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看見》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見》讀后感1
直面社會的問題,土地拆遷,醫療事故,教育腐敗;民族淺薄,沒有文化,不重視歷史;尋求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具體真實的反應了現實狀況,底層老百姓的柴米油鹽才是最真實的生活,人性的展現,社會的寫照,偌大的國家,民族要長治久安還有很多很多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年在物質領域的`發展,人民漸漸地過上了比以前進步很大的生活,然而在精神上,人們內心深處的的價值觀,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說遺傳下來的病態,還在一代一代影響著我們,影響著這個社會的發展,引用文中一段刻骨銘心的話: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無數的他人組成,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捍衛自己憲法權利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只有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為祖國驕傲。只有一個國家能夠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看見》讀后感2
長空正滾滾過云,左邊不遠處是湖,風從湖上來,帶著暗綠色的潮氣,搖得樹如癡如醉。更遠處可見青山,兩疊,淺藍青藍,好看得像個重影,當下此刻,避人默坐,以處患憂。
湖在腳下,乳白色清涼的霧里全是青草的味兒。沒有人,聽很久,茂密的草叢深處才聽到水聲。水無所起止,只知流淌。山高月小,它要滴落,亂世穿空,它要拍岸,遇上高山峽谷,自成江河湖海。
此刻這水正在平原之上,促急的勁兒全消,自顧自地緩下來,一個溫柔的轉彎推動另一個溫柔的轉彎,無窮無盡,連石頭都被打磨得全是圓潤結實,就這么不知所終,順流而去。
采訪郝勁松時,我問過他:“你以誰的.名義在訴訟?”
“公民”
“公民和普通百姓的概念區別是什么?”
“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我問他最后一個問題:“你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這個當時三十四歲的年輕人說:“我想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看見》讀后感3
感覺這本書涉及了好多方面,第一次聽到柴靜其實挺晚的,就是她的蒼穹之下,覺得她是一個很特別,敢于直面現實的一個好的記者,曾經也想過像她一樣,以筆為劍,直刺當代的事實,后來的后來感覺自己性格,文采,見識都可能達不到她的標準,不算很自信的人,特意看了這本書,覺得其實每個人一路走過來都有自己的不易,有過受傷,有過堅持不下去,有過難過,有過委屈,有過不解。但最后的最后還是堅持下去,為一件自己的事業,為自己最初的本心,為所謂的.善意,太多的幕后與不易,太多的心酸與苦楚,太多的準則與制度,我們都是最最平凡,卻又最不想平凡的人,卻奈何平凡是天性的人,太多的事情我們無能為力卻又無可奈何,國家,制度,法律,知識,所以柴靜更像是我們內心的那個勇敢無謂的自己。
這本書特別詳細的描述了,我們看到的節目的背后,深入到她自己的生活,感覺那么遠又那么近的生活,那么像又那么有距離的生活。誰也不能否定誰的做法,只有指教,柴靜的朋友們也挺好的,能夠懂她,理解她,一舉一動他們都知道她的動態,所以,知己不必太多,三兩個極好。不必強求,像徐志摩說的一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看見》讀后感4
我終于見到了大海,大海是那樣壯闊,那樣廣闊,是那樣令人向往。它就像是人間仙境,有時波浪不驚。
海在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是無邊無際的、浩瀚,而又充滿憧憬的一個印象。并且每一個人都想去‘會見’一下海,而我也不例外。海在我心目中還有一個和王家新作者一樣的意義,那就是信念和理想,成功的喜悅!
這事情,還要從我小學的'深涯里說起。
在小學中,因為我的體育成績還算可以,所以我被選做了體尖。在小學6年級中,因為要去參加第23屆學生錦標賽,所以我們就天天去跑北山。那是大足的北山,老師要求我們上去必須跑梯子,而下來就全是下坡就必須全速沖,最重要的是在15分鐘內必須跑完全程。先開始,我們基本上都是在17、18分鐘跑下來的。老師就要求我們重新跑,而且是重新跑了幾次。就是去了這天,我們大家就累得像一個落湯雞似的。就是去了這一次我們大家都不想去了,但不得不去。唉。
有很多次,就是因為訓練早上沒有睡好覺,上課沒有認真聽講,被老師臭罵。就因為這樣,我有很多次想放棄。但一想,有誰知道明天的我會變成什么樣?如果我放棄了就代表這我懦弱,如果我放棄了現在握在手中的快樂,和我生命因該存在的,那我將來會變成什么呢?
