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国产精品一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国产毛片久久国产-一级视频在线-一级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歷史典故

時間:2024-06-04 02:17:00 歷史 我要投稿

關于歷史典故集錦14篇

關于歷史典故1

  1.文君當壚:

關于歷史典故集錦14篇

  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富家卓王孫有個女兒叫文君,剛守寡不久,非常愛慕司馬相如,相如就同文君私奔來到臨邛,把自己的車馬全部賣掉,買下一家酒店,做賣酒生意。并且讓文君親自主持壚前的酌酒應對顧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犢鼻褲,與雇工們一起操作忙活,在鬧市中洗滌酒器。

  這個故事后來成為夫妻愛情堅貞不渝的一段佳話,臨邛也成為釀酒之鄉。

  2.王羲之蘭亭流觴:

  王羲之素有“書圣”之稱,他最為后人所稱道的《蘭亭集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相聚會稽山陰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王羲之揮毫書寫詩序,既著名的《蘭亭集序》,王羲之適逢酒酣,趁興揮筆,瀟灑自如,寫下這絕代書法佳作。

  3.清圣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只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圣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圣濁賢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于辨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只能通到膈部。

關于歷史典故2

  柴紹(588年-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洪洞縣(今山西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柴村)人,唐朝初期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平陽昭公主為妻,唐朝建國以后封為霍國公,食邑封一千二百戶。 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衛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后加鎮軍大將軍。

  負心漢之說

  紀錄平陽公主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于后晉,一作于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 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差十歲,李世民和李玄霸同年,和李元吉差不到兩歲,這樣推斷,平陽公主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建成的`妹妹 ,李世民的姐姐。

  平陽公主在李淵太原起兵前就嫁給了柴紹。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淵起兵前讓家人親戚逃回太原,其中包括兒子建成、元吉,女婿柴紹等人。這時柴紹和平陽公主在京城洛陽,柴紹接到李淵的信后,對 平陽公主說:“你老爸要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說怎么辦?”平陽公主立刻說:“你盡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于是柴紹就丟下老婆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回到李家在武功縣的別宅,遂散家資 ,招引山中亡命之徒,得到數百人,起兵響應李淵。又派家僮馬三寶說服附近的“盜賊”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投誠,攻克長安附近不少縣城。她嚴明法令,禁止士兵搶劫,附近的人都來投奔,最后集結兵力七萬人之多,威振關中。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于是派柴紹帶了幾百騎兵去迎接平陽公主。接下來,平陽 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與平陽公主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唐軍能南渡黃河進入關中,不作一戰就包圍長安,然后很快攻克之,平陽公主的功勞是至關重要的。關中平定之后,這才被封為"平陽公主",因為獨有軍功,每次賞賜,都與其他公主有所不同。

  長安之戰后,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于史籍,直到她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去逝。史書上記載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有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禮官提意見說女人下葬用鼓吹與古禮制不合,李淵則說:“鼓吹就是軍樂 ,從前公主親臨戰陣,擂鼓鳴金,參謀軍務,古時候有這樣的女子嗎?以軍禮來葬公主,有什么不可以的?”于是特地破例以軍禮下葬平陽公主,并且詔命按照謚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謚平陽公主為“昭”。

關于歷史典故3

  依舊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依舊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字子騫。他的生母早亡,父親續弦。繼母生了兩個兒子,經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給閔損穿蘆花做的衣服,而給弟弟們用的是棉花。

  這一天,隨父親出門,牽車的時候因為太冷而打顫,繩子掉在地上。父親很生氣,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飛出來的.卻是蘆花。父親回家要休妻,閔損跪在地上求父親放過繼母。

  說:“如果母親留下,那么只有我一個人受凍,如果您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受凍”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母親。

  而他的繼母聽說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閔損如親兒子一樣。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關于歷史典故4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

  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后,準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準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征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并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斗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占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后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于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于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

  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尸】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么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后漢書·馬援傳》。后以"馬革裹尸"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尸報君父,是為嘆耳!”

