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清明節的習俗

時間:2023-02-02 15:23:05 清明節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清明節的習俗(精選15篇)

清明節的習俗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這首詩,而我家鄉的習俗卻截然不同。每到清明節,不管你多忙都必須得趕回來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祭拜,如果不這樣的'話,那就是對祖先大不敬。

清明節的習俗(精選15篇)

  清明節一早,家家趕做祭拜品,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媽媽做東西,我就在旁邊打下手,媽媽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么“萬事興,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該包紙錢了,他們把一大堆的紙錢十張十張的包了起來,然后又把它曬在太陽下面曬干,我問媽媽為什么要曬干呢?媽媽笑了笑說:“不曬干怎么好燒呢。”

  在曬紙錢時也要吃飯,吃飯前要“叫飯”,就是把飯什么的都準備好后,叫死去的親人來“吃飯”。說是吃,其實這也是一種禮儀罷了。他們吃完“飯”后,未滿12歲的小孩能吃他們吃的飯,要重新盛飯。

  飯也吃完了,紙錢也曬干了,是時候出發去給他們祭拜了。我們來到祖宗的墳前掃墓,然后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墳前,然后邊燒紙錢,邊放炮。祭拜后,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情形。清明節,我們家鄉的清明節,真是有趣。

清明節的習俗2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后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傳統節日清明“屬”陽歷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清明節起源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節日,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做“寒食”迎清明風俗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清明節的習俗3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非常長,有十日前八日之后及十日前十日之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之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之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將來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并勤政愛民。

  十多年之后,重耳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并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后,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尸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后,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之后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后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清明節的習俗4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歷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歷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征著我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之說。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人們在掃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幾朵野花戴在頭上,順手折幾根柳條插在房前屋后。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民祖師——神農氏。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紀念和希望長壽的.愿望。戴柳習俗被淘汰,插柳卻盛行起來,成為我國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樹節。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托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群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采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清明節的習俗5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后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游,打馬球,放風箏,蕩秋千,斗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并賦予了新的內容。

清明節的習俗6

  今天是清明節,爸爸到我會我們老家祭拜祖先。

  我們老家在舞陽農村,走在路上,綠油油的麥田就像大海一樣廣闊。麥田里有許多墳頭,爸爸說每個墳里都埋葬著逝去大家。來到我家的老墳地,這有一片墳頭,爺爺指著一行五個說:“這個最近的是我的爸爸媽媽,挨著的是我的爺爺奶奶,在過去的`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啦!越往后,離我們的年代就越久。”我們燃放鞭炮,在每個墳前都燒了紙錢,奶奶還放了一些供品,對祖先說了一些追憶的話。

  最后爺爺又帶我來到一個很大的墳前,這還立了一個很高的墓碑。爺爺告訴我這是我們于家的祖先,早在幾百年前的明朝,他來到這里后,我們于家就開始繁衍生息下來。

清明節的習俗7

  清明節到了,家鄉人又在忙著侍弄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粑粑,顧名思義是摻和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據《本草剛目》記載:清明菜又名鼠曲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從基部分枝,葉子互生,匙形或條形,有柔軟的白毛,頭狀花序,花黃色。莖和葉可入藥,有鎮咳祛痰等功效。

  在我們川東農村,每逢清明前后,家鄉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后到處都生長著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經過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愛。

  那些年,家鄉人戶戶都窮得叮當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鄉親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粥或面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于是家鄉人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婦們便將它洗凈砌碎,然后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后,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玉米面里攪拌均勻,搓揉成粑粑,再沿著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后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后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母親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灶邊的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里塞。總惹得母親好氣又好笑地罵。

