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在人間》有感(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在人間》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在人間》有感1
人間草木、人間之味、生活是很好玩兒的,都是汪先生的隨筆,內容有些是重復的,豐富的生活小事,構成了行云流水的畫面。細微生活的講究,人間自然的樂趣,草木蟲魚的故事。這本散文集如它名字一樣,簡單、樸實,不過就是寫寫隨處可見的花花草草,生活中再簡單不過的小事兒,亦或者回憶當年在西南聯大上學的那些細小瑣事兒……讀過之后,會感慨,什么芝麻綠豆大的事兒,到了汪先生的筆下,都能寫活了,而且還特別有趣兒。在別人都在追求以文論天下,謀訴求時,汪先生卻反其道而行,就謀著“吃”這件小事兒,過著一種桃花源似的知足生活。
《人間草木》這一篇散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寫了山丹丹、枸杞和槐花三種植物。正所謂“散文形散神不散”,也正因為這是生長在人間的草木,所以這三種植物無不與人的生活有關。因此,與其說汪先生是在寫物,倒不如說是在寫人。在山上挖到了一顆山丹丹花,老農一看,就知道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原來,山丹丹多長一年就多開一朵花。于是,他明白過來后,說:“山丹丹記得自己的歲數。”如此妙語,多像出自一個孩童之口,除汪先生外,恐怕無人能道!“山丹丹開花花又落,一年又一年……”汪先生在最后說,這首歌的作者和歌星都未必知道山丹丹每年多開一朵花。是啊!這個美麗的秘密只有老農知道。他不會寫詞也不會唱歌,但能一眼識破植物的年齡,這是生活的智慧。汪先生散步時看到一對老夫婦在找枸杞子。這對老夫妻看上去穿著干凈整齊,像是退休干部,聽口音應該是西北人。真正需要枸杞的話,可以買,也可以讓老家的人寄過來,這樣能撿到多少呢?其實,他們是在玩!汪曾祺不得不感嘆:“人老了,是得學會這樣的生活!边@是一種充滿樂趣的淡泊的生活。汪老還看到有戶人家在門頭上種了枸杞,通紅的枸杞子“噴泉似的垂掛下來”?梢钥闯,這一家的生活也一定是幸福美滿的!玉淵潭的槐花開了,來了一對養蜂人夫婦。養蜂人一年都追逐著花開的蹤跡,“哪里有鮮花,就到哪里去”,這樣的生活令人向往。女人是四川人,比男人小十幾歲,說因為北方大米好吃就跟來了。這應該是句玩笑,但也透露出了四川女子灑脫的性格。他們看上去很恩愛,互相都很體貼對方。女人對男人的孫子也很好,“這種愛是完全非功利的”,可見他們的家庭也很和睦。過了幾天,養蜂人走了,汪先生一句“玉淵潭的`槐花落了”就結束了全文。這個結尾實在是太有味道了,但卻讓人說不清楚。到底是因為槐花落了,養蜂人才要走,還是因為養蜂人走了,槐花才落了呢?如此安靜的一句話,猶如空山中的寂靜。
汪老的文字是樸素的,沒有任何華而不實的詞藻,就像有人在你面前說話一般。所以不能著急,要做的就是放空自己的心,讓自己閑下來,到汪老的文字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讀《在人間》有感2
最近幾天,我讀了一部獲過國際大獎的小說——《人間有晴天》。
這本書主要寫了十二歲的女孩子虎娃有一對智障父母,他們常常成為虎娃與同學相處的尷尬。但家里卻有精明能干的外婆料理家務。然而,由于外婆的猝死,使虎娃的'內心幾乎崩潰了。她打算隨同姨媽去迷人的大城市里生活,但成行前的一場暴風雨使她深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長處……
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第九章:外婆的猝死。一個能干的外婆,在死之前居然手里還拿著剝好的豆。她死時,一點沒給我們留下痛苦,而是堅強的微笑。在她的世界里,什么都是美好的。外婆從不埋怨世界的不公,也從不嫌棄虎娃和她的母親,而是用雙手支撐起這個家庭。
當我讀完這本書時,我感到老天爺太不公平了,把厄運都降臨在這個家庭。但我也感受到我需要媽媽、爸爸,爸爸、媽媽也需要我,正如虎娃的父母需要她,她也需要自己的爸媽一樣!
