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典故(集合13篇)
歷史的典故 篇1
說的是很早很早之前的事了,那年間,咱們中華大院里頭很不消停,雖說尚有個透風漏雨的花架子一樣的周王朝,可是天子家不爭氣,產的龍子龍孫成器的少,玩兒鬧多,結果是黃鼠狼下豆杵子——一窩不如一窩,傳不過三五代,國運江河日下,有點兒本事的主兒,拉幫人就敢搶地盤、圈地界,占塊地兒就敢稱國,什么侯國、公國、王國等等,頂得好端端一個炎宗黃祖開創的浩蕩神州是千瘡百孔、體無完膚,直鬧得春秋無序,戰國煙濃,民不聊生。能耐大的、成氣候的,自然要擴大疆域,吃掉小的、弱的,就同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漬泥一樣,攪了個昏天黑地,日月無光……
就在這大小林立的眾多國家中,有一個叫衛的小國。別瞧這衛國國小,故事倒蠻多。衛國最初的君主是和周武王姬發一個娘肚子里爬出來的親兄弟康叔。老姬家人可不含糊,早幾輩子就瞅準殷商的蔓蔓兒快拉秧了,趁勢忙不迭占住渭水北邊的岐山,揭竿豎旗,招攬天下,到武王姬發時一舉滅商,建立了大周王朝。封爵分地時,康叔因與王室有著極親的血緣關系,得到了商紂都域朝歌及其四圍的大片沃野,并賜國號衛,被立為衛君,同時還兼著周朝司寇之職,參與王事并嚴治亡商遺民。毋庸諱言,人壽是有限的,衛國祖爺康叔再能劃拉,再能撐持,終歸是難免一死。他死,兒子繼;兒子死,孫子繼……家天下么!所以,只要是這個窩里蹦出來的崽,即便是呆傻癡苶,哪怕是個怪胎,也是有資格坐上君位。就這么著,衛國一代代地弄出來不少的故事。只是這些故事大都不怎么美好,多系家丑之類,什么宮闈丑聞,君位之爭,父子、兄弟相殘……總之是磕磕絆絆地傳了十來代,就傳成了秋后的螞蚱——蹦跶不起來了。這個“螞蚱”名叫姬赤,古籍上還真有他這么一號,史稱衛懿公,也就是咱這篇故事的A號人物。
要我說衛懿公這主,雖說是個亡國之君,可蓋棺論定,衛國人卻給了他一個很不錯的謚號——懿。不信,您就翻翻《史記·史記正義·謚法解》一段,那上面說的是再明白不過了:“溫柔賢善曰懿!本湎掠钟胸硇∽謽耸荆骸靶约兪纭薄Df這人的德行還賴嗎?多有“愛心”的一位君主呀!只是此君愛的不是人類!他愛的是禽鳥,而且愛的只是禽鳥中的一類——鶴!是個寵物愛好者,是愛鶴寵鶴沒了邊的鶴癡,堪稱養鶴、玩鶴的絕代宗師。
說起衛懿公畸形獨特的愛好成因,似乎頗受其家族的熏染和基因遺傳的影響。衛懿公的祖考爺衛宣公姬晉最大的本事就是貪淫好色,不知羞恥。早在衛宣公做世子的時候,搞不清是他爹衛莊公的第幾號小妾了,只知道名頭很響,叫夷姜,是個十分動人的佳麗,把一個世子誘得吃不香,睡不穩,沒白沒黑地瞄著他爹的臥榻……常言道,不怕鬼叫門,就怕鬼惦記;他這一上心惦記,還真就把個小繼母夷姜惦記到了自己的熱被窩里,很快珠胎暗結,私生一子,取名曰伋。您說衛莊公這個老王八窩脖不窩脖?衛莊公氣死了,衛宣公才得以上位,夷姜也自是扶了正,伋子亦得見天日,且因母貴被立為世子。至此一切都歸正常了吧?其實不然,伋子長到十五六,他爹衛宣公寶貝似的為世子忙不迭地張羅兒媳婦,很快就聘定了齊僖公的女兒齊姜。孰料,這齊姜天生麗質,實乃一絕色尤物,誘得衛宣公心癢難耐,沒著沒落的,竟不顧綱常倫理,以出使外交的名義支走兒子,硬是霸占了兒媳婦,還恬不知恥地美其名曰“宣姜”。如此一來,這天大的國室家丑不光成為時人街談巷議的話把兒,而且也為我國不朽的《詩經》留下了一頁警醒世人的名篇《邶風·新臺》,讓后人聽到了一個悲劇女子憤怒的怨訴:“……燕婉之求,篴篨不鮮……”說白了就是:……年少英俊的如意郎君原是我求得的佳偶,而今陪伴我的卻是令我惡心的雞胸駝背形同癩蛤蟆的糟老頭……