  當然,那時的家鄉人是不會知道清明菜的.什么藥用的,他們只是認為它好吃又耐餓,而且能節約糧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頓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為了節約玉米面,主婦們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時節,家鄉滿坡遍野都是背簍挎籃的小孩子在尋找清明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菜的隊伍。好在家鄉的清明菜多,而掐過的清明菜隔幾天又會長出一茬。家鄉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鄉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遠吃不夠的。只是夏至一過,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鄉人便沒那份口福了。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已離開家鄉身居城市,只是每年臨近清明時節,我便仿佛聞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兒,總想再嘗嘗那味道。不料,到農貿市場買菜,無意中竟發現有清明菜賣,四塊錢一斤,買的人竟還很多。本想買些來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罷。便與賣菜的農民嘮叨,得知買者大多是些有錢人,因大魚大肉吃膩了要換換口味兒。

  一次上街,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踩著一輛小三輪車,車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籠,有四、五層,每一層蒸隔里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五角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多。管他的,還是買來嘗嘗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的,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清明節的習俗8

  1、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青團

  青團是清明節的一大亮點,這種美食屬于我國江南一帶過清明節必吃的食物,是浙江溫州的特產之一。

  食材:糯米,豆沙,艾草。

  做法:

  1、將嫩艾放入大鍋,放適量石灰蒸爛。

  2、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面胚。

  3、摘成每個大約重75克的面團,搓成長條,逐個按扁,包入豆沙餡等餡料,捏攏收口,搓成圓球,即成青團生坯。

  4、籠內鋪上濕布,放入青團生坯,上鍋蒸約15分鐘至熟,再在青團上涂些芝麻油即成。

  特點:

  1、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綠色的健康小吃。

  2、蒸熟以后綠綠的松軟的皮兒,豆沙餡心甜而不膩,帶有清淡艾草香氣,香糯可口。

  2、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清明粄

  艾粄是清明粄中的一種,屬于漢族的傳統美味小吃,客家菜之一。

  食材:艾草1250克,糯米粉1500克,粘米粉1000克,堿水50克,生油適量,豬肉1500克(前腿肉為佳),冬菇20個,冬筍1條,鹽、淀粉、五香粉、蠔油適量,花生150克、白芝麻50克,椰蓉100克,白糖100克。

  做法:

  1、面團:艾草洗干凈,放鍋內加水煲爛,煲時加堿水,加適量油,煲爛的艾草撈起,瀝干水,放砧板上剁爛,或放攪拌機內攪爛,然后在艾草內加糯米粉和粘米粉和成面團。

  2、肉餡:豬肉剁爛,加鹽、淀粉、五香粉、蠔油攪勻。冬菇放熱水內浸發,去蒂剁粒,冬筍剝殼,切厚片,放清水內浸泡,中間換幾次水,然后放鍋內加水煲開,再過清水去澀味,剁成粒狀,把冬菇粒、冬筍粒放肉餡里攪勻。

  3、糖餡:花生仁炒熟,去衣,碾碎,白芝麻炒香,椰蓉烘香,混合加白糖攪勻。

  4、成型:將面團分成小劑,分別包入肉餡和糖餡(形狀自定),蒸碟內鋪上紗布,把艾粄放上去,鍋內放水燒開,放入艾粄,蒸15分鐘左右,然后用油在外面涂一層即成。

  特點:口味較多,甜味,肉味都有,含有艾草,具有很高的保健功能。

  3、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蒿子粑粑

  蒿子粑粑是我國南方的特色小吃,屬于青團延伸出來的一種做法。

  食材:糯米面、艾蒿汁、竹筍、肉末、雪菜、或豆沙。

  做法:

  1、糯米粉倒入容器中,再倒入艾蒿汁,混合均勻,另取個容器,放入澄粉(也可以用粘米粉)再加入開水攪拌成團,將糯米粉面團和澄粉面團放在一起,揉均勻后,再放一勺豬油,再揉成團即可。

