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文課件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作文課件,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文課件1
一、說教材分析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以“人間真情”為主題,編排了《負荊請罪》《最后的姿勢》《船長》《愛之鏈》四篇課文和習作二向“向父母告白”。雖然課文中劇本、小說和人物通訊體裁不一,但是都是對人間真情的深情歌贊,其中抓住人物心理活動和表情的寫法,也為本次習作做出了準備。語文課標中指出:“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習作二就是這樣一種語文實踐活動,它促使孩子們與父母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并以此為素材寫作,進行自我表達。貼近生活,富有情趣,同時也在這樣的語文活動中促進了學生的情感熏陶,使親子關系更為融洽。
二、說學情分析
寫作不難,但難在寫真心話,兒童話。“應試教育的套路化訓練”和“寫作教學的過度拔高”使得學生常常無所適從。鑒于這種認識,自帶班之初,我就采取如下的措施來扭轉這一局面。開展語文活動,(春分豎蛋,做燈籠,春游寫詩)建立班內交流平臺(班級微信圈,班級展示臺,投稿)和作文多元評價制度(出示學生范例)。目前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在寫作說真話,寫自己獨特見聞感受。
一年以來,我著力于培養學生自主修改習作的能力和交流批改習作的能力,并初步建立了我們的作文修改和評價體系,(形式上、內容上、格式規范、書寫)大部分學生已養成了良好的習作習慣。
六年級的孩子,面臨著學業壓力,父母的殷切期望,加之有部分學生開始進入青春期,這些因素使得部分家庭的親子關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緊張。這樣也需要一場親子之間的深入交流,來調整、建立的更為親子關系,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本節課是習作二的講評修改課,在本課前我已經指導學生明確習作要求,完成告白人物活動,寫出初稿并自主修改。基于以上因素考慮,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在向父母告白的活動中,認識定向觀察,注意觀察人物在活動中的心理活動、表情等細節。
2.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交流評改的過程中,提高修改習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交流評改的'過程中,提高修改習作的能力。
教學難點:
學習定向觀察,注意人物在活動中的心理活動、表情。體會深藏在不經意間的款款深情。(中國人文化和傳統中,感情是內隱的,含蓄的,不習慣于直白的表達出來,這對于有些孩子理解父母的感情造成一定的障礙。)(出示實例:我的觀察尷尬)
四、說教學方法
在本次習作中,我主要選擇下列教學方法:
1.自主修改、交流批改結合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本次習作中先安排向父母告白的實踐活動。結合班級的交流批改和展示平臺,力圖讓學生轉換角色,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活動后明確習作要求,不做過多指導干預,只是結合自己的體驗思考和平素積累,說自己的話。用這樣方法去讓學生珍視自己見聞感受。
結合習作要求,進行交換評改,互相交流。這樣學生從文章作者轉換到文章的評價鑒賞者,再回到文章修改者,角色的轉換,利于從不同維度認識本次的習作要求并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在交流展示中互相借鑒,同時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營造競賽氛圍,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2.合作學習法
合作既是學習的途徑,也是學習的目的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且多處強調合作學習的重要性:本次習作教學中安排了小組討論交流、互相修改等環節來落實合作能力的培養。
五、說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內容。我準備通過下面的四個環節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一)回顧要求,佳作共賞
出示本次習作的要求。(幻燈片)
出示學生習作,并朗讀。(出圖片),讓學生自由評價。主要以發現優點,借鑒寫法,佳句評議為主。
這樣做是為了明確要求有的放矢,同時指導部分偏離要求的同學,(主要內容偏離)為下一步的交換評改做好準備。(主要內容偏離)。
(二)交換評改,美文共賞
1 在四人小組間順時針交換評改,畫出句子,寫下批語。
找到作者是通過哪些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寫下自己的感受和評價。借鑒別人方法,打開自己的思路,結合習作要點深化理解如何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怎樣抓住觀察到的心理活動和表情變化。
根據要求評改(出示評改要求和規范 )。交流評改習作也是課標的要求。修改習作是一種能力而不是知識,是在知道的基礎上要通過一定次數的訓練方能掌握的技能。
心理學家發現,最高效的學習方式是做一做,甚至去教一教。其實質反映出主體對活動的參與程度越深入,就越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所以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學生變被動參與淺層次參與為主動參深層次參與。
2.美文共賞,見賢思齊。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在互相的贊美中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為我所用。同時營造出孩子情景還原的“場”效應得來。孩子借助這樣的效應,可以回想并發現在定向觀察中自己忽略的細微的父母的反應。
3.評選最佳評改推薦人。明確將作文的交流修改也作為一種能力,通過班級的體制激勵讓學生學會交流批改。
歸納問題,教師指導(問題一:寫自己太多,父母的反應過少;父母的反應有更為豐富的內涵被忽略掉)
(三)自改修改,展示交流
學生自己修改習作,并進行交流。
(四)課后作業,拓展延伸
⑴結合別人的評價建議和自己的收獲修改作文,將修改好的作文謄寫在習作本上。
⑵將文章給父母傳閱,并邀請其寫下讀后感。在班報和主題活動展中交流展示自己習作和家長的讀后感。
這樣做的原因是:在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在語文的知道下去參與實踐。寫作就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把這樣飽含深情的文章傳給父母本身就是對人間真情的歌贊。
作文課件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對自己平時熟悉的水果能感受出特點。
2、能把自己所熟悉的水果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比較具體地介紹出來。
3、介紹自己喜歡的水果時,要表達出自己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板塊一:讀文說事寫作文
教學環節一:故事引路——明確主題、導入教學(說寫水果)
課前激趣朗讀
文馨作文天地歡迎你
文馨作文小天地,
快樂習作真有趣!
