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歷及習俗
春節(Spring Festival),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來歷及習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傳統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于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于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過年期間的飲食注意
規律飲食,不要“暴飲暴食”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家家戶戶的茶幾上、餐桌上、零食、菜肴都很豐富,很多人在春節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飲食極其不規律,且很容易暴飲暴食。不規律的進食和暴飲暴食,都極大的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口苦,甚至惡心、嘔吐、腹瀉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記
節日期間葷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鮮蔬菜是一種堿性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腸胃正常蠕動,預防便秘,而且能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的平衡。
飲酒適量
過量的飲酒會造成肝臟、大腦、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損傷,節假日也必須注意限量飲酒,不要因為高興或“面子”而來者不拒,醉酒、酗酒后容易傷己,喝醉耍酒瘋,還會破壞春節和氣的氛圍,尤其應避免酒后開車,不是為了交警和罰單,而是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春節來歷及習俗
在中國,春節習俗是多彩多樣的。不光在衣著。住房有講究,就連吃的食物上也有許多含義。比如:吃圓粉,代表團團圓圓;吃火鍋,說明紅紅火火;吃魚,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日子甜甜蜜蜜。
大年三十,家家戶戶貼春聯,那么,你知道春聯的由來嗎?相傳古代過年時,人們在桃符上題詞,稱“題桃符”。一般都是如:“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或“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壓邪話或符咒。后來,有人在題桃符基礎上題聯語,聯語都是些吉家話語,對仗工整,長短對等。王安石有詩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明代時,才將桃符改為春聯。
接著,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壓歲夜是不能睡的,就十二點給小孩壓歲錢,象征著一生平平安安。“壓歲錢”三字本來應該寫作“壓祟錢”。因為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叫“祟”,經常在大年三十夜里出來害人,他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后就發燒。病好了之后,聰明機靈的孩子就變成了癡呆瘋癲的傻子。家中的尊長就會用紅線穿上銅錢掛在小孩胸前,銅錢的數目與小孩的歲數相同。因為歲與祟字同音,壓歲就是壓祟,所以民間認為這樣做可以壓邪驅鬼。明清時期,壓歲錢大多是用紅繩串著給孩子。民國以后,則演變成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意為“長命百歲”;給已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在此,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財源滾滾來”!
春節來歷及習俗
1、過年是怎么來的
年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2、過年的傳說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3、各地過年吃什么
3.1、北方過年吃什么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里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里面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3.2、廣東過年吃什么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3.3、上海過年吃什么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征著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
春節習俗
一、新春掃塵
據《呂氏春秋》記載,早在堯舜時代,我國就已經有春節掃塵的習俗。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就賦予了新的含義,有“除陳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地出門。
二、貼對聯、福字、門神
春節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們會踩著凳子,拿著糨糊和刷子,往門上貼對聯,然后讓下面的大人看看貼的是否端正。有的還橫批,貼于門楣的橫頭上,對聯貼在門的左右兩邊。還有的在屋門、墻壁、門楣上貼福字,寄托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還有人會把繪有門神的畫帖貼在門板上,祈求一年平安無事,增添節日喜樂氣氛。
三、祭祖、祭神
春節祭神,是一種遍及我國東西南北的習俗。全國各地祭神習俗大同小異,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為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況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在我們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飯之前,各家各戶派個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祠堂才會關門。
四、吃水餃、吃湯圓、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區,春節都有早晨吃水餃的習俗,還經常在水餃里面放一枚硬幣,誰要是吃到硬幣,大家就說他是全家當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蘇淮安,早上有吃湯團的習俗,河南開封一帶,春節這天既吃餃子又吃湯圓。春節期間還有吃年糕的習慣,年糕口味因地而異。
五、守歲、給壓歲錢
除夕守歲,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鄰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節晚會,大家終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來。
壓歲錢是小孩子和晚輩最喜歡的習俗。除夕吃過年夜飯后,長輩會向晚輩分別贈送錢幣,并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孩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這個習俗自漢朝開始就已經流行,當然,現在已經沒有銅錢了,一般都是拿個紅包裝現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辭舊迎新,以示吉慶。當然,現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還是應該遵守國家規定,以安全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節最重要的活動和習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問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從自家開始,小輩給長輩拜完年后,人們在外出相遇時,再笑容滿面地互相恭賀新年。
八、逛廟會
春節期間,一般在農村里都會有廟會。早期的廟會,僅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又逐漸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動,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九、舞龍、舞獅