  2、如果有些沾,可以在案板上撒些澄粉,然后將綠色面團分成10份,包入餡料,包的時候不要著急,慢慢地用手推上去,和做月餅的手法一致,包好后,青團表面是光滑的

  3、將青團放在涂過油的蒸籠上,或者放在硅油紙上,冷水上鍋,蒸10分鐘即可。

  特點:蒿子饃饃是也可稱為青團。是中國南方地區漢族傳統的小吃,廣泛用于清明節期間食用。

  4、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馓子

  馓子也是一種清明時節吃的美食,我國北方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南方以米粉為主要原料,屬于油炸食品,香脆美味。

  食材:面粉或米粉,食鹽,水

  做法:

  1、將面粉用食鹽水兌好,做成面團,然后餳面、切條,再搓成條狀,環繞排滿盆中,上面灑抹一些食用油。

  2、待面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撐、繃成粗細均勻一致的馓子條,然后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煎熬上色,炸成大把或小把金黃焦脆的`馓子。

  特點:色澤黃亮,層疊陳列,輕巧美觀,干吃香脆可口,泡過牛奶后入口即化,但是馓子也是屬于高能量的食物,減肥人士需要注意量。

  5、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雞蛋

  在我國很多地方把清明節稱為寒食節,也就是說這天是禁火的,水煮蛋就是很好的寒食了。

  食材:雞蛋,水,鹽。

  做法:

  把鹽放入水中,大火燒開,把雞蛋上用針戳幾個小針孔,然后用長勺子將雞蛋放入水中,這樣雞蛋一般不會裂開,如果出現裂開可加適量食醋,促進蛋白凝固,一般煮3~10分鐘即可。

  注意:雞蛋不宜煮太熟,蛋白過硬,影響口感,當然也不能生吃,雞蛋中含有沙門氏菌,需煮熟才可食用。

  6、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子推饃

  老饃饃是在清明時節也是很多地區都必須食用的美食,由于其制作工具的不同,其形狀各異,其中子推饃是專門給男人吃的,已婚的女人吃梭子饃,小孩吃各種動物形狀的饃饃。

  食材:酵母,水,面粉。

  做法:

  1、酵母用溫水化開,和進面分鐘,面和好之后堆起來發酵2~3小時。

  2、發酵好之后開始揉面團,揉出大小,形狀各異的小面團。

  3、鍋中加水,上蒸籠,大火燒開,放入面團,進行蒸,蒸半小時差不多饃饃就成熟了。

  7、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樸籽粿

  樸籽粿是潮汕人的最愛,在潮汕粿的種植廣泛,品種繁多,樸籽粿理所當然成了潮汕人的清明必備的傳統糕點。

  食材:粘米粉200g,糖20g,水140g,泡打粉1勺,酵母0.5勺,樸籽葉適量,樸籽粿的制作。

  做法:

  1、把樸籽葉和水放進料理機打碎。

  2、把所有材料放進面包機攪勻,如果沒有面包機就適當揉一下面。

  3、模具先涂點油,好脫模。(模具一般有桃模型和梅花模型)把面糊入模,靜置10分鐘,大火蒸20分鐘即可。

  特點:樸籽粿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8、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子福

  子福是我國陜西、山西等地在清明時節的供奉的祭品,但是由于這個地區也有寒食的習俗,這些供奉品在祭祀之后都會分給孩子們食用,以達到子孫有福。

  食材:面粉,雞蛋,紅棗,大豆,核桃等。

  做法:

  1、面粉用酵母和水一起發酵,2~3小時,然后揉成面團。

  2、取小塊面團做成薄皮,中間放紅棗,大豆,核桃等,然后慢慢把面皮包裹上來,中間留空起,然后往其中打入雞蛋清,在外皮上做蛇,老鼠,兔子等形狀。放進蒸籠里蒸半小時即可。

  特點:子福味道香,甜那是不用說的,主要是其繼承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也寄托著對兒孫的滿滿祝福。