看動畫,做游戲,
細觀察,會思考,
愛發言,勤動筆。
學習進步有意義!
一、故事引路
播放《敢于吃“狼桃”的人》,完成下列練習。
1、“狼桃”被人稱作什么?它是怎樣一種水果?、2、第一個吃“狼桃”的人是誰?你認為他是怎樣一個人?說一說。
二、點明主題——說寫水果
教學環節二:說說寫寫——技法點撥
一、選擇熟悉的水果
1、讀《石榴》這篇文章,看小作者是怎樣介紹石榴的?
要點點撥:小作者懷著對家鄉的摯愛。介紹了石榴的形狀、顏色、味道、吃法等
特點。全文有條理。
2、小作者之所以能把石榴寫得如此可愛,是與石榴是自己家鄉著名的特產、小作者對它很熟悉分不開的。那么,寫好水果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要點點撥:選擇熟悉的水果。
二、抓住特點進行介紹
1、從外形特點、口味特點、生長特點三個方面介紹一種你熟悉的水果。
2、讀例文《芒果》,然后和自己的文章對照一下,看你的介紹還有哪些方面需要補充?
要點點撥:抓住了芒果的特點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了芒果的形狀、口感、生長情況及產地。
三、表達出喜愛的心情
1、讀文章《雪梨》,體會小作者是怎樣表達對雪梨的喜愛之情的? 要點點撥:本文內容很少,卻寫出了雪梨的外形,香氣,口感等特點。語言簡潔,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雪梨的喜愛。
教學環節三:讀讀品品,積累表達
一、播放《草莓》,體會小作者是怎樣介紹草莓的。
二、積累表達
(一)詞語訓練:
1、讀下面的詞語,解釋加點的詞語。
碩果 清香撲鼻 一掃而光 狼吞虎咽 ..
鑲嵌 果實累累 垂涎欲滴 愛不釋手 ....
2、認真讀下面補充的詞語,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
甜美無比 酸甜適口 余味無窮 果香誘人 果實飽滿 果甜瓜香 果園飄香 紅果滿枝 又苦又澀 細膩柔軟 汁甜肉脆 津津有味 肉質鮮美 清爽可口 晶瑩透明
(二)以西瓜為例,進行口語練習。
(按教材“溫馨提示”進行。)
教學環節四:作文實踐
一、編寫提綱
把“說說寫寫”的內容整理成提綱,盡量讓內容具體些。
二、習作修改
板塊二:讀寫拓展
教學環節一:小小作文展示臺、作文診所——作文點評、修改病錯 選擇、展示學生優秀作文,師生共同評價,激發學生興趣;出示學生病錯嚴重的作文片段,共同修改。
教學環節二:我來說一說——閱讀拓展
一、認真讀短文《我愛吃荔枝》,回答問題
1、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觀察描寫荔枝的?請找出相應的詞句。 形狀、大小、顏色、表皮、味道。
2、短文是按什么順序介紹荔枝的?
從外到里。
3、短文表達了小作者的什么情感?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喜愛(非常可愛;味道好極了;我真愛吃荔枝)
小作者的觀察真仔細!
二、認真讀短文《菠蘿》,完成下列練習
1、比較下面的句子,說說哪一句表述更清楚?為什么?
(1)它的身上有一塊塊菱形的鼓包。
(2)它的身上鼓起了一塊塊菱形的包。
(3)它的身上有一塊塊菱形的包。
2、請找出短文中的比喻句,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使語句更生動、形象。
3、按原文的意思填空。并說說小作者是怎樣觀察到菠蘿這些特點的?
我特別愛吃菠蘿。菠蘿的顏色是 ;形狀 ;菠蘿的氣味 ;味道 。
提示:人有五件寶:眼、耳、口、鼻和大腦!
顏色、形狀用眼睛看到的;氣味是用鼻子聞到的;味道是用口嘗出來的。
4、小作者寫菠蘿的形狀時,沒有寫出體積的大小,請你用一個生動形象的句子幫小作者寫出來。
提示:可以和別的事物作比較哦!
5、朗讀短文;把小作者喜愛菠蘿的情感讀出來。
教學環節三:我來寫一寫——寫作拓展
一、小游戲:水果知識競賽
1、蘋果都是紅的嗎?(不一定)
2、草莓長在地上,還是長在樹上?(地上)
3、西瓜為什么叫“西瓜”?(漢代時從西域引進)
有介紹說西瓜在神農嘗百草時發現,原名叫稀瓜,是水多肉稀的瓜之意,但后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西瓜。另一種說法是并非源于中國,于西域傳來,故名西瓜。在四千年前,埃及人就種植西瓜,后來逐漸北移,最初由地中海沿岸傳至北歐,而后南下進入中東、印度等地,四五世紀時,由西域傳入我國,所以稱之為“西瓜”。
4、梨都是金黃色的嗎?(不是)
5、楊梅長在地上,還是長在樹上?(樹上)
你還知道哪些關于水果的知識?說出來考一考大家!
二、作文實踐
以“我最喜歡的一種水果”為主題,參考溫馨提示作為寫作提綱,修改板塊一作文。
【作文課件】相關文章:
圖形的旋轉課件04-20
課件制作培訓總結04-14
多媒體課件制作07-20
小學語文閱讀課件04-13
幼兒園音樂課件01-13
語文課前演講課件10-11
課件制作培訓總結12篇04-14
教師課件制作心得06-10
課件制作的心得體會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