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隨筆:老師是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
實習老師第一次給小朋友上課,是一節音樂活動《葉子鳥》,在小朱老師準備給大家彈鋼琴時,小Y疑問的說:“你會彈鋼琴嗎?”小朱老師彈的過程中,小Y始終看著老師彈琴,結束了,當我在大家面前肯定了小朱老師彈得好的時候,小Y馬上發表自己的意見:“有點不好,有幾個地方斷掉了!”的確,由于小朱老師有些緊張,稍微有些不太流暢,小Y又補充一句:“那里接起來就好了!昨天,我看見她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他的一番話弄得小朱老師有些難為情了,我馬上去救場:“小朱老師第一次給小朋友上課,你看她多認真呀!昨天練了很久,第一彈琴有些緊張也是正常的,我們要鼓勵她,給她信心,對嗎!”于是,我請小Y去鼓勵一下小朱老師,小Y想了想說:“嗯,朱朱老師,你彈琴彈得很好聽!”
從孩子的年齡特點來看:小Y能非常誠實的說出了自己的發現和感受,這就是孩子的純真和天性,也是他的可愛之處。
從孩子觀察、傾聽等能力來看:小Y對身邊的人、事物非常關注,能細致發現細節,比如朱朱老師在教室里練琴,彈了很多遍曲子,而且小Y對音樂的感受能力非常強,只要聽過的`曲子他都記憶深刻,能捕捉并聽辨出音樂中的細節,是流暢還是停頓了。所以,從音樂能力的角度去看小Y的行為,我覺得他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強的。
我們常說“童言無忌”,在孩子天真的話語和行為中,我們要看到笑料背后的信息和價值。既要看到孩子純真善良的秉性,又要發現他的優點和能力,為他以后的學習活動創造更多的條件。“為每一個孩子創設表現的平臺”這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理論,落實到行為上,我們要真正去理解它的含義。只有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和優勢,才能在適時的時間和適當的機會中,給與幼兒表現的機會。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2
今天,是國慶小長假之后的第一天,孩子們來上學的.還是挺興奮的,但是有一部分的孩子還沒有從假期之中調整過來,特別是學習的時候,總有小朋友不在狀態。
董老師正在講故事,我在一邊檢查孩子們的假期作業,教室里很安靜,但是,突然我聽到一聲大叫:“老師,祺祺講話,還打人。”我抬頭一看,只見佳妮含著眼淚在說,我把祺祺叫過來,問他:“你為什么打人?”他不說話,只是低著頭;我再次問他:“祺祺,你為什么打人?老師喜歡誠實的小朋友,祺祺,請你實話和老師說。”聽完,他就哭了,抽抽搭搭的說:“老師,我不敢了,我錯了,她說我講話,我不希望老師聽到,我就打了她一下······”
看著他,我沒有多說什么,只是讓他跟佳妮道了歉,孩子犯了錯不能一味地指責,而是要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從而讓他們自己去慢慢的改變。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3
那天早上我和往常一樣帶孩子玩好皮球后回到教室,孩子們忙著洗手、喝水,我則靠在柜子邊幫一個孩子脫衣服。銘銘過來拉拉我的衣服,示意我蹲下,在我的耳邊輕輕說道:“老師,你給我取個名字吧!”“為什么?”我奇怪地問,“因為我不喜歡現在的名字了”,“孩子,名字不能隨便改的”我摸摸他的頭回答,他看看我走開了。
今天吃午飯的時候,在我的提醒下銘銘吃完自己的一份飯就到邊上去玩了,我正提醒旁邊的黃碩淵加油吃,銘銘過來了,他認真地說:“老師,你以后可以叫我刀削面”“什么”我感到一陣茫然,他說“我改名字了,我叫刀削面”(銘銘家經營蘭州拉面)說完就走了,剩下了偷笑的我。沒過多久他又過來了,補充道:“你以后也可以叫我小拉面、炒面”,“你是說以后我可以叫你小拉面,炒面,也可以叫你刀削面是嗎?”“是的.”他笑著又跑開了。“哈......”我當時真快樂暈了。
