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養生知識5篇
冬至養生知識1
一、冬至要做好精神調養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要養生先要養心,要想養心先要做到本性善良、寬厚待人處事,要做到靜心少慮,保持精神上的樂觀與豁達,不要為一些瑣事煩心勞神,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不可以長時期的超負荷運轉,上班的人可以在午后的時候小憩一下,休息好了才能夠更好地工作。
二、起居調養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注重冬季的養生,在傳統文化中認為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冬天的時候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不然春天來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癥狀,冬天天氣寒冷一定要做好各種保暖工作,最好是每天晚上泡一下腳,泡腳既可以保證血液循環的暢通,又可以保證緩解疲勞,促進睡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泡腳的水溫度不要太高,要做到暖而不燙為好。
三、運動調養
運動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但是冬天的時候晨練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之后,否則可能會損傷人體的陽氣,冬天的時候如果要外出的話一定要穿好衣服,不要受寒著涼導致感冒的發生,冬天的時候最好是在午后小睡一會兒,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著涼,冬天鍛煉需要注意的是不適宜太過于劇烈的運動,最好是做一些動靜結合的運動,比如太極拳、瑜伽等。
四、飲食調養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冬至來臨的時候多吃一些美味的食物,不僅僅可以使得身體得到充足的營養,還愉悅了感官實在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冬天的時候比較適合多吃一些滋補的東西,這些東西能夠給身體帶來更多的陽氣,讓人更加健康,適合冬季食用的食物有羊肉、白蘿卜、紅薯、栗子、枸杞等。
冬至養生知識2
數九寒天要養陽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有"冬至陽生春又來"之說,可見"冬至"與"陽氣"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冬至過后,人體內的陽氣逐漸增多,陰氣相應減少。因而此時養生應陰陽兼顧,或在養陽的基礎之上再養陰,即中醫所講的"陽中求陰"。同時,由于陽氣在冬至前后才逐漸萌發,因此要特別注意補充陽氣并固本培元,只有體內的陽氣充足,機體方可安康無疾,繼而才能益壽延年。
在冬至時節養生,首先要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在清晨和氣溫最低的夜晚,盡量不要出門,在白天外出時應注意添加衣服,特別是頭和腳要"捂嚴"一些,睡覺時應多加增一層被褥。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的二十字方針,保持健康的作息規律。第三,要本著少食多餐的原則,多吃溫熱性的食物,以護脾益腎。
有虛癥才需大補
所謂"三九嚴寒補一冬,來年四季無病痛",寒冷的`冬至前后是進補的好時節。由于冬日天寒,人體所需要的熱量和營養多于其他季節,身體的新陳代謝也相對于旺盛,此時進補東西很容易被吸收。
當然,進補也需因人而異。中醫認為,患有慢性疾病的人、老年人或者身體虛弱的人、亞健康的人可稱為虛癥者。有虛癥的人需要大補,無虛癥的人只需小補。另外,所謂"虛癥"又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等。要按"虛癥"的不同種類采取不同的進補方式,才能達到進補的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
如果常感到疲勞神卷,不愿多說話,或出現面色無光澤,甚至自汗、舌淡和脈象虛弱情況,則屬于氣虛癥,可用生曬參、黃芪等補氣的藥材滋養。如果發覺四肢冰冷,臉色發白,疲勞神卷,甚至出現尿液多且清、大便稀、舌淡苔白的情況,則屬于陰虛,可用紅參、鹿茸、冬蟲夏草、仙靈脾、肉蓯蓉、胡桃肉等補陽藥進行滋補。
冬至養生知識3
1、冬至養生小常識——冷水洗臉
冬天天氣寒冷,很多人早上會選擇用熱水洗臉,事實上,清晨冷水洗臉不僅能讓人變得清醒、精神振奮,還可以預防冬季外出冷空氣侵襲而引起的感冒。若能結合按摩耳廓、印堂、太陽、頰車等穴則效果更佳。
2、冬至養生小常識——喝溫開水
洗臉刷牙后喝一杯溫開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腸;另一方面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
3、冬至養生小常識——熱水泡腳
睡前用55-70攝氏度的熱水泡腳,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體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熱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絡,加速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凍瘡、足部靜脈曲張的患者。方便時可用中藥泡腳,這里有個藥方,可以在水中放幾片當歸、紅花、川斷及金銀花等,可以活血補腎,還可以防止冬天皮膚干燥、皸裂。
4、冬至養生小常識——早睡晚起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除了保證夜間睡眠,午飯后可適當打個盹,但要避免睡時著涼。其次,要注意防風防寒。
5、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刷牙
冬天刷牙最好用溫水。醫學專家對牙齒生態的調查顯示,人的牙齒在35-36.5攝氏度的口腔溫度下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35℃左右的溫水是一種良性的口腔保護劑,用這樣的水漱口,會使人產生一種清爽、舒服的口感。尤其是在冬天,更需要用溫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齒敏感。溫水的溫度以接近體溫為宜,太熱的水也不好。
