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傳統文化作文錦集6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咱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這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傳統文化——剪紙啦!
剪紙的種類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禮花、鞋花、門筏、灣州布影、斗香花、剪紙團花、剪紙旗幡、剪紙漢字、剪紙圖畫等等。我次就只介紹介紹剪紙圖畫、剪紙漢字和剪紙旗幡。
剪紙圖畫就是在一張紙上剪出一副畫來。你先看看這幅“書生”,然后上方有一位正在拿著書在讀的先生,一看他的'樣貌就是一位書生;再看看這幅“鳳凰戲牡丹”,上方有一只鳳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活像一個小孩在玩!
剪紙漢字也是先拿出一張紙,然后在上方剪出一些漢字,還能夠剪藝術字呢!我也以前剪過,十分的漂亮,不信,你自我試試!你看了準會說很好看,因為這是以前傳下來的嗎!
剪紙旗幡我也做過,(是照自我的方式做的)我先拿來一條1分米的棍子,然后再拿來一張紙,吧之間成一個三角形的形狀,(自我看一下該剪多大)最后再把紙粘上去。就做成了,你試試吧!
中國還有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刺繡等等。怎樣樣,咱們中國是不是有很多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和媽媽一起聊天,總聽媽媽說起小時候過年的事。媽媽說,她們那時過年和現在有些不同。臨近過年的一段時間里,孩子們就特別期待春節的到來、因為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穿上新衣服。給媽媽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蒸棗花饃。
棗花饃是過年較為隆重的儀式之一。臘月二十八有“二十八,蒸棗花”的習俗,大人們會聚在一起,一家接一家的蒸好多好多的饅頭,還有各式各樣的“棗花”。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和我一樣,不知道什么是“棗花”,內心充滿著好奇。媽媽說,棗花是以小麥和紅棗作為主要的原料,然后用發酵過的白面捏成不同的樣式,比如活靈活現可愛的小動物。最后將做好的棗花樣式放在做好的圓形面團上,用紅棗做點綴,就這樣一個活靈活現的“棗花”就做成了。媽媽說,這些“棗花”是大年初二特殊的禮物,是女兒帶給父母的“專屬”禮物。棗花寓意著子女和父母之間心連心。聽了這些,我才明白為什么以前媽媽會說我是他們的“棗花”,是他們的“小棉襖”。
接下來就是除夕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桌上擺著久違了的餃子和只有辦喜事才能看到的飯菜。當然最開心的還是孩子們,因為在那天晚上會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拜年,那時的拜年可不會像現在一句“爺爺奶奶新年好!”這么簡單的,是中規中矩的那種拜年哦,是要真的'跪拜的,感謝長輩們一年來的辛勤勞苦,最重要的是,長輩們會給孩子們或多或少的“壓歲錢”。那時的壓歲錢很少很少的,只有一元、兩元、媽媽說誰要是能得到五元、十元那可就不得了了。孩子們看著手里的“壓歲錢”,心情無話言表,默默的盤算著自己的錢能不能買到向往已久的筆記本或者明星畫,又或者是漂亮的小頭花….零星的壓歲錢也給孩子們新年帶來無窮的快樂。
而我們現在呢,壓歲錢不知道是以前的多少倍,衣服也是數都數不過來,可是過年我們卻沒有媽媽說的那種快樂。雖然現在生活比以前好了,但年味卻沒有了。除夕的晚上家里的人每人拿一手機,目不轉睛的盯著小小的屏幕沉浸其中!去長輩家拜年,大家也都是抱著手機不說話,小伙伴們也不再因為壓歲錢而開心的睡不著,而是聚在一起一起玩電子游戲。
現在媽媽很懷念童年的新年,童年的年味兒,我也多么想過一下那樣有年味兒又快樂的新年呀。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中國是我們的祖國,他擁有著上下5000年深遠的歷史。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從封建社會到今天的美好。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蘊藏著傳統文化的結晶。使我們的傳統文化變得豐富多彩。
書法藝術是我國具有代表的傳統藝術之一,他見證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讓我們踏進了文明時代,它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唐宋時期書法就盛極一時,創造出了復雜優美的字體。如宋體,楷體,行體等等。誕生出了“入木三分”的王羲之,柳公權,顏真卿他們的書法作品在世界中熠熠生輝,流傳于世。直到現在對于書法國家的政府也是極其重視,已成為藝課中的'一門。經過歲月的刷洗,文化的魅力正在進一步的散發出芬芳的香氣。
