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典故 (合集15篇)
有關歷史典故 1
楚河漢界
愛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國象棋棋盤上有“楚河漢界”,這便是由一個有名的歷史典故而來。 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大敗漢軍,劉邦退到滎陽,楚軍追至滎陽,之后兩軍互相攻伐長兩年之久。楚軍對滎陽加緊圍攻,劉邦逃至成皋。項羽攻破成皋,劉邦北渡黃河,得到韓信的援助,勢力又壯大起來,決定采取深溝高壘和項羽打持久戰,以消耗楚軍兵力。項羽率兵東進開封、商丘一帶作戰,劉邦復取成皋。項羽急忙從商丘回師,劉邦閉城不出。
此后不久,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路由韓信率領,抄楚軍后路。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形勢促使雙方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后來被人們用于象棋的棋制,極富理念價值,為人們審時度勢采取對策提供了借鑒。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載,項羽大軍進駐鴻門后,有人告訴項羽說沛公劉邦要在關中稱王。劉邦為平息這場風波,和謀士張良到鴻門向項羽謝罪。項羽設宴待之。席間,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可項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叫來項羽的兄弟項莊說:“你進去假裝舞劍助興,找機會殺了沛公。”項莊進屋,拔出劍在沛公面前起舞。
項羽的族叔、張良的故友項伯看出了項莊的意圖,為保護劉邦,拔劍與項莊對舞。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此情心里著急,出去找到劉邦的部將樊噲說:“沛公現在很危險,項莊表面上舞劍助興,實際上想殺沛公。”樊噲強行進帳,怒視項羽,指責他聽信謠言,要殺有功之臣。
過了一會兒,劉邦乘上廁所的機會逃回了自己的軍營。這則成語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當理由掩蓋,實際上卻別有用心,啟示人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以防上當。
桃園結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說,劉焉出榜招募義兵,劉備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劉備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杰。
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見其長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關名羽……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以己志告之,云長大喜。三人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
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從此結為生死兄弟,后來同心協力,誓成大業,至死不渝,為后人留下以義結友的典范,世代效法。
三顧茅廬
曹操擊敗劉備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若得此人幫助,可得天下。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恰遇諸葛亮出游未回。幾天后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去。諸葛亮的弟弟說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過了新年,劉備選個好日子,又去隆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之策。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劉備三顧茅廬請得了諸葛亮。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后來諸葛亮做了劉備的軍師,幫了劉備的大忙,于是后人引用這一典故來形容虛心求才的渴望和誠懇。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立下很大功勞,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權旁落,認為功大才高的'韓信最危險。
韓信感嘆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陰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他在長安響應。 陳稀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呂后想把他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
最后,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呂后將其殘忍地殺害。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后來被用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因劉姓形成的歷史典故和成語還有很多,有人初步統計達到了100多個。這些典故和成語以深刻的哲理警示后人,提供借鑒,影響深遠。
