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典故12篇
歷史的典故 篇1
古代對德高者的稱呼。最早見于《荀子·成相》:“大人哉舜,南面而立萬物備!庇帧督獗巍罚骸懊鲄⑷赵,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逼湟鉃椋 言行如日月光明,氣度博大如宇宙,有這種德行者就叫大人。
“大人”一詞作為官場用語,始于戰國末期。據《左傳·昭公十年》載:“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杜預注:“大人,在位者!笨追f達疏:“周室其將亂乎?……國內多有此言,而后流傳及其在位之大人。大人,謂公卿大夫也!卑傩辗Q官員為“大人”,始于清代雍正初年。從清雍正初年起稱官員為大人,直至清末,這期間大人的范圍越來越廣。在雍正初年,只有總督、巡撫才可以稱大人。到了乾隆末年,則欽差大臣也可以稱大人了。從嘉慶、道光以來,京官四品以上,外官司、道以上,都可稱大人;翰林開坊,六品也可稱大人;編修、檢討(官名)得到了差事,七品也可稱大人。到了光緒末年,則沒有得到差事的編修、檢討及庶吉士,還有郎中、員外郎、主事、內閣中書都可稱大人;外官加三品銜或道銜的',都稱大人。久而之久,則知府、直隸州同知也可稱大人了。
到了現代,“大人”演化為長輩敬辭(多用于書信)或指成人(區別于小孩兒)。
歷史的典故 篇2
相傳,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節日之夜,有個財主在家大擺酒席。大家劃拳喝酒,喧聲如潮。
突然,鬧得最歡的一個老頭大汗淋漓,翻著白眼,捂住脖子,拼命地咽著唾沫。原來是他剛才急著說話,嘴里一塊牛肉沒嚼爛就吞了下去,結果喉嚨被堵住了。這時,在場的人紛紛圍了過來,有的說快灌一杯冷水,有的說要再咽一塊肉,有人使勁扳開老頭的嘴巴,拿起筷子就要往里夾取,有人則使勁捏著他的脖子往下刮。眾人七嘴八舌,動手動腳,把老頭折騰得痛苦異常。最后,老頭氣得按捺不住,大吼一聲“滾開”,隨著喊聲,那塊牛肉也跟著噴了出來。
眾人大笑,正要回座位繼續吃喝,財主卻高聲說道:“各位請回吧。那位老者的遭遇是我們的前車之鑒。老夫認為:要想不再發生這樣的災禍,酒肉不可吃,三餐不可有。本府以后再也不許人吃飯了!闭f完,就下令把廚房所有的壇壇罐罐全部打碎,柴米油鹽一律放火燒掉。
因噎廢食的解釋
[釋義] 噎:食物堵塞在咽喉;廢:停止;食:吃。因吃東西卡過喉嚨;從此就停止吃東西。比喻偶然受了一次挫折;就停止不干。
[語出] 漢·劉向《說苑》:“一噎之故;絕谷不食!
[正音] 噎;不能讀作“yī”。
[辨形] 噎;不能寫作“咽”。
[反義] 百折不撓
用因噎廢食造句
1) 不能因為改革中的一些問題就因噎廢食,走閉關自守的老路。
2) 凡事有利有弊,我們只須多加防范弊害的發生,不必因噎廢食。
3) 義彬怕數學考試,就一整天不上學,這豈不是因噎廢食嗎?
4) 我們要勇往直前,決不能因噎廢食。
5) 原來你是害怕有人會取笑,就因噎廢食,不再練唱了。
6) 因為擔心孩子會摔跤就不讓他出門,不是太因噎廢食嗎?
7) 我們不可能因為網際網路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就因噎廢食,不準大家使用。
8) 但為了躲避傷病而因噎廢食的做法只能是適得其反。
9) 當然也不一定要因噎廢食,土地資源估值的情況下,可能局部區域建設垃圾焚燒是合適的。
10) 因為害怕疼痛而不敢看牙醫,不就是因噎廢食嗎?
