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報告
在現在社會,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研究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研究報告1
一、問題的提出
人們常說:“陳林半天下”。我們班級姓陳的同學很多,有一天,我突然好奇姓氏是怎么回事于是,有人很滿意,有人卻很不滿,于是,我做了關于陳氏的歷史和現狀的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有關陳姓的報刊,上網查找陳姓的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訪問有關人士了解陳姓人口數量和分布情況。
3、通過各種途徑,搜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網絡陳姓來源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因“陳國”滅亡。陳國子孫便以陳為姓。陳姓就誕生了。
書籍、報刊、網絡歷史名人陳嘉庚,西漢名將:陳湯,開國元勛:陳毅,歷史大家:陳桓、陳寅恪,大將:陳賡,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
上網人口數量據20xx年統計。陳姓人口約7000多萬。
爺爺奶奶對我說陳姓族譜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都還保存著陳姓族譜。
四、結論
1、我國陳姓歷史悠久,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后裔。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亡國后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于是有了陳姓。
2、陳姓在歷史長河中涌現出許多有名的人物,如,陳嘉庚,西漢名將:陳湯,開國元勛:陳毅,歷史大家:陳桓、陳寅恪,大將:陳賡,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將領陳立;南朝陳皇帝文帝蒨、廢帝伯宗、宣帝頊;北朝北魏大臣陳建;唐畫家陳閎;明畫家陳淳;清學者陳啟源,詩人陳訏等。近當代陳姓名人有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其美、陳天華、陳少白、陳作新等人。
3、陳姓在當代中國的分布按區域而言,在南方地區(閩臺、兩廣)陳姓則居于首位,占該區域人口的10.57%;在長江流域地區(江浙皖贛湘鄂川黔滇)陳姓位列第四,占該區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區(即除南方、長江流域以外地區)陳姓則退居第七位,占該區域人口的2。51%。
從省別來看,福建、臺灣、廣東、浙江等省是陳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區,陳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4.01%、12.21%、10.52%、7.74%,并且在臺灣、廣東、浙江三省,陳姓均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陳姓略低于林姓,居本省第二位)……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超過7000萬。
歷史研究報告2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張,我有好幾個鄰居也姓張。“張”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張的名人有哪些?現在的“張”姓是不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姓氏?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張”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網上搜查
2、查看書籍
3、請教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資料整理
“張”字的來源: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國。
歷史名人:
1、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2、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3、張飛(165年-221年)字益德(《華陽國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勇武過人,與關羽并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現狀: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四、研究結論
1、“張”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子揮,屬于以職官稱謂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2、姓“張”的名人有:張儀、張良、張角、張衡、張飛、張自忠、張天佑……
3、20xx年,我國戶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李”,排名第二的是“王”,排名第三的就是“張”了。
歷史研究報告3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有不少同學姓楊,聽爸爸媽媽說,姓氏是一種很深奧的文化。于是,我對楊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姓氏的書籍,了解楊氏的起源。
2.閱讀相關的報刊、教科書,搜集有關楊氏名人的資料。
3.上網瀏覽有關楊氏人口數量的資料,記錄下來。
4.查閱書籍和相關資料,了解楊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上網瀏覽有關于楊姓族譜的資料。
6.上網查閱資料,了解楊姓遷徙史。
7.上網瀏覽,了解楊姓的.地位。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楊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二、賜姓轉姓三、少數民族楊姓四、出自姞姓五、出自揚姓
報刊、教科書
歷史上的楊姓名人
楊纂、楊堅、楊廣、楊炯、楊玉環、楊行密、楊延昭、楊士奇、楊延和、楊慎、楊震、楊振宇、楊利偉……
上網
楊姓人口