有關歷史典故 2
[以茶代酒]
三國時期,吳國集團老總孫皓經常舉辦酒會,下屬全都要作陪,規矩是:參加酒會的人要喝光7升酒。韋曜是孫皓父親的老師,酒量只有2升,孫皓看他喝不下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于難堪。
這則正能量的典故到此本就結束了,可后續似乎更容易讓人學到些什么。后來,正直的韋曜經常跟孫皓對著干,大肆批評孫皓經常開酒會戲謔下屬。孫皓惱了,找了個理由將他逮捕并誅殺。
[點茶三昧手]
蘇東坡到杭州上任時,欣賞了好友謙師精彩的點茶,品飲了謙師親手點的茶湯,果真是非一般的感受,于是當場題《送南屏謙師》一首,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蘇軾本人也是一位泡茶高手,謙師能被高手贊賞為“三昧手”,實屬不易,其技藝可見一斑。
[水厄]
晉代官員王蒙特別喜歡茶,每天喝茶不停,客人來了也要陪著喝。然而,問題來了,當時的官員、知識分子大都沒有喝茶這一雅好啊。因此,去王蒙家時,大家內心忐忑,戲稱“今日有水厄”。
風水轉了1700多年,現在人喝茶,生命不息,喝茶不止,淹沒在茶水里才幸福。
[水遞惠山泉]
唐武宗時,宰相李德裕煮茶要用無錫惠山泉水。可是無錫與京城相隔千里,怎么得到新鮮的惠山泉呢?李德裕建了一條惠山泉的.特快專遞線,從惠山汲泉后,由驛騎日夜兼程傳遞至京城,時人稱之為“水遞”。
一騎紅塵妃子笑,這“水遞”形式頗有點效仿唐玄宗時楊貴妃的千里快騎送荔枝的味道,奢侈啊。
[賭書潑茶]
宋代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愛讀書,每次飯后夫妻倆一起煮茶的時候,就用“賭書”的方式比賽,看誰能先喝茶。一方問某典故出自哪本書哪一卷第幾頁第幾行,另一方若是猜中就可以先喝茶。可是,往往猜中的一方常常得意忘形,將茶水灑了自己一身。
名人夫妻如此琴瑟鳴和,放現在,隨手發一條到朋友圈秀恩愛,肯定收贊無數。被媒體報道后,說不定還又搶了汪峰的頭條。
[貢茶得官]
宋徽宗趙佶不僅嗜茶,還喜歡重用貢茶有功的官員,漕臣鄭可簡新創了團茶“龍團勝雪”獻給他,官位便升遷到福建路轉運使。
后來,鄭可簡的侄子得到一種叫“朱草”的茶,他卻讓自己兒子入京進貢。獻茶有功,兒子也被賞了官職,被人戲稱“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鄭家擺宴慶祝。席間,鄭家洋洋自得,說:“一門僥幸。”被奪了“朱草”的侄子,激憤難平,當即接話:“千里埋冤!”
有關歷史典故 3
屋下架屋
典故:東晉時,南京有一個叫庾庾闡的官員,寫了一篇《揚都賦》,呈給庾亮,庾亮對這篇賦文大為贊賞,對眾人稱此賦可與張衡的'《兩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相媲美。太傅謝安聽說此事后,對人說:“不能這樣搞啊!這是在屋子下面再架個屋子罷了!什么事要是都一味模仿學習,那就難免淺薄了!”
有關歷史典故 4
曾子殺彘
選自《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這個故事生動地告訴人們:家長對孩子不能信口開河,要言必信。只有言傳身教,才能使孩子誠實無欺,否則父母將失信與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著她在她后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曾子說:“你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有關歷史典故 5
有關先禮后兵的歷史典故
曹操成氣候之后,派人去瑯琊接父親曹嵩。曹嵩路過陶謙那里的時候,陶謙招待了他,并且派張頜帶軍護送。護送的當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廟,張頜及其軍士睡在外面保護,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搶奪曹家輜重之心,結果曹嵩被殺。
曹操以陶謙縱容手下殺害父親,想報殺父之仇,起兵討伐。陶謙勢力小,求助于孔融,結果孔融救他沒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出城,求助劉備相救。劉備于是去找公孫瓚借了3000兵,來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討伐劉備。曹操的謀士郭嘉說了這么句話: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后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后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用先禮后兵造句
1) 看到黑鷹死了,黑豹心中暗笑,平時黑鷹就是個偽君子,還想先禮后兵簡直可笑,只有他才適合掌管黑鷹鐵騎。
2) 走吧,算算時間也差不多了,咱們去迎迎吳縣令,今兒個咱們要虎口拔牙,前面不免便要恭敬些,這叫先禮后兵,對不對?
3) 對啊!不過我心照不宣從來都是以德服人,等我先給他來個先禮后兵,講到他服,講到他自愿把裝備送給我們為止!
4) 面對‘冰雕’昱王爺‘冷颼颼’地關懷與問候,我們悲催的湛鈺童鞋一次又一次咬腫了牙齦,秉著‘先禮后兵’的策略,屈服了。
5) 雖然此刻奈克羅斯兵敗,阿坎眾將士群情振奮,個個躍躍欲試,以圖殺敵立功,索里爾仍堅持先禮后兵。
6) 假如客戶是無緣無故藉詞拖、賴付款的話,業務人員也不要生氣,設法先將怒火壓下,然后,采取“先禮后兵”。
7) 其實我當上副班長以來,全班就沒有一個人服我,我也是想著靠說服教育和仁義來感化他們,所謂先禮后兵就是這個道理。
8) 我軍的原則是先禮后兵,向敵軍展開攻擊。
9) 我軍采取先禮后兵的策略,向敵軍展開政策攻心。
10) 平津戰役中,為了保護天津人民的生命財產,我軍先禮后兵,勸告守敵接受和平解決,在敵人拒絕投降以后才發起進攻。
11) 我軍采取先禮后兵的策略,向敵軍展開政策攻擊。
12) 同學之間有點矛盾,就說什么先禮后兵之類的話,未免有點小題大做了吧!