《看見》讀后感5
柴靜的《看見》用時14小時56分鐘,第一條劃線在8月28日,中間穿插看了別的書,終于在11月的這一天看完了最后三個章節。這本“紀實手冊”不好讀,也可以說但凡有關“人性”二字的書,都不敢怠慢,總得反復揣測,因為讀起來實在晦澀。它沒有小說流暢的故事線、沒有詩歌使成一體的中心思想、沒有歷史龐大的客觀存在,它的存在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每天坐地鐵看不到、出去旅行也看不到,或者你看到了,但你卻不知道,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只有走過泥濘的路,爬艱險的山,看千姿百態的人生里的暗角、利益背后的善惡、‘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叫做《看見》。
畢業一年,我的視力不好,看的不真,想保持孩童的純真,不料多數時候都處于蒙昧。有時善心泛濫,有時戾氣凝重,不滿是年青的特權,但也在無所畏懼中多了一分隨遇而安。生命是一個流動的過程,人是可以流淌的。
‘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用力舒展,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多難的一句話。
我也想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做個落后于時代的人,凝視人心。真懶惰。
好書永遠需要一讀再讀,看的透透的,才能學會通過現象看到的本質的本事。
《看見》讀后感6
《看見》是一部人物傳記,也可以說是柴靜從事新聞記者十年的個人成長記。這里面說到了她們采訪時的各種新聞事件,很多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物描述,也有很多都是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事情。她都從另一個角度采訪和拍攝,讓事情盡量還原“真相”。
有些時候我們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問題,然后草草地就下結論,判斷對與錯。很多人和事其實都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你不了解我…你怎么知道我的過去與現在?你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看見》教會我們對待事情要從事物的本質去“看”去發現和了解,并看見別人看不見的《看見》。從而找到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不是我們腦海里想象的畫面。更不是從事物表面上去看去發現并且下結論,然后想當然的判斷對與錯。無論我們做人做事也好都不應該如此。作者本人也是個不錯的`新聞工作者,沒有他們這種新聞工作者我們很難了解事情的真相,也很難知道外面發生了什么事。因為我們的圈子畢竟只有那么一點,看不到(全部)。但是現在有科技產品(電視)讓我們有機會可以了解世界了解社會,新聞工作者就是幫我們實現這個愿望的“紐帶”。
感謝柴靜感謝所有新聞工作者,你們辛苦了。
《看見》讀后感7
我讀了海倫·凱勒的《假如我能看見三天》這篇文章,爺爺跟我說她從一歲半就又是盲人,又是啞巴又是聾子。可她又是精通五種語言的大學者,大作家。我被深深打動了。作者說假如她能看見三天,第一天,她要去看她的朋友老師。第二天,她要去山上散步還要去博物館了解人類的歷史,還要看藝術品,如達芬奇,拉斐爾的`畫。第三天,她要去城市,鄉村看各種各樣的人。晚上還要去看演出。
我想問她是怎么從困境中走出,走向作家的道路?是天賦嗎?是刻苦嗎?還是……總之她非常不容易,她上課學的知識是沙里紋小姐教的。學習都是摸沙里紋小姐的嘴和嗓子。考試時,她是叫同學在她手上寫完題目后才能做。這容易嗎?