  9、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暖菇包

  暖菇包是屬于閩菜系,是我國福建泰寧的傳統菜,傳統是用來祭奠土地神的,但是現在很多人在清明時期食用,慢慢的演變成清明時的美味。

  食材:糯米,粳米以3:2比例,干菇粉,辣椒粉,豆腐干,臘肉,鮮筍絲,蝦米。

  做法:

  1、將糯米和粳米以前泡好,打磨成米漿用布袋過濾掉水分,加上干菇粉制成面團。

  2、將辣椒粉,豆腐干、臘肉等剁碎,做成餡。

  3、取消快面團,壓成薄皮,取適量餡做成包子。

  4、放進蒸籠里蒸熟即可。

  特點:香氣撲鼻,有化痰止咳及強腎益筋骨的功能。

清明節的習俗9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陰歷制定的,陰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四月五日號前后,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10

  清明節起源

  寒食節成為節日與一個歷史人物介子推有關。傳說,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在成為晉國國君之前有過19年的流亡生活。當時逃亡在外,處境非常艱難,跟隨他的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熬湯讓他充饑。后來,他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隨從,惟獨忘了介子推。等到想起介子推的時候,他已經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接受封賞,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非常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活活燒死在一株柳樹下。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介子推為了照顧年邁的老母親放棄了高官俸祿的生活,寒食節也變成了一個祭奠親人的孝心感恩節。寒食節是在清明的前一天,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成為節日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

  清明是中國人“百善孝為先”傳統倫理最好的表現載體,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清明作為一個家庭祭祀和掃墓的重要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國人對自己祖先表達敬意與感謝的節日,是中國人孝道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被許多人稱為中國的感恩節。

  清明節風俗

  蕩秋千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插柳

  清明,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戴柳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于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于頭髻者,有辟邪功用,后世又有“紀年華”之遺俗,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祭祖掃墓禁忌

  祭掃的具體日期

  祭掃的日期,各地風俗不同,有的是在清明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稱“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單”日舉行;有些地方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掃墓的程序

  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其次是祭祀;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即: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放炮送別。

  祭祀的花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拜祭輩分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早上要看額頭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掃墓前需禁食

  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這一條,很重要,但是對某一些朋友來說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掃墓回來要凈身洗衣

  與清明前忌買鞋類似,清明掃墓回來,一定要清掃你的鞋子,同時將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時勿忘將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凈晾曬為宜。

  不能回鄉可在家拜祖先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舉行,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人不能回鄉參加清明拜山活動,那么也可以在家拜祖先。方法是在家里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食品,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后,再燒紙錢祭祀。這一條很重要。

  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特別提醒朋友們: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解決方法除了刪掉或者銷毀這些照片外,最好在門口燒香,請出去不好之“氣”。

  祭祀頭發不能蓋住額頭

  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也是“鬼節”。如果需要在此期間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護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時,要亮出你的額頭,不能因頭發而蓋住,因為,那是你的神燈所在。

  女性掃墓禁忌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拜山活動。提醒朋友們:我們祖國遼闊,南北方對于掃墓的習俗略有不同,比如:南方通常兒女均前往掃墓,而北方一些地方,則通常女兒不前往掃墓,如果是出嫁的女兒則隨夫前往掃墓。

  外人最好不陪同掃墓

  因為各種原因,許多人可能會碰到是否陪同朋友去掃墓的問題,比如女友陪男友去掃墓,下屬陪同上司去掃墓,甚至生意場上陪同客戶去掃墓。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么建議你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可為兩家人掃墓

  有朋友咨詢:“同一個人一年內不能去為兩家人掃墓?比如為我外婆掃墓,改天再為老公的父親掃墓(已結婚),可以嗎?”其實,這種情況是經常遇到的,回答是可以的,無礙。

  忌穿大紅大紫

  有,特別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本命年者除外)。

  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期間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在此提醒你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生意不好就明白了。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如何破解?先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后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忌過生日

  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生日,作者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如果恰巧是老壽星在清明過生日,那么禁忌會更多。比如當日不要接受鮮花,同時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當天吃。坊間認為,這樣老壽星一定會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年,會更加長命百歲。