癩蛤蟆如愿以償地吃上了天鵝肉,徐娘夷姜自然就成了處理品;尤其在宣姜生了壽和次子朔兩個兒子后,沒處打發的夷姜索性被扔進垃圾堆,任之自滅,其子伋子也大大掉了價;特別隨著壽、朔二子歲數漸長,伋子更成了衛宣公和宣姜母子眼前的一只綠頭蒼蠅,怎么瞧怎么膈應,只恨一時找不著蒼蠅拍拍死他。再說已是少年的壽、朔,無疑是宣姜的指望和靠山。宣姜力逼宣公廢伋立壽。偏偏壽又和伋子友善,不僅不愿奪兄長之位,還處處護著這位異母長兄。而朔,別看年幼,卻另藏一副奸詐險惡心腸:伋子他是必欲除之,而親兄壽,亦不可活!二人不滅,自家安能即位專權?為此,他陰招武士,私落亡命,攛掇宣姜,誘惑宣公,極言伋子恨父欺庶母,奪兒婦,喪盡天良……直氣得宣公七竅生煙,嚴命伋子速速離京,卻于半路伏兵密令殺之。朔見己謀得逞,暗派所養武士換下伏兵,只待伋子到來。不想,壽于母宣姜處得知內情,忙借送行餞別之機告知伋子,并將伋子灌醉,自己先行上路,急去阻止朔的行動;熟料,壽一進入埋伏地就被射殺了。伋子酒醒后,聞聽弟壽代己已行,唯恐不測,慌忙追去,自投羅網,成了朔的刀下鬼。就這樣,黃泉路上,一對冤魂兄弟倒做了伴兒……
朔陰謀得逞,衛宣公卻日喪二子,連呼上當,悔恨不已,眼睜眼閉,都是夷姜、伋子和壽兒的冤魂鬼影,自此精神委頓,寢食難安,不久就窩囊死了。老東西一死,撿便宜的無疑是朔。他即位當上了衛惠公,卻無日不在仇殺和動亂中度過,根本無暇顧及治國理民之事,死后丟給兒子懿公的,只能是一個內憂外患、危機四伏、破敗不堪的衛國。
衛懿公倒也想得開,整個一甩手掌柜。他心說,家底兒既然給爺、爹敗光了,咱又沒什么回天的本事,干脆破罐子破摔,反正虱子多了不癢癢。治啥國?傷那腦細胞呢!就說船破了,船破還有幫,幫壞還有底,底爛還有釘吶!何況一國釘子,兌換成錢,盡俺一人造足夠了。衛懿公這么一想,索性玩兒唄,他什么都玩兒。但他最喜愛的就是玩兒鶴!他玩兒鶴,簡直玩兒出了圈兒。他養的`鶴,何止百只千只?個個都是毛色潔凈艷麗,鳴聲清亮,舞姿婆娑,宮廷苑囿無處不見。就是這樣,衛懿公還不滿足,還下令要國內的臣民百姓竭力搜求進獻,凡是進獻的鶴可對他的心的,金錢美女、官位宅邸,那是得什么賞什么,簡直大方得沒了邊兒。后來他的鶴養得太多了,就越玩兒越不成體統,居然給鶴劃分等級,且按等級封官爵,加俸祿。上等鶴享受大官的俸錢,當然是吃得美,住得好;次點的官祿就差些,吃住也掉點兒檔次,等等,以此類推。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每當衛懿公出游,總要叫群鶴分班像官員似的陪行,并用載乘士大夫以上官員的豪華馬車拉著它們在前面行進,號稱“鶴將軍”,比那些真人儀仗隊還威風尊貴。在衛懿公那里,凡是養鶴的人都有豐厚的工錢,而且比朝中的官員都有保證。當然衛懿公玩兒鶴的巨大費用,都是向老百姓橫征暴斂得來的,因此,短短三五年間,就榨得國民骨枯髓盡,到處可見賣兒賣女、家破人亡的凄慘景象。又過了幾年,北狄人看透了衛懿公這個荒唐的廢物,知道衛國是真的沒得救了,就一舉侵入衛國。衛懿公一下子慌了神兒,急忙命令臣民抵抗,可是人們都向山林荒野逃避去了,誰也沒有作戰的心氣兒。衛懿公好不容易抓了一些官員,想叫這些官員帶頭上陣;不想這些官員異口同聲地譏諷頂撞他,你用“鶴將軍”打仗就行了。結果北狄兵馬如入無人之境,滅了衛國。衛懿公也死在了亂刀之下。
至于那些鶴,好在都有翅膀,一飛沖天,鳴聲凄清響亮,在彌漫的烽煙中,也算是給寵愛過它們的主人招魂了……
歷史的典故 篇2
一、佛香閣未解之謎——為何蓋成三層?