我們能看見,能聽見,能說話,比他幸福多了!換一個角度,假如你像她那樣,你會怎么做?會被困難壓趴嗎?我們有眼睛的人可以看世界萬物,她多么向往能有眼睛。可我們是不是有點不珍惜?不留心去看,不注意身邊的事物,有的人好像看到了很多,可是什么也沒看見。
讓我們深深地理解她是怎么從困苦中走出來的,以她為榜樣,我們不要得過且過地度過一生。要留心觀察體驗生活,千萬別浪費時間……
《看見》讀后感8
我看到了這篇文章。看過后,我心中立即蕩漾起一波漣漪。
有個男孩,他從小就愛笑、愛唱歌、愛彈琴。可是,一次踢足球時,他不幸被球擊中了雙眼,從此失明……人們再也看不到他臉上的笑容。一天,父親輕聲對他說:“孩子,你雖然看不見眼前的世界,但你至少可以做到一件事——讓這個世界看見你!”父親的話激勵了他,他的心頭亮起來了。
最后,成為了最偉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
從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不是幸運。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確,不幸也能使人,成功,發奮圖強,創造輝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視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當成前進的墊腳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卻把它當成前進的絆腳石,難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輕易交給死神。不要害怕挫折。
《看見》讀后感9
《看見》是柴靜所寫,她是央視專題節目“看見”主持人。她在央視十年里發生過很多,改變過很多,但是唯一不改的就是關心基層勞動人民,那些存在于陰暗角落里的感動小事。
在書中,她描寫了非典、汶川地震、華南虎照、征地等剛性的調查報告。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注腳。
第六章是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標題為“沉默在尖叫”。描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柴靜采訪了殺夫犯安華。安華十五歲嫁到丈夫家里,她飽受丈夫的.家庭暴力,成天酗酒成性,回到家就打老婆孩子,十幾年間,她從不反抗,直到最后一次,她刺了他二十七刀。村里七百多人聯名請求法院免于刑罰,但是法律無情,她被判了無期。我很震驚,柴靜紀實地報道了這件事情。
《看見》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也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它使我在當中了解了中國過去十年的變化,也了解了新聞人的責任與義務,給我留下了許多人生道理,使我受益匪淺。
《看見》讀后感10
紀實的東西寫成文字總會讓人感覺到失真,但讀起來確實很美,每個故事都是一個小的紀錄片,看完這本書讓我放棄了再看節目視頻的想法,因為文字敘述的故事總比真實看到的場景可愛動人,透過文字的自己的想象要比別人強加給你的視覺更有意境!《水滸傳》、《嫌疑人X的獻身》、《誅仙》等等,看完書再看翻拍出來的劇總讓人失望。
里面有當時中國遇到的普遍問題,現在有的'解決了有的還依然存在,但中國確實改變了很多,強大了很多,可能現在不會再有主流媒體曝光或敘述那些事情了,柴靜在那個時間里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勇氣讓觀眾看到了一些事實,或好或壞,說出來才會讓大家放心,讓大家繼續對明天的生活抱有希望!
分享一些摘抄的句子共勉:‘做不到’,只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必做’,卻是一個以暴制暴的思維模式
準確是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
問你的時候你說隨便?!你已經養成了放棄自己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談自己愿望的習慣了!”
《看見》讀后感11
百感交集。
也不是作者的問題,也不是文字的問題,是另一個世界的'問題,是“看見”的問題。
書籍能給予人類不同的體驗,帶來全新的思考,從囿于的一方俗世中跳脫出來,望見遠方的太陽。像是活了個萬般人生。
我自始缺乏對世界的關注與敏感,常常因為瑣事煩惱感到自身難保,新聞掠過,身邊掠過,走馬觀花,不甚關心。但幸而還懂得求渴,偶爾從紙張中窺得一線天光,照到身上越發覺得影子之狹窄,但也是因為知曉了寬廣。
怎么說,對每個片段故事都有深刻的感悟,甚至大部分篇章都使人落淚,但看完全部之后,反而忘卻對某個單一事件的想法,現在只是覺得,生活不止每日汲汲的渺小,文字背面總有人在不平凡的偉大著,而能夠看見這些,于我本人已經是一種豐盈的成長。