在與同事分享這一快樂的時候,發現這一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改名字。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4
一年來,我們班主任一直試著讓孩子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發勺子、分碗、拿垃圾桶、搬凳子、擦桌子等等。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他們做一個愛勞動的好孩子。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非常厭煩,覺得這么小的孩子能干好什么事啊,他們干了我們還要再干一遍,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所以每次我打掃衛生時從不讓他們幫忙,只要他們不給我添亂就行了。可最近我發現孩子們的進步很大,能認真的`一次干好一件事情了,不再需要老師的重復打理。心想:其實什么事情都是從不會到會的,都需要一個過程。沒有從前的麻煩,哪來今天的輕松呢?從那以后我總是讓能力強、善表達、聰明伶俐的孩子做事,而很少請調皮的和默默無語的孩子做。這一次,我依舊請表現好的小朋友擦桌子,忽然,看到性格內向的胡冰濤輕聲對我說:“老師,我也想幫你干活。”我看了她一眼說:“每次吃飯最慢,上課從不舉手,老師只讓表現好的孩子去?”我生硬的口吻,不屑的眼神,使胡冰濤那純凈的眼睛充滿了畏懼,繼而有了陰影。
吃飯時,看到胡冰濤看我的眼神,我感到非常內疚。覺得自己剛才不應該那樣說話。于是,我把胡冰濤叫到身邊,夸獎他是一個能干的孩子,并承諾以后會讓他幫忙,他點點頭,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后來,胡冰濤吃完飯就去拿抹布幫忙擦桌子,特興奮,有時還向小朋友炫耀一下本來微不足道的功績。通過這件事我發現,胡冰濤比以前大膽活潑多了,上課偶爾也會舉手發言了,對自己也更有自信,做起事情來不再畏首畏尾。原來一件小事對一個孩子的改變這么大。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5
離園時,我通常要檢查一下幼兒的穿戴是否整齊,特別是提醒孩子們提好褲子.“孩子們,快提好褲子,過會宮老師要檢查了!”我的話剛說完,孩子們就紛紛走到我面前,自覺的撩開衣服讓我檢查,我滿意的'點著頭,并幫助個別孩子整理。“林林,你的褲子提好了嗎?”因為林林總是忘記提褲子,我特別留意他,只見他站在那里,我猜他肯定沒提好,于是就朝他走了過去,這時他馬上捂住自己的衣服,不愿讓我檢查。“讓我看看”我有些著急了。“老師,我不愿意給你看。”半天才說出這句話,“為什么呢?”“老師,因為我撩起衣服來很害羞。”林林回答道。
每個班都有這樣特別的孩子,林林的話讓我反思,我們檢查幼兒是否提好褲子,雖然出于保護幼兒身體健康的目的,卻忽略了幼兒心里的感受。幼兒也有自尊感和羞愧感,他們開始意識到要保護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隱私,這就需要教師給與理解,在幼兒生活中更好地體現適宜性和藝術性,真正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6
“老師,你快看,小慧長胡子了。”潛文跑過來對我說。
“老師,小慧長胡子了。”“小慧長胡子了,長胡子了……”緊接著又有幾個小朋友向我跑來,邊跑邊說。
老師,你看,我長胡子了。我的胡子多么長啊!”小慧慢慢悠悠的走到我跟前,笑嘻嘻的說。
我抬起頭,認真的打量了一番。小慧紅撲撲的小臉洋溢著歡笑,下巴上粘著三根長長的雙面膠,一直垂到腹部。看到小慧如此浪費雙面膠,我很生氣想好好地訓訓她。可是看到她古靈精怪的眼中遮掩不住惡作劇即將成功的喜意,我鬼使神差的到嘴的訓斥卻變了樣,“小慧老爺爺,你今年幾歲了?”
“哈哈,老師問我,‘小慧老爺爺,你今年幾歲了’呢?”小慧嘻嘻哈哈的對著圍在我身旁的其他小朋友說。
“小慧老爺爺,你今年幾歲了?”又有幾個孩子學著我的樣子問小慧,惹得周圍的孩子哈哈大笑起來。
等孩子們的笑聲小了,我一本正經的對著小慧又問了句“小慧老爺爺,你今年幾歲了?”
