小組討論也時刻圍繞著學生,讓學生發散思維,不局限于課本,尋找多種方法,表示收集到的數據。表格法、畫圖法,最后,引出條形統計圖更是很細心地讓孩子認識條形統計圖。并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和差異,整節課水到渠成,靈活自如。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4
復式條形統計圖是人教版四上的內容,學生在此之前已學過單式條形統計圖,對于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繪制、特點等已經掌握。那將什么作為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以什么為重點?選擇怎么樣的素材進行教學?是我們在課前應該思考的問題。本節課中,陳曉霞老師精心設計了多個學習環節,主要落實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經歷從單式條形統計圖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過程。
2、了解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3、會畫復式條形統計圖,及學會簡單的分析、比較、判斷和推理。
縱觀本節課,我認為陳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抓準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效設計教學。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作為成長中的學生,他們所經歷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主動探索,自主構建,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理解等因素將會影響學習的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學生的起點,并據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藤老師設計的幾個教學環節都體現了這種生本理念。
在引題環節中,讓學生體會到復式統計圖的必要性時,設計得很有匠心。分別出示兩張單式統計圖(本班學生男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和本班女生興趣小組人數統計圖),讓學生說一說從這個統計圖中得到哪些信息?通過提問使學生感受到這樣的單式統計圖不利于比較兩組數據,實在是太麻煩,非常需要復式統計圖。再請學生設計一個統計圖,能很方便的比較男女生興趣小組的情況。請同學設計草圖后交流、擇優。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認知產生沖突時,深刻體會到復式統計圖的必要性。還有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讓學生畫一張統計圖是很費時間的,他大膽地讓學生采用徒手繪制統計圖草圖,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充分經歷了復式統計圖形成的過程,一舉兩得。
二、注重知識的.對比認識,環環相扣,扎實有效。
我們知道,對比,就是運用對照的手段確定事物異同關系的思維過程,對比教學就是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做文章,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比類推、舉一反三。具體而言,對比教學法就是指在教學中將一些具有某種聯系和區別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其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在明確了一個內容之后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另一個內容,并能自行理解和掌握,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本節課中,陳老師讓學生對比單、復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在比較辨別中認識到復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以此深化學生對復式條形統計圖應用范圍的認識。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相關文章: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11-07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03-22
《條形統計圖》評課稿4篇01-27
小學數學教材《復式條形統計圖》評課稿07-21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11-19
形象的統計圖的評課稿08-12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03-24
折線統計圖的評課稿04-05
《折線統計圖》評課稿通用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