11) 我們不能因為震壞了幾根柱子就因噎廢食,放棄了原有的設計構想。
12) 聽起來有些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
13) 盡管訓練期間有出現死亡事故,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14) 筆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叫停員工持股計劃,是一種因噎廢食的做法。
15) 壞人固然要防備,但壞人畢竟是少數,人不能因噎廢食,不能為了防備極少數壞人連朋友也拒之門外。
16) 當前我國證券公司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根源是:因噎廢食的錯誤理念限制了業務開展的法律制度空間;罰及既往的不當做法損害了業務監管法律制度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17) 如果因這次意外,就放棄了整個太空計畫,未免有點因噎廢食。
18) 本文首先指出部分商業銀行"因噎廢食"的現實,在貸存比很低的情況下不去占領個人信貸市場份額。其原因就是我國商業銀行開辦個人信貸業務以來積累了大量的風險。
19) 聽起來有理,其實是個因噎廢食的邏輯。
20) 從另一個方面講,我國同樣不能就此"因噎廢食",應積極推行證券化創新產品,以便提升銀行核心競爭力。
21) 因害怕摔飛機而不敢出國,簡直是因噎廢食。
22) 看似天經地義的背后,基于避難趨易的.本能,校園活動因噎廢食便人為地一再縮小了。
23) 不要因噎廢食,不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把很多香花都看作毒草。
24) 哎,這倒是真的。不過,我們還是不能因噎廢食,快來幫我參考一下,這些花苗怎么擺更好看。
25) 我們當然不必因噎廢食,但如有人謀不臧就須揪出,全民拒絕這種“天有不測”的風云和禍福。
26) 榮,江山依舊,風采猶然,恰滄海巫山,熟視歲月如流,浮華萬千,不屑過眼煙云;辱,胯下韓信,雪底蒼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肯因噎廢食。
27) 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獲取手段,其存在有許多積極的社會意義,不能因噎廢食一概加以否定。
28) 面對迅速發展的私募基金及其與之俱來的風險,我國監管部門決不能因噎廢食,應當借鑒國外監管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積極穩妥的發展私募基金。
29) 另外,針對我國板市場建立的問題,筆者認為,不能因為害怕風險而因噎廢食觀望等待,甚至否認板市場的功能。
30) 他耗盡了你的感情,他是你喪失愛人的能力之前最后愛上的人。他走了,你卻再也無法愛任何人了。不是因噎廢食,是曾經滄海。你想瞻仰愛情的遺容,最終卻發現那愛早就面目全非。
歷史的典故 篇3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衛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并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占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后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說:“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還回家干什么!”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歷史的典故 篇4
華清宮內集中著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五大文化區和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驪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臺、兵諫亭、石甕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布,“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中國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在華清宮精彩上演。華清御湯酒店坐落在華清宮景區九龍湖南側,是國際精品溫泉酒店體驗目的地。
所以,到陜西西安旅游,有“六看”,即兵馬俑、華清宮、鐘樓、城墻、大雁塔、舞劇《長恨歌》。
華清池的歷史典故
地方志記述
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背山面渭,倚驪峰山勢而筑,規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唐詩人白居易《驪宮高》詩曰:“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
清人錢維喬《華清宮》詩道:“華清之宮驪山足,玉殿千重相連屬”。驪山景色宜人,溫泉蕩邪去疾。傳說遠在三千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成為周天子的游幸之地。那時的溫泉名“星辰湯”!度赜洝份d:“始皇初,砌石起宇,名驪山湯,漢武加修飾焉”。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令大冢宰宇文護造皇湯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列植松柏千株,修屋建宇。至唐代逐步形成規模。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詔左衛大將軍姜行本,將作大匠閻立德建宮室樓閣,賜名“湯泉宮”。《冊府元龜》載:“貞觀二十二年(648)正月戊戌,帝如溫湯。癸卯,御制碑以示群臣”。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改名溫泉宮。唐玄宗天寶六載(747),更溫泉宮為華清宮,“環宮所置百司區署,詔琯總經度驪山,疏巖剔藪,為天子游覽”(《唐書·房琯傳》)。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白居易《驪宮高》詩:“驪宮高兮入云”。驪山似錦若繡,一名繡嶺,宮因山名,亦名繡嶺宮。唐代詩人崔涂、李商隱、崔道融詠華清宮,皆以“繡嶺宮”為詩名。從文獻記載和野外的實際考察中,大抵可知華清宮的范圍是:南至驪山西繡嶺第一峰(即周烽火臺),北到今縣城北什字。東至石甕谷(寺溝)。西到鐵路療養院西側的牡丹溝。宮城(即羅城),南至山根,北到今縣城南什字,東至東窯村,西到游泳池。1967年新華書店在南什字西北角修建營業樓,發現了用青石砌成的宮城北墻的墻基。1981年春,城建單位在西街丁字形路北,也發現了同樣的北墻基。1982年冬于寺溝村南的山坡上探出東繚墻兩段。從調查和發掘所見遺跡及文獻資料所記,華清宮的建筑布局嚴謹,曲折縈回,規模宏大。唐玄宗以民脂民膏,建此豪華宮苑,供一己之歡娛,然曾幾何時,“漁陽鼙鼓”驚破了他的美夢。華清宮樓殿湯池,遂漸次破壞,自宋以至明清,其原有建筑已蕩然無存。