  【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關于歷史典故5

  王積薪仙師授藝

  王積薪是我國唐朝時期的大國手,是著名的“棋待詔”,具傳說他的棋藝完全是從神仙那里學習、得到的。

  王積薪初時下棋并不出色,但他非常喜歡下棋,興趣極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白天泡在棋里,晚上睡覺夢見的都是圍棋,各種變化在夢里直打轉。

  有一天夜里,王積薪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一條清龍盤旋于屋頂,龍嘴一張吐出了九部棋經,王積薪把九部棋經從前到后看了一邊,九部棋經的內容就記下來了。后來龍走書沒,王積薪一著急就醒過來了。原來是一個夢。不過棋經中的內容歷歷在目,王積薪就按照夢中的記憶把棋經中的內容記錄成書。從此王積薪每天鉆研棋經,學習研究,研究學習,沒有白天沒有黑夜(一個成功的'人,一定是付出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功夫,付出了極大的怒力),王積薪的棋進步飛快,水平迅速提高,不久成為唐朝的國手,被聘為“棋待詔”,聽候黃帝招遣下棋和整理棋書。

  “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一行入蜀避免。蜀道的艱難有“難于上青天”之說,到處高山峻嶺,懸崖絕壁,然在青山綠水之中,白云纏繞山間,好一處人間仙境。一天王積薪獨自外出,信步而行。不知走了多遠,見到深山中有一戶人家。因天色已晚,無法回歸,只得前往借宿。王積薪拍門而進,一看這家只有婆媳倆人,本來指望借宿一晚,這會倒不好意思說了。那婆婆見王積薪欲言又止的樣子,已是看穿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你是來借宿的吧?我給你備好火盆和茶水,你就在屋檐下休息吧。”

  夜深人靜,山風呼嘯,王積薪獨自做臥在屋檐下,心中想著國家局勢的動蕩,忍不住哀聲嘆氣,可自己對此又無能為力,只能下好自己的圍棋便是。想到這里,王積薪靜下心來,思考著自己平時尚未弄明白的一些棋局變化。突然住在西屋的婆婆說“夜深人靜,難以入睡,我們下一盤棋如何?”東屋的媳婦說“那好呵!深山夜寒,正好遣興。”王積薪一聽很是驚奇,沒想到在這深山之中,還有會下圍棋的人。再一看兩個屋子都黑著燈,而且兩人還不在一起,各在一屋,這棋怎么下呢?

  正在納悶,東屋的媳婦說“我走東五南9路”。西屋婆婆說“我應東五南12路”。王積薪知道她們是在下盲棋。他趕緊拿出紙筆將婆媳說過的棋譜記錄下來。王積薪發現婆媳倆人的招法,都是一些從來沒有見過的奇招,下到第36著,婆婆說“這盤棋你已經輸9路,不用再下了吧?”。媳婦過了一會回答說“是的,咱們不下了。”第二天清晨,婆媳倆人起來后,王積薪因為昨晚聽了她們下棋,知道她們水平很高,就恭恭敬敬地向她們請教。那婆婆見王積薪誠心誠意,就教了他十來種變化。王積薪還想多學點,老婆婆說“你只要會了這一些,就能成為天下無敵的高手了。說完后,房子和婆媳兩人都不見了。王積薪這才知道遇到了神仙。后來,王積薪經常拿出婆媳二人下過的三拾六招棋進行揣摩,研究,始終不能弄明白其中的奧妙。

  由于這局棋是王積薪在入蜀的路上得到的,所以王積薪就給它起了“鄧艾開蜀勢”的名字。

關于歷史典故6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關于歷史典故7

  歷史沿革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后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

  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后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并無區別。

  千百年來水餃并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20xx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規定,在公共服務領域中,餛飩的標準英文名為Wonton或Huntun。

  特色

  餛飩以餛飩和水餃來比較的話,餛飩皮為邊長約6厘米的正方形,或頂邊長約5厘米,底邊長約7厘米的等腰梯形;水餃皮為直徑約7厘米的圓形。

  餛飩皮較薄,煮熟后有透明感。亦因此薄厚之別,等量的餛飩與水餃入沸水中煮,煮熟餛飩費時較短;煮水餃過程中另需加入3次涼水,經歷所謂‘三沉三浮’,方可保證煮熟。

  餛飩重湯料,而水餃重蘸料。

  關于餛飩的歷史典故

  漢朝匈奴之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道教之說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吃餛飩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松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西施之說

