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歷史唐朝民族關系歷史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歷史唐朝民族關系歷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歷史唐朝民族關系歷史教案1
課標內容:
了解唐與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系;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
④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
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
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系的了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閱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系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系,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二、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
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與突厥的關系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后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西達(),東北至()以北和(),南及(),是當時世界上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突厥,俘其首領(),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在天山以南設立()都護府,()在天山以北設立()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同唐朝已經“”了。
8、()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征。
9、()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里說:“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初中歷史唐朝民族關系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歸納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實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關系;從積極開放和兼收并蓄兩個角度了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知道唐代詩歌和書畫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藝術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概括盛唐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通過詩歌了解幾位大詩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唐朝詩歌的了解,使學生認識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藝術極具特色,才華過人,而且熱愛祖國,關心民間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愛國情感,以此教育學生做人應當德才兼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光耀千古的詩壇。
教學難點:從藝術角度、歷史角度去理解、欣賞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關于唐詩的視頻。
《中國詩詞大會》是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基本宗旨,力求通過對詩詞知識的比拼及賞析,帶動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而這其中,唐詩作為中國古詩詞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廣。唐朝作為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詩歌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將進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詩人才華橫溢,風流倜儻,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詩歌盛世,而迄今為止流傳下來的近五萬首唐詩,也足以帶我們領略那氣勢恢宏的盛唐氣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經濟的繁榮
1.史料解讀。
2.根據材料中的圖片并結合教材,老師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答案提示:(1)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窯、邢窯、唐三彩。
(3)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材料三:在西藏地區,流傳著一首贊美文成公主的詩歌: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烏廷玉《隋唐史話》
2.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
(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3.讀圖并結合教材,要求學生概括松贊干布的情況。
答案提示: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
4.讀材料三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
(1)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2)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讀教材,老師引導學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現。
答案提示:
(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表現:
①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
③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
④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
目標導學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1.圖片展示。
2.提出問題: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說說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答案提示:當時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社會風氣兼容并包,人們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目標導學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畫像。
2.分組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主要描寫哪些方面的內容。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
(2)杜甫的很多詩作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抒發悲憤凄婉之情。
(3)白居易的詩直面社會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3.史料解讀。
材料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杜甫《憶昔》
材料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4.學生分組朗誦材料中的詩句并討論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有哪些特點。
答案提示:
(1)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2)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
(3)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初中歷史唐朝民族關系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教案11-05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8-26
初中歷史教案(精選20篇)07-19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8-26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2-14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2-14
初中歷史教案(匯編15篇)08-26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16篇)06-23
初中歷史教案(通用15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