今日記其遺跡,乃以彰我民族之文化,并以此為借鑒,建立一個新時代的風景旅游區,供廣大人民群眾游覽。唐代華清宮充分利用了有利地形,使其成為一座結構嚴謹、富麗堂皇的龐大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構成華清宮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和山下展開,利用地形特點,布設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樓閣亭榭,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等分布其間,把整個華清宮妝扮得格外妖嬈。華清宮的'建筑依山面水,鱗次櫛比,除宮城(羅城)外,還有繚墻環繞?潐χ,又羅列不少建筑,清乾隆《臨潼縣志》稱:“湯井殊名,殿閣異制,園林洞壑之美,殆非人境”。
人文歷史
這里作為古代帝王的離宮和游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在這里修建過行宮別苑,以資游幸。冬天利用溫泉水在墻內循環制成暖氣,每當雪花飄舞時,到了這里便落雪為霜,故名飛霜殿。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數次增建。名曰湯泉宮,后改名溫泉宮。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宮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唐代華清池是帝王妃嬪游宴的行宮,每年十月到此,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后,唐朝第七個皇帝唐玄宗每年攜帶楊貴妃到此過冬沐浴,在此賞景。據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時間里,先后來此達36次之多。飛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楊貴妃的寢殿。白居易《長恨歌》就寫道:“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據歷史記載,這里的溫泉大約發現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漢代曾在這里建造帝王貴族的行宮別墅。唐代建有富麗堂皇的“華清宮”!叭A清池”由此得名。經歷代戰爭,原來的建筑都已毀塌。都是按照歷史記載的布局于1959年重建的。
今天的華清池,名山勝水更顯奇葩,自然景區一分為三,東部為沐浴場所,設有尚食湯,少陽湯,長湯,沖浪浴等高檔保健沐浴場所,西部為園林游覽區,主體建筑飛霜殿殿宇軒昂,宜春殿左右相稱。園林南部為文物保護區,千古流芳的驪山溫泉就在于此。
華清池大門上方有郭沫若書寫的“華清池”匾額。進了大門就見兩株高大的雪松昂然挺立,兩座宮殿式建筑的浴池左右對稱,往后是新浴池,由新浴池往右行,穿過龍墻便是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臺倒影, 垂柳拂岸,湖東岸是宜春殿,北岸是飛霜殿為主體建筑,沉香殿和宜春 殿東西相對,西岸是九曲回廊。由北向南過龍石舫,再經晨旭亭、九龍橋、晚霞亭,便到了仿唐“貴妃池”建筑群。
“蓮花湯”是玄宗皇帝沐浴的地方,占地400㎡,是一個可浴可泳的兩用湯池,充分顯示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皇權威嚴。池底一對約30cm的進水口曾裝有雙蓮花噴頭同時向外噴水,并蒂石蓮花象征著玄宗、貴妃的愛情。
“海棠湯”,俗稱“貴妃池”,始建于公元747年,湯池的平面造型頗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專供貴妃沐浴。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的楊貴妃在這花朵一樣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個春秋!靶浅綔毙藿ㄓ诠644年,是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測是工匠模擬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傳說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在星辰湯后面還有溫泉古源。
“太子湯”是專供太子沐浴的湯池。“尚食湯”是專供尚食局官員沐浴的湯池。
出了貴妃池向前行便進望湖樓,先見荷花池然后經飛霞閣,傳說此閣是貴妃浴后觀景及晾發之處。九龍湯是唐玄宗洗浴的池名,貴妃池是楊貴妃沐浴的地方。
為了適應旅游形勢的發展,華清池內又新添了中外書法碑林、梨園及其它藝術展館。構成了集旅游、文物、園林、沐浴、娛樂、餐飲、為一體的綜合性文物游覽場所。堪稱北方皇家園林之典范。
隨著考古發掘,在唐華清宮保護范圍內發現了唐梨園遺址,清理出“蓮花湯”(御湯)、“海棠湯”(貴妃池)等五處皇家湯池遺址及大量建筑材料。同時在唐、漢文化層下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夾砂泥質陶片,為研究華清池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依據。
歷史的典故 篇5
著名的歷史典故一:兔死狗烹 鳥盡弓藏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任用大夫文種、范蠡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家轉弱為強,終于擊敗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范蠢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營中,信上寫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就被殺了煮肉吃;敵國滅掉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么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已留點余地呢?”文種、范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只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殺了?墒沁^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只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蔽姆N此時方知范蠢并未死去,而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種,臨別留下佩劍一把。文種見劍鞘上有“屬樓”二字,正是當年吳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劍。他明白勾踐的用意,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只得引劍自盡。
著名的歷史典故二:前事不忘 后事之師
[釋義] 師:借鑒。不要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工作的借鑒。
[語出]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
[近義]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
[例句]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張衡傳》:“奢淫諂慢,鮮不夷戮,~也!
