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哪些活動2篇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1
古代的體育活動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馬術
馬術,是指以賽馬、馬上技巧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種體育活動。馬術的起源,以馬的飼養和騎乘為基礎。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人工飼養的馬的出現大概是在公元前13世紀的商代晚期,但馬術的形成,大致是在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馬術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賽馬,在古代稱之為“馳逐”或“走馬”。
早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的齊威王時期,賽馬活動已經流行于齊國,田忌與齊國諸公子“馳逐重射”時采用孫臏的建議而以弱勝強的故事流傳至今。到了漢代,賽馬活動日益興盛,不僅流行于民間,而且也流行于宮廷,漢武帝等都喜愛賽馬活動。漢代賽馬的流行,在考古學上多有反映。
如河南鄭州市出土的漢代畫像磚的賽馬圖,在長8。5厘米、寬5厘米的畫面上,繪出二騎士正在揮鞭馳馬比賽的形象;漢代陶俑中,也有騎士賽馬的形象。魏晉以后,賽馬活動長盛不衰,尤其是北方草原地區更是如此。甘肅嘉峪關市魏晉時期壁畫墓中的賽馬圖、山東濟南市發現的唐代賽馬石雕像,以及西藏布達拉宮西大殿壁畫中的賽馬圖等,都是歷代賽馬活動的寫照。
捶丸
捶丸,來源于唐代的“步打球”,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非對抗性比賽,取消了球門,該用球穴,球進穴得一分。競賽形式變了,名稱也隨之改變了,叫“捶丸”。“捶”即擊,“丸”即球。
傳統食物
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
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不過,對于當今的人們來說,吃的含義早已不僅僅是“糊口”,當然也不只局限于享“口福”。現在之所以將“吃”上升為“文化”,是因為它本身包容著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豐富內涵。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采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后撈起,瀝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后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后,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后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后即可出爐。
馓子(sǎn)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馓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馓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里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節氣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2
1、踏青
踏青又叫做春游、古時候叫做探春、尋找春等,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所以這時候外出踏春早就已成為風俗。
2、掃墓祭祖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屬于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3、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所以民間就有清明節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
4、放風箏
清明節還有放風箏這一習俗,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清明節的意義
1、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抒發人們尊祖敬宗、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
2、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清明“墓祭”是傳統春季節俗的綜合與升華。
3、清明節不僅有祭掃、緬懷、追思的主題,也有踏青郊游、愉悅身心的主題,“天人合一”傳統理念在清明節中得到了生動體現。
4、經歷史發展,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匯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吃什么傳統食物
青團
青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吃青團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帶。
艾粄
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節必備的傳統食物。艾粄的.主要原料就是糯米和艾草,它的做法也不是很復雜。因為艾草做成的食物都會有一種獨特的口感,所以有許多人喜歡吃艾粄。
雞蛋
在清明節食用雞蛋的飲食習俗,起源于先秦時代的一些地方,古人認為在清明節的時候吃雞蛋,意味著接下來的一整年都有一個好身體。清明節的雞蛋,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用來畫或者是雕刻。只不過畫過的雞蛋還可以吃,雕刻過的雞蛋就只能用來觀賞了。
馓子
在清明節的時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習俗,馓子是一種油炸食品。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會看見一些地方經常會有賣馓子的小攤。在南方和北方,馓子的做法有著一些差別,南方的馓子比較細致,而北方的馓子就比較粗糙了。
暖菇包
泰寧一帶的人在清明節的時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飲食習俗。暖菇包是由一種當地人稱為暖菇草的東西制作而成的。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狀和包子類似,而北方制作的暖菇包形狀和餃子類似,不過對于暖菇包的形狀,民間并沒有什么嚴格的要求。
子推饃
在清明節的時候吃子推饃的飲食習俗,是用來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質的。子推饃有著許多不同的形狀,不同形狀的子推饃要給不同的人吃,男人和女人吃的子推饃形狀就是不一樣的。
清明飯
清明飯顧名思義就是在清明節的時候吃的飯,清明飯是由各種可以食用的青草藥制作而成的。這種飯吃了之后,對人的身體很有好處,因此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相關文章: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02-15
古代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有哪些03-09
2022年清明節的活動有哪些03-09
清明節有哪些活動(2篇)02-16
古代的清明節有哪些體育活動12-22
清明節的古詩有哪些11-08
詳解清明節有哪些習俗09-11
清明節有哪些問候短信12-21
關于清明節的詩句有哪些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