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節的習俗8篇
冬至節的習俗 篇1
一起來看民間冬至的習俗,希望有所幫助!
1、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景仲冬至舍藥留下的。。
2、羊肉湯
現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3、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節的習俗 篇2
冬至回娘家
在我國北方有些城市認為冬至不能回娘家。這是由于過于傳統的習俗中,“三從四德”的封建禮教對媳婦的約束。過去的媳婦會在秋收后回娘家居住,因此有了冬至的`時候回婆家的習俗。雖然說現代社會如果還要再嚴格遵守很沒有自由,但是如果家人有特別在意這些傳統習俗的,作為晚輩的我們最好和氣的與家人商量,冬至是團圓的節日,切不可因此與家人失了和氣。
冬至結婚
一般來說節氣前后都不宜結婚。古人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于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通常我們選擇結婚的吉日都比較慎重,因此小編建議大家最好避開冬至日另擇他日,讓婚姻有一個大家都放心滿意的開端會更好。
冬至出門
在冬至的傳說中,不是不能出門,是不能出遠門。
因為冬至的白最最短,因而有傳說這天是天狗來人間尋找化身的時候,所以你不光不能出遠門,天黑了也不要亂走哦。也有說在盤古開天之時,正是冬至的時候這時候由于天才剛被打開,萬惡無首,天地遨游。不過在現在城市中夜晚也燈火通明,人們工作學習也經常夜歸,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不需要太過在意。
當然如果能再點回家,既能防止夜晚的寒冷,又能防止各種意外發生,則肯定比夜晚還在外游蕩更為安全。
冬至節的習俗 篇3
湖南冬至節吃什么?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那么湖南冬至節吃什么呢?
冬至肉
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干,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后制臘魚臘肉,將魚肉用鹽腌四五天后掛當風之處晾干,然后用木屑、谷殼、橘皮、花生殼熏烤,或掛柴灶上熏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八寶糯米飯
湖南長沙株洲等地,冬至的習俗則是吃八寶糯米飯或者糯米糍粑。選糯米、桂圓肉(龍眼肉)、紅棗、蓮子、杞子、核桃仁、松子、山藥和冰糖。將材料混合同糯米蒸熟,也可淋上用牛奶或豆漿加雪耳煮成的甜汁進食。
湯圓
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湖南人冬至喜歡吃湯圓,叫做添歲,一家人圍坐在火盆邊吃湯圓,嘮嘮叨叨說些陳年往事,溫馨的感覺會在湯圓的`熱氣中升騰。
餛飩
由于冬至曾為農事節氣之首,有其特殊內涵,史稱冬至為“亞歲”,長沙俗謂“冬至大如年”。冬至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舊有全家團圓聚晚宴,叫“二除夜”或“冬除”;有的晚宴上吃餛飩,餛飩與“渾沌”諧音,意謂冬至為開天辟地的紀念日,取“渾沌初開,乾坤始奠”之說。
冬至酒
冬至又稱“冬節”,長沙舊有聚族人于宗祠祭祖的習俗,屆時殺豬宰羊,大辦“冬至酒”。舉行祭祀儀式時,年長者不惜遠道跋涉回鄉,入祠祭祖。吃冬至酒因男尊女卑陋習,只能男性參加,婦女不能入席。已婚婦女于是日回娘家,夜晚必須趕回婆家。這一天各家還有吃糯米飯的習俗,謂可潤皮膚,防手腳凍裂。
貓乳
冬至日做霉豆腐,俗稱“貓乳”,為長沙地方特產之一。是日采制的桑葉為正宗冬桑葉,解熱明目。常見的食物腐乳,在湖南很多方言稱“貓乳”。這是因為在方言中“腐”和“虎”同音,人們忌諱說兇猛動物,而貓和虎很像,遂稱“貓乳”,反映的是一種趨吉避兇的心理。
除了要多吃以上食物外,冬至飲食還有注意一些要點。下面小編為您介紹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養生三大原則
冬至是隨時進補的最佳時節,但是也不能大補特補,養生進補要講究三大原則。
一要有保溫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熱能供給,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其體內缺乏礦物質有關。因此,應注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一般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特別怕冷的人可多補充一些邊根帶皮的蔬菜。專家認為,這類蔬生長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殼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及營養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氣候干燥,人們常有鼻干、舌燥、皮膚干裂等癥狀,補充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十分必要。維生素B2多存于動物的肝、蛋、乳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至節的習俗 篇4
農耕社會的人們在安居樂業之余,擇日拜神祭祖。并逐漸發展成節日宴飲活動,形成一些約定俗成的慶祝方式。在冬至這天,也是如此。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冬至習俗。
祭祖
冬至最初在周代主要是為了向神明和祖先祈福消災,祈求來年減少饑荒與死亡而舉行的祭祀活動。至今,我國南方沿海一帶還延續著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貢品等。在南方一些地方,還會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吃燒臘與姜飯
潮汕地區有“東丸節,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也叫“添歲”。吃燒臘寓意來年能鴻運當頭。吃姜飯則是時節的原因,冬至需要御寒,適合進補,冬至煮臘味姜飯,適合時令。在冬至這天,廣東人還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