  相傳春秋戰國,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踐,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后,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升平。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悅,擱箸不食。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里,她趁機跑進御廚房,和面又搟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后,終于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里一氽,點心便一只只泛上水面。她盛進碗里,加進鮮湯,撒上蔥、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而且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關于歷史典故8

  有一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到營地附近散步,看到許多小戰士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打鬧,玩得不亦樂乎。他就主動參加了他們的活動,和年輕的戰士們一起談天說地,非常高興。

  忽然,從頭頂上傳來幾聲鳥叫,劉伯承順著聲音一看,原來不知什么時候,大樹上站著一群烏鴉。他不由心中一動,立刻對周圍的戰士們說:“你們哪個的槍法最準,快打只烏鴉下來,讓大家飽餐一頓吧!”

  戰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開槍打烏鴉。他們有的是怕槍法不準,當面丟臉;有的是不愿在總參謀長面前賣弄武藝。

  這時,其中一個年輕、調皮的警衛員,跟劉伯承開玩笑說:“總參謀長,你文武雙全,是全軍出了名的神槍手,今天就請您給我們來個‘神槍打烏鴉’吧!”

  “好藹—”

  “歡迎——”戰士們不約而同地拍起巴掌來。還不停地歡呼著:“參謀長,來一個!”

  劉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說:

  “你們還給我來個‘’?好吧,就讓我來試試看。”

  說著,他不慌不忙地從腰里拔出,看也不看,也不用瞄準,手一舉,“啪”的一聲,一只烏鴉“撲棱棱”地落下來,黑光閃閃的翅膀還在不停地抖動。樹上的烏鴉“轟”的一聲,全都嚇得飛走了。

  “好槍法!”

  “好!真是神槍手!”

  戰士們異口同聲地歡呼稱贊。那位警衛員卻依然半信半疑地說:“樹上那么多烏鴉,不是撞到一只的吧?”其他戰士聽了,都默不做聲地看著劉伯承,怕他生氣。

  但劉伯承聽了毫不動怒,只是笑了笑說:“也許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煩你去給我找個雞蛋來。”

  那個警衛員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來了一個雞蛋。劉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氣把雞蛋朝天上拋去。

  雞蛋飛向天空,越飛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黃豆。此時,劉伯承把槍一舉,“砰”的一聲,雞蛋隨著槍聲四分五裂,蛋殼、蛋黃、蛋白紛紛灑落下來。

  戰士們都連聲叫好,那個調皮的警衛員連忙伸出大拇指,夸贊劉伯承是神槍手。

  戰士們紛紛要拜劉伯承為師,請他教練槍法。劉伯承謙虛地說:“什么神槍手,業精于勤嘛!不說什么老師、學生的,我們互相學習好了。槍法準,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啊!”

  從此,劉伯承就擠時間給戰士們講習槍法,沒過多久,紅軍隊伍中讓他訓練出一大批神槍手。

  紅軍這種官兵平等,其樂融融的軍隊氣氛,不僅得到紅軍戰士們的一致好評,使許多人都愿意來當紅軍,連敵人也十分羨慕這種關系呢。

  長征后期,包座戰役取得勝利時,曾經抓了幾百個俘虜。紅軍對待俘虜從來都是很寬松的,講過道理后,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發放路費讓回家。

  當時,幾百個俘虜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紅軍領導們就把他們編成了兩個連,準備依照他們各自家鄉的.遠近,發放路費。

  趁著等候的時間,幾位紅軍領導,到俘虜的隊伍里去談話,了解情況。俘虜們可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士兵說,他們原來的十九路軍戰敗時,死傷很嚴重,許多營、連級的干部都戰死了,只有一個被俘虜的。

  團長和副團長見大勢已去,都跳河自盡了。

  紅軍領導接著問:“為什么跳河?”

  士兵說宣傳的紅軍很可怕,動不動就要殺人,俘虜更是不要想著活下來,還要受折磨。

  “那現在怎么樣?受了什么折磨?”

  “沒有啊!給飯吃,還給錢回家。”士兵低下頭:“我勸團長別跳的……”又一個士兵站出來:“不相信我們十九路軍,在那里,每天都有人監視著我們。”

  “是啊,紅軍這里挺好的,長官沒有架子。”

  這時,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吃飽了飯,擠在一起聊天打鬧。見紅軍領導來了,都圍了上來。搶著說:

  “我要當紅軍!我不回家了!”

