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參觀武訓紀念館有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參觀武訓紀念館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今年暑假,媽媽帶我去了位于柳林鎮的武訓先生紀念館,路上媽媽給我講了千古奇丐武訓先生的故事。
在清朝光緒年間,一個衣衫襤褸、相貌丑陋的年輕乞丐時而唱著乞討的段子,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甭啡思娂姄u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癡人說夢嗎?”這個乞丐叫武訓,冠縣柳林鎮武莊人。他出身貧苦,7歲喪父,乞討為生,14歲后,多次離家當雇工,經常受人欺負。雇主甚至因為他不認字用假賬欺騙他,武訓爭辯,反被誣陷為“詐賴”,遭到毒打。
于是,武訓決心行乞興學。21歲開始,他手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經過30年不懈努力,終于在柳林建起了“崇賢義塾”。受到當時政府的褒獎后仍繼續行乞興學,后又修館陶縣楊二莊、臨清御史巷義塾兩處。1896年武訓先生在朗朗讀書聲中含笑病逝于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8歲。大清光緒帝曾經頒發給武訓“樂善好施”的匾額,并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當時的國史館也奉令為之立傳;梁啟超亦特別為他撰寫《興學節略》。民國后,經馮玉祥、陶行知等人的宣傳,武訓的影響越來越大,其興學事跡被列入學校教科書中,南通的一所師范學校甚至將武訓像與孔子像并列。
還沒從震驚中回過神來,我就到達了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千古奇人,高山仰止”八個大字,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跨進了紀念館的大門,百米碑廊直達武訓祠,26通的豎碑冬青環護,翠柏映襯,十分壯觀。碑文由馮玉祥、郭沫若、陶行知等名人所提,讓我肅然起敬。在緬懷武訓先生的高風亮節的同時,也欣賞了風格各異的書法。跟隨著講解員叔叔,我們漫步在百米碑廊,兩邊的高歌臺和武訓魂亭凌空聳立,梅花型的高歌臺顯示出武訓興學的艱辛歷程和卓世風骨,亭中石碑的蓮花碑座象征著武訓先生“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我不禁邊參觀邊感慨,武訓先生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這個平凡的乞丐,終其一生,乞討建學,供窮人家的孩子學習,當真是了不起,他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為,名垂青史而被后人頌揚。
童年的艱辛,讓武訓先生早識了世間冷暖,才更明白讀書的重要性。想到武訓在那樣艱苦的年代依然那么執著,而今在這樣優越的年代,我更要繼續弘揚武訓精神,努力學習,從前輩的精神財富中,汲取成長的精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自己的力量,做新時代的好少年。
【參觀武訓紀念館有感】相關文章:
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感想11-24
清明節烈士紀念館參觀作文02-18
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06-02
參觀抗日紀念館有感09-18
參觀革命紀念館有感04-27
參觀李大釗紀念館有感12-17
參觀焦裕祿紀念館有感04-26
參觀革命烈士紀念館感想(經典4篇)07-04
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心得體會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