吃年糕
明末清初,杭州人都有冬至吃年糕的習俗,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寓意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冬至時節的習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丸。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表示祝福。有的'還會帶上煮熟的冬至丸,準備水果、香、銀紙等祭品,上山掃墓,祭祀祖先。
吃餃子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傳統風俗,有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冬至由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采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冬至含義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又被稱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節的習俗 篇5
蘇州冬至節的習俗
蘇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早期蘇州人過冬至是掛祖先畫像,然后祭拜祖先。每個家庭的小輩都要到長輩家中,吃冬至宴、送冬至盤。冬至習俗最重要的一項是祭祖、祭灶,那么蘇州冬至習俗吃什么?除了魚肉,還必用團子、糍糕,以示團團圓圓。最隆重的就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過冬至夜,要“好好吃一夜”。
冬至習俗吃冬釀酒
冬至吃冬釀酒,此酒只在每年冬至前釀造一次,味道甜淡,清香撲鼻。斟酒入杯,酒香漸漸泛起、然后擴散,最后滿室皆是暖暖的甜甜的香氣,讓人不飲先醉。不過冬釀酒度很淡的.,老少婦孺均能喝上兩杯。舊時的蘇州冬釀酒是一種米酒,與桂花一同釀制而成,口味甘甜,色澤金黃,隱隱地有桂花的幽香,十分爽口怡人。
冬至習俗吃羊肉
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冬至里羊肉館一天可賣出八只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冬至習俗吃冬至團
蘇州人冬至夜吃“冬至團”。冬至團又稱“稻窠團”,用糯米粉加餡料做成,餡料有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等,做成后用于祭祀、食用或贈送親友。冬至團又稱為“稻窠團”,在冬至日前一夜,磨粉為團,以肉糜、菜果、豆沙、蘿卜絲為餡,祭祀并互相贈送。現在仍有吃冬至團子的習俗。
冬至習俗吃餛飩
老蘇州人吃的卻是餛飩,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分析,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覺得方方的餛飩皮代表地,中間包的餡就是天,包在一起是“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蘇州人冬至夜吃“餛飩”,寓意吃掉“混沌世界”,讓世界變得神清氣爽、更加美好。
雖然后來歷法變更,冬至不再是新年的開始了,但這冬至“過年”的習俗傳承了下來。下面小編為您介紹蘇州冬至習俗。
拜冬
蘇州在宋朝時就形成了過冬至夜的習俗,那時候,家家都要祭拜祖先,小輩還要穿上新衣到長輩處拜謁,稱“賀節”“賀冬”或“拜冬”,一切禮儀都和過大年一樣,也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隨著時間的推移,冬至祭祀、拜冬的習俗已經淡出了蘇州人的生活,但一頓豐富的冬至夜飯是必不可少的。
吃冬至夜飯
在蘇州傳統民俗中,冬至夜媳婦必須回婆家吃冬至夜飯,家家掛祖先像,祭拜祖先,小輩還要到長輩處拜謁,稱賀節、拜冬,一切禮儀都和過年一樣,所以稱“冬至大如年”。
“團圓飯”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雞鴨魚肉,都要換上雅名,其中蛋餃叫“元寶”,肉圓叫“團圓”,粉條叫“金鏈條”,黃豆芽叫“如意菜”,魚叫“吃有余”等等,每個菜都滲透著喜氣。
吃醬方
到了冬至時就得吃醬方。所謂“方”,方肉,大肉也,無方不成肉。這醬方好不好,關鍵在于方不方,然后就是酥爛程度。主料是五花肉,采用腌、煮、燜、蒸等烹飪方法而成。這醬方肥肉爽滑不膩,瘦肉香而滋潤,肉皮入口即化,吞下去滿口余香。
冬至吃什么好
冬至吃什么養生好,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至進補在我國歷史悠久。古人認為,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更好地發揮食材、藥材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那么冬至進補吃什么好呢?冬至的食物很多,小編為您提供幾個菜譜。
羊肉燉蘿卜
[配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5、6分鐘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炒雙菇
[配料]水發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淀粉、味精、鹽、黃酒、姜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凈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后,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后,放味精、鹽,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天麻燉烏雞
