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由來的作文4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怎么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由來的作文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由來的作文 篇1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的統文化節日,如:中秋節、重陽節、春節……今天我就來說說春節由來吧!
每一年的陰歷一月一日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春節。在春節里人們有放鞭炮、貼窗花、貼門神、貼紅對聯的習俗。這是為什么呢?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夕”的怪獸,它經常坑害百姓。有一年春節夕又來坑害百姓了!一位老人請出了灶爐神,讓他去請一位神仙來除掉“夕”這只怪獸。灶爐神到了天庭之后,向玉皇大帝上報了“夕”在人間的所作所為,玉皇大帝大怒派“年”去除掉“夕”。“年”到了人間找到了“夕”,經過一番惡斗,年終于戰勝了“夕”。“年”高興的對村里的`人說:“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以后你們每年的一月一日只要放鞭炮、貼窗花貼門神、貼紅色的對聯……就可以驅趕像夕這種怪獸了。”村里的人們高興的異口同聲說:“太好了”!
啊!我們的傳統文化節日是多么的豐富多彩呀!
春節由來的作文 篇2
過年了,我們小孩給長輩拜年時,長輩們都會給我們壓歲錢,但是你們知道為什么要給壓歲錢?這個風俗為何來?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的晚上出來摸熟睡小孩的頭,小孩醒了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便受驚過度。為了避免被小妖驚擾,于是家家戶戶都在這天亮燈不眠,。有一對夫妻老來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年三十晚上,他們拿了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壓在孩子的枕頭邊。孩子睡著了,夫妻倆不敢合眼,怕祟來嚇孩子。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進來了,它剛要伸手摸小孩,就被那八道金光閃閃的亮光嚇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大家。此后,大家皆按此法做,祟再也沒來過。因祟與歲音同,慢慢的大家就把它叫做壓歲錢了。
原來壓歲錢是這樣來的'呀!因此,長輩給我們壓歲錢,我們可不能亂花哦!
春節由來的作文 篇3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拜年的“包裝”日漸更新換代,但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拜年的習俗和在這傳統與習俗中蘊含的對親友的祝福、對新年的期望,并未隨著公元紀年數字的增加而減少、淡化。
在道賀中豐富春節習俗
“拜年”是通俗的講法,此外尚有“見節”、“賀正”、“賀歲”等雅稱。“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人們外出相遇時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若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仆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拜年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愿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后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宋歲朝圖:這幅宋人繪的歲朝圖,重在顯示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動。主人送往迎來,家中設酒待客,兒童在園內燃放鞭炮煙花,大門上貼著門神,構成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在禮規中實現人文教化
儀式所強調的是對同一血親的認同,而拜年正是從此開始。給家人拜年,對于重構家族或家庭成員內部的人際關系十分重要;給親朋好友、同事領導等拜年,顯然是在重新梳理親朋好友間的人際關系,增強親密程度;還有些地區在正月初八之后要耍社火,人們都會扭著秧歌,踩著鼓點,到附近的村寨拜年,而這些活動的真正意圖,就是重建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關系。
民國春節拜年祭祖。正月初一清早,穿戴一新的晚輩要給家中的長輩(如父母、祖父母等)叩首拜年,以盡孝禮;長輩則端坐受禮,對未成年的晚輩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舊時,拜年是老北京人過春節很重要的一項活動。除自家慶賀外,親戚、朋友、同事、鄰里等從這一天起要互相拜年。
過去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四類:一是走親戚。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到了年禧,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民俗專家沈萍認為,年的文化屬性,除了辭舊迎新外,就是通過各種儀式重構人際關系。晚輩給長輩拜年還包含著“感恩”意識的培養。長輩對晚輩的愛通常是自然而然地傳遞,而晚輩缺乏回報長輩的人性自覺。拜年不但是提升親情密切度的民間禮規,也是民間社會精神操練、人文教化、道德修養的自治活動。
在現代社會實現文化歸屬
辭舊迎新始終是過年也是拜年的主題、核心。拜年說的話、送的禮,甚至吃的東西,無不體現出對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此時人們心中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往的人際關系中產生的摩擦、不悅等,多會采取一種寬容、化解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拜年的現實意義集中地體現在調適人際關系方面。可以說,中國人憑借著新年中的各種拜年儀式,建立了友誼,增強了互信,完成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祈慶富認為,中國文化推崇含蓄,有些平日不便表達或不好意思表達的情感,均可借拜年之機抒發一下。人們抱一抱拳、拱一拱手、道一句“給您拜年”,一切都很簡單,事實上卻是一種儀式。在這種簡單的儀式中,平日里的誤會、不滿化作祝福、贊美,舒緩過往的矛盾,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年時人們更看重的是“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蕭放認為,人是群居的社會動物,尋求文化的歸屬與心靈的安頓。奉祀家族祖先,親人聚會歡樂,人們的精神在親情的浸潤交融之中得以升華。今天是網絡化時代
春節由來的作文 篇4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后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歷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歷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歷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歷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同時采用“太初歷”,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俗稱“新年”。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規定采用陽歷紀年,并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稱呼。其實,春節這個名稱古已有之,是專指立春而言的。自從民間把農歷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后,就不再把立春叫春節了。
【春節由來的作文】相關文章:
春節由來的作文02-07
春節的由來的作文12-17
春節的由來06-14
春節由來作文03-09
春節的由來作文02-06
春節簡介春節的由來03-25
春節的歷史由來03-08
關于春節的由來04-18
春節的由來簡介03-08
春節由來簡介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