佛香閣位于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
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后,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據說當年青龍修建佛香閣時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樣式設計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兩層,共九層高,成九級浮屠塔,誰知這塔在修到第八層的時候就倒掉了,乾隆認為這是上天對自己發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設計,成為了今天的三層。
也有說法是乾隆建延壽塔,是要為母后作壽。但也有人指出,他這種做法其實只是名義上的。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園聯成一體,使延壽塔成為攜東西皇家園林的主題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層的時候,他突然發現這和原來的想象有點落差,并不十分相符。因此就將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閣。
二、頤和園的斷尾銅牛
頤和園的銅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橋的旁邊。銅牛鑄造于乾隆年間,鑄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書的《金牛銘》,當年乾隆皇帝將其點綴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
其實這銅牛還有一段傳說,還得從慈禧太后擴建頤和園時談起。相傳慈禧在建頤和園時,妄想著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傳令下去: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銅牛用來象征牛郎,石舫的旁邊建有一座亭子稱織女亭,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陣勢。
有一年的七夕節,銅牛突然活了,一步步走向湖中,走向織女,結果沉入湖底再也出不來,有人將此事稟報給慈禧,慈禧命人連夜趕制了一頭,還用鎖鏈栓了,結果第二年七夕,這第二頭牛也動了起來,眼看鐵鏈子也鎖不住了,幾個壯漢便上前將它拉住,用盡全身力氣,結果拉斷了牛的尾巴。還好此時有人拿來了更粗的鎖鏈拴住了銅牛。
有人問,現在頤和園里銅牛的尾巴為什么不是斷掉的呢?原來銅牛的斷尾被工匠接上了。
三、皇家園林為何不見城墻
頤和園最美麗的風景莫過于是寬闊的昆明湖了。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湖區碧波蕩漾,煙波淼淼。早在明朝的時候這里就是一片觀賞風景的勝地,乾隆看上了這一塊風水寶地,修建了這座皇家園林。
皇家園林建成后,乾隆皇帝并沒有在四周修建圍墻,也沒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這邊來,不過當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線”以外觀賞,不能越過“警戒線”,否則被抓要蹲大獄的?赡肋@警戒線在哪兒嗎?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東不設限,當地百姓可以到這個地方來游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橋、南湖島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說誰想來就能來的.,否則要付出代價的。
相傳,有一個農民喝醉酒,就糊里糊涂走過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橋上去了,結果被抓起來了,就是因為十七孔橋上邊是禁區。
四、知魚橋的傳說
在諧趣園中共有五座橋,其中知魚橋最為有名,因為這座橋接近水面,便于觀魚,故取名知魚橋。
相傳當年諧趣園修好以后,乾隆帝龍心大悅,隨即作詩一首,誰知這首詩竟招來了東海蓬萊的兩位神仙。
有一晚這兩位神仙夜游諧趣園,其中一仙人道:這諧趣園的景色并不比蓬萊的差,但是顯得空曠了一些。說完手中的龍頭拐杖朝天上一扔化作一條白龍,就一頭扎進湖里,龍身子變成了一座漢白玉的石橋,龍頭變成了橋頭的石牌坊。
這件事被一個老太監看到,第二天稟告給乾隆帝,原來是諧趣園的美景感動了神仙。于是,乾隆走到橋上,提筆在石牌坊上寫了“知魚橋”三個字。
五、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了一個迷局
從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了一個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劃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進一步把外湖分為兩個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達到“山環水抱”的格局。
為什么要山環水抱?“山環水抱必有氣”,這是傳統風水的一條重要定律。傳統風水的本質是強調對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傳統風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連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橋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腸之曲。
而曲意味著什么?含蓄、環抱、積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機。所以要“山環水抱”。而乾隆深諳此道。
六、消失的曇花閣
頤和園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計沒人知道,因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張黑白照片,它就是傳說中的曇花閣。頤和園中有很多亭臺樓閣,為什么單說它奇特呢?