書法是傳統文化的體現,剪紙也是盛極一時的民俗。當今剪紙已成為了我國藝術瑰寶之一,是我國獨特的民俗。剪紙雖小,但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擁有著許多吉祥的象征與內涵,這無疑不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心靈手巧與集思廣益。弦子與當地的地域是密不可分的,如山西的剪紙是秀美清新的;陜西的春花是粗狂豪放的;南通的剪紙則是玲瓏錦繡的。剪子包含著深厚的生活氣息。魚蟲,花草無一不成為了老百姓剪紙中的花樣。
我國的民俗不只是剪紙豐富京劇也是相應極為廣泛的民俗之一。京劇是我國的國粹,現已有兩百多年的發展史。它的內涵融匯著昆曲,漢曲,弋陽等劇種的精華形成。不但如此,它還是一種綜合性表演藝術。它將歌唱表演,武打,舞蹈都融為一體。還有角色之分,京劇分為了生旦凈末丑五大類。人物有忠奸,美丑之分,善惡之分,當表演者在舞臺上揮動著大刀,形象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我國對于京劇也是極為重視。20xx年京劇經國務院的批準列入了第一批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不但是書法藝術,剪紙,京劇是我國的代表民俗。年畫也是民俗之一,“新桃換舊符”就是用來描繪新年時人們將墻頭上的年畫換下貼上新年畫以保新的一年“!睔鉀_天。在農耕社會年畫就已經開始興起了。最先是驅邪的門畫到后來又逐漸演變成為了春聯與神畫,也就是年畫中的一類,使人民的春節渲染著熱鬧火紅火的氣氛。可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年畫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年畫的存在于及發展歷程呢?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擁有著豐富的內涵,我們也應該關注我們的文化關系即將落末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繼承,發展,創新。讓我國的精華得以流傳于世。
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人民的智慧感到深深地折服。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無比的自豪與驕傲。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隨著現代化的高速發展,任何一個民族的現代化都必須建立在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上。如果說文化是整個社會的靈魂,那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就是現代化的活水。因此,我們必須重視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精華,與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古為今用不斷創新,繼承和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如此重要,那我們該如何學好它呢?
我覺得,首先,學習傳統文化,要從認識傳統文化起,不認識它,我們學了半天都不知道學些什么。我們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幾千幾的流傳下來,它是真正教育人,解決人類問題的文化。
其次,了解一下傳統文化在中國乃至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會增加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這樣就知道如何學、學什么、真正去學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下大力氣背誦一些重要東西了。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只有讀熟了,背過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來、悟出道理來,自然就變成自己的東西了。少年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記住、背誦下來的東西,就能銘記在心,終生不忘,就會慢慢內化成為自己的文化素質。
總之,我們對待祖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一是要肯定,肯定它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肯定它對中國和世界文明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這是我們的光榮和驕傲,絕不是我們的包袱。二是要進行科學分析研究,敢于分析出其中的糟粕,無情地加以揭露批判。在此基礎上,吸收一切有益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東西,使之重現輝煌,再攀高峰。這才是真正熱愛祖國傳統文化遺產的正確做法。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6月 13日,我們小記者團走進了劇院看秦腔。