13) 西方列強同清政府開戰前,洋鬼子每每“先禮后兵”,發個照會,編一套理由,提一堆要求,讓清政府刻期照辦。
14) 支代表隊在個小時比賽里,通過“知書答禮”“先禮后兵”“身體力行”“言之有禮”等環節,展示中國人知書達理、崇文求美的良好素養。
15) 中國人是喜歡先禮后兵的,并不是軟弱可欺,而是一種君視臣下的氣勢。
16) 暴君在襲擊我們的國家之前,是不會先禮后兵的.
17) 不過得先禮后兵,先推行懷柔政策不得要領之后,就可以用這句話,讓對方的狡辯無處藏身。
18) 不過名女網友先禮后兵,先贊美郝龍斌剛毅木訥、忠厚老實,最后卻加了句“我媽覺得你人還不錯,但鞋墊應該再加高一點”,讓現場有點小尷尬。
19) 首先,中國在對菲律賓進行和善的,友好的談判,以先禮后兵的路數,已經跟菲律賓談完這個階段的.事情,沒有到刀兵相見,中國不會出兵。
20) 你服不服?別怪我不給你機會,勞資向來是先禮后兵,最后暴戾恣睢。
21) 呵呵,既然你不明白我的意思,那我們只好先禮后兵了。
22) 我這招叫先禮后兵,在說話的同時我已經掂了掂手上的鎮鬼銅璽,等到出其不備,我就狠狠的拍上去。
23) 上官老弟先禮后兵,向吳天星一再曉以大義,言明用過之后一定奉還。
24) 中國出戰的信息往往來源于空穴來風的小道消息。抗美援朝也好、抗美援越也好等,都是先有小道消息,這既是中國先禮后兵的套路,也是基于中國被動戰爭的落后戰略思想形成的,中國總是希望對方知趣、希望對方知難而退。中國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戰,這是真的!
有關歷史典故 6
說曹操,曹操到
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一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繼續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后將李郭聯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說曹操,曹操到”之說。
民間說法是曹操主動前來護駕,與三國演義稍有不同。
見《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駕幸許部”。且說曹操在討伐董單之后,曾任東郡太守。當時山東黃巾又起,他與濟北相鮑信共同討伐黃巾,招安降兵三十余萬。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為鎮東將軍。董承、楊奉護駕至洛陽后,仍擔心李催、郭汜來犯,故奏請獻帝,宣曹操入朝,以輔王室。操接旨后,盡起山東之兵,趕來洛陽護駕。剛到洛陽城外,適逢李催、都記領兵來攻洛陽。
有關歷史典故 7
多難興邦
典故:西晉末年,晉室衰敗,不斷受到匈奴的進攻,于是渡江遷到南方的南京,南京因此成為東晉的`首都。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士。
而后來祖逖又多次請求東晉皇帝司馬睿出兵北伐,收復北方失地,但都被拒絕。在一份寫給司馬睿的《勸進表》中寫道:“或多難以固邦國,或隱憂以啟圣明。”
有關歷史典故 8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來他官至司空。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
有關歷史典故 9
趙飛燕體態極其輕盈,每當她纖腰款擺、迎風飛舞時,就好像要乘風而去一般。一天她穿了一件云英紫裙來到太液池邊,再笙歌鼓樂中翩翩起舞,突然間狂風大 作,像風箏一樣飄起來。于是成帝趕緊叫樂師們拉住趙飛燕的裙擺,免得他被風吹走。待風停時,發現趙飛燕的'云英紫裙竟被抓得皺皺的,從此宮女們盛行穿折疊出 褶皺的裙子,美名其曰“留仙裙”。其后漢成帝為防止趙飛燕被風吹走,還修建了一座七寶避風臺供她跳舞使用。
有關歷史典故 10
一往情深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
典故 東晉時有個叫桓子野的人,善于吹奏笛子,也很喜歡聽別人吹奏笛子。每當聽到好聽的樂曲他就激動不已。當時住在烏衣巷的'的宰相謝安聽說桓子野喜歡音樂到了如此地步,贊賞說:“桓子野對音樂的這份感情應該是發自內深處的,只要一聽到好聽的音樂就激動的不能控制自己。”