6、冬至養生小常識——穿衣適溫
穿衣要講“衣服氣候”,指衣服里層與皮膚間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32―33攝氏度,這種理想的“衣服氣候”,可緩沖外界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其次,要注重雙腳的保暖。由于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且慢,因此腳的皮溫最低。中醫認為,足部受寒,勢必影響內臟,可引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腿痛等病癥。
7、冬至養生小常識——定時開窗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愿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于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8、冬至養生小常識——常曬太陽
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十分重視陽光對人體健康的作用,認為常曬太陽能助人體的陽氣,特別是冬季養生,由于大自然處于“陰盛陽衰”狀態,而人順應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曬太陽,能起到壯人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
9、冬至養生小常識——夜忌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認為忍一時并不會有多大的傷害,尤其是冬季氣候寒冷,有的人冬夜就寢后因怕冷而長時間憋尿。專家提醒,可不要小看這不經意的憋尿,有尿意而不及時排尿對身體危害是很大的。憋尿會使有毒物質積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
10、冬至養生小常識——室溫恒定
首先室溫應保持恒定。如果室溫過低,人感覺冷,則容易傷人體陽氣。溫度過高則室內外溫差大,外出活動易外感風寒。所以,室溫應保持在18℃~22℃之間為好。室內還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可以使用加濕器。
11、冬至養生小常識——睡勿蒙頭
有很多人喜歡蒙頭睡覺,特別是冬季由于氣溫低,更是有人喜歡將頭、臉全都埋進被子。在室內空氣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這樣做會造成氧氣不足。蒙頭睡覺的害處還在于被子內通風不良、空氣污濁,人體不能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使被子內新鮮氧氣越來越少,二氧化碳越積越多,易使人產生缺氧癥狀。重者,會因缺氧使人做噩夢,精神恐懼,突然驚醒,久而久之,還可引起神經衰弱等后遺癥。
12、冬至養生小常識——溫水洗澡
冬季少洗澡多保濕,可避免乏脂性濕疹。洗澡時盡量用溫水,避免過燙。一般油性皮膚的人在冬季一周洗兩次澡即可,干性皮膚的人一周洗一次澡為佳,最好少用或不用肥皂、沐浴露等,洗完澡后要擦保濕霜。
冬至節簡介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闭f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冬至養生知識4
飲食調養“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進補,明年三春打虎”,這些諺語都流傳已久。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云:“萬物皆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應之!奔炊緫v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欲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作用,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那么,冬令進補應選在什么時間最好呢?《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充分說明在冬至前后進補最為適宜。
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但“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按照傳統的中醫理論,滋補通?煞譃樗念:即補氣、補血、補陰、補陽。
1、氣虛,常見癥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補氣食品,是指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對氣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藥、胡蘿卜、豆漿、雞肉等。
2、血虛,常見癥候有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補血食品,是指對血虛證者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動物肝臟、動物血制品、龍眼肉、荔枝肉、桑椹、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海參、魚類等都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3、陽虛,常見癥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溫、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補陽食品,是指具有補陽助火,增強性功能的功效,對陽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狗肉、羊肉、蝦類、鹿肉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鴿蛋、鱔魚、淡菜等也有補陽作用。