楊姓為中國第六大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3.08%,約有400萬。
書籍資料
百家姓排名
楊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網
楊姓宗譜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墨楊氏家乘》、《武林楊氏宗譜》、《楊氏譜書》、《楊氏族譜》、《楊氏譜系》、《楊氏家譜史》……
上網
楊姓遷徙史
臺南佳里楊氏臺北半線楊氏臺中楊氏臺中沙鹿鎮楊氏香港楊氏海外楊姓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孟加拉楊氏緬甸仰光楊氏菲律賓楊氏新加坡楊氏泰國楊氏印度尼西亞楊氏歐美澳洲楊氏
上網
地位
是現時中國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
四、結論
1.我國楊姓源遠流長,楊姓的發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縣一帶,后來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內,成為后世楊姓發展的主流。
2.在歷史長河中楊姓人才輩出。有北宋名將楊震,唐玄宗寵妃物玉環,唐代著名詩人楊炯,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以及諾貝爾物理獲得者楊振宇。
3.楊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約有人口400萬,占全國的3.08%。
4.楊姓不管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有著重要的地位,楊姓遍布許多個國家和地區,光是宗譜就有一百來卷,我為自己是一個楊姓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歷史研究報告4
在班里,有許多同學姓“劉”,可我很好奇“劉”姓是從什么年代誕生的?他又有怎樣的歷史呢?于是我寫了這個研究報告!一、調查方法。
通過上網查資料。
通過報刊得知劉姓的歷史。
通過書籍得知劉姓名人。
劉為華人第四大姓。起源有三;
①源出于祁姓。相傳帝堯姓伊祁,他的'子孫有一支以祁為姓,被封在劉國(河北唐縣),后代稱劉氏。
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孫子士會在晉國任士師,晉襄公死后,士會去秦國接公子雍回國繼位,因晉國國內有變故而留在秦國,其后世取姓劉(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春秋時,周匡王封小兒子王季于劉邑(河南偃師縣南),號劉康公,后代也稱劉氏。劉姓歷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劉隗家族、南陽劉瑾家族、諸城劉墉家族在中國歷史上舉足輕重。至于開劈大漢帝國的沛縣劉邦家族就更不用說了。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劉氏你帝400多年;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兩代稱帝43年;南北朝劉裕建立宋,歷時60年;元末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統一中國276年。可見劉氏善于建基立業.
歷史研究報告5
一、問題的提出
小時候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姓,而不都是一個姓呢?為什么我姓孫,而別人姓王姓趙呢?帶著這些問題我調查了一下關于孫姓的歷史和現狀。
二、研究方法
上網查找資料。
詢問長輩。
與同學討論。
查閱書籍和報刊。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來源:
源于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源于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建立衛國。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后代就以孫為姓。
歷史人物:
孫中山,原名孫文,中國民主革命最偉大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創始人,客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孫思邈,壽命最長的孫姓名人。隋唐時醫藥學家。少年時立志學醫,鉆研了古代的醫書和其他書籍,成為醫道很深的'醫藥學家。孫繼先,最年輕的孫姓名人。1926年出生,1947年犧牲。歷任解放軍班長、排長,19歲時就已經是聞名全軍的戰斗英雄,爆破英雄……這些都是姓孫的人。
現狀:
孫姓的人口已達1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5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孫姓人口由119萬激增到1848萬,增長了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孫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分布于安徽、黑龍江、河北、遼寧、江蘇、吉林,這六省又集中了鄉村人口的42%。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
四、研究結論
孫姓源于子,是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干。子孫避難改姓,遂姓孫氏。
當代孫姓已達到1848萬人,是中國第十二大姓。
山東為孫姓第一大省。
歷史研究報告6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多人都姓王,他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一萬年前是家!”有幾次在家里聽爸爸媽媽說:“姓氏是一種歷史文化,很值得你去研究哦!”于是,我開始了對王氏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在網上查閱相關的資料,來了解王姓的`來源與王姓的歷史名人。
2、 通過歷史教科書、報刊來進一步了解王姓人口的數量情況。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王氏的來源:王氏出自“姬”姓。公年前225年被秦氏所滅,其子孫四散,因為是王者之后,所以被稱為“王家”,也就是現在的“王氏”。
2.歷史上的王姓名人:有王羲之、王維、王安石、王獻之、王通、王世貞、王之渙、王昌齡、王涵……
3.王姓人口數量:經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信息,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數總數的7.25%。