我建議同學們也來讀一讀這本書,這本“有歡樂有傷心、有幸福又有痛苦”的《人間有晴天》吧!它可以讓我們明白許多道理,讓大家看到十二歲的虎娃的生活是怎樣的,是曲折坎坷還是無比歡樂。最終虎娃有沒有跟姨媽去大城市,還是在家照顧父母,同學們一定很想知道虎娃將來的命運如何,這就要你自己去解開這個謎團了。
讀《在人間》有感3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
——題記
雄鷹忍受一次次從峭崖上摔下的痛苦,才有了飛翔天際的一刻;河石接受一次次海浪的撞擊,才有了渾然光滑的形體;雨燕接受一次次風雨的打擊,才有了高歌飛翔的本領。一沙一世界,一歌一天堂。
渴望成功,追逐成功,平凡的我們必須花兩倍甚至數倍的精力,忍受常人不能忍受之寂寞,之痛苦,并且咬緊牙關,不半途而廢,認準方向,成功定會向我們走來。
當我讀完高爾基寫的《在人間》這部小說,我被這部小說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人間》寫的是高爾基十一歲時因外祖父家破產出外謀生的經歷。他在鞋店,圣像作坊做過學徒,在輪船廚房里打雜過,過著非常沉重而且苦悶的生活,但他每天都用剩下的時間來讀書,有時甚至幾天幾夜都不睡覺。而讀書使他找到了慰藉,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文學作品,并且心中始終向往著新的生活。
當你讀完這段文字,也許你會被高爾基渴望讀書,拼命讀書的精神所感動,也會為高爾基為了讀書所遭受的屈辱,欺凌而落淚。
是的,無論是他的毅力、惜時、持恒,還是他面對逆境不屈不撓的精神,都照耀著我前行。
他的毅力告訴我:毅力不能放在嘴上說,它是沉默中一小步一小步不間斷的跨越,它是意志力支撐下的持久的行動。檐上水滴之力微不足道,但它卻能穿透石塊;愚公年老力衰,子孫勢單力薄,但他們卻敢于向巍然的太行、王屋兩山開戰;兔子跳躍迅捷,烏龜爬行緩慢,但龜兔賽跑烏龜竟能折桂。這看似不可思議事情由于毅力的支撐而變成現實。也許你的力量很小,但只要你擁有了鍥而不舍的毅力,便沒有不可征服的高峰;也許你的.智力駑鈍,但只要你擁有了堅忍不撥的毅力,便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行百里者半九十,”堅持到最后一刻的才是勝者,讓我們從小事做起,磨煉自己的意志,錘煉我們的毅力,為自己的人生寫出最美的篇章。
他惜時的精神啟迪我: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冬去春來,天回地轉,稍不留意,歲月就會從你身邊悄悄溜走。它不會給延誤時間的人以任何寬恕,也不因任何人的苦苦衰求而偶一回顧。它能使紅花萎謝、綠葉凋零;會讓紅顏變成白發,讓童稚變為老朽。
讀《在人間》有感4
讀了《人間有晴天》這本書,我的眼眶濕潤了,我完全被主人公的父母對她的愛感動了。
虎娃是個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的孩子。她的成績在班中名列前茅,而且很會玩游戲。
虎娃是一個幫助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人,她在家里幫助父母,還跟外婆一起去摘豆子。讀到這,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我們也是十二歲,我們卻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做,還埋怨父母做的不夠好,如果是我做,我會比他們做得更好嗎?我也許會回答:“我又不是大人,何必要做呢?”這個思想使我們就連疊一條被子、鋪一條毯子都不會做,甚至整理自己的書包都要父母完成。
虎娃因為她的外婆死了,又覺得媽媽令她丟臉,內心世界被重創,決定跟姨媽去大城市生活,可臨行前的一場暴風雨改變了她的看法,感受到了媽媽對她的愛,也懂得了欣賞爸爸的特殊的長處,又決定留下來,是一個勇于接受事實的.人。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的小孩,遇見一點點小挫折,就不敢面對,這是懦弱的表現;而有些人,沒有被它們嚇倒,而是勇于接受事實,永不退縮,這就是勇者。
虎娃的父親是一個忠守崗位、勤勞能干的人。在暴風雨來臨之前,他就把老板辛辛苦苦培育的茶花安排在室內,還叫虎娃往大路走回家,讓虎娃安全到達。
虎娃的母親是個天真、愛孩子的人。在暴風雨的時候,她不顧生命危險,到狂風中卻尋找自己的孩子,摔了一跤又一跤,摔倒了又馬上站起來。也許是母愛的偉大感動了上蒼,終于找到了虎娃。
這本書給我了無數啟迪,讓我回味無窮。
讀《在人間》有感5
這個月我讀了《人間有晴天》這本書,它對我有深深的啟發。
這本書主要講的內容是:十二歲的虎娃是一個聰明過人,會學會玩的女孩子,但是有著“與眾不同”的父母——智障的雙親,他們常常成為虎娃與同學相處時的尷尬。好在有精明能干的外婆老了料理家中的一切。然而,由于外婆的猝死,虎娃的內心世界幾乎崩潰。她打算離開自己生活的小鎮,隨同姨媽去迷人的大城市生活。但成行前的一場暴風雨使她深切地感受到媽媽的`愛,也懂得了欣賞和尊敬爸爸特殊的長處。于是她知道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愛和溫暖的家。
我看了以后深有感觸,我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爸爸媽媽都非常疼愛我。
記得去年冬天的晚上,我在上英語外教的課上,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雪,我心想,媽媽會不會看見外面下起了大雪,就要耽擱時間來接我呢?我剛想到這兒,就聽老師說:“下課了!”我慢吞吞地走到外面,外面的雪下得可真大!再踮起腳來一看,原來媽媽早就來了,車后的箱子上覆蓋著一層白雪,就是,媽媽最愛我了,她肯定不管刮風下雨都不會拋下我獨自一人等著的……
從這件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母愛的溫暖,我想對媽媽說:“您的愛我無以為報,我愛您!”