我們看下它的造型,曇花閣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建造型,上下三層檐下都懸有雕飾極為精美的垂蓮柱和掛落罩。屋頂似為藍或綠琉璃瓦黃剪邊,六角形攢尖頂。二層有平座欄桿。最為稱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間的六角星形平面臺基。
事實上曇花閣就是今天景福閣所在的位置,曇花閣原來是供佛的地方,后來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給燒毀了。等到慈禧重修頤和園時,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賞月、看雨景的樓閣,過去曇花閣的樣子顯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辦?就這么地給他弄一個景福閣,寓意大福長壽,而景福閣下面有一個小院,它叫益壽堂。
頤和園本身除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以外,在她的內部還有著許多的之最。
中國最長的走廊——頤和園長廊
頤和園長廊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間。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
北京最大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的前身叫甕山泊,因萬壽山前身有甕山之名而得名。昆明湖總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大約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內的五個北海還要大。
這一帶風景優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詩人常把西湖周圍地區的自然風光描繪成“宛如江南風景”,“一郡之盛觀”。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最長的古橋——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是連接昆明湖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飛跨于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橋長150米,寬8米,有17個拱形橋洞連續而成,它是頤和園里最長最為精美的古橋。
最美的橋——玉帶橋
此橋可稱為頤和園里最美的橋了,建于乾隆年間,橋兩側欄桿正中的欄板外側鐫刻著“玉帶橋”三個字,為乾隆御筆。
最負盛名的“園中園”——諧趣園
頤和園由數個園中園構成,其中最最負盛名的“園中園”就是諧趣園。諧趣園位于頤和園的東北角,它小巧玲瓏,在頤和園中自成一局。
最高的山——萬壽山
萬壽山是燕山余脈,萬壽山原名甕山,高58.59米,前臨昆明湖,園中最高的山就是它。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甕而得名。
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侍罅畨鄢接趫@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
歷史的典故 篇3
謙遜的愛因斯坦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是一位聲譽顯赫的物理學家,深受人們的敬仰。在紐約河濱教堂所設的世界最偉大的學者的塑像中,愛因斯坦是惟一活著的人。但他并沒有被榮譽沖昏頭腦,始終保持著謙遜的品質。他對別人把他當成偶像感到無法理解,對報刊上的宣傳和贊揚十分厭煩,非凡是那些記者、畫師、雕塑師來找他拍照、畫像、塑像,更使他難以忍受,他說他簡直成了這些行業的模特兒了。
愛因斯坦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超人。他熟悉到,自己所走的道路是前人走過的道路的延伸,科學的新時代是在前人基礎上開辟的,因此他總是抱著敬仰和感激的心情贊賞前人的貢獻。他知道,在科學的道路上有許許多多人在共同奮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各人有各人的貢獻,因此他對同行的工作非常尊重。就是對自己的下屬和學生,愛因斯坦也沒有任何傲慢的表現,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無不為他的和藹可親和平等待人而感動。他還總結了這樣一個成功公式:a=x+y+z,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他認為自己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個真理的忠實而勤勉的追求者。
歷史的典故 篇4
典源出處
晉·皇甫謐《高士傳》卷下:“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人也。常游名山采藥,賣于長安市中,口不二價者三十余年。時有女子買藥于康,康守價,乃曰:‘公是韓伯休邪? 乃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欲避名,今區區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藥為?’遂遁人霸陵山中!薄短接[》卷九四亦引 《高士傳》,《后漢書·逸民列傳》亦載。文略同。
釋義用法
后漢韓康為躲離塵世虛名,賣藥長安市中,口不言二價,一直保持三十余年,后來他言不二價的名聲也盡人皆知了,他只好遁入深山中。后用此典形容逃名避世的隱士生活; 有時也指藥或賣藥。
用典形式
【賣藥】 唐·王季友:“煉丹文武火未成,賣藥販屨俱逃名!彼巍り懹危骸爸坏罒鹩袆⑾颍恢u藥是韓康!彼巍S庭堅:“賣藥偶知名,草玄非近準。”
【無二價】 唐·高適:“洛陽無二 價,猶是慕風聲。”
【不二價】 唐·王維:“賣約不二價,著書盈萬言!