孩子們剛剛停下的笑聲又響起來了。小慧靜靜地看了我一會,然后,慢慢的彎下腰,一只手捶著后背,一只手捋了捋胡子,咳嗽了幾聲,壓著嗓子說:“老漢今年八十八了。”
潛文一聽到這里,馬上去給小慧搬了個小椅子來,小心翼翼的.扶著小慧,讓他慢慢的坐在椅子上,嘴里還不住的念叨著:“老爺爺,你慢點,千萬要小心,可不要磕著。”
小慧老態龍鐘的扶著潛文,慢慢的坐下,連聲說:“謝謝,謝謝,你可真是一個好孩子。”
其他的小朋友一看,呼啦都跑了,可是一會又都回來了。他們有的拿著小杯子,給老爺爺倒水,有的給老爺爺找來了拐杖……
小朋友們又有了新的有戲了,看著孩子們圍著小慧老爺爺端茶倒水,讓座問好……我覺得很開心。
面對孩子們的惡作劇,放寬心胸,給孩子的游戲找一條新路。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7
今天戶外活動后,我帶孩子們回活動室,走到樓梯拐角處,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老師,我拉你上來”。我抬頭一看,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正伸著一只手望著我,眼神中流露著善良和真誠。雖然我并不需要幫助,但還是伸出手讓他握住,他‘使勁’把我拉了上去,我說:“謝謝”。他沖我笑笑,一溜煙跑回了活動室,哦,原來是中一班的小朋友。
事后我找到中一班的李老師,告訴他這個可愛孩子的舉動,李老師聽后并不像我一樣驚喜,她告訴我這個孩子叫石昌皓,是個留守兒童,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的愛,喜歡和老師有身體的接觸。我聽后心里說不出的難受,多么可愛的孩子啊,父母都不在身邊真可憐。本應該天天有父母陪伴的年齡,而卻與父母相隔千里,心靈將承受多大的創傷。
兒童早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感的最佳時期,孩子正處在最幼小無助的時期,也是信任感、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很多的.父母以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條件為由,遠離家鄉去掙錢,一走就是很多年。他們以為外出掙錢是為孩子好,而不知道孩子失去了多么珍貴的東西。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離,在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愛,信任感,安全感無法建立,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生活中出現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孩子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最后很多人成為問題兒童。
作為老師,會對留守兒童多一份關愛,但卻不能給予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一份完整的父母之愛。讓我們攜手共同呼吁為人父為人母的人們,擔負起對孩子的責任吧,不要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陰影,讓孩子們在這個天真爛漫的年齡,做爸爸媽媽最幸福的寶貝,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8
上午在上美術課時,我讓孩子們拿出自己的圖畫本畫春天的花、春天的水果,孩子們都認真的畫了起來。這時,我發現郭明慧坐在那里不動,我走過去問他:“明慧,你為什么不畫呢?”他說:“老師,媽媽沒有給我買本子。”這時,只聽一個聲音說:“老師,我有錢,我給他買吧?”我抬頭一看,原來是郭亦昆,我連忙說:“你有錢嗎?”他“自豪”的說:“有啊,我有很多,不信你看!”說完,就站起來,從口袋里掏出了一把錢:有一元的、五角的.、還有一張五元的,大概有十多元。
看到這些,我心里一驚:難道是孩子偷著拿了錢?于是,連忙問孩子:“亦昆,誰給你這么多錢?”亦昆說:“老師,是我自己拿的。我媽媽不嫌我。”我告訴孩子:“亦昆,你想幫助別人這是對的,但自己這樣拿錢就不對了。你還小,以后不能自己帶錢也不能自己拿錢了,好嗎?”小亦昆看著我,露出了迷惑的眼神,然后點了點頭。看來孩子是不知道“對與錯”的,這件事還是需要和家長溝通的。
中午放學時,我特意和他媽媽溝通了這件事,并指出了孩子自己拿錢的害處,他媽媽不好意思的說:“老師,這件事,是我們的不對,我們開了個小賣部,一忙就顧不過他來,怕他在里面搗亂,就塞給他一元錢、兩元錢讓他買東西吃,有時干脆讓他自己拿錢。”原來是這么回事情。
我告訴家長,時間長了,孩子自己拿錢,也就不覺得怎么樣了,這些家長是有最大責任的。家長對我們非常感激,我們決定家園互相配合,讓孩子改掉這個習慣。