  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說不過去的,或者說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當天少些娛樂活動

  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在清明去祭祖、掃墓的朋友,清明當天盡量少些娛樂活動,更不能吵架、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語,否則,日后恐生麻煩。

清明節的習俗11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歷4月5日前后。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從20xx年開始,中國將清明節定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祭祖掃墓:俗話說:“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清明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盡孝行孝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辛酸眼淚,又有踏青游玩的笑聲,這是一個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吟起這兩句詩時,然后我總會想起剛剛過去的清明時節的情形。

  4月4日,我和爸爸、媽媽及親戚們從三亞回老家,坐在車上,一想到要拜見已去世的愛我的老太公,我的情緒忽有些激動、悲哀。經過一個多鐘頭的'奔波,最后回到了爺爺家。爺爺家里人很多,有大人、小孩,熱鬧極了。

  吃完午飯,大人們開始拿起鋤頭、鏟子云墳地給墳墓“大掃除”,然后媽媽和嬸嬸們忙著煮拜祭祖先的飯菜。下午二點多,我和表弟跟著大家去墳地。

  來到墳地,爸爸、大伯、叔叔等人忙著給墳墓打掃、貼紅紙;我和表弟繞著老太公、老太婆的墳墓追趕打鬧。這時,表哥陳澤鼎戴著草帽扛著鋤頭忽然大喊一聲:“我就是關羽,誰敢欺負我!”惹得我和表弟哈哈大笑,但一想到老祖宗,我就停止了笑聲。大人們干完活后,便在老太公等人的墳地上擺上豐富的菜肴、點心、牛奶、水果等等,然后待燒香后,我們子孫便在草席上跪拜祖先。我悄悄地觀察大人們,只見他們的表情很悲傷,我心里也很悲傷。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在心里自創了一首詩:“清明時節陽光烈,此人回鄉過清明。摸了墳墓看墓碑,此時想起老祖宗。”

  當拜祭完老祖宗后,我心里想:明年我還要來拜老祖宗。

清明節的習俗13

  4月5日這天,就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就是要祭拜去世的先輩的,表達了子孫們對先輩的尊敬與思念。

  清明節前幾天要準備做清明馃的草,這種草到一定時候會開出花,花謝了以后,會結出一顆顆金黃色的小果實。據說所有植物都不能結出這樣金子似的果實,唯獨這種不起眼的小草能夠結。清明馃就用這個做,是因為表示著富貴、吉祥與安寧。

  做清明馃的程序非常復雜,首先把采來的青草洗凈,在用石灰水浸泡,不過石灰水是不能有石灰的殘渣的,否則吃了會了苦。泡了一個星期后,再把它撈出。撈出時是黃色的,可是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又呈現出耀眼的碧綠色,然后又放進石墩中搗碎,如有殘莖未碎,再用菜刀切碎,又混進糯米、麥大米等食物,搓成團,直到搓到青色為止。然后分成小塊放到鍋上煮,煮好又取出來搓,搓軟,晾至十二小時,干了之后,再做成小面餅,中間放上餡,做成包子狀,蒸熟后,就可以了。

  清明節這天早上先要吃清明馃,繼而上墳。上墳的時候要帶上肉、酒、紙錢和黃色或白色的菊花,獻給先輩,在上墳的路上如果身后有雜草,就要除掉。上墳時,要讓小孩先燒紙,表示讓先輩先看看自己的.后代,自己未來的接班人。

  清明節還要放風箏。放風箏是在晚上,要選擇沒有大風大雨天氣好時,放飛風箏時,要在風箏后邊掛小燈籠,風箏飛上高空時,看起來就像一顆顆小星星。到一定高度時,就要剪斷線,任憑風箏隨風飄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會帶給自己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同樣也顯示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久遠。