【不二名】 明·高啟:“如何不二名,乃為女子知。”
【伯休隱】 宋·,陸游:“賣藥思從伯休隱,愛花卻笑拾遺狂!
【韓康藥】北周·庾信:“時占季主龜,企販韓康藥!
【賣藥韓康】 清·丘逢甲:“多君賣藥高韓康,專從海上搜神方!
【逃名賣藥】 清·吳偉業:“逃名因賣藥,不愧鹿門期!
【韓康賣藥】 南朝陳·徐陵:“韓康賣良藥,董偃鬻明珠。”南朝梁·江淹:“韓公淪賣藥,梅生隱市門!
【韓康避名】 清·姜宸英:“更無安道能求死,只有韓康解避名。”
【兒女識韓康】 宋·陸游:“一事尚須深自咎,街頭兒女識韓康。”
【女子知伯休】 清·王士禛:“世情但競牢石耶,女子猶知伯休那!
【行藥長安市】 金·元好問:“不妨行藥長安市,才是前生許道寧。”
【君是伯休非】 宋·陸游:“堪笑街頭小兒女,問予君是伯休非?”
歷史的.典故 篇5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南部,流經趙縣。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趙州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將安濟橋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的里程碑”,并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歷史土木工程古跡”銅牌紀念碑。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位于河北趙縣洨河上,它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建于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券高7.23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橋上有很多的東西,類型眾多,豐富多彩。
趙州橋建成已距今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臺發生的7.6級地震,邢臺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9次。
在主拱券的上邊兩端又各加設了二個小拱,一是可節省材料,二是減少橋身自重(減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橋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組等四個單位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層石條砌成高1.55米的橋臺,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這么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他在報告中寫道:
“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在現在河床下約70—80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臺,下面并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墻,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進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
為了保護趙州橋,上世紀末在趙州橋東100米處新建的橋梁,其結構還是沿襲趙州橋,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數量增加到一邊5個,橋上有車輪印,膝蓋印。
歷史的典故 篇6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靈王親自率領戰車千乘,雄兵10萬,征伐蔡國。這次出征非常順利。楚靈王看大功告成,便派自己的弟弟棄疾留守蔡國,全權處理那里的軍政要務,然后點齊10萬大軍繼續推進,準備一舉滅掉徐國。
楚靈王的這個弟弟棄疾,不但品質不端,而且野心極大,不甘心僅僅充當蔡國這個小小地方的首腦,常常為此而悶悶不樂。
棄疾手下有個叫朝吳的謀士,這個人非常工于心計。有一天,他試探道:“現在靈王率軍出征在外,國內一定空虛,你不妨在此時引兵回國,殺掉靈王的兒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決朝政,將來當上國君還成什么問題嗎!”