讀《在人間》有感6
“年少莫讀太宰治”,仔細想來,這句話說得并不無道理。少年人天生帶著燦漫的朝氣,你瞧,他們那一雙雙笑盈盈的眸子里都是星野涌動——但太宰治于讀者,卻像是明亮生活中一抹突兀的暗色調,令人心生悲戚。頹廢、陰郁、孤獨、消沉……再多的負面詞語堆積在他身上,都不嫌多。
太宰治最廣為人知、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他的絕筆之作——《人間失格》。小說以一種絕望、衰頹的口吻記錄下“我”可恥的一生。
合起這篇小說,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主人公葉藏似乎就是當今社會無數人的`縮影:膽怯、敏感,以討好他人為生存目的。不論是在本子上寫下自己并不想要的禮物給父親看,還是寫滑稽可笑的作文供老師笑;不論是寄生于自己并不想參加的地下活動,還是與無數個女人發生親密又疏離的關系——他只是敏感地不安地去看這個灰色的世界,盼望著能夠找到一絲幸福與快樂讓他有勇氣活下去。
他并不快樂。
他并不快樂,但他仍愿意撐出一張笑臉,去為這個讓他心生絕望的世界帶去盡力的歡笑;他并不快樂,但他不愿給他人帶去苦悶與喪氣,不愿讓他人嘗到他百般痛苦茍活于世的滋味。
他在生與死之間游離,在愛與恨之間徘徊;他與看不見的敵人戰斗著,不過是想要一份真實的、不摻一絲雜質的情感——“想要被愛而哭泣,是因為嘗到了人的溫暖”。正是因為如此,他才在年少時與一個女人相約跳海,他似乎認為只要有這份情感,豁出性命也不足以感恩上天對他的恩賜。
所以葉藏的原型太宰治先生一生多次求死,卻比任何人都要愛這個世界。正如他在遺書中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神的孩子,一生都在取悅別人。
讀《在人間》有感7
最近,讀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間滋味》。當初,只為寫批注而讀,并沒多少“滋味”可言,然而,當我前幾天得了腸胃炎,過著“禁食”般的日子時,卻頓悟了書中的滋味。
《人間滋味》寫了許多家常小菜、地方風味,無論是蘿卜、豆腐、馬鈴薯,還是火腿、臘肉、東坡肉,都很常見,似乎都算不上人間美味。也不知道是我喝了幾天白粥,吃了幾天白飯,到了一談白粥白飯就反胃的地步,還是汪老爺子的文章是用魔杖寫的,讀來卻讓我垂涎三尺。
這也讓我想起清代袁枚寫的《隨園食單》。無論是《雜素單》的豆芽、菠菜、豆腐皮,還是《小菜單》的萵苣、酸菜、醬王瓜,其實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是家常小菜,卻也讓人看了口水直流,還成為許多人爭相仿效的“菜譜”。
這古今兩本書只寫家常,卻又引人入勝,為什么我平常吃著同樣的食物,卻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美味,如今餓了幾天,突然就深有感受呢?也許是因為心的不同。
平時,心中裝著其他,吃的時候不能細細品味,食山珍也無味;而這幾天餓久了,心也靜下來了,吃的時候也能細細品味,連白粥也能吃出味道。以一顆“靜心”品味人間滋味,這也是本書“滋味”的來源。
“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擔任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翁同龢說的。有“靜心”、“靜氣”的人,不僅能品味人間美食,更能以一顆平靜的心面對人間百難。若韓信沒有“靜心”,怎么可能忍受胯下之辱,并在井徑背水一戰?怎么可能水淹龍且三十萬大軍?怎么可能為漢朝打下半壁江山?正是有了這顆“靜心”,他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行于左而目不瞬”,名垂千古。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有一顆“靜心”,遇事從容,處變不驚,沉著冷靜,以平常心看待世間萬物,以“靜心”品味人間百味。
佛曰,“相由心生”,百味,亦由心生。
這是蘇文軍同學在晚修課上完成的作文。作為一篇讀后感,文軍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同學的“閱讀經歷——介紹作者——概述作品——聯系實際”結構。他從得腸胃炎中反觀閱讀經歷,縱向得出作品給他的啟示,從汪曾祺的《人間滋味》到袁枚的《隨園食單》,橫向比較作品的異同,得出“以一顆‘靜心’靜心品味人間滋味”的結論后,又引用翁同龢的'名句以及韓信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文軍在學習上是個有主見的勤奮的男孩。反映在寫作上,他也是一個尊重自己內心,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的作者,也是個有閱讀、有積累的學生。記得上學期講《周亞夫軍細柳》時,一講完課文就讓學生試背全文,結果文軍一字不落地背下來了。一問才知道,原來還沒學課文,他就先背下來了。如果文軍能一直保持并發揚這種精神,相信他以后的路會走得更遠更穩。