清明節的習俗14

  清明的風俗

  1、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2、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要忌諱什么

  1、不能黃昏掃墓,最好是清晨和上午。

  2、不能給墳墓照相。不利家運,也容易做鬼夢。

  3、不能在墳墓周圍的大樹下照相。民間有這樣容易帶鬼回家的說法。

  4、不能在墳墓上大小便,不管該墳墓是否破敗。這種行為往往會引來疾病,甚至更不好的事。

  5、不能將墳頭的花花草草樹枝樹苗帶回家。

  6、祭祀剩下的香燭不能帶回家。

  7、祭祀食品除了肉類,一般到了最后要么就放墳墓前,要么就給孩子吃了,總之不帶回家。

  8、掃墓的時候當肅穆嚴肅,不打鬧嬉戲,更不可有侮辱的言辭行為。

  9、不對他人的墳墓進行不友善的點評。

  掃墓禁忌

  1、清明祭祀就是孝順祖先

  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清明祭祀很重要。在中國或者說在華人眼里,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園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

  2、清明節掃墓有民族之分嗎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因此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不過提醒朋友們也有些民族會在其他日子里進行類似活動。

  3、清明掃墓的通常程序如何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提醒朋友們這就是風水。

清明節的習俗15

  廣東清明節各地習俗

  廣州:行清、吃蕎菜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豬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后,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惠州:斂糕祭祖、插柳

  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掃墓等習俗,還有身帶末草、包艾粄吃的特有習俗和飲食。在惠州本地習俗中,焚燒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斂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傳統做法。斂糕原來是禮儀專用食品,惠州居民每當出生、婚儀、壽誕等喜事,就要蒸紅斂糕,喪事就蒸白斂糕。

  除了用斂糕祭拜先人外,清明節吃艾粄也是惠州的傳統風俗。清明節的艾粄被稱為“清明粄”,清明節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葉,剁爛成漿后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給大家吃。由于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

  清明前后,許多人家門前都插著柳枝,這是惠州的老風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樹、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樣,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時節插柳與身帶末草一樣,是為了祛穢。

  東莞:拜山、吃艾粄

  在東莞,清明期間掃墓叫“拜山”,也叫“掛紙”。講到祭品,清明節比較講究的,蘋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節節高升,乳豬(代表)全家富貴。

  客家人在清明節吃艾粄有不同的說法,而在東莞鳳崗,傳說是因為清明時節雷雨特別多,吃了艾粄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說吃了艾粄小孩子會更乖。

  河源:迄今仍吃清明粄

  在以客家風俗為主的河源地區,到了清明時節,人們常常會制作應節食品“清明粄”。清明粄食而不膩,屬藥膳一類,是客家地區具有特色的歲時節日食品之一。

  在清明前夕,客家地區的人們便從野外采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制作清明粄。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頭翁)、莘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凈、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干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器皿舂成飯團,添進紅糖搓勻,制成塊蒸熟即成。

  肇慶廣寧:搏“頭彩”

  在廣寧,稱拜山掃墓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把周圍的環境修葺一新,拜祭祖先。廣寧人稱,“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頭彩”,哪怕是共一個太公的后人,誰家“搶先修得太公清”,誰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為一年的工作生活開了好頭。

  據廣寧縣志記載,當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和發糕糍必不可少。“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而“發糕”則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發達的意思。清明時節,該縣從農村到縣城家家戶戶都會蒸發糕、包粽子。發糕糍是一種叫發糕粉原料配上酵母發酵蒸熟,味道香甜;粽子,區別肇慶傳統的裹蒸粽,以眉豆、花生和豬肉作為餡料蒸制而成。

  但在傳統習俗中,廣寧婦女不得上山“修清”,尤其是外嫁女不得回娘家掃墓祭祖。自有重男輕女之嫌外,當地農村人更相信清明拜祭先人是祈求福氣,外嫁女回娘家拜清掃墓,會把娘家的福氣帶走,不吉利。