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是并不是孩子自己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往往是家長或學校的教育不當而造成的,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一定要具有教育的細心和恒心,給孩子創造有益的環境和條件,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保證孩子能身心健康的成長。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9
今天上午,我讓孩子們畫“我自己”,到離園時,我才發現旭旭的臉上涂滿了顏色,我急急忙忙給她擦了一下,在校門口向她媽媽解釋了一下,讓她回家后再給孩子洗一洗。
第二天早上,旭旭的奶奶來找我,說旭旭的臉上被多多抓得滿臉是疤,我走過去一看,旭旭的臉簡直就是個大花臉。我趕緊叫過多多,讓他向旭旭道了歉。
中午睡覺的時候,我把他叫到跟前,慢慢的問起了事情的經過:原來多多見旭旭的臉上有沒洗凈的彩筆水,就用手給旭旭擦,可怎么擦也擦不掉,用力用力地就摳成了“大花臉”。
聽完多多的話,我心里感到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孩子有愛心,能主動的.去幫助小朋友;難過的是我錯怪了孩子,沒有問清原因就對孩子亂加批評,真是好心做成壞事。我親切的對多多說:“多多,你過來,伸出你的雙手。”然后,我面對全班小朋友:“多多這雙小手很愛幫助小朋友。可是他沒有掌握幫助別人的要領,所以他不小心傷到了旭旭。他做了錯事,老師要幫助他改正,他做了好事,就該得到表揚。”接著我又說:“老師相信多多小朋友一定會用這雙小手做很多好事。我們表揚他為別的小朋友做好事,也歡迎他改正缺點。”說完,孩子們的掌聲響徹了整個活動室。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0
不管是上廁所還是吃午飯或是午睡前后的穿脫衣服等活動,總是有那么幾個孩子動作特別的慢,老師總是要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她。
今天午睡起床后,我們就向往常一樣在催促著孩子們動作快、趕緊穿鞋子先去拉小便,小便拉好就馬上穿褲子。孩子們這么長時間下來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知道穿好褲子和鞋子后,請老師幫忙穿衣服。很多動作快的孩子已經拿著衣服排著隊,讓我們幫忙給穿衣服啦。就在我看著排在我面前的隊伍不見了的時候,佳佳走來了,我趕緊忙著幫她穿衣服,她卻不緊不慢小聲的對我說:“老師,我快了。”一時間我還沒有聽懂她說的話,后來我明白了她說的是今天她穿衣服的.動作快了,之后我就馬上就表揚了她,并鼓勵她以后都要這么快,做什么事情都要動作快點。她回答:“嗯,我媽媽跟我說了……”教育孩子需要家園的共同配合,光靠我們老師的單方面教育,我們的孩子是不會有很大的進步的,也需要我們的家長在家中以在幼兒園的同等要求教育我們的孩子,這樣雙管齊下才能的得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1
一、情景描述:
中班的孩子由于認識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較弱,還不能抵御外界物質的誘惑,又沒有完全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他們只能考慮自己的感受而不會自覺地、有意識地考慮別人的感受,覺得只要他們自己喜歡就好了,喜歡就可以擁有。
有一天,曉曉小朋友帶了一套可愛的芭芘娃娃家玩具到幼兒園來,小朋友可喜歡玩了,中午吃完飯,幾個女孩子就匯在一起玩游戲了,可開心了。
午睡前收玩具的時候,只見曉曉哭的很傷心,我問:“曉曉怎么啦?怎么哭了?”曉曉帶著哭腔說:“我的芭芘耳環沒有了!剛才還有的,我收玩具的時候就沒有了!”我幫她擦掉眼淚,說:“不哭,老師幫你一起找找!”等孩子們都進了教室,安靜下來以后我問:“有沒有小朋友看見曉曉今天帶來的玩具?是一對小耳環。”
大家紛紛說沒有,我掃視了教室里的每一個孩子的表情,有一個女孩子的表情很不自然,直覺告訴我,她應該知道小耳環在哪里。可是我沒有直接問她,接著說:“老師也覺得曉曉的玩具很好玩,可能剛才有小朋友不小心把曉曉的玩具放在哪里忘拿出來了,如果真的少了一個玩具,這套娃娃家就不好玩了,你們說是吧?”大家點頭說:“是的吖!少了就沒的'戴了,肯定不好看了!”我再一次強調:“如果你真的很喜歡這個玩具,剛才不小心放在口袋里或者是哪里,請你拿出來,或者請你輕輕的把它放回到曉曉的玩具袋里,曉曉明天還會拿來借給大家玩的。”說完,我請小朋友進午睡室睡覺。
當大家都進午睡室的時候,剛才表情僵硬的可可向我走過來,低著頭小聲的說:“老師,我剛才不小心把耳環放在口袋里了,我錯了!”我說:“嗯!可可現在還是很能干的,是你幫曉曉找到玩具了。但是請你下次玩玩具的時候要仔細點,你看曉曉找不到玩具很著急,很傷心,對不對?”可可看我沒有怪她,表情一下子就輕松了很多:“恩!可是我真的很喜歡玩這個玩具!”我把曉曉叫過來:“曉曉,你看,可可把你的耳環找到了!她們都很喜歡玩你的玩具,明天你還拿來借她們玩,好嗎?”曉曉高興的點點頭,還謝謝可可幫她找到了玩具。第二天,她們依然很開心的一起游戲——那個芭芘的娃娃家游戲。
二、分析:
可可為什么會把曉曉的東西拿走呢?