看到第一個節目《背妹》,我嚇了一跳,一個小伙背了一個女孩,不知走了多遠,那女的說:“哥,我自己走!彼绮煌猓砩咸旌,天又下著雪,哥哥背著妹妹走了許多路,我被感動得流下了淚水。第二個是《掛畫》,首先是一個演員上臺,后來出場一個演員,這兩個人的帽子、衣服都在跳舞。這個節目使我們大開眼界。太美了!接著是精彩的雜技,演員站在椅子上,幾秒鐘后飛跳到扶手上,又拿了一個盆子,她一動就像被刺扎了一樣,哦,原來是洗臉時被熱水燙了手!最后看《游西湖·殺生》,我們遠遠望見一片火,一個男演員把頭發一甩一甩的,接著出來一個女演員,他們共舞,做出了許多高難度動作。另一個男演員拿著火把,女演員用嘴一吹,吹出一個火球,太精彩了 !那火的熱氣吹到我這里,我覺得有點熱,女演員又吹了幾十下,火球變成了煙,太瘋狂了!我想他們吃了不少苦,才這么熟練的`。
演出結束了,我還在回味精彩的表演。通過這次活動,我了解了秦腔,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在中韓端午節相爭韓國最終申遺成功后,舉國感到忿忿不平,國人們紛紛指責韓國卑鄙,x賤,無恥,抄襲中國申遺項目的人各有人在。但是,又有多少國人能夠反思自身呢?與其說是韓國搶走中國的端午節,不如說是國人自己扔掉它罷了。
其實,韓國申報成功并非是壞事,恰恰相反,還是件好事。何解?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魁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韓國申遺成功對我們的端午文化不會有什么沖擊,無形文化遺產是全人類共享的財富,我們的文化傳統被別國認同,我個人認為不是一件壞事。”是的,正是因為這次事件,讓那些忽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國人們打響了警鐘;給以那在背后罵罵咧咧,指責韓國過錯的無知國人們一記響亮的耳光;讓我們不得不對這件事件進行深刻反思。
時常在一些電視節目中看見被歲月給塵封,被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所掩蓋的傳統建筑,傳統文藝,甚至傳統習俗。面對燈紅酒綠,層樓疊榭的摩天大樓,誰會甘愿住在那破舊,老土的四合院,窯洞,吊腳樓,過著原始土著民般的生活呢?誰還會對那傳統的造物技術——簡單粗糙的物件和純手工高強度勞力而放棄學習更先進的機械制造技術從而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在眼球經濟,泡沫經濟盛行的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夠保留住中國的'國粹——京劇……少之又少罷了。
今天,大多數80后,90后,00后不過傳統節日而喜歡過洋節。在一次小學生問卷調查中,有記者專門“按重視程度,給傳統節日”排序的題目,結果幾乎所有學生都填寫了“春節、中秋、清明、端午”的順序,端午竟成為孩子們眼里最不受重視的傳統節日。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相比,學生們更愿意過圣誕節等洋節!拔易钕矚g過圣誕節了,能收禮物和賀卡,大家還能一起玩,很開心。端午節就很平淡了,唯一盼頭就是放假,就連吃粽子也是平時就能吃到。”某小學生回答說。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喜歡過圣誕節,覺得中國的傳統節日過于單調和嚴肅,都不如圣誕節般輕松有趣、充滿幻想。
而當問到屈原是哪國人,是干什么的,學生回答的也是五花八門,離奇搞怪。而在幾十年前,即使目不識丁的老人們都能謹記屈原的生平事例和對國家君王的忠貞,還有每年的劃龍舟是為了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包粽子扔進河里這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后,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后演變為吃粽子了。
何其悲哀,端午節竟成為學生眼里最不重視的傳統節日,而吃粽子竟是大多數學生們的唯一項目,端午節難道就將成為粽子節了嗎?最后只能用吃粽子來茍且地維持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嗎?
為何我們就不能夠直視韓國申遺成功背后的默默付出呢?其實韓國端午節跟我國的端午節大相徑庭,甚至起源和各種項目都無一相同。我們輸就輸在沒有象韓國一樣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重形式輕內容,重口號輕行動,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何其相似,與當今被我們罵罵咧咧的政府官員那樣只注重面子工程,表面說的冠冕堂皇,而實際做的卻不盡如人意,其實我們又好到哪兒去呢?
不要讓眼淚成為地球的最后一滴水。同樣,不要讓傳統文化過了許多年后只能成為我們腦海里僅存的模糊的記憶啊。韓國申遺端午節成功這不是一件小事,不能在我們罵罵咧咧之后逐漸淡忘,消失。我們應該進行深刻反思,畢竟這件事不僅折射出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忽視,還反映深藏在我們骨子里對自身文化的傲慢和不屑及崇洋媚外的劣根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