龍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據說能夠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祈福消災。早在漢代時期,就有舞龍求雨的活動。除了舞龍,還有舞獅子,也是春節期間比較普遍的習俗,在我們北方,也叫耍獅子,小時候經常見,現在也少了。
十、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歷史悠久,在《列子.說符篇》就有記載:“宋有蘭子者……以雙肢長倍其身,屬其脛,并驅并馳。”踩高蹺也叫“扎高腳”、“踩高蹺”,表演的人在兩只腳上綁上兩三尺高的木質蹺棍,表演各種古怪滑稽的動作,小時候基本村村都有這項活動,后來就越來越少了。
春節習俗:忙年八件事
忙年從農歷臘月二十四日正式開始。
忙年的第一件事是臘月二十四“掃房”,被列為忙年的首辦之事。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雖然各地掃房子的習俗不盡相同,時間不一,但大都與迎春有關,都是特別重視。
按民間的舊時傳說說法:掃房子還有掃除晦氣的作用。而“塵”與“陳”諧音。臘月掃房子在唐代時候盛行,叫“掃年”。另據宋代書籍記載:“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以祈新歲之安。”后來人們逐漸把掃房子演變成了一種過年的習俗。
第二個內容是最關鍵的:為了過一個豐盛的年,人們在年前爭先恐后地購買年貨。辦年貨的內容除了吃的、用的、節日禮品外,還要準備過年的祭祀食品及用品、慶賀時用的煙火、花炮等;布置環境用的紅紙(寫對聯、春條幅)和門神、年畫等,這些用品是絕對少不了的,它是家家戶戶能否歡天喜地過好年的物質保證。
第三個內容是推湯元、做年糕。
第四個內容是為全家大人、小孩從頭到腳做一身新衣、新帽、新鞋。
第五個內容是在臘月二十五日接玉帝。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玉皇天帝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祀天帝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第六是趕亂歲,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
第七是洗浴,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六洗福祿,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
第八是過小除夕。除夕前一日,臘月二十九夜,全家在一起置酒宴聚會,叫“小除夕”。
以上八件事,是每家在年前要做的八件事。有些地方有省略、合辦。總之,以歡樂喜氣的氛圍過一個歡天喜地的年為最大愿望。
春節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習俗一
【正月初一】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民俗專家告訴記者,其實拜年時跟除夕守歲直接相關的。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了年獸,所以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
關鍵詞:拜年/開門炮仗/占歲/貼畫雞/聚財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關鍵詞:姑爺節/祭財神(開齋日)
【正月初三】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
關鍵詞:羊日/燒門神紙/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關鍵詞:迎接灶王爺
【正月初五】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于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關鍵詞:迎財神/路頭神/送窮/開市
【正月初六】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里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關鍵詞:石頭生日/送窮(送子)
【正月初七】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關鍵詞:人日/撈魚生/攤煎餅/踏青/登高
春節的習俗二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關鍵詞:谷日/順星
【正月初九】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關鍵詞:天日/拜天公
【正月初十】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伙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關鍵詞:石不動
【正月十一】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關鍵詞:子婿日
【正月十二】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準備。家里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關鍵詞:搭燈棚
【正月十三】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元宵節的準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關鍵詞:買燈籠/點燈
【正月十四】今天是農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游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猜燈謎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春節的來歷
春節和年的概念,經考證最初的含義是來自農業,古時候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中有記則說: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成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直到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古時候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的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使用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春節源于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們用朱砂涂臉,鳥以裝飾,唱唱跳跳。春節一名最早見于《后漢書楊振》: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習俗傳說
除夕夜:貼門神、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說起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早的門神是把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上,后來就畫個門神人像張貼在門上。傳說中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由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進屋里危害。唐代以后,又有人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為門神的。貼春聯,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后來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再后來就改寫在紙上。因為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后來人寫對聯大都用紅紙。
正月初一:拜年。初一這一天首先要早早的起來放鞭炮,這叫做開門大吉,先放爆竹。爆竹響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然后就是重頭戲拜年。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帶著禮物到岳父家,進門先向列祖列宗跪拜,然后向長輩們依次跪拜。二是禮節性的拜訪。主要是拜訪同事和朋友。三是感謝性拜訪。主要是對一年來欠人家情的,借年關買些禮物,以拜年的名義,表示感謝。四是串門式拜訪。主要是對左鄰右舍的街坊鄰居,平時沒有多少來往,但也比較合得來,借春節之際,到院里拱手抱拳說一聲: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一類的吉祥話,以達到相互溝通,增進友誼之目的。