讀《在人間》有感8
人的生命,似水災在奔流,不遇海島、暗礁,無法激發漂亮的浪花。
題記
雄鷹忍受一次次從峭崖上摔下的痛楚,才擁有翱翔天際的一刻;河石接納一次次海浪的碰撞,才擁有渾然光潔的型體;雨燕接納一次次風吹雨打的嚴厲打擊,才擁有高歌翱翔的本事。
一沙一世界,一歌一人間天堂。
期盼取得成功,追求取得成功,普普通通的大家務必花二倍乃至多倍的活力,忍受平常人不可以忍受之孤獨,之痛楚,而且咬緊牙關,不半途而廢,選擇方位,取得成功必定會向大家走過來。
當我們念完高爾基寫的《在人間》這一部小說集,我被這一部小說集深深吸引了:《在人間》寫的是高爾基十一歲時因外祖父家倒閉外出維持生計的親身經歷。他在鞋店,圣像小作坊做了學徒工,在輪船廚房里打雜過,過著十分厚重并且煩悶的生活,但他每日都用剩余的時間來讀書,有時候乃至幾天幾夜都不睡覺。而讀書使他找到撫慰,他如饑似渴地閱讀文章很多文學著作,而且心里自始至終憧憬著新的生活。
如果你念完這一段文本,或許你能被高爾基期盼讀書,拼了命讀書的精神所打動,也會為高爾基以便讀書所遭到的屈辱,欺凌而流淚。
是的,不論是他的毅力、惜時、持恒,還是他應對逆境不折不撓的精神,都映照著我向前。
他的毅力跟我說:毅力不可以放到嘴邊說,它是緘默中一小步一小步連續的超越,它是自控能力支撐點下的長久的行動。檐上水珠之力無足輕重,但它卻能透過石頭;愚公年老力衰,子孫后代勢單力薄,但她們卻勇于向巍然的太行、王屋兩山宣戰;小兔子彈跳迅捷,烏龜爬取遲緩,但龜兔賽跑烏龜竟能折桂。這看起來難以置信事兒因為毅力的支撐點而變為實際。或許你的能量不大,但如果你有著了鍥而不舍的毅力,便沒有不可征服的高峰期;或許你的智商駑鈍,但如果你有著了堅忍不撥的毅力,便沒有不可逾越的阻礙。行百里者半九十,堅持不懈到最后一刻的才算是勝者,使我們從小事做起,磨練自身的信念,磨煉大家的毅力,給自己的人生寫成美麗的章節。
他惜時的精神啟發我:時間的腳步是無音的。冬去春來,天回地轉,稍不注意,時光便會從你身旁偷偷溜走。它不容易給耽誤時間的人以一切寬容,都不因所有人的`千辛萬苦衰求而偶一回望。它能使紅花萎謝、綠葉子凋零;會讓紅顏變為白頭發,讓童稚變成老朽。時間絕情的,也是有情的。針對珍惜時間的人,它卻繢贈以無窮無盡聰慧和財富。大家并不是時間的富翁,我們要保證時間的主人家。
他持恒的精神點化我:要造就工作,就務必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地勤奮。它是大家都知道的大道理,僅僅真實能那樣做的人并不過多。物欲的勾誘,功利的迫使,游樂設備的吸引,你抵御得住么?幾載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頭去,你擔負受得了么?一些人退卻了,只得半途而廢,一些人灰心喪氣了,只得功虧一簣,一些人一暴十寒,只得一事無成。僅有持恒者邁著毫不動搖的腳步,不顧一切,總算淋浴間來到獲勝的輝煌。
他應對逆境不折不撓的精神教育 我:逆境似橫在大家眼前的一道鴻溝。懦夫哭哭啼啼地哀嘆,罵罵咧咧地抱怨,結果加快了性命的衰退;勇者則把它看作練出自身奮飛的羽翼的最好是器物,當她們貯滿能量以后,縱身向彼岸躍去,最后擊敗逆境,獲得成功,豐富多彩了生命的意義。
沉沉浮浮是人生,不可以由于痛苦而回絕生活,不可以由于險惡而回絕漂亮,漂亮常與荊棘同在,七色彩虹常與風吹雨打相隨;沒有颶風,船帆只不過一塊破布;沒有經歷暴風雨的洗禮,怎能領悟人生的真諦?勝利的曙光總是在經歷晃動與艱辛以后赫然出現。
讀《在人間》有感9
這次,我讀完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的第二部!对谌碎g》。
《在人間》主要講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母親去世后離開外祖父家的生活。他在鞋店當過學徒;在姨婆家學習繪圖、搞衛生;去船上當洗碗工賺錢;在船上的廚師斯穆雷、裁縫的妻子、“瑪爾戈王后”??的幫助下,阿廖沙愛上了閱讀,一有機會他就讀書,經常在老婆子睡覺時偷看書;他還在圣像作坊里做過學徒,雖然他都經歷了各種困難,但最終都風平浪靜了,因為它克服了。后來,他懷著上大學的期望去了喀山。 讀完的時候,我的'感想有很多。當時的蘇聯那么亂,阿廖沙能這樣平穩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我喜歡他堅強的品質;我很討厭也很反感阿廖沙的姨婆(老婆子),她說話總是帶著一種訓斥的語氣,為人不和諧,比外祖父還壞,她還用木頭抽過阿廖沙一頓??但阿廖沙沒有記仇于老婆子,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依舊我行我素。我覺得繪