四、結論:
王姓來源復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瑯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后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氏了。
歷史研究報告7
據相關人士介紹,目前海口旅游業發展與三亞地區發展形成對比,人們會更加趨向于人文方面的愛好。
(一)開放初期游客量居多的原因
開放初期游客量較多的主要原因是:海南島剛進入改革開放初期,游客們大多數是去觀光游覽,出于新鮮感和好奇心。
(二)近十年以來,游客量明顯減少原因
近十年來游客減少的原因是:由于受海南旅游市場“南重北輕”的影響。大部分外來游客向往海南蔚藍的天和大海、潔凈的沙灘等自然景觀,使得停留在海口的`游客減少。
(三)解決此問題的途徑
1。我們要提高自身人文素質,給予海口人文古跡更多的支持。
2。我市政府應該制定對于發展海口人文古跡景點更多的方案及政策。
(1)加大力度進行全方位的保護;
(2)多鼓勵市民,對此進行全面的宣傳及支持;(3)對此進行優惠政策和措施。
3。對內地宣傳海口人文景觀,提高這些景點的知名度和關注程度。
4。對于景點內的管理問題。
我們建議,有關人士或相關部門對于內部要進行改善工作,要提高服務質量,對于衛生、管理工作要到位,加強對管理人員的素質教育培訓,內部增設的小賣部等要嚴加檢查、監督。
歷史研究報告8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書本上有一篇關于李姓的研究報告,讓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種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調查王姓歷史的題目。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詢問長輩,了解王姓的來源和古今王姓名人。
2、通過網絡,了解王姓的人口數量。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書籍、報刊、網絡
王姓的來源:
具體內容:傳說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媯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還有少數民族中的王姓及賜姓、冒姓王氏。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多數是以爵為氏的。
古今王姓名人:
王羲之、王維、王昭君、王安石、王詡、王昌齡、王選、王亞南、王稼祥、王震……
王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為9288.1萬人
四、結論
1、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以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這一支王姓源自原來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肅、陜西西安一帶,其后來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東省境。根據考證,福州王氏發源于山東瑯琊王氏,以王審之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2、王姓歷史久遠,加之支系眾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層出不窮。如戰國時期授蘇秦、張儀縱橫術的'“鬼谷先生”王詡。西漢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瑯琊的王羲之的書法千古留名。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詩人王維、王昌齡。著名的文學家、王安石。現代的名人有:科學家王選、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王震……我們為王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據最新統計,王姓人口數量為9288.1萬人,王姓不僅人口居全國第一,而且歷史名人也居全國第一位。
歷史研究報告9
一、問題的提出
“韋”姓是怎么來的?歷史上姓韋的名人有哪些?現在主要分布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我對“韋”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搜索。
2.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韋”姓的來源:為漢初韓信之后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據嶺南韋氏族譜世代記載,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韓信一族遭滅門之災,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廣東、廣西一帶)躲避,為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主要在廣西,還有唐代碑文為證。
歷史名人: 韋孟:西漢(約前228—前156年),韋孟西漢初楚國彭城人。詩人,韋伯遐之第24代孫。他精于魯詩,他的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韋皋:唐朝(746-806),(746-806),字城武,唐代京兆萬年人。一代名將,曾任監察御史、知隴州行營留后事、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等職。
“韋”姓的分布:三國以后,韋氏盛于今陜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陜西省境內得到了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陜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四川、安徽等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
四、研究結論
1.傳說為漢初韓信之后裔,為避難簡改為韋氏。
2.歷史上,“韋”姓名人輩出。有精于魯詩,子孫傳到韋賢,五世都是鄒、魯的大儒的韋孟……
歷史研究報告10
一、問題的提出
漢字是我們日常書面交流的文字,有著古老的歷史。尋根漢字,可以讓我們學習文化常識,拓展閱讀,聯系歷史知識,培養我們的大語文思辨能力。
我們怎么樣研究神奇的漢字呢?