[成語故事]
鮑元前379年,齊國公子因齊即位,自稱為王,他就是齊威王。
齊威王,剛臨政那幾年,不問國事,飲酒作樂,國家日漸衰敗,人民生活困難。
有一天,一位姓鄒名忌的人前來叩門,自稱懂得彈琴,知道威王愛好音樂,特來拜見。
威王召他進來,取琴給他。鄒忌只是撫摸著琴弦,并不彈奏。威王問:“先生為何只是撫摸而不彈,是琴不好么?”
鄒忌放開琴,嚴肅地說:“小臣懂得琴理,至于彈琴,那是樂工們的事!庇谑青u忌大談了一通琴理。威王聽得不耐煩,打斷他的話,說:“先生既懂得琴理,必定善于演奏,愿先生試彈一曲聽聽。”
鄒忌(zōu jì)回答說:“小臣以研究琴理為業,當然善于演奏;大王的職責是治理國家,豈不善于國事么?今大王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國家,與小臣撫摸琴弦而不彈奏有什么不同?小臣只撫弦而不彈奏,不能滿足大王的意愿,大王身居王位而不問政事,恐怕不能滿足百姓們的意愿吧!”
威王大為震驚,說:“先生用彈琴的道理勸說我,我懂得先生的用意了!”于是將鄒忌留下和他談論國家大事。
鄒忌勸威王節制飲酒,遠離女色,講求實際,區別忠奸,愛護人民,整頓軍備,經營霸王的事業。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威王心悅誠服,立即拜鄒忌為相國。
著名的歷史典故三:望梅止渴《世說新語假譎》
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诳,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怎么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么一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覺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覺得渴了,于是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終于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愿望無法實現,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類似的成語還有畫餅充饑。
著名的歷史典故四:鶩蚌相爭 漁人得利
戰國時,蘇代(著名縱橫家蘇秦之弟)聽說趙國將要攻打燕國,他替燕國當說客到趙國去勸阻。蘇代見趙惠文王時,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燕國來趙國途中,經過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條河,流經易縣)時,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曬太陽,正巧飛來一只鶩鳥去啄蚌肉。蚌馬上合攏其殼,將鶩鳥的長嘴緊緊 地挾住,鶩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曬死!卑龌卮鹫f:“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會被憋死!彪p方都互不相讓,來了一個打魚人,一下子把它們都捉了起來。 在蘇代的勸說下,趙王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蘇代講的這個故事,叫做“鶩蚌相爭,漁人得利”。至今還被人們常常引用,以說明由于雙方互不相讓,結果弄得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到好處。
著名的歷史典故五:黃梁夢-一夢枕黃梁
在唐代,有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這一年,盧生要進京考取寶名,走到邯鄲時天已到中午了。于是,他在邯鄲北邊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歇歇腳。恰巧,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也住在客店里。于是,盧生和呂翁就坐在一張席子上,說東道西地談起來。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嘆口氣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寶名,做上高官,痛痛快快過一生?墒俏覜]有趕上好運氣,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聽了盧生的話,呂翁笑了笑說:“我們這樣不是也很好嗎?不過你想得到榮華富貴,我可以滿足你的欲望。”說著,從挎袋里掏出一個青磁枕頭,遞給盧生說:“你枕上這個枕頭睡一覺,就什么都有了!边@時,店主人正在生火做飯,洗好的黃梁米剛剛下到鍋里。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磁枕頭,不久就進入夢鄉。盧生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妻子不但美貌動人,而且陪嫁了許多東西,家里很快富裕起來。第二年,他進京趕考考中了進士,不久又做了京城里的長官。后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受到皇帝的獎賞,并做了朝中最高的宰相官,掌握著朝中的大權。他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亭堂樓閣。出門有兵馬前呼后擁,回來后有美女陪伴。他有5個兒子,個個都有學問和才干,而且都做了官。他的5個兒子又生有十幾個孫子,真是子孫滿堂,福祿齊全,享受到了人間的奢華富貴生活。他一直活了80多歲,才辭官不做了。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他睜眼一看,呂翁仍然坐在旁邊,自己身上還是那身破舊衣服。店主人家蒸煮的黃梁飯冒著熱氣,還沒有熟呢!