  “我給你當勤務兵,我以前就是勤務兵。”

  “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們長官,那么兇。”

  ……

  “好,都留下。”紅軍領導微笑著回答。

  這時一個領導拉住一個孩子的手,問他:“紅軍好不好?”

  “好。”

  “為什么好?哪里好呢?”

  “紅軍不打人。”

  “還有什么好?”

  “官兵平等。”

  “還有?”

  “官兵都是吃一樣飯,穿一樣衣服,我們長官要吃小灶的。”孩子想了想,很肯定地說。其他孩子都跟著點頭。

  “還有嗎?”

  “還有教我們讀書。”

  “還有?”

  “好玩兒。”孩子歪著頭,頑皮地笑了笑。

  領導也笑了笑,這還是一群真正的孩子呀。

  最終,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來當紅軍了,畢竟這里官兵平等,親如一家,也不用受“長官”的氣了。

  為人親切,替戰士們考慮,平易近人,這是紅軍將領們普遍具有的品質。朱德、、陳毅、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比比皆是,他們都是這種品質的突出代表。

  長征中,正是這種同甘共苦,親如一家的官兵關系,才讓紅軍戰士互相幫助,最終戰勝了困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關于歷史典故9

  一、“六尺巷”

  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墻,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毛主席在建國后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曾經講到這個故事,說起這四句詩,用來表達兩國之間的事宜應該謙讓、平等。只是后來我們看到的不是這個樣子了。

  二、 “絕纓盡歡”

  楚莊王賜群臣酒,日暮酒酣,燈燭滅,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絕其冠纓,告王曰:“今者燭滅,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纓持之矣,趣火來上,視絕纓者。”王曰:“賜人酒,使醉失禮,奈何欲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與寡人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百有余人,皆絕去其冠纓而上火,卒盡歡而罷。居二年,晉與楚戰,有一臣常在前,五合五獲甲首,卻敵,卒得勝之。莊王怪而問曰:“寡人德薄,又未嘗異子,子何故出死不疑如是?”對曰:“臣當死,往者醉失禮,王隱忍不暴而誅也。臣終不敢以蔭蔽之德而不顯報王也。常愿肝腦涂地,用頸血湔敵久矣。臣乃夜絕纓者也。”(《韓詩外傳》亦載)

  楚莊王寬容臣下酒后失禮,并巧妙地為失禮者遮丑,暗地施德于臣,因而取得了失禮者的忠心,換來了以死相報的忠臣。故劉向在這則故事后議論道:“賢王必憐人之困也,必哀人之窮也。如此則名號業矣,國土得矣。”

  楚莊王明明可以知道誰是那個非禮的大臣,但卻故意想法放過了他,裝作不知道這事。結果得到那人出生入死的`報答。這就是明知故昧所見的奇效。它既是一種處世策略,又是一種領導藝術。

  對一般人來說,生活在紛繁復雜、人際關系險惡的社會之中,明哲保身不過是一種避免禍害的態度,明知故昧也不失為一種少惹是非的策略。

  三、“宰相肚里能撐船”

  呂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五年,拜左補闕,知制誥。未幾,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宋史·呂蒙正傳》)

  這則說明:別說是一般百姓,就是那三度為宰相,以敢說敢言著稱的呂蒙正,當初入朝參政時,曾有人不滿而發出譏諷,呂蒙正也明知故昧,裝作沒聽見。有人想為他追查那譏諷的人,呂蒙正卻阻止說:“不必了,如果知道了他是誰,必然會終生記在心頭,對雙方都不好,所以,還是不知道的好。” 這就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大人有大量。作為領導藝術,明知故昧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于非原則問題,能夠放過去的就放過去。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人官》)也就是這個意思。

  四、“丙吉碎玉”

  西漢時期,丙吉在做相國的時候,他有一個馬夫很好喝酒,又一次在送丙吉上朝的時候,馬夫忍不住嘔吐,把污穢吐在了丙吉的車駕上。他的管家很生氣,就跟丙吉說了,想要把馬夫給辭掉。丙吉說:他只不過是吐了丞相的車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你把他趕走,那要他以后到哪里去謀生呢?你就認了吧。這個馬夫就因此留了下來。