有關歷史典故 11
春秋時期,子路問孔子:“衛君想請你幫他理政,您將先做什么?”孔子說:“先正名分。”子路說:“老師,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說:“你真魯莽。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教化不興,教化不興則刑罰不當,刑罰不當則老百姓不知所措。所以要先正名”。后以“名正言順”謂作事理由正當而充分, 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有關歷史典故 12
量體裁衣
典故:南朝時南京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并附手詔一道,說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有關歷史典故 13
【岳飛與荷葉粉蒸肉】
在杭州的夏季時令菜中,荷葉粉蒸肉是杭州傳統名菜。
岳飛被害后,人們用各種方式祭奠哀吊。老百姓買了老酒和葷素菜肴到岳飛墳上祭祀。
某日,有人途中用紙包著的`熟肉紙包破了,他就順手在西湖里摘了張新鮮荷葉,將肉包起來,祭畢回家,將肉連荷葉包在一起蒸后食用,啊,奇怪,發現荷葉包著的肉,味道更清香可口,傳來傳去,后來人們都用此法將荷葉包肉供奉岳飛了。
飯店酒樓知道后,都用新鮮荷葉包肉加上多種佐料,制成了荷葉粉蒸肉。就這樣,相傳了數百年,召集已成為夏令時節杭州的一道傳統名菜。
有關歷史典故 14
解放初,莊行有個小橋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風水先生相中為“三元不敗”的風水寶地.一天,有兩個風水先生帶了羅盤來到小橋村,都想定塊“來龍秀地”.看見村頭歌聲嘹亮,紅旗招展,翻身農民們正在大搞春耕.這兩個風水先生見狀,搖頭嘆息:“風水本無靈,不可再騙人.”說罷,將手中羅盤往橋上狠狠一摔,碎片橫飛.從此,該小橋便呼為“碎盤橋”.
橋的歷史典故(五):麻將橋
有關歷史典故 15
在登封嵩陽書院內有三棵"古柏",最小的稱為"大將軍",最大的偏稱為"二將軍"和"三將軍",將軍柏名不符實,是什么原因呢?這里有一段趣談。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正月,漢武帝劉徹登游嵩山加封中岳后,又來到這里(當時叫嵩陽道觀)游覽,他一進門,看見一棵柏樹身材高大,枝葉茂密,贊嘆不已,說道:"朕游遍天下,從未見過這么大的柏樹呢!"漢武帝面對此樹仰望再三,感嘆之余,信口賜封它為"大將軍"。
封罷大將軍,漢武帝在群臣的呼擁下,朝院內走去。來到正院,迎面又看見一棵大柏樹,這棵柏樹要比"大將軍"大得多,漢武帝心中頗為懊悔。但金口已開,沒法更改。最后,他還是拿定主意,指著前面的.大柏樹說?"朕封你為二將軍。"當時群臣覺得加封的不合理,想向皇上建議,但又不敢直言,只好向皇上提示說:"這棵柏樹比前院那棵柏樹大得多呀!"漢武帝固執已見,大聲斥責道:"什么大呀!小呀!先入者為主。"群臣嚇得連忙叩頭稱"是",誰也不敢再吭了。
漢武帝繼續行為往前走,又見到一棵更大的柏樹,他猶豫了一下,心想,怎么一棵比一棵大?可我已賜封在先,又不能改口,還是按先來后到次序加封吧。于是面對柏樹說:"再大你也是三將軍了。"群臣們面面相覷,再也不敢作聲。
三棵受封的大柏樹,因皇帝封的不合理,都感到不是滋味?"三將軍"柏認為自己是嵩山中最大的柏樹,卻封了個"三將軍",太不合理,又惱又怒,一氣之下,枝葉枯萎,一命嗚呼!現在游人已看不到它了。"二將軍"感到自己比"大將軍"大得多,卻被封為"二將軍",實在委屈。它雖心懷不滿,卻不敢直說,一下把肚皮氣炸了,現在樹干下部還有裂痕,游人能置身里邊往返。"大將軍"也深感受之有愧,沒臉抬頭見人,因而經常低著頭彎著腰,不敢見游客。
久而久之,慢慢地變成了現在這樣子。
【歷史典故 】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3-23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
經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友善的歷史典故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