現在,在邯鄲市北不遠處,還有盧生祠。人們還沿用“黃梁夢”、“夢黃梁”、“黃梁美夢”、“邯鄲夢”來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欲望的破滅。
著名的歷史典故六:城門失火 殃及池魚
[語出] 北齊·杜弼《為東魏檄蜀文》:“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迸時候有座城市,城門樓起了大火,不遠處池里的魚兒們張望著;“看出什么事了?”魚兒們問!俺情T著火了!币粭l魚說:“能救救就好了。”“該你什么事,多管閑事,咱們看熱鬧吧,我們在水里又燒不到咱們,快看呢,哈哈……”“你這樣幸災樂禍不好吧?”“那有什么的?”話音未落,一群軍兵來取水滅火,結果把水都提干了,剩下少許水又渾又臟。魚兒們苦不堪言。其中一條魚說:“自私的家伙,你還高興不高興了?”“好倒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著名的歷史典故七: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語出] 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為君子之心!
春秋時,有一年冬天,晉國有個梗陽人到官府告狀,梗陽大夫魏戊無法判決,便把案子上報給了相國魏獻子。這時,訴訟的一方把一些歌女和樂器送給魏獻子,魏獻子打算收下來。魏戊對閻沒和女寬說:“主人以不受`賄賂聞名于諸侯,如果收下梗陽人的女樂,就沒有比這再大的賄賂了,您二位一定要勸諫”。閻沒和女寬答應了。
退朝以后,閻沒和女寬等候在庭院里。開飯的時候,魏獻子讓他們吃飯。等到擺上飯菜,這倆人卻連連嘆氣。飯罷,魏獻子請他們坐下,說:“我聽我伯父說過:‘吃飯的時候忘記憂愁’,您二位在擺上飯菜的時候三次嘆氣,這是為什么?”閻沒和女寬異口同聲地說:“有人把酒賜給我們兩個小人,昨天沒有吃晚飯,剛見到飯菜時,恐怕不夠吃,所以嘆氣。菜上了一半,我們就責備自己說:‘難道將軍(魏獻子兼中軍元帥)讓我們吃飯,飯菜會不夠嗎?’因此再次嘆氣。等到飯菜上齊了,愿意把小人的肚子作為君子的內心,剛剛滿足就行了!蔽韩I子聽了,覺得閻沒和女寬是用這些話來勸自己不要受`賄,就辭謝了梗陽人的賄賂。
著名的歷史典故八:化干戈為玉帛
[語出] 西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大禹受舜的禪讓而繼位,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據說大禹活到了一百歲,死后葬在會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領鯀的兒子,據傳為顓頊(zhuānxù)曾孫,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時便隨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被堯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實際上是一個封國國君。當時中原鬧水災,堯帝便叫鯀治水。因為治水的組織是半軍事性質,號令很嚴,所以鯀的地位和權勢迅速上升,以致發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壞氏族社會“禪讓制度”的地步,堯帝看到了這種威脅,便命舜以“治水無狀”的罪名,把鯀處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親被殺之后,舜又向堯推薦說:“可以讓鯀的兒子禹接替父職,繼續治水。”禹深知這里面隱藏的政治意圖,因此,他“薄衣食,卑宮室”、“聲為律,身為度”、“左準繩,右規矩”、“疏九河,陂九澤”、“度九山,開九州”,為平定水患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忠于職守,克勤克儉,身先士卒,埋頭苦干,還把地域劃定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僅如此,大禹還功成不居,好讓不爭,謙卑自律,責躬罪己,仁厚愛民。以前,大禹的父親鯀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墻來保衛自己,使得自己屬下的部落及族人紛紛離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認為有機可乘,都虎視眈眈地等待著機會。大禹當上首領后,注意到這個情況,就馬上派人拆掉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不但如此,他還把自己的財產分給大家,毀掉兵器,以道德來教化人民。大禹帶領部下,因地制宜,教民眾學種稻谷、種雜糧,發展農牧業生產。這時候天下安定,國富民強,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夠好幾年吃的糧食,國庫中的貯備也足夠用好幾十年。
大禹帶領整個部落的人都各盡其責,別的部落相繼來歸附。大禹在涂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首領有上萬人。舜也覺得大禹是一個能夠治理天下的賢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
歷史的典故 篇6
事例內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歷史的典故 篇7
謙遜的愛因斯坦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物理學家,深受人們的敬仰。在紐約河濱教堂所設的世界最偉大的學者的塑像中,愛因斯坦是惟一活著的人。但他并沒有被榮譽沖昏頭腦,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品質。他對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感到無法理解,對報刊上的宣傳和贊揚十分厭煩,非凡是那些記者、畫師、雕塑師來找他拍照、畫像、塑像,更使他難以忍受,他說他簡直成了這些行業的模特兒了。