  宋朝有個著名的開國元勛叫曹彬,他曾被封為王。在戰爭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件價值連城的美玉,每天都要玩賞很長時間。又一次,他大宴賓客的時候,想要向客人炫耀一下這塊美玉。于是就讓屬下去拿這塊玉,所有的客人也都伸長了脖子,想要一睹這塊美玉的風采。當這名屬下正拿著這塊玉走進殿堂的時候,不小心搬到了門檻,摔倒了,把玉也打得粉碎。眾人都大驚失色,那名屬下非常惶恐,都害怕曹彬發怒。沒想到曹彬只是笑笑說:它注定這個時候毀掉,誰也攔不住。你也不必害怕。就讓那名屬下出去了。

關于歷史典故10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后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并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后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 ”后,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里,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3.輪臺悔詔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么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說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里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里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木人,手持棍杖圍著他喊打。驚醒后,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說,如今流行巫蠱之術,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發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里。然后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征調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衛皇后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后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后,武帝終于查明:是江充蓄謀制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后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筑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后,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松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道,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幾代人坐了一百多年的天下,在他這一代毀于一旦。于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具,在一片地里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征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展生產,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群臣說:“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后,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民族事務)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說,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贊田秋說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全部趕出宮去。接著,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臺(今新疆輪臺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準,還就此下昭說: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稅,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臺,輪臺在姑蘇以西一千多里,從前發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臺筑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戶,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耕,讓養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松,即可。”(請查閱原文)

  這道詔書,史稱“輪臺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后,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漢朝渡過了危險關頭,經濟開始再度繁榮。

關于歷史典故11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并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后來書記事發,巨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嘆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里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后來被劾疏于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說完上面那段話后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著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干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這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歷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后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并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干,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么一說,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后的墓志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么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志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志流傳下來,可謂是墓志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志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后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志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柜子里,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么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說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說:“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志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志寫的太多了。為什么呢,因為幫人寫墓志,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只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志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志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志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說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說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說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里說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說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里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恒溫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說出去可是要殺頭的,于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么呢?說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于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里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里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說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里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于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著寫幾首詩,還讓府里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么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么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衛大老粗一個什么也不懂,也跟著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里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致,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嘆,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里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愿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于歷史典故12

  蛇鼠一窩

  蛇吃鼠半年,是說熱天,蛇到老鼠窩吃老鼠,鼠吃蛇半年,是說冷天,蛇冬眠了,老鼠到蛇窩吃蛇,老鼠和蛇是經常共用一個窩的,因為老鼠打洞,地下窩很龐大很復雜的。所以可以這樣。

  人們在鼠洞捕鼠時往往趕出來的是蛇,原來蛇也在鼠洞內捕鼠。人們卻認為老鼠與蛇住在一起-----“蛇鼠一窩”

  形容蛇和鼠住在同一個窩里,比喻現在的'人與人之間同流合污,狼狽為奸。這個詞跟狼狽為奸、狐朋狗友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壞蛋都是一家的,一個性子。

關于歷史典故13

  醉劉伶

  像楊貴妃一樣,西晉劉伶在酒后也經常失態,但與楊貴妃不同的是,劉伶的酒后失態不是酒后亂性,似乎是刻意而為,以示其雅致高格,與眾不同。劉伶每次大醉后,喜歡在大道上裸奔,還自稱以天為衣被,以地為床第。他是當時的名士,名氣太大了,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時人不但不斥責他這種有違傳統的做法,反而稱贊他這種行為是名士風流,是“率真”,“瀟灑”,“有個性”的表現。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酒量好,詩文更好。他經常“借杯中之醇醪,澆胸中之塊壘”,可謂意氣風發。他的《酒德頌》曾說“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太行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渾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當時的名酒。曹操有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酒在當時已是是最好的美酒。這“杜康美酒醉劉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個神話傳說,兩人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這個故事里,劉伶慕名來到杜康的酒館,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釀美酒,一醉就是三年。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陽杜康與伊川杜康兀自為誰是正宗杜康打個不亦樂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國務院周恩來那里,這里且按下不表。

關于歷史典故14

  岳飛率軍返回鄂州后,席不暇暖,就收到前沿各地的警報。他得悉軍情緊急,“目疾雖昏痛愈甚,深惟國事之重,義當忘身”,遂于十一月十五日星夜率軍,急渡大江,“前去措置賊馬”。