圖師人也不錯,有時會為阿廖沙打抱不平,他教阿廖沙繪圖(畫畫),他做事很耐心,很討厭妻子天天向他“撒嬌”(為一點小事打抱不平)。在這部曲中,外祖母有時會出現,她沒有變,依舊是關心人的,呵護人的,但是我最不喜歡的地方就是老婆子是外祖母妹妹,她總是當著阿廖沙的面大聲訓斥、奚落外祖母,她憑什么呀,說難聽點,就是缺德。
這部曲總體來講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等著大家去閱讀哦!
讀《在人間》有感10
從二月中旬進入敘事者群,悠忽間,我參與閱讀和寫作已經有三個月了。二月份共讀的是方華局長的《做有溫度的教育》,三月份共讀的是傅佩榮教授譯解的《大學》和《中庸》,四月份共讀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味》。
初讀《人間有味》第一輯“四方美食”,只覺得作者是個資深“吃貨”,看著他介紹昆明的一些名菜,如“過橋米線”、“培養正氣”的汽鍋雞;東月樓的鍋貼烏魚、醬雞腿;映時春的油淋雞、雪花蛋、桂花蛋;新亞飯店的過油肘子;護國路白湯羊肉;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甬道街的紅燒雞……真是看得我“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恨這昆明離得太遠,不然非得跑去好好吃一頓。
這樣一位“資深吃貨”,到底是何許人也?然后就找“度娘”: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痹诙唐≌f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怪不得書中多出提到老舍、沈從文等名家。
《人間有味》這本書前面的兩部分寫的都是地方美食、特色小吃,讓我感受到作者汪老先生對生活的熱愛和沉醉,不由地就想起大文豪蘇東坡。同樣是文人,詩詞歌賦精妙;同樣愛美食,生活處處真性情。據說“東坡肉”“羊蝎子”都是蘇大學士發明的。
汪曾祺先生說:“一個文藝作者,一個作家,一個演員的口味最好雜一點,從北京的豆汁到廣東的龍虱都嘗一嘗;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四川話、蘇州話、揚州話。否則是個損失。”當然,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我們知道,一盤好菜應該是色、香、味、意、形、養六者的結合體。而要做出這樣一盤菜,就要關注做菜的整個過程——備菜要細,炒菜要活,品菜要慢。做菜過程中,人的心思得到鍛煉,技能得到培養,欲望得到滿足,心情得到愉悅。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心思也得到了鍛煉,能力也得到了培養,欲望也得到了滿足,心情也得到了愉悅。
做菜的樂趣不僅僅在于吃菜,更重要的是做菜的過程。好課的樂趣也不僅僅在授課的效果上,更主要的是在過程的體驗上。好課強調的不只是老師教的如何,更主要的是學生學得怎么樣。上課和做菜,盡管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
真性情的人都熱愛生活。我的音樂老師——鄭老師,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她帶領我走進了音樂的殿堂。鄭老師不僅教學優秀,桃李滿天下,更難得的是做得一手好菜。記得正月里,老師總會喊上我們幾位離她近的徒兒到家中小聚,然后夫妻倆齊上陣,水里游的,山上跑的,柵欄邊飛的,菜地里長的,經過老師的烹飪均是色香味俱佳,讓我們手不釋“筷”。鄭老師還說,上課也像做菜一樣,同樣的內容,設計的程序不同,教學的手段不同,學生們的興趣就不一樣,課堂效果肯定不同;同樣的原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添加的佐料不同,做出的口味就不一樣,那么食客們的感受和反響肯定不同。
上海市音樂特級教師陳璞也說:優秀教師為什么要會燒菜?首先,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必然是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的人,而燒菜就是平凡而無法回避的生活。其次,用日常的食材搭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恰如教學設計一般,其實是對整體設計思維和想象力的鍛煉,也是把審美與技能的結合。最后,當遇到這樣無法外出吃飯的時候,起碼還可以自給自足。左手琴棋詩畫,右手煙火凡塵,有時惘然彷徨,有時欣然大笑,這就是人生!