原因在于這個年齡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強,見到新奇的、喜歡的東西總是愛不釋手。加上孩子的思維總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夠清楚地區分“自己的”和“別人的”這兩種概念,一不小心就會把別人的東xxx起來據為己有。盡管他們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可是孩子們總希望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并且會想辦法獲取他們想要的。這和偷竊是有本質區別的。因為孩子年紀小、經驗少,辨別是非的能力差,是需要成人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直觀生動的方法來進行教育的。
三、反思策略:
方法一:通過講故事,讓幼兒明白拿不是自己的東西是不對的。
方法二:通過游戲和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體驗:自己喜歡的東西被別人拿走后的感受,體驗再也看不到、玩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感受。只有體驗了這樣的感受,才能漸漸學會為別人考慮,才能逐漸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
孩子因為看到別人的東西好玩,而自然的把別人的東西占為己有了,會因此犯錯誤,但孩子也懂得拿別人的東西不對,也不光彩,這種情況下,作為老師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顧及孩子的自尊心,慢慢地引導孩子走出誤區,養成養好的行為習慣。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2
繪畫對于孩子們來說是有很多益處的,它可以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提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發展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可是我們班有一位奇怪的小女生,她叫涵涵,為什么奇怪呢,因為她害怕畫畫。
涵涵平時特別乖,還喜歡幫老師干活,有點新玩具都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小朋友也都喜歡她。可是,每次我一說畫畫,小朋友們都非常開心,只有涵涵大哭起來,第一次的時候我以為她不高興或者別的原因,沒有深究,可后來幾次還是這樣,為此我與她的家長交流了一下,家長表示在家里沒有發生這種情況,不過她應該是不喜歡畫畫,在家里沒有畫過畫。
今天我們又要畫畫了,她又哭了,不過我已經想好措施,我先穩定了她的情緒,然后我讓孩子們一起鼓勵了她,畫畫的過程中幫助并鼓勵她,最后還拿了她的作品給大家看,培養她的'自信心。我感覺下一次的畫畫,夢涵應該不會害怕了。
好多孩子可能有不喜歡的事情或者害怕的事情,這時候我們就要多鼓勵,給她信心,讓每個孩子都能擁有自信,健康快樂的成長。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3
天氣漸漸變冷,小朋友的衣服也越穿越多,已經有小朋友里三件外三件地穿了起來。衣服穿多了,午睡時必然要多脫衣服,這樣問題出現了,就是需要教師幫忙把衣服脫下來,但有部分小朋友在還沒脫衣服之前就開始喊了:“老師,我不會脫。”有的甚至就坐在床沿上等老師來幫他脫衣服。小朋友連脫衣服、褲子和鞋子都需要老師幫助,更何況是穿衣服、褲子和鞋子呢!所以起床之后,教室里的三位保教人員必須動作很快地幫孩子們穿上衣物,讓他們自己穿吧又生怕他們著涼感冒,只能幫助他們把衣服穿上。聰明的孩子就是知道我們老師會幫他們穿衣服,所以他們的惰性越來越強,都不愿自己動手穿衣服。
但反過來說,為什么會出現“老師:我不會”的現象,不是所有班級里的孩子都不會穿衣服,而是有部分孩子不會穿,我們通過與家長的溝通,發現這些“我不會”孩子在家里都被太好地照顧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長的如此溺愛不讓孩子自己動手才會導致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的弱。要想改變這種“我不會”孩子的行為,必須要和家庭教育同步起來,讓家長在家中放開孩子的手讓孩子們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幼兒園里加強對孩子自理能力的練習,才會擺脫“我不會”的現象。