  在虢州,寇成得到援兵后,擊敗敵人。但是,他違背岳飛的政策,將俘獲的五百名敵軍官兵全部殺掉,因而受到岳飛的責備和彈劾。

  在偽齊西京留守司統制郭德、魏汝弼、施富、任安中等人指揮下,進犯鄧州的敵軍有好幾萬人。張憲率一萬兵迎戰。雙方在內鄉縣相持兩天。張憲召郝晸、楊再興等將商議說:

  “賊勢甚銳,必欺敵。我以輕兵迎戰,佯敗退走。賊見,必來追我,我即伏兵取勝。”

  大家都贊同此計。第三天會戰,岳家軍的餌兵退卻后,偽齊軍果然乘勢追趕,遭到正兵和奇兵的.前后夾攻。郭德、施富等一千人當了俘虜,岳家軍奪得戰馬五百余匹。魏汝弼等收殘兵逃回西京河南府。

  牛皋率將官王剛等人,以步兵八千,在唐州方城縣東北的昭福痛擊敵軍,一直追至和尚寨,斬偽齊將馬汝 翼,降敵軍一千人,得馬三百多匹

  十一月十日,即岳飛渡江前五天,王貴率軍在離何家寨四十宋里的大標木,與依山布陣的五大王劉復主力軍激戰。劉復“務聚斂”,“乏遠圖”,“無他才能”,不懂用兵打仗,卻憑借與劉豫的親屬關系,充當一軍的主將。他的兵力幾乎是王貴的十倍,卻不堪一擊,被殺得尸橫遍野,劉復本人匹馬只身而遁。

  岳飛率援軍到達前沿時,王貴的追兵已楔入偽齊控制的蔡州地界。岳飛考慮到再次大舉深入的準備還不充分,決定先進軍蔡州,如能攻占州城,則相機奪取,布置完防務,再行班師。

  岳飛領兵二萬前往,其中戰士一萬四千人,輜重兵、火頭軍等非戰斗人員六千人,共準備了十日口糧。王貴、牛皋、董先、傅選、李建等將,都參加這次北伐。隊伍從夜間二更部署,三更出發,進逼蔡州城。顯然,這是一座守備堅固的要塞,一時不可能強攻急下。由于所帶糧食無法維持曠日持久的戰斗,岳飛當機立斷,下令撤軍。

  岳家軍的第三次北伐,按其規模和聲勢,都比前兩次小。淮西戰場有劉光世、張俊和楊沂中三部共同作戰,而從商州到信陽軍,地面更加遼闊,卻只有岳家軍單獨作戰。岳家軍少數前沿部隊承受金和偽齊大軍的突然襲擊后,很快由防守轉入反攻,顯示了這支雄師的威力。事后王貴和牛皋因“掩殺逆賊五大王劉復、李成等,累立奇功”,分別晉升為正任的棣州防御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和建州觀察使。宋廷嘉獎岳飛的制詔中,也說這次北伐 “加兵宛、葉之間,奪險松柏之塞”,“至于牛蹄之役,尤嘉虎斗之強,積獲齊山,俘累載道”,此類文學性的描述,仍反映了實際情形。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3-23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

經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友善的歷史典故09-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a视频 | 一级特色大黄美女播放网站 | 亚洲精品永久www嫩草 | 草草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 黄色在线看网站 | 19xxxxxxxxx日本69 18在线网站 | 视频二区肥岳精品推荐 | 欧美成a高清在线观看www | 五月天婷婷网站 | 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 三级全黄裸体 |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 日韩插插插 | 羞羞午夜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 日本x片| 九九免费精品视频在这里 | 久久亚洲视频 | 欧美片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片 | 久久精品国产无限资源 | 免费看aⅴ | 欧洲另类一二三四区 |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天天拍天天爱天天躁 | 欧美精 | 亚洲免费网址 | 怡红院欧美 | 天天摸天天射 | 欧美精品一卡二卡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日日夜夜操天天干 | 97人人做人人添人人爱 | 午夜影院免费在线观看 | 右手影院亚洲欧美 | 欧美日韩网站 | 午夜影院官网 |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 成人青青草 | 免费看黄色一级毛片 | 免费又黄又硬又爽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