愛因斯坦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基礎上開辟的,因此他總是抱著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贊賞前人的貢獻。他知道,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人在共同奮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貢獻,因此他對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學生,愛因斯坦也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為他的和藹可親和平等待人而感動。他還總結了這樣一個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認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個真理的忠實而勤勉的追求者。
歷史的典故 篇8
1 曲江宴
曲江池以水流曲折得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漢武帝所鑿。唐代開元、天寶間,曾于池岸廣筑樓臺亭閣,花木繁茂,煙水明媚,風景佳麗,為長安勝景。每逢中和(二月初一)、上巳(三月初三)等節日,帝王將相以及商賈庶民,游者接踵。唐制,新科進士放榜后,皇帝賜宴游賞于曲江池旁的杏園,時人稱為“曲江宴”、“杏園春宴”。后遂被專指進士及第。唐劉滄《及第后宴曲》:“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碧茰赝ン蕖洞喝諏⒂麞|歸寄新及第苗紳先輩》詩也有云:“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典見《唐國史補》、《唐摭言》)
2 雁塔題名
長安慈恩寺西院塔,高三百尺,俗稱大雁塔,為唐代名僧玄奘收藏從印度帶回的佛經和佛像,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建造。從武則天神龍年間開始,新科進士在曲江宴以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題名,請同科進士中擅長書法者將全榜諸人姓名寫于塔上。后遂成為考中進士的代稱。《唐摭言》引白居易詩云:“慈恩寺塔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又元楊載《送完者都同知》詩:“姓名題雁塔,譜牒記龍沙!(典見《唐摭言》、《雍錄》)
3 龍虎榜
唐德宗貞元八年(729)會試,當時天下名士韓俞、李觀、李絳、崔群、王涯、馮宿、瘐承宣、歐陽詹等二十三人同登進士第,得人才之盛。于是時人稱為龍虎榜。后凡會試中選者亦被呼為登龍虎榜。在北宋孫僅舉進士第一,王禹偁以詩賀之,曰:“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鹡鸰原。”龍虎榜亦稱虎榜(但清代以后,虎榜專指武科),元方回《石峽書院賦》:“領袖者誰?予同姓兮,又同登于虎榜”;薩都刺《及第謝恩崇天門》“虎榜姓名書敕紙”,均用此典。(典見《新唐書?歐陽詹傳》)
4 破題
唐翰林學士李程初應博學宏辭科,試題為《日五色賦》,李程試卷的首句云:“德動天鑒,祥開日華。”時人稱之為破題。又,宋詩人梅堯臣,應范仲淹邀宴。席間賦《河豚魚》詩一首,詩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睔W陽修評此詩道:“河豚常出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焙笠蚍Q詩文起首數句點破題意曰“破題”,明清八股文更以破題為-想象作文固定程式。破題又常被引申為第一次之意。如《西廂記》:“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遭別離!(典見《國史補》、《六一詩話》)
2 青錢萬選
唐代著名傳奇小說《游仙窟》作者張鷟所作詩文,不僅流行國內,日本、新羅使者紛紛購求。他曾八次應試,均登甲科,當時文人員半千說他的文辭如青銅錢,萬選萬中。世人因稱他為青錢學士。后人因以青錢萬選喻文才出眾。晏殊《假中示凌判官寺丞王校勘》詩:“游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萬選才。”(典見《唐新語》、《新唐書?張薦傳》)
6 破天荒
唐代荊州文風不振,每年解送舉人應考,均未中試,時人稱為“天荒”。后劉蛻以荊州解送的舉人登第,打破了該州多年無人中舉的`局面,時人稱為“破天荒”。荊州刺史崔鉉特獎勵劉蛻七十萬貫破天荒錢。劉蛻答謝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庇肿运纬詠,江西地方無人以狀元及第,后有何昌以對策居第一,有人以詩寄何昌言云:“萬里一時開驥足,百年今始破天荒。”后用以指前所未有或首次出現。如清黃遵憲《番客篇》詩:“平生不著襪,今段破天荒!(典見《唐摭言》、《北夢瑣言》、《獨醒雜志》)
7 八百孤寒
唐朝大臣李德裕,出身閥閱世家,晚年位居宰相,官高爵顯。史稱其對家世寒微、無以依恃的讀書人常能施以援手,為他們的科第仕進開方便之門。因此,故深得孤寒士子好感。后李德裕在黨爭中失敗,被貶為崖州(今廣東瓊山東南)司戶,蒙恩士子對他被貶荒遠,都一掬同情之淚。當時有人作詩云:“八百孤寒齊下淚,一時南望李崖州!焙笠蛞浴鞍税俟潞敝肛毢炕蛴魈幘忱щy、極需要提攜的人。清黃景仁《歲暮懷朱笥河先生》:“小謫陳芳現在身,人間何事敝精神。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典見《云溪友議》、《唐摭言》、《全唐詩話》)
8 冬烘