我個人從不追求美食、美味,生活上比較簡單,只是覺得每日三餐能夠飽腹即可。雖然談不上“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不會做大餐,但是日常生活的飯菜還是能經營的。像我做的“絲瓜雞蛋肉片湯”就是兒子的最愛。
話說回來應該源于“懶”!因為但凡為了口福,必然需要跑腿采購新鮮的原材料,然后一番揀、掐、洗、涮,刀工、火候,一樣都不能怠慢,等煮熟起鍋,擺上桌必然色香味俱全,然后一伙人風卷殘云,一桌子光盤。隨即又是收拾一廚房的鍋碗瓢盆,這樣一番折騰少不了三小時。估計吃那美食也就十來分鐘。這樣一對比,我總覺得劃不來,吃點什么不好,只要能填飽肚子。這么說來,我是個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但是我也并不討厭廚房,討厭做飯,只是覺得生活中還有很多事需要我們去做,如果把時間總是浪費在一日三餐上面,難免有點奢侈。
但是按陳璞老師的意思,如果一位老師不會搭配菜肴就不會設計教材內容;不會烹飪菜肴就上不出精彩的課堂。所以要想當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不能只會彈琴唱歌,還得學會做菜,把不同的原材料怎么搭配,怎樣加工,怎樣烹飪才能成為一盤人人喜愛的菜肴?這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能力。我會朝著名師們指導的方向努力!
讀《在人間》有感11
昨天將李亞偉先生的《人間宋詞》閱讀完畢,于是有了這篇讀后感。我所熟知的宋代詞人并不多,卻也因為接觸的古詩文認識了一些著名的宋代詩詞人代表,再未深刻了解前,只是我生活中融于眾多草木中的一枝一株,可當我讀完了李先生筆下的宋代情味,才被這朵從時間之盤的銀輝里摘出的語言之花,感到了人間宋代的文墨之香。
這本書列舉出了19首宋代的名家名詞,描寫了16位詞人的性格與特點,雖人生仕途不一,或坎坷或悠閑時的.真性情成了他們筆下的一段絢麗,作者用一兩句詩評詞人,意味深遠,這些點到的每一位詩人,似乎都在用語言含養宋朝的細膩氣質,隔著書,便能體會的到宋時古人閑落亭下,醉里看花的休閑景致,帶出一幅婉雅飄然的色彩畫,卻也確實符合宋代的政客風云和文人當家的后遺癥。即便如此,宋代詞人們那種喜文樂,處處萬紫千紅的景象,仍是當下多少人羨暮慕的生活。
唐朝結束之后,偉大的詩人現在凝視著宋王朝,宋詞銷魂,人間簸蕩,不過,花開花落,星移斗轉千古歲月倏忽而逝,那些熟睡在花影中的王朝,奉以一筆巨大的驚喜穿過亙古之月,再送人間,現在的人們在閱讀中照亮宋詞這些朵奇花,詞人們從遙遠星宿上來,分批播送著語言的種子,灑落在大宋的土地上,在東方大地上開出了人間最絢爛的一片花景。
上天留給人類大美的機會不多,千百年才讓你像樣一次,比如宋詞。
讀《在人間》有感12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為了生活,他與外祖母摘野果掙錢糊口,當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洗碗工,當圣像作坊徒工等。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歷盡坎坷,艱苦生存,追求著自己的理想。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想,我覺得高爾基的身世背景很可憐,還有生活環境惡劣,但是他當時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小孩,竟在這樣黑暗的社會立了足,而且從小爸爸媽媽都死了,只跟他的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像他這樣社會底層的人可以成為世界上有名氣的大作家,我真得很佩服他。他在人間什么活都干過:燒水、煮飯、洗碗、掃地、帶孩子、跑堂、學徒、洗衣、搬運……還挨過打,往過醫院。他飽嘗了“人間”的辛酸。但他很頑強,很自信、能吃苦耐勞,學習異?炭唷榱藢W習,他承受了一切,被人辱,受過饑餓。但他從書本中汲取了力量,因此他看到了光明,看到希望。他自學成才的曲折歷程讓我對自己有了一個目標:向他學習。