棄疾聽了朝吳的話,引兵返楚國,殺死靈王的兒子,立哥哥的另一個兒子子午為國君。楚靈王在征討途中聞知國內有變,兒子被弟弟殺死,頓時心寒,想想活在世上沒有意思,就上吊自殺了。在國內的棄疾知道楚靈王死了,馬上威逼子午自殺,自立為王,他就是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另一個故事是:晉獻公寵愛驪姬,對她的話真是言聽計從。驪姬提出要將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齊立為太子,晉獻公滿口答應,并將原來的太子,自己親生的兒子申生殺害了。驪姬將這兩件事做完了,但心中還是深感不踏實,因為晉獻公還有重耳和夷吾兩個兒子。此時,這兩個兒子也都已經成人,驪姬覺得這對奚齊將來繼承王位都是極大的威脅,便建議殺了重耳和夷吾兄弟倆,晉獻公竟欣然同意。但他們的密謀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聽到,立即轉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聽說后,立即分頭跑到國外避難去了。
《淮南子·說林訓》的作者劉安評論這兩件事說:“夫所以養而害所養,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币馑际钦f,聽信壞人的唆使,使父子、兄弟自相殘殺,就好比是砍去腳指頭去適應鞋的大小一樣。這種做法是非常愚蠢的。
——《淮南子·說林訓》
【求解驛站】鞋小腳大,把腳削去一塊來適應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遷就湊合,或不顧條件生搬硬套。
【活學活用】不考慮本國國情,照搬外國的做法,~,注定失敗。
【妙語點撥】淮南王劉安認為“削足適履太愚蠢”,很多人也認為削足適履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畢竟,把腳削去一塊來湊和鞋的大小是痛苦的,也是生搬硬套的。然而,世界上可能沒有為你量身打造的“履”——完全適應你的生活和工作環境。這種情境下,你該如何抉擇?是改變環境適應你,還是改變自己適應環境?事實證明,如果不懂得在關鍵時刻“削足”,我們可能終生都不會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那雙“履”。
【近義】生搬硬套、殺頭便冠
【反義】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歷史的典故 篇7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全國都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同時也是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是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睋掇o!份d:“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非常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從古至今,很多地方都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但全國各地的風俗各有不同,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的習慣。有些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而關于冬至的傳說也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冬至盤、冬至團、餛飩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俗稱“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清明是眾所周知的掃墓時節,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區部分地方的風俗并不是清明掃墓的,而是在冬至。冬至早上,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更多,寓慎終追遠之意。這一風俗究竟流傳了多久,至今仍是一個謎團。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在歷史上的周代冬至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非常熱鬧的日子,追溯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說冬至從古至今都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渡袝ぢ逭a》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影“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薄!岸ㄌ毂,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歷史的典故 篇8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學)一詞來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羅馬法中的一個法律術語,意指社團或法人。
11世紀80年代,人們在意大利的一座圖書館中發現了羅馬法典的原稿。接著,一些學者開始在意大利的波倫亞講授羅馬法。歐洲各地的青年學生聞訊紛紛趕來,合資聘請這些學者教課。但是,這些外國學生在意大利處處受到歧視。學生們為了對付不測,就按種族成立了20多個“同鄉會”,然后又分別聯合成兩個社團,這種社團在法律上被稱為Universitas。社團的成立使學生們取得了權利主體的地位。學生社團同教師簽訂契約,就課程設置、授課時間、教材發放、學費款額等問題達成具體協議。教師的酬金由學生在課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學生們覺得哪位教師不稱職,就聯合抵制他的課,拒絕支付酬金。如果教師在打上課鈴后不立即開講,或在打下課鈴前提前下課,就會被學生社團罰款。學生社團還有權審理其成員間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從而使外國學生成了社團內部的公民。從此,University就成了學生自治機構的名稱,后來逐漸引申出“大學”的.含義。
在我國,“大學”一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禮記》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學》從《禮記》中抽出,單獨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成為“四書”之一。
“大學”一詞現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
歷史的典故 篇9
從前有個人,養了幾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窟窿,夜間狼從窟窿里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沒接受鄰居的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來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該不接受鄰居的勸告。他趕快堵上那個窟窿,把羊圈修得結結實實的。從此,他的.羊再沒有被狼叼走的了。
歷史的典故 篇10
“琎嘗戴砑絹帽打曲,上自摘紅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極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墜。”——《太平廣記》
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屬于八音中的“革”類樂器。鼓的出現比較早,從目前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廣泛。
鼓之誕生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呂氏春秋·古樂篇》也有記載說:“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認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古代制鼓離不開獸皮與陶土。鼓的產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漁獵生活有了剝皮與制陶的'技藝。《禮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北砻髟诤茉绲摹耙陵仁稀敝畷r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為框,兩面蒙皮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變而成。傳說伊耆氏用草編成的鼓槌敲擊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呂氏春秋·古樂篇》說,堯命質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也是類似的土鼓。
鼓之應用狩獵、祭祀、軍事等用途廣泛
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據說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裝飾;中間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
鼓在殷商時期開始廣泛應用,尤其是軍旅和宮廷、郊廟祀典的用鼓,已積累了許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農耕文化進入高度發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設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并制定了一套鼓樂制度,將鼓納入了儒家的禮制規范。據《周禮·地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聲。以節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绷,指分(音)鼓、雷鼓、路鼓、靈鼓、晉鼓、皋鼓;四金,指錞、鐲、鐃、鐸。可見,此時鼓已用作各種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分(音)鼓專門用于軍事,據《說文》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軍旅,這些鼓以后發展為各種規格的戰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應用。
鼓的歷史典故2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鼓:敲戰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斗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齊軍,兩軍對陣于魯的長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莊公準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饼R國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劌說:“可以擂鼓了!边@時,魯軍戰鼓擂響,同時下令沖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莊公準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不行。”下車看敵軍的車印,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后),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國軍隊,大獲全勝。戰勝敵軍之后,莊公問曹劌原因。他回答說:“戰斗,打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勝他們。齊國國強兵厲,我怕他們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們的車印雜亂,戰旗倒拖,才下令追擊他們!