顏真卿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曾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封為魯郡公。后李希烈擁兵作亂,受命前往勸諭而被害。晚唐懿宗咸通間,鄭薰主考,時徐州一代戰亂頻仍。鄭薰意欲激發士人之氣,特選一忠烈之后作榜首,藉作矜式。誤將考生顏標當作顏魯公的后裔,取為狀元。發榜后,顏標按禮拜見主司,鄭薰在交談中方知其出身寒素,非功臣之后。時有無名子作詩嘲鄭薰云:“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薄岸妗焙笏斐S靡孕稳萦馗坎贿_事理。如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錢買酒回”,即用此典。(典見《唐摭言》卷八、卷十三)
9 倒繃孩兒
宋人苗振考取進士后,出仕多年,將參加館閣考試。館閣為文學儒臣所處之地,錄取者皆為飽學多才之士。丞相晏殊謂苗振曰:“君久從吏事,必疏筆硯,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苗振不以為意,曰:“豈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繃孩兒者乎?”晏殊俯首笑而不語。后經考試,果未中選,晏殊聞其落選笑道:“苗君竟倒繃孩兒矣!”繃即包扎嬰兒,為老娘所熟諳。“倒繃孩兒”意為將孩兒包扎顛倒。比喻多年老手,因一時疏忽大意,亦將失誤!吨熳诱Z類?雜類》所記事同人異,云是陳易赴試,宰相韓珂對陳規勸事。后世文人常用此典,尤多見于通俗小說。(典見《東軒筆錄》、《事文類聚》)
10 悔讀《南華》
唐宣宗時宰相令狐綯曾以一典故詢問溫庭筠,溫曰:“事出《南華》,非僻書也;蚣较喙评碇荆瑫r宜覽古!绷詈T遭到輕薄,懷恨在心,上書朝廷,言溫庭筠有才無行。于是溫終身不得登第。后溫庭筠作詩云:“因知此恨人多積,悔讀《南華》第二篇!薄赌先A》,《南華經》,即《莊子》。后人因以“悔讀《南華》”為學問高深、直言忤人而遭嫉忌的典故。如宋陸游《懷鏡中故廬》:“從宦只思乘下澤,忤人;谧x《南華》!(典見《唐詩紀事》、《北夢瑣言》)
11 沆瀣一氣
唐人崔沆主乾符二年進士科考試,榜中錄取考生崔瀣。同時被錄取的同姓考生中,崔瀣最為崔沆相知。時人有“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之謠。后人因稱氣味相投為“沆瀣一氣 ”。今多用于貶義。(典見《南部新書》、《唐語林》)
12 名落孫山
吳地有人名孫山,為人滑稽多智。試期至,離鄉赴他郡應舉,鄉鄰中有人托其攜子同往應試。試畢,鄉鄰子落第,孫山居榜末,先期回家。鄉鄰探詢其子是否考中,他吟詩兩句道:“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焙笠蚍Q考試落第為“名落孫山”。詩文中常用,通俗小說中尤多用此典。(典見《過庭錄》)
歷史的典故 篇9
歷史典故: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氐郊抑芯蜕鸩怼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鼻Ю锺R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么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裢,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于贊揚有才能的人。
歷史典故: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艄獾钠拮勇犝f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歷史典故: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币馑际牵何乙欢ㄒ黄埔磺姓系K,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歷史的典故 篇10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氐骄┒,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后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后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得隴望蜀的意思
[釋義] 隴:古代地名;相當于今甘肅東部;蜀:古代地名;相當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隴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貪心不足。
[語出] 唐·李白《古風》詩:“物苦不知足;~”。
[正音] 得;不能讀作děi;也不能讀作de。
[辨形] 望;不能寫作“忘”。
[近義] 得寸進尺 貪得無厭 貪多務得 貪心不足 欲壑難填
[反義] 心滿意足 稱心如意 如愿以償 知足常樂
用得隴望蜀來造句
1) 若不是我們蘇軍吸引了盧永祥的主力,你能勢如破竹打進浙江?占領一個浙江也就夠了,得隴望蜀,小心撐壞肚子。
2) 雖然精明強干,但卻也本性單純,她并不知道雄性的天性便是見異思遷得隴望蜀。
3) 不過,憑借這段時間的煉體,現在我出劍比以前平穩了一倍,劍速力道更是數倍不止,又何必太過得隴望蜀?
4) 這個海拔很高的妹妹手里拿著一把殘忍之弓,并且很自然的得隴望蜀。
5) 地主霸占了王爺爺的田地,得隴望蜀,又要搶王爺爺的房子。
6) 人要知足,不要得隴望蜀。
7) 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畫幾幅,雖然太有些得隴望蜀。
8) 在人類社會里,人們常常見異思遷得隴望蜀,忘了自己該待的位置,而處心積濾地去謀別人的位置。
9) 才分給你糖,你就想著要餅乾,真是得隴望蜀,人心不足啊!