二、研究方法
1、上網搜索
2、查閱書籍
3、詢問別人
4、字根拓展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比如“楚”在古代 寫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義是“荊棘”。《詩經黃鳥》中有“交交黃鳥,止于楚。”意思是交交鳴叫的黃雀啊,停在了樹上。
荊棘會刺痛人,所以“楚”有辛苦的意思,如:苦楚、酸楚、凄楚、痛楚……引申的成語有:四面楚歌、楚楚動人……
比如古人用一個牛角向內彎曲的碩大牛頭表示“牛”字。“特”字中也有一頭牛,這是從全國各地精挑細選出來的“牛”,是給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牛”,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再比如“牢”表示古時候用來關牲口的圍欄,后來引申為“結實、堅固之意”,比如:牢牢抓住、牢不可破……
四、研究結論
通過對漢字的研究,我覺得我們要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激發中小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讓我們一起來把我們的漢字發揚光大,提高我們大語文的思辨能力。
歷史研究報告11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許多人姓張,他們都說幾百年前是一家。姓氏是值得研究的,于是我就對關于張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研究報告。
二、調查方法
1.上網瀏覽了解張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2.了解張姓人口分布情況。
3.搜集張姓的名人故事,并作出結論。
張姓的來源
關于張姓的最早源地,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揮這一支,最初源于現今的太原。太原,是中國張氏的源地,也是中華民族張氏望族所在地。到了周代的韓國和晉國之后,由于加入新的系源,張姓的源地也發展至多處,當時的韓國,“其得望者十二”,前已引袁桷之說,此處不再。當時的晉國,成為張氏望族的有““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十四望”。韓、晉國中改姓為張姓者,雖晚于揮之后裔,但卻后來居上,繁衍很廣。在張氏姓源中,也有少數民族加入的成分。這是到了漢代之后,由于劉漢的`強盛,一部分少數民族改姓為劉,也有一小部分少數民族改姓為張。
還有許多的名人如張儀、張蒼、張禹、張敏、張溫、張四知……
張姓的分布情況: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馮翊(今陜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
三、結論
在歷史的長河中張姓人才輩出。有高宗宰相張文的兒子張錫,有明治家張居正。有西漢謀士張騫……我們為張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
我國源遠流長出自黃帝之后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后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出自黃帝姬姓的后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后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后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張姓目前是中國第三的,據統計張氏有9450萬人。
歷史研究報告12
一、問題的提出。
這姓李究竟是怎么來的?這個世界上總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歷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李的的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李姓的來源和李姓歷史名人。
三、結論
1、李姓來源的說法共有九種之多,最多的說法是: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后裔,外族的改姓和指李為姓。
2、李姓名人層出不窮,有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戰國
時期水利專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詩人李白,北宋女詞人李清照,明朝藥物學家李時珍,明末農民軍領袖李自成,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我們為李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頭號大姓,人口大約有八千七百多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
4、我們廣東李氏源于李世民后裔。
李姓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李姓在國內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后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饑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分地區。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之后,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于唐高宗年間進入福建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到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 、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順等政權。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杰出醫藥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了許多杰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等等。
李姓從形成時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帶,春秋時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傳的第一個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陽,外字聃,號老子,生于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書的史官),是春秋時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創始人,傳為《老子》一書的作者。古書有的說他是周平王時(春秋初期)人,又說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問禮,于是就說他活了160多歲或200多歲,是因為修道養壽才活了那麼大歲數。