除了在自理能力方面出現“我不會”,在教學活動中也會出現“老師:我不會”的現象。比如這周一的撕紙特色活動《蘑菇》中,當我示范完了如何沿著黑色的線把蘑菇的形狀撕下來后,請小朋友自己動手撕蘑菇時就聽到很多小朋友在喊:“老師:我不會!”無奈我只好再次示范,當我示范結束,同樣的聲音又出現了:老師,我不會。好吧!只好走下去手把手地教,這一教原本那些在自己撕蘑菇地小朋友也開始喊“老師,我不會!”這下我必須阻止更多的“我不會”孩子的出現,于是我開始紅蘋果“誘惑”:“誰能夠自己撕出蘑菇的形狀來,誰就可以得到一個大蘋果。”沒想到“誘惑”還是有點作用的,有多一點的孩子開始選擇自己撕紙了,雖然他們根本沒有撕出蘑菇的形狀,但是我看到他們在自己動手撕紙了,我同樣給予鼓勵和表揚,最后把紅蘋果給了這些自己動手的孩子。這是在美工活動中出現的“我不會”。
在數學練習的時候同樣也會出現“我不會”的現象,這些“我不會”孩子有一些是真不會,而有一些是假不會,因為他們在老師講解的時候沒有好好地聽,不知道如何去完成,只要老師重新給他們講一下完成的方法,他們很快就能把練習完成。對于這些孩子在老師講解的時候要特別關注一下,讓他們注意聽老師的講解,不要開小差。而那些真不會的孩子需要我們老師特殊的關注和指導,可以選擇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對這些孩子再次指導和幫助,讓他們能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練習,在此基礎上慢慢地改善“我不會”的現象。
小班孩子年齡小,各方面表現都可能比中大班孩子弱,但是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絕對不能因為這個原因而對小班孩子特殊照顧,因為“我不會”而使他們有依賴心理,要該放手時就放手,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從“我不會”到“我會”轉變!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4
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做一個負責人的人。平時活動中我們常常看到孩子開餐了搬著自己的小椅子找位置坐下吃飯,吃完飯了,很多孩子沒有收拾餐盤的`習慣,也沒有收拾椅子的習慣,然后徑直往教室里走去,發現沒有椅子了,于是隨便找個位置坐了下來。這時,矛盾就發生了。
“老師,xxx坐了我的位置!”椅子到哪去了?為什么會不見了呢?很多孩子在家習慣了做完事情東西隨便擺放,要用的時候爸媽自然會拿到你的面前來。這樣孩子沒有責任,不懂得管理自己的物品,以至于平時要用的毛巾,要穿的衣物都會不認識。再比如:在家喝水肯定是大人送到手中,喝完了一放,在幼兒園也如此。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從小事開始,從細節開始,學習自己認識自己的物品,管理自己的物品,安排自己的物品,而不是把這一切都交給了大人!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15
作為老師我就是害怕孩子之間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兩個小朋友同事想玩同一種玩具,有時真不知該怎么辦,而且有的孩子不會聽你說什么,他就是要這個。
今天,在玩桌面玩具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剛開始我會給孩子們分發玩具,發現有的孩子對我發的玩具不是很喜歡,于是,我就讓他們自己選擇玩具。玩玩具的時候我會提前把玩具分的數量相同,這樣孩子就不會說他的多我的少這類的'話。就在孩子們玩得高興時我發現付子軒跟童子豪同時選中了一樣的玩具,而且誰也不讓誰,我就走過去問他們,怎么了,兩個孩子同時說:老師,我想玩這個,不管你怎么說,怎么勸他們都不撒手。我實在是沒辦法了就說:你們兩個一起玩好嗎,兩個小朋友共同合作插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東西好嗎?他們兩個互相笑了笑,點了點頭。我也高興地笑了。
小班的孩子除了讓他們互相學習,更重要的還是團結友愛,愿意與同伴合作,愿意與大家分享,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重視這一點,讓我們的孩子更懂得互相團結,互相分享。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相關文章:
教育隨筆:老師是我05-04
我是小老師教育隨筆09-23
教育隨筆:老師讓我幫你05-04
教育隨筆:老師我不會05-04
教育隨筆:老師又表揚我了04-11
老師我想的教育隨筆09-19
教育隨筆:老師我想......04-11
教育隨筆:我是小老師04-11
教育隨筆:老師我錯了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