4、陰虛,常見癥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干、干咳少痰、眼目干澀、舌紅少苔等。補陰食品,是指具有滋養陰液,生津潤燥的功效,對陰虛證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如銀耳、木耳、梨、牛奶、雞蛋、葡萄、白菜等。
除了嚴格按照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方法以外呢,因冬季氣溫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進補后產生更多的能量,增強免疫抗病能力,當然糖和脂肪等都因人而異。原則上說,有不足就要補充。例如,用腦多者應經常吃核桃,體力消耗大者,要及時補充水果、蔬菜等?傊,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調,久病體虛,勞力過度,勞神內耗,產后,術后及虧虛早衰者,均為冬至進補的對象。但食補切忌過補、偏補,更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即缺啥補啥,所有各位親請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確診屬于哪類癥候,再選擇相應的補品,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一羊肉燉蘿卜原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做法:1.原料洗凈切塊備用。2.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后五六分鐘撈出羊肉。3.重新換水燒開后,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
二蓮藕豬脊湯原料:連骨豬脊500g,蓮藕250g,蔥段、姜片、料酒、精鹽各適量。做法:1.將蓮藕洗凈,切成厚片;豬脊髓洗凈,入沸水中氽燙后撈出,瀝干水分。2.將豬脊髓與藕片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放入蔥段、姜片和料酒,用大火燒開后轉用小火慢燉約150分鐘至熟,撈去蔥段、姜片加入精鹽調味即可。功效:滋陰補髓。
三紅補血益顏粥原料:血糯米50克、紅棗10個、枸杞10克,紅糖適量。做法:將紅糯米淘洗清潔,用凈水浸泡4-6小時,紅糯米倒進砂鍋,大火把紅糯米煮沸后持續中火煮20分,再參加枸杞和紅棗,中火煮20分鐘后,改為小火熬1小時。煮好后,放進紅糖,即可食用。功效:補血、養顏(血糯米具有養肝、養顏、澤膚等功效,實用于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面色蒼白、皮膚干燥及身體瘦弱者食用。在嚴冷且干燥的冬天,年輕女性不妨適當食用血糯米,以起到養顏護膚的作用。)怎么樣,這些食譜喜歡嗎?喜歡的話不妨今天就為您和您的家人親手熬制,一定暖胃又暖心哦!
冬至養生知識5
冬至起居知識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等待陽光出現才出外活動。同時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戶外活動,防止陽氣過度的消耗!捌鹁佑谐,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冬令時節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養神氣,勞逸適度可養其腎精。盡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極聽、目不極視、坐不至久、臥不極疲”。
寒氣內應腎。腎是人體生命的原動力,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冬季,人體陽氣內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有所收斂。此時,腎既要為維持冬季熱量支出準備足夠的能量,又要為來年貯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時養腎至關重要。飲食上就要時刻關注腎的調養,注意熱量的補充,要多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狗肉、羊肉、鵝肉、鴨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紅薯、蘿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
冬至運動知識
運動方面,由于大雪節氣萬物潛藏,運動養生同樣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宜做過于劇烈的活動,而應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陽光好的時候做做舒展運動(上午9-10點鐘或下午2-3點鐘)。
冬至飲食知識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地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又分為幾大類。天寒地凍,首選溫補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上述幾種,均屬美味,在冬季可作為進補的佳品。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還有一類滋補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屬陰,冬季吃這類食物易損傷脾胃。而食物過熱易損傷食道,進入腸胃后,又容易引起體內積熱而致病;食物過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暢,而血量減少將嚴重地影響其他臟腑的血液循環,有損人體健康,因此,冬季飲食宜溫熱松軟。
【冬至養生知識】相關文章:
冬至養生的知識12-25
冬至養生知識01-03
冬至養生小知識12-22
冬至養生知識12-22
冬至養生知識[合集]12-08
(通用)冬至養生知識10-09
冬至養生知識(通用)03-01
冬至養生知識(5篇)03-19
冬至養生諺語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