正月初二:祭財神。正月初二祭財神是北方的一個風俗,這天無論是商家,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關于財神爺是誰從古至今有幾種說法,一說是趙公明。此人來源于《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實名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二說是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會不偏不倚,后人封為財神。三說是范蠡。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的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后,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后人奉為財神。四說是關羽。三國中的關羽,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他非常重義氣,后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故奉關羽為財神。特別是經商的供奉關羽者居多,他們認為他對他經商有保護作用。
正月初三:小年朝。即天慶節。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說有天書下降人間,宋真宗下詔,定正月初三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四:喜迎財神。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品,并鳴鑼擊鼓焚香祭拜,虔誠恭迎財神爺。凡接財神須供羊頭和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圖的是魚與余有諧音,圖個吉利。
正月初五:開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次日后皆可破。婦女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破五習俗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另外還有正月初六是送窮日;正月初七是人節;正月初八是眾星下界之日等等。總而言之春節所有日子里的祭奠過法,都是向往新的一年里有一個事事順心,財源茂盛,五谷豐登。人人都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春節的習俗
1、孔府年節
孔府年節有一些和民間不同的地方,臘八。臘八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臘八粥進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在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個還給一斤饃饃;另一種是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供內宅,本族以及上供用的。孔府在外面有很多香火院,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臨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蒸壯”就出現了,“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來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大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送“壓歲錢”,裝在紅紙袋里,上面寫有“長命百歲”的字樣,放在小孩子的枕邊,每人準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物。
除夕夜晚衍圣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擺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管。
午夜過后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擺放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要點半個月之久。
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里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后拜廟、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地“龍燈會”的獅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慶祝新年。
2、寧陽縣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后將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著門拴打三個秋千,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后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余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后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3、曲阜
【敬天祭祖:除夕夜的“重頭戲”】
敬天祭祖是曲阜百姓除夕夜的頭等大事。在孔廟中做攝影生意的岳衍慧對記者說,除夕晚上要擺上祖先的牌位,一般供上三代的祖先。牌位前有肉、魚、雞等供品,點燃香及蠟燭。子時前后,餃子出鍋,頭幾碗要用來祭拜。先敬天地,再拜祖先,也從年長者開始。吃完餃子,晚輩就要給長輩磕頭,長輩則要給沒有成年的孩子分發壓歲錢。完了以后出門給家族中長輩及近支的叔叔伯伯拜年。
孔繁禮是一名三輪車師傅,他是孔子旁系74代孫。他說,以前在孔府,過年要“蒸壯”,“蒸壯”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餅。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帶。午后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后去祖廟辭歲。孔子嫡系子孫離開孔府后,孔府內部的一些禮俗也不再流傳。現在曲阜的孔姓人家和異姓人家過年的習俗已沒有什么分別。
【曲阜年夜飯重兩菜,一是火鍋二是魚】
除夕,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在曲阜,年夜飯要在當天做出來,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出來,屆時家家的砧板都“噔、噔、噔”響,人們忙著剁肉、切菜。
吃年夜飯,是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既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
曲阜市旅游局副局長李緒冰介紹說,曲阜百姓的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日子紅紅火火;“魚”“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預示“年年有余”。
【餃子:年夜飯的主角】
在曲阜,年夜飯菜無論多豐盛,也一定要有餃子。過年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家庭包餃子時,還把幾枚硬幣包進去,誰先吃著了,預示著來年好運。
據曲阜當地文化部門的人士介紹,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在曲阜,有很多習俗沿襲至今,已經沒有人能說清楚它初始的含意,但是當地百姓出于一種文化慣性,依然繼承下來。
如曲阜百姓在除夕夜用大鍋蒸一個大饅頭,全家人每人吃一口。對于這一習俗的寓意,沒有人能說清楚,有的說取團圓之意,也有的說吃了來年不牙疼。再如除夕晚上院子里擺滿柏枝,大門口也要插柏枝。孔祥銀對記者說:“過年插柏枝,與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一樣,成了既定習俗,但為什么插柏枝,就不知道了。”
4、淄博
淄博春節的風俗習慣:
第一,年前準備過年的聚餐菜肴,家里一般都備下好多菜,比如炸肉,酥鍋之類,現在好了可能不準備了,到處有賣的。
第二,除夕下午祭祖,家近的就去上墳,家遠的就路上燒點紙.一般3.4點鐘鞭炮聲音不斷晚上點鞭炮吃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零點放爆竹。
第三,整晚最好不睡覺,睡覺的大年初一4點多起床煮水餃,拜年;
第四,初二開始走親訪友,初二一般是去丈母娘家;
第五,一般初八飯店開業,同學朋友聚會;
第六,正月十五元宵節,開始踩高蹺之類的,土話叫“拌玩”。
【春節來歷及習俗】相關文章:
春節習俗來歷07-03
春節的來歷習俗07-03
春節的來歷與習俗07-03
春節習俗的來歷07-10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06-21
春節的習俗和來歷07-02
春節習俗和來歷01-17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02-25
關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