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
由于要上六數教研組的公開課,又要與區級的“幾何直觀教學”研究專題相對應,所以我選擇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在“小學數學教學網”找到了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吳冬冬執教的這一課的教學視頻,趁著雙休日在家好好地揣摩了一下,現對這節課談幾點體會:
1、切一個土豆,理清三個概念。
面、棱和頂點,這三個概念對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關鍵性的作用。課堂上,如果僅僅是讓學生面對現成的教具或學具,學生得到的經驗是膚淺的、模糊的。吳老師通過切土豆,讓學生感悟到了面、棱、頂點不是三個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個動態形成的過程。第一刀切下去,學生感受到面是平平的,而切之前土豆的面是凹凸不平的,數學上的“面”有別于生活中的“面”;第二刀切下去,增加了一個面,兩個面相交形成了棱,立體圖形中的棱不同于平面圖形中的邊;第三刀切下去,還多了一個“角”。一個普普通通的土豆,在吳老師的引導下,面、棱、頂點被一個個神奇地創造出來。
2、獨具匠心,探究“棱”的特征。
長方體特征的認知難點在于棱的特征的認識。吳老師獨具匠心引導學生探究“棱”的特征。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搭框架,發現顏色相同的棱長度就相等;再通過直覺判斷認識長方體的直觀圖,明白從一個角度看長方體最多只能看到3個面、9條棱,從而認識直觀圖;最后通過逐次擦去棱,在想象長方體的過程中感知長方體的大小是由從同一頂點出發的三條棱決定的,長、寬、高的認識水到渠成。
吳老師沒有讓學生根據現成的長方體物體總結棱的特征,而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直覺判斷、變式呈現中發現棱的特征,認識長、寬、高,然后由棱及面,發現面的特征,體現了由“線——面——體”螺旋上升的認識。
3、簡約的練習設計,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
在練習時,吳老師讓學生根據看到的冰箱長、寬、高的數據,說一說知道了冰箱的哪些信息的練習,讓學生尋求腦中冰箱的表象與三個數據之間的聯系。再通過看到一些長、寬、高的數據猜猜是什么物體的練習,讓學生學會根據長寬高的數據構建出一個整體的長方體模型,然后與選項比對,從而確定答案;也有學生先在腦海里再現出三個選項的簡約表象,再與長寬高的數據比對。
吳老師這樣的練習設計,看似簡約,但我相信長方體最終在學生腦海中形成的一定是一個既清晰又簡約的形象。
所以,在參考了眾多教學設計的前提下,我對吳老師的這節課是大為嘆服,教學視頻我是看了N次,最后,我覺得這節課我完全可以模仿著在我們班“仿上”一遍!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評課稿06-13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評課稿11-15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3篇03-1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評課稿(3篇)03-16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11-09
長方體和正方體評課稿模板09-28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評課稿09-26
(必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10-14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評課稿【熱門】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