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評課稿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評課稿1
聽了高老師講了王維寫的一篇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一課,我受益匪淺。課上高老師精心地設計教學過程,精心地選擇教法,讓學生感悟到了古詩語言文字的精妙,以及詩人所蘊涵的獨特感情。這是一堂充滿新意的古詩教學課,以下幾個亮點讓我感觸頗深。
一、把古詩當成一個故事來理解。
教師先讓學生回答一個故事應該有哪些要素,然后讓學生在文中圈出或勾出這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事件。讓學生同桌交流后出示課件填空,填空的內(nèi)容就是這些要素,接著高老師讓學生根據(jù)這些要素連起來說成一個故事。這樣,將難講的古詩簡單化,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這樣做也為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與寫作教學緊密結(jié)合,使得古詩詩意理解不再枯燥。
二、小練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高老師讓學生講完故事后,說:“如果這是同學們寫出來的'文章,那我只能這么說:很完整。大家想一想,在這些要素中,哪些還可以寫的更具體?”一位學生回答后,老師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自己擴展的內(nèi)容批注在古詩旁邊,這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一石激起千層浪,開闊了其他同學的思維,捕捉到了文章的空白,選擇了練筆的好時機。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評課稿2
今天聽了高**老師講授的《送元二使安西》,讓我感慨頗多:
一.匠心獨具。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1.課文伊始,教師擺脫長期以來詩歌教學這、詞、句的理解,而是在詩中圈出或勾出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事件,把這幾方面找到后一串,就把古詩的意思出來了,而且還不是死搬詩句而成的意思。2.你覺得哪一部分還能更具體?在書的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想法。利用了古詩想象空間的豐富,讓學生盡情的補白。3.詩人在古詩寫景物中只抓住哪種景物來寫,是詩人視野太狹窄嗎?引出了本詩的情——“折柳送別”。4、資料的補充出示,更為離別之情增添了一縷傷感。
二.內(nèi)蘊深厚。在古詩的教學中教師不是單單在教古詩,更是在教如何作文;如何朗讀;如何辨析多單字的讀音;如何去書寫自己的思想。在課中我記下了這么一句話“要敢于下筆,也要下筆。”
三.緊扣新課標理念。1.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忘基礎的'訓練,如“舍”的書寫,讀音糾正,以及意思的理解。2.留給學生寫字的時間,如“舍”的書寫,對課文的補白、你想對元二說些什么?
我的一些想法:
如果在出示安西的資料時再加入渭城在哪兒是不是更清楚些?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評課稿】相關文章: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評課稿2篇03-24
四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評課稿(2篇)03-27
送元二使安西課后教學反思10-23
《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精選11篇)03-09
《送元二使安西》改寫作文02-05
《安恩與奶牛》評課稿04-27
語文評課稿12-19
語文評課稿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