我佩服高爾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仍手不釋卷,不理會別人的'反對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真理永遠掌握在少數人的手里”,高爾基就是這少數人中的一個,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也閱讀了許多,包括生活這本難“啃”的書。高爾基的勤勉、毅力和恒心,還有他高尚的外祖母、外祖父不也構成了一個天堂嗎?天堂與人間只一線之隔,卻就大不相同了。人間與天堂是人心的兩個表現,被凡塵俗世所污染的心就是人間;反之高潔的心靈就如雞群中的鶴,與眾不同,成了天堂。只要肯干,腳踏實地,人間也會變成天堂。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每當天氣轉冷時,媽媽就會為我添置新衣;每當我學習進步時,爸爸就會請我美餐一頓;每當與同學有誤會時,老師就會為我們化解;每當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身邊的人就會送來熱情的幫助……爸爸媽媽更是經常在我閑暇時,帶我到書店或看書,或買書,他們是要讓我從書中了解社會、了解生活,要我從書中汲取營養。
高爾基也曾說:“書籍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比任何人都更要感激他!备郀柣纳浇虝胰绾螐娜萱傡o地去面對人生的危機與挑戰;我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心靈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凈,一片蔚藍!
讀《在人間》有感13
《在人間》是俄國作家高爾基寫的。它真實的記錄了高爾基小時的慘淡童年。
高爾基的童年是悲慘的,很小父母雙亡,由外祖母撫養,可家庭貧困的外祖母哪能撫養的起呢?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逼高爾基流浪街頭自己養活自己。
他先在鞋店、圣像店做學徒,又在輪船的廚房里打雜,過著非常沉重而苦悶的生活。而讀書使他找到了快樂、安慰。雖然條件艱苦,但高爾基久久不能忘記讀書,他如饑似渴地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他什么書都讀,只要有機會接觸書籍,他就不放過,讀到好的.書籍,他就反復閱讀,有好的詩句他還抄寫下來,這些成了他最珍貴的手抄本。書讀多了,他自然就能分出什么是好書,什么又是沒用的書,但他都讀,不讀怎么會分出書的好壞呢?
高爾基為了讀書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欺凌。他讀書讀得入了迷,讀到身子凍僵了為止。讀到忘記身邊的事情。有時主人發現了,還把他的書統統撕碎、燒掉,有的時候甚至毆打他一頓!但他一直堅持著讀書,永不放棄!
高爾基生活在一個大雜院的那段日子里,就常常看到走狗警察們到這里來找東找西,監視人們的行動。并警告高爾基不應該讀那么多書。但若真有心讀書,書是絕對可以看到的。高爾基的一位朋友就介紹他認識了一個開雜貨鋪的人,看到他那滿密室的藏書,大多都是手抄的珍本,高爾基說不出的高興。也因為經常在這里看書,他結識了不少形形色色的人物,讓他明白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在如此生活的艱難困苦之中,高爾基依然能夠不斷地學習,忘我地看書,可以說是“書”成就了高爾基。而現在的我們面對一個個好看的電視劇,一個個好玩的游戲,一部部好看的電影……魂都全給了這些瑣事,怎么還有時間來博覽群書呢?也正因為如此,當今社會的現代人都因此變得浮躁不定!然而唯有書籍可以洗磨我們的心靈之鏡,唯有書籍可以煥發我們的智慧之光。書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讓社會進步了,讓人類進步!所以即使我們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也要向高爾基一樣,堅持讀書,堅持學習,成為一名熱愛讀書、熱愛學習的人!