原料:烏雞1只(約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藥洗凈,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把烏雞放人砂鍋內,加入姜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后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分鐘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烏雞舒經活血、調節內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神經衰弱的頭昏、頭痛、失眠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止痛,又能滋養鎮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
牛膝蹄筋
原料:牛膝10g,豬蹄筋10%,雞肉50%,火腿50g,蘑菇25g,胡椒5g,味精5g,紹酒30g,生姜10g,蔥10g,食鹽5g,清湯適量。
做法:將牛膝洗凈浸潤后,切成斜口片;蹄筋放在蒸盆中,加入清水適量,上籠蒸約4小時,待蹄筋酥軟時取出,再用冷水浸漂2小時,剝去外層筋膜,洗凈;火腿洗凈后,切成絲;蘑菇水發后,切成絲;生姜、蔥洗凈后,切成姜片、蔥段;將發脹后的蹄筋切成節,雞肉剁成2cm的方塊。將蹄筋、雞肉放入蒸碗內,把牛膝片擺在雞肉的面上,火腿絲和蘑菇絲調合勻后,撒在周圍;姜片、蔥段放人蒸碗中,再加胡椒粉、味精、紹酒、食鹽、清湯,調好湯味,灌人蒸碗中,上籠蒸約3小時,待蹄筋熟爛后,立即出籠,揀去姜片、蔥節,調味后即成。
功效: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
山藥魚片
原料:魚肉片400-600g,山藥20-30g,青蘿卜200g,蔥絲、姜絲、胡椒粉、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山藥去皮洗凈壓成細末;魚肉片放人碗中加適量淀粉、精鹽,打入1-2個雞蛋,拌勻后腌約20分鐘,投入熱油中炸熟;鍋中留少許油,燒熱后加入蔥絲、姜絲,拌炒片刻,加適量水,燒開后加入山藥末、炸熟的魚片、青蘿卜絲、精鹽,用小火燉約20分鐘,加胡椒粉和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健脾補肝腎。
冬至節的習俗 篇6
1、祭祀
冬至在民間也被稱為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擂圓
擂圓又叫“冬至圓”是浙江臺州人們冬至的重頭戲,老傳統。“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圓圓潤潤”,與平日里吃的湯圓相比,“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3、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進入春天。
4、贈鞋帽
冬至時節,民間有贈送鞋子的.習俗。在《中華古今》中有說:“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隨著時間的推移,贈鞋給舅姑的習俗逐漸演化為舅姑贈鞋帽給甥侄了。古時手工刺繡,送給女子的,鞋子刺繡多為花鳥,帽子多做成鳳形;送給男子的,鞋子刺繡多是猛獸,帽子也多做虎行,寓意著人們可以辟邪。
冬至節的習俗 篇7
冬至的風俗: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五行進補
冬至是一年之始、萬物復蘇的季節。一般來說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各以白、綠、黑、紅、黃五色代表,并各自聯系和代表多種器官,具體如下:
紅色食物代表火(心、小腸及舌頭):有西紅柿、紅棗和胡蘿卜等,含豐富的降血壓物質,使血管強壯,有助循環系統健康;
綠色食物代表木(肝、膽囊和肌肉):有西蘭花、芹菜和菠菜等,含有益肝臟健康的葉綠素和多種維他命;
黑色食物代表水(腎、膀胱、耳和骨骼):有黑豆、黑芝麻和藍莓等,含黑色素,有助提高與腎、膀胱和骨骼關系密切的新陳代謝和生殖系統功能;
黃色食物代表土(脾、胃和口腔):有芒果、南瓜和橙子等,含維他命C;
白色食物代表金(肺、大腸和鼻):有洋蔥、大蒜和梨等,具有抗敏感及炎癥功能。
冬至養身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在這個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
3.保持良好的心境;
4.進行適當的鍛煉;
5.定期去醫院檢查。
最后,希望各位能根據自我的實際情況,進行冬令進補,但忌不可過頭。用風水五行來改運,不僅在身體上有所加強,同樣也能幫到自己整體運勢的改善。為新的一年打好基石。
冬至節的習俗 篇8
冬至節的由來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節的起源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4] 。"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節的傳說
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的習俗
一、吃餃子。
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可見冬至吃餃子已經是必不可少的風俗。"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辭官回鄉后,看到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因而命其弟子搭臺筑灶,把羊肉和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吃。人們吃后,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餃子"。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以此類推,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三、祭天祭祖。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冬至節的習俗】相關文章:
冬至節的習俗03-03
冬至節的習俗9篇03-03
冬至節的習俗(8篇)04-17
冬至的習俗11-05
冬至節的來歷及習俗是什么12-23
冬至的習俗【薦】12-30
冬至民間習俗01-10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1-23
【薦】冬至的習俗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