不能體驗但能體會,素未蒙面但感同身受。
皆是一個人間。
《看見》讀后感12
我是被這個書名和作者吸引的,柴靜,通過她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記住的,為了她的孩子自費拍攝的一部片子,當時上面的數據讓我一陣心驚,看著都不敢使勁呼吸,人對未知的死亡都是有恐懼心理的,生怕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是那樣。不出所料,《看見》一樣揭露了社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里不公開的丑和惡,并不是說喜歡看人性的另一面,只是活在生活無憂的層面,知道社會還有我不了解的更底層,卻沒想到竟會觸動至此。
同性戀,我不愿意觸碰,但我尊重他們的情感,人都是一樣,遇到的無奈多于自己能控制的事,面對這些,也只有深深的無力感。
家暴,一個很經常出現在社會上但卻很難根除的'詞,清官難斷家務事,又能說誰對誰錯?女人的爆發力似乎只有在最后關頭才最強,不反抗則已,一旦開始,便意味著結局。家暴通常發生在男性酒后,酒精會麻痹人的神經,就像酒駕,只能立法禁止人酒后駕車,可是每個人酒后的行為都不一樣,總不能一個個規定飲酒后不能做什么,只能夫妻提高防范意識,男女是平等的,當今社會女性并不需要依附男性生活,將潛意識里男尊女卑的想法拋棄,或許有所不同。
人性的弱點存在于各個方面,即使是偉人,注定做不到十全十美,能做的,只是不斷完善自己。
《看見》讀后感13
我靜靜地讀著這篇文章《我看見了大海》,眼前浮現出一幅幅畫面:
——身體極度畸形的女孩河子呆在自家的院子里,望著四角的天空哭泣。
——繼父給河子勇氣,帶她認識外面的世界,給她講海的故事。
——河子為了能和繼父去看海,她每天都做著“驚天動地”的事,她學會了應付一切。
多么偉大的!繼父沒能陪河子去看海,但教會了河子生活的技能。河子最終明白了繼父的“看海”的意義。他給了一個孤獨的孩子陽光和雨露,以及生活的本領和勇氣。當河子在鬧市上穿行時,當河子熟練地做著家務時,當河子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報酬時,那是繼父的在河子的身上延續……
多么的`河子!極度畸形的身體讓你每天背負著多大的痛苦!你勇敢地面對一切,學生字,背課文,做家務……你完成著一件又一件你本不能完成的事。
如果說老天對你不公平,但你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你告訴我——誰都可以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
《看見》讀后感14
沒有勇氣的人就即是死了一半。今天,我就明白這話的'意思了。《我看見了大海》這篇文章講了:
“我”由于長相希奇,媽媽不讓我出門,怕我被人笑。8歲之前,“我”不再敢出門了。直到繼父來讓我出門,我才膽戰心驚的出往后,我又找了回來人生活中重要的東西——勇氣。繼父答應“我”14歲往看海。可“我”14歲快到時,繼父死了,我十分失看。當我成年時,我明白了繼父帶我往看的海就是——勇氣。
這文章固然聽上往沒甚么意義,但仔細一看就可以夠看出意義。這文章讓我想起了“一棵樹苗,有了勇氣,不懼風雨,是終成為參天大樹;涓涓細流,有了勇氣,不怕石頭阻擋,終究成為汪洋大海”這句話。
做甚么要英勇,不怕困難!盡對不向困難低頭!
《看見》讀后感15
《看見》是我閱讀過的一本最為接近生活的書,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新聞,內容貼切生活和真實畫面感。也讓我在大腦里回憶了過往走過的歲月年華,現在選擇看此書也是源于內心的需求。當我在合上《曾國藩傳》之后,對此書有著特別濃烈的閱讀心,于是此次翻閱挺讓我感到意外的。
書中大部分內容講的.都是當時時事新聞、人物故事、還有作者柴靜一些個人生活、工作中的日常包括和同事領導相處共事的小細節。讀這樣一本書會讓你很容易被作者的文字帶入到當時的時間里,去體會去了解更清晰的知道作為一名青年新聞記者的努力與付出,包括一切來源于外界的聲音。
會讓你對新聞記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對新聞的報道和真實故事的背后有了更清晰的概念。
這不僅僅只是一本新聞類的書籍,它還是一本能讓你在了解當時事件的情況下幫助你更容易《看見》故事內心的真相讓我們更全面的去了解背后的真實故事。
《看見》在新聞界是一本很值得去閱讀的書,在新聞背后是一本能讓我們更有必要去看見的書。
【《看見》讀后感】相關文章:
看見的作文02-14
看見的作文【經典】12-16
(精選)看見的作文01-27
關于看見的作文01-05
寫看見的作文10-25
關于看見作文11-04
看見優秀作文03-03
我看見作文12-31
關于看見的作文[合集]01-05
看見讀后感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