讀《在人間》有感14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人間有晴天》。看到封面上那一頭金發的女孩,以及她身后一望無際的田野,給我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吸引著我讀下去。
《人間有晴天》這本書寫的是十二歲的虎娃,虎娃是一個聰明過人、會學會玩的女孩子,但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父母:他的雙親是智障,與眾不同的父母帶給虎娃的是尷尬和孤獨,好在有精明能干的外婆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好景不長,外婆的突然離世令虎娃徹底崩潰了。她決定離開家鄉,和多麗姨媽一起到迷人的大城市生活。可是去之前,一場暴風雨及颶風擊醒了虎娃,她終于感受到了父母的愛和偉大。虎娃決定就在自己的家鄉里,享受著陽光下暖暖的親情和那份青澀的'愛。
讀完這本書,我認為虎娃的媽媽雖是智障,但她心思簡單,愛也很簡單,就像急速流動的河水,輕松從她心里流出來;⑼薜陌职智趧谟歇毺氐拈L處,在暴風雨中他還不存心眼的干活,為湯普森先生把路易斯安娜茶花小姐搬到安全的地方;⑼薜碾p親令我深切的感受到父母的愛不會因為貧窮、貴賤、身體是否健康而打折。也許,這就是父母之愛的偉大之處。
《人間有晴天》讓我沐浴在美國鄉村小鎮湛藍的天空下,溫暖的陽光下,感受濃濃的溫情和愛。讓我真正明白了愛的含義,簡單無私的愛才是最真的愛。五(3)班呂俞子
讀《在人間》有感15
近來讀了《愛在人間》腦子里經常不由自主的浮現出童年的片斷,像一片片白云在天際邊掠過一樣,我的完美、幸福的童年,總斷斷續續的在眼前重現……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記不清楚是幾歲,只記得一覺醒來,仿佛由漫長的寒冬睡到了溫暖而生機勃勃的春天,奶奶告訴我小伙伴們都在街上放風箏,讓我趕緊出去和他們玩,我一溜煙的跑出去,滿眼的春色,滿天的風箏,滿耳捉蝴蝶的嬉鬧聲。當時小小的我就在想,怎么睡了一覺就睡到了春天呢?
永遠忘不了我的奶奶,那是我至親的人,永遠忘不了家里的老屋,那是我幸福的儲藏地,永遠忘不了與曾經的小伙伴們在麥地里追逐玩耍,互相打鬧,競相說心事,還有約定所謂與臨村小朋友的“決斗”……那時鄉村鎮里每五天有個集市,我們幾個調皮的小伙伴一起走著去趕集,買一些小小的裝飾品,回來的時候故意在田里滾呀,追呀,笑的喘不過氣來,田野的風將我們的笑聲播散的好遠好遠……
現在想想,那時父母在城里上班,我從小由奶奶照顧,不愿意一起去。和他們在一起時,就盼著能趕緊回老家奶奶那。他們就把我留在老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留守兒童”吧,但是“留守兒童”的生活是那么豐富多彩和幸福。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家里請人在家里吃涮羊肉,我和奶奶不愛吃羊肉,我們兩個在對面的.屋子里,那時還沒有冰箱,就用橙汁飲料以及賣乳精以及奶粉等摻在一起,在寒冷的冬天,我們拿出調制品放在杯子里在屋外凍一夜,第二天早晨自制的冰糕就好了。那時候我和奶奶在老家,每天我只知道在外瘋玩,在家的時候就和奶奶形影不離,哪怕是寒冷的冬天她五點起來去外面我也得跟著……
在老家那個溫暖的屋里,在那個熱乎乎的炕上,我們全家一起吃飯、和同村的親朋好友聊天,那時候,我在享受著富足的生活、和諧完美的家庭、溫暖融洽的淳樸感情,那時候我根本就不懂得這些是多么寶貴的東西,那時候我不懂得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東西再也回不去了,再也可望而不可及了。
我的快樂童年像天堂,充滿了樂趣與甜蜜,充滿著美好與憧憬,午后睡醒在街上和小朋友們吃冰棍都覺得那么溫馨,這一幕在記憶中撒滿了陽光,是金色的,飯后因為廣播里放著《水手》而小伙伴們都不約而同的集中到街上,那種情形至今讓我覺得懷念,還有夏日的夜晚和大人們在一起在外乘涼,和小朋友們一起唱歌、調皮,我家院子里的桃樹和柿子樹,夏天我在屋中間靜靜享受在躺椅中的時間。這些為什么讓我如此難忘?
后來我開始長大,我的童年開始接近尾聲,我被父母帶走去縣城讀書,我那時沒有意識到我的幸福從那時開始一點點減少了。那些意料中的事情,沒有意料中的事情,都一件件發生了,現在回想起來,幸福的確是從那時開始減少的,童年的確是從那時開始一點點消失的。
因為童年太幸福了,所以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每個人的幸福也和精力一樣,是有個絕對總量的限制呢?因為那會幸福過量了,所以要承受一些事情,要勻一勻或者間隔一段時間才能夠擁有新的幸福呢?還是每個人的童年都像天堂,這是我們理所應當該有的幸福呢?很多過去的時光片斷,只能珍藏在心里;很多人和事情,不管是不是有意忘記或者懷念,總會印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