【成長心語】
曹劌準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勝了對手。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鼓的歷史典故3
典源出處
《晉書·良吏傳·鄧攸傳》:“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后稱疾去職?こS兴陀X數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去。吳人歌之曰:‘紞(dan)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拖(一作挽)不留,謝令推不去,’”
釋義用法
晉時鄧攸任吳郡太守,為政清明,很受百姓擁戴。離任時,幾千百姓拖住鄧攸的船,不讓開行,鄧攸半夜悄悄離去,百姓作歌懷念他。后以此典稱頌地方官有德政,為百姓擁護。
用典形式
【怨不留】唐·高適:“梁國歌來晚,徐方怨不留!彼巍ぬK軾:“江湖欲下還飛去,空使吳兒怨不留!
【紞如五鼓】宋·蘇軾:“倒床鼻息四鄰驚,紞如五鼓天未明!
【紞鼓留公】宋·曾鞏:“紞鼓留公豈是催?湖山得意且徘徊。”
【扁舟挽不回】宋·蘇軾:“滿城遺愛知誰繼,極目扁舟挽不回!
歷史的典故 篇11
有一天,鄭國公子宋(字子公)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時,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公子宋得意地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東西在等著我們呢!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總能嘗到新奇的美食!”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后,果然發現廚子正把一只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只甲魚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只甲魚很大,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見此場景,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豎起了大拇指。鄭靈公見兩人這么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么?”子家就把剛才在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只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放入鼎內由廚子裝進盤子先給鄭靈公,然后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嘗了一口,稱贊道:“味道不錯!”示意大家一起吃。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呆呆地坐著。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么也沒有。
顯然,這是鄭靈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里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后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原文:“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币姟蹲髠鳌ば哪辍罚:髞砣藗冇谩叭局浮币辉~指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由這件事,鄭靈公想殺公子宋,結果公子宋先把他殺了,另扶新君即位。但后來公子宋也被人殺了。可見玩笑不能開太大啊!
歷史的典故 篇12
歷史典故:杯弓蛇影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于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于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干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么。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鼻Ю锺R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云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么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一邊擊鼓,一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后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里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裢,后來,終于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于贊揚有才能的人。
歷史典故: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牵軈柾躏w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艄庹莆粘髾嗨氖嗄,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后,立許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后,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后。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艄夥浅s@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艄獾钠拮勇犝f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并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游山玩水。后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墒,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后,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么強大的敵人啊!怎么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過于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后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于渡河難于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于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后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尸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歷史典故: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歷史的典故 篇13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的圈。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出處】: 《戰國策·楚策》:“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舉例造句】: 張學良始則失地,今幸固守錦州,亡羊補牢,可稱晚悟。 ★章炳麟《與孫思昉論時事書》二
【用法】: 作主語、謂語、賓語;指知錯就改
【故事】: 戰國時楚襄王荒淫無度,執迷不悟,將勸諫的大臣莊辛趕出楚國。五個月趁機征伐,很快占領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趙國請回莊辛,莊辛說:“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則補牢,未為遲也!惫膭畛逋鮿罹珗D治、重整旗鼓。
【歷史的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的典故06-14
經典歷史典故[經典]08-02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
經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7-02
經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典歷史典故03-23
常州歷史典故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