《老子》又名《道德經》、《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經典,用“道”來說明宇宙萬物的'演變,包含著某些樸素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據《新唐書》記載:李姓始祖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于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國做官,被封于段,為干術大夫。李宗之子李同為趙國大將軍,孫李兌為趙相,曾孫李躋為趙國陽安君。李躋有兩個兒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兒子李洪,任秦國(在今甘肅、陜西一帶)太子太傅,其孫李興族為秦將軍。李興族之子李曇,字貴遠,在趙國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曇有4個兒子:崇、辨、昭、璣。他們及其後代因分別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兩支:長子李崇,任隴西(治所在今甘肅臨洮縣)守,封南鄭公,為隴西房;四子李璣,戰國末任秦國太傅,李璣的二兒子李牧在趙國做官,定居在趙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鄲市西南),為趙郡房。後來,隴西房又分為39房,趙郡房又分為東、南、西3組。
歷史研究報告13
一、問題的提出
我的姓氏是“孫”。可是在班里加上我也只有兩個“孫”姓,身邊也幾乎沒有人是“孫”姓。所以我想知道“孫”姓是怎么來的?“孫”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孫”姓在我國是不是很少。帶著這些問題,我對“孫”姓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閱書籍和報刊。
2、詢問身邊的人
3、上網搜索資料
三、資料整理
“孫”姓的來源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
“孫”姓的歷史名人
1、春秋戰國時的孫叔敖。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政治家
2、孫陽:(生卒年待考),字伯樂,秦國人。著名相馬大師。
3、戰無不勝的孫將軍,字長卿,后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軍事家,被古今中外奉為“兵家之祖”。
4、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人,孫武后裔,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指揮家,著有《孫臏兵法》。
5、“藥王”孫思邈,又號孫真人,唐朝最杰出的`醫學家,被后人尊為“藥王”,著有《千金方》。
“孫”姓的現狀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1848萬,為全國第十二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1。54。孫姓分布
全國三十多個省市區都有孫姓分布。其中以東北三省,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為多。在新版《百家姓》中,“孫”姓排第12。
四、研究結論
1、“孫”姓是多民族改姓。并且“孫”姓人口不算少,只是我身邊較少。
2、歷史上“孫”姓名人輩出,他們嚴格要求自己,十分努力,才才造就了今天的輝煌。
3、新版《百家姓》中,“孫”姓排第12。
歷史研究報告14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上有兩個同學姓王,爸爸經常和我開玩笑說:“五百年前,你和王鈞杰是一家。”媽媽聽到我和爸爸的對話后,不緊不慢地說:“姓氏是我國頗具特色的一種文化,很有研究價值!”我心里疑惑不解,心想:姓氏生來就有,有什么好研究的?于是帶著這個疑問,我展開了對王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
二、調查方法
1、瀏覽有關中華姓氏的書籍,上網查閱、了解王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
2、通過報刊了解王姓的人口和現狀;
3、詢問老師、父母、祖輩,了解王姓人口和分布地區情況;
4、通過其他渠道,搜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書籍《百家姓》王姓的起源
傳說殷商王子比干,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時國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網絡歷史王姓名人王昭君、王莽、王充、王羲之、王獻之、王勃、王維、王安石、王昌齡、王之渙等。
網絡王姓人口數量據統計,王姓為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5G。
爸爸的陳述王姓族譜在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著清王廷等主修光緒四年刊印的王氏族譜。
四、結論
1、我國的王姓歷史悠久,傳說殷王子比干,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后葬在當時國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文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勿罷,賜曰王姓。這也是王姓人口增長的一大原因之一。
2、在歷史中王姓名人輩出。有江南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東漢大思想家王充,被譽為“書圣”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唐朝詩人王維、王昌齡、王之渙,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元朝畫家王冕。
3、經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對全國戶籍人口的統計,王姓為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5G。
歷史研究報告15
—、研究目的
了解海口歷史古跡游客量的.狀況;分析海口歷史古跡游客量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二、研究階段
1。準備階段(6月份):制定研究計劃,明確研究方向及有關內容。
2。收集階段(7—8月份):主要是針對海口歷史古跡進行參觀,初步掌握游客量的變化;深入開展采訪、調查、拍攝照片等活動;到有關單位了解情況及其原因。
3。整合階段(8月份):對材料進行分析、討論和研究,發現問題,提出觀點和建議,完成研究報告。
三、研究方法
1。現場采訪;2。實地了解;3。單位調查;4。討論分析;5。研究整合。
【歷史研究報告】相關文章:
關于姓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3-17
歷史研究報告14篇02-22
關于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3-10
關于王氏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3-18
關于張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3-15
關于林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4-14
關于劉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3-22
關于胡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3-24
關于王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