  肇慶: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慶,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傳統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糕面點等。“祭祖金豬”寓意紅皮赤壯、宏圖大展。

  清明節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后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梅州:客家人清明節不掃墓

  客家人的掃墓時間過去不在清明,而是在農歷二月或九月。據梅縣博物館館長朱迪光介紹,客家人在千年遷徙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輾轉漂泊,找到了落腳的地方,再將骸骨擦洗干凈,裝入“金罌壇”,選風水寶地,擇吉日良辰,然后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蔭子孫后代。

  客家人祭祀祖先,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原因:一是清明節處于三荒四月時候,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于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二是清明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家家戶戶忙于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

  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叫做釃地,都在農閑的農歷一月和九月,九月秋收后又有牲禮可祭祖。

  韶關:采擷艾葉做粄

  韶關地區的客家人在每年掃墓時,都首先會將祖墳周圍的雜草鏟光,土坡進行清理,然后用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進行祭祀,最后鳴放鞭炮,回家就餐。

  許多山區群眾便會采擷新鮮艾葉,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稱“清明粄”。這種小食擁有一股獨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僅可以祛風祛濕,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濕的春天食用,因此這種習俗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

  佛山:插柳紀念忠臣

  在民國前,過清明節最主要程序就是到祠堂拜祭太公,即開村之人。女人是絕對不能上山掃墓的,主要就是不能參加太公分豬肉的儀式。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清明節介紹

  清明節,人們要掃祖墓,除雜草,培新土,祭祖先、悼亡靈。如今也是祭掃烈士陵園,進行植樹造林,開展傳統教育的日子。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涼菜,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后,重賞隨從。

  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后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后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成為了人們追思祭祖,緬懷親人的節日。

  清明節傳統習俗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一項主要的內容,但你可知道,歷史上的清明節并非僅僅是掃墓祭祖一項習俗,而是由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成。我們切莫把清明簡單地過成了燒紙祭祖的“專用節日”,而忽略了清明節所承載的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

  踏青:春風春色,春山春水,清明時逢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和風微拂,到處呈現的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

  光。所以我國民間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唐朝是國家的公眾假期,先是“寒食同清明,休假5日”,后假日加到7天。

  運動:從南北朝起,就有從單一的禁火寒食向娛樂化方向演變的趨勢,至隋唐,寒食節活動項目與普及范圍空前昌盛,人們在掃墓、踏青的同時,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拔河、走繩、斗雞等等,完全可以稱為春日運動會。

  植樹:農諺: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春回大地,樹木經過一冬的休眠,體內積貯了豐富的養料,生機很旺,而根部不急于吸取養分,因此清明栽樹最易成活。清明前后植樹的習慣是從古代清明插柳的習俗演化而來的。

  吟詩:魏晉以后,曲水流觴成為主要活動。觴即是杯,即投杯于水的上游,使之順流漂浮而下,借助水流之力傳杯送盞,當杯子經過賓客面前時,可取過一飲而盡,然后吟詩作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 | 日韩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影院 | 理伦片免费理论片 |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噼啪视频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视频 | 美女福利视频导航 | 男女乱淫真视频免费一级毛片 | 成人在线小视频 |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 久久毛片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 公妇乱淫日本免费观看 | 簧片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 最近中文字幕国语免费完整 | 99riav视频国产在线看 | 嘿嘿嘿视频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 bl高h肉边走边做 | www天天操 | 日本黄色二级片 | 九九碰 | 狠狠视频| 中文字幕伦伦在线中文字 | 成人久久精品 | 色男人影院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 免费播放欧美一级特黄 | 色视频在线观看在线播放 | 国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片在线观看 | 人人干日日操 | 欧洲在线一区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99热在线观看精品 | 99re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污网站 | 最近中文字幕2019 | 视频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 成年人网站免费看 | 成年美女xx网站高清视频 | 国产字幕制服中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