10) 他們得隴望蜀,永遠無法使他們心滿意足。
11) 他剛獲升遷,位高權重,但卻想全權在握,得隴望蜀,真不知足!
12) 人家已盡了最大心力幫忙了,我們不好得隴望蜀,再提出別的要求。
13) 人如果慾望無窮,時刻計較,得隴望蜀,生活一定很痛苦。
14) 你今天能有這份工作理當知足,不要得隴望蜀,太貪心了。
15) 賭博是輸了想翻本,贏了想得隴望蜀,于是越陷越深。
16) 一個人在一生內做好一件事已經足以自豪,得隴望蜀誠屬不智。
17) 許多人對名利總不知足,常常得隴望蜀,貪得無厭。
18) 這個惡霸占了王家的宅子以后,又得隴望蜀地想占有王家的田產。
19) 基本達到目的,人不能得隴望蜀。
20) 得隴望蜀還真是男人的本性啊,就連自己也不例外。
21) 這個自然,能夠晉升一級都萬分感激了,哪里還會得隴望蜀啊!
22) 公子真是得隴望蜀,豈不知一山難容二虎。
23) 得隴望蜀,總想獲得更多,最后卻是把所有的東西都丟掉了。
24) 有一個詞語叫得隴望蜀,說的是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很不幸,唐宋也是這類人。
25) 你難道還不了解我嗎?我是那種見異思遷得隴望蜀的人嗎?
26) 所以他們這一代人當中,一半以上的都離婚,都得隴望蜀騎馬找馬。
27) 叫驢眼中閃過一抹得意的神色,人就是這樣,得隴望蜀,在他還在廢柴的手下掙扎求存的時候,他只想著能夠保住自己的`地盤。
28) 心緒也是如此,有一想十,得隴望蜀,欲望如雨后野草,漫延只是因為缺少約束,而約束除了內心的修為,還有就是社會的力量。
29) 羅藝的能量如此之大,讓他不由得產生了點得隴望蜀的念頭,略略的想了想,決定把心中所想提出來,就算不答應,反正也沒什么損失。
30) 走,雷哥帶你去個好地方,保你得隴望蜀。
31) 胡說什么呢,哎男人吶總是得隴望蜀!
32) 劉三斗得隴望蜀,就盼著這個機會。
33) 有了點滴的巫力,吳恒就得隴望蜀,又打起了巫術的主意。
34) 凌云曾告訴他修煉要一步一個腳印,萬不可得隴望蜀,要努力打好扎實的基礎,扎實的基礎是很重要的事情,凌天自是不會忘記這些。
35) 中高級車市場,關于外鄉品牌而言,簡直是一個禁區,此無消費者看法的成績,但次要照舊廠家沒有真正拿得隴望蜀出手的作品,楚置信,只需產物。
36) 那就算了,得到灼厥刀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我確實不該得隴望蜀。
歷史的典故 篇11
1、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róng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jiǎ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péng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jī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pàn自刎wěn而死。
釋義: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周圍環境,而導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在我們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為表現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嘍。
2、破釜(fǔ)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后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于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饑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后,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后,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只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
3、班門弄斧的故事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也稱魯般。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面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作“班門弄斧”。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4、臥薪嘗膽的故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hé lǚ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chāi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yā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cì hòu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rù,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后并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5、圍魏救趙的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歷史的典故 篇12
孔子周游列國走到陳國與蔡國之間的時候,行走在山間,被困,孔子和其學生七天七夜都沒有吃到一粒米,顏回去討米,回來后煮飯,飯熟了后,孔子看到顏回用手從鍋內抓飯放進了嘴里,孔子便假裝沒有看見這件事,等到顏回來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是剛剛睡醒,說自己剛才夢見了先人,自己將干凈的飯吃掉之后才給先人吃。顏回說,不是那么回事,剛才自己看到有炭灰飄到鍋內,飯被弄臟了,但是扔掉又很可惜,于是自己將其抓出來吃掉了?鬃佑谑青皣@:要想了解一個人是多么的`難啊,我們都說眼見為實,可是眼睛看到的也會不一定可信,都說應該相信自己的心,有時候自己的心也會不可信。
這則故事說明了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了解一個人是困難的,而了解之后就需要堅定的相信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產生誤會。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孔子對顏回的信賴,他相信顏回是配得上自己的評價“賢哉回也”的,可見顏回的品德是可以為萬世楷模的。
【歷史的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3-23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
經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友善的歷史典故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