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繼續教育網反思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繼續教育網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繼續教育網反思1
教學得意之處:
1、聯系生活,從生活的具體實例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生活中的桿秤的使用,引入課題,再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類似例子,自然而然引入課題。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展學生的思路。如:讓學生自己設計探究實驗方案,鼓勵學生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想法是五花八門的,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說一說,互相交流達成共識。這樣就可以以說促思,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3、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綜合分析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學不足之處:
1、評價激勵不夠。這篇教學設計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很少,這樣會導致課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我的教學反思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對自己的定位不明確,會影響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2、對合作學習實效性的思考不夠。從以往的課堂中我們發現:面對好玩的東西,組內同學,特別是男同學,時常爭先恐后的去搶,而對于做記錄這樣的差事則不愿意去做,在探究中他們不會合作或不合作,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對本組探究活動應負的責任”。從而造成學生探究效率低下。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現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見。教學反思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現新問題,激發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教師的自我超越。
自己想說的幾句話
一、在教學實踐中自我反思
在每一堂課結束后,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斷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后改進等等。同時,要認真進行記錄,主要有三點:
(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并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2)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么成功,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知識性錯誤等。課后要靜下心來,
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臻完善。
(3)記錄學生情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在每一節課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利有針對性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表的獨到見解,常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教學相長。
二、在理論學習中自我反思
教師要如饑似渴地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并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認真消化、并付諸于實踐。先進的理論往往能讓我們感覺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們的教學進入新的境界。與此同時,新課程《數學》的知識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使知識結構不斷完善,面對新的挑戰,要與學生共同進步。在教給學生知識之前,自己首先要精讀教材,鉆研教參,翻閱大量的參考書,向其他教師學習。因此,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自己也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增強了自己求知、探索的動力。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和豐富的知識儲存,是不能登堂入室、達到高屋建瓴的教學境界的。蘇霍姆林斯基就這樣要求他的教師:“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補充其知識的大海”,他認為,這樣“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就寬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將會更明顯。
三、在相互借鑒中自我反思
任教以來,盡管工作繁多,但只要有可能,我都不放過聽課的機會,甚至是跨學科,一直堅持每周至少聽課兩節甚至更多。除了要多爭取觀摩別人的課堂教學,還要擠出時間來研究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從課堂結構、教學方法、語言表達、板書設計、學生情況、教學效果等各方面,客觀、公正評價其得失。對所聽和觀摩的每一堂課都要研究、思考、探討,并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收獲甚多。各位教師之間,多開展相互聽課、觀摩活動,不但可以避免閉目塞聽、孤芳自賞而成為“井底之蛙”,而且能夠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進行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一個優秀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地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沖動,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后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激活自己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新方式。
讓我們用反思的力量,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新課標為大家開拓的一片廣闊的天地中。
繼續教育網反思2
(一) 教師專業是動態發展的、終身持續的過程,現代教學應是建立在教師學習基礎上的。
必須在加強和發展教師教育,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時,加快教師專業化進程,以適應學習化社會、終身化學習的需要。
由此通過對教師專業觀發展歷程的回顧,通過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時代內涵以及教師繼續教育課程改革原則的論證和闡述,探討教師繼續教育課程創新的機制,明確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學的發展性是一種不斷演進、不斷超越的創造發展歷程。
因此,努力實施繼續教育工程,加強中小學師資隊伍的建設,開展面向21世紀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是面臨新形勢的需要,是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綜合實力的需要,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教育夯實了基礎,教育的發展必將迎來一個美好的春天。
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中小學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
現將一些學習體會做個小結。
一、通過學習,我首先是更新了觀念:對教師來說,研究是學習、反思、成長、發展的同義詞,與專業人員的研究具有質的區別。
它是 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診斷性研究及實踐者對自身實踐情境和所做的多視角、多層次的分析和反省。
通過學習,從 過去的我 與 現在的我 的對話交流,是努力擺脫 已成的我 ,為不斷獲得新生的過程。
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發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守護人。
他將教師角色定位于學習者、研究者、實踐者。
教師首先是學習者,不僅要善于向實踐學習,向理論學習,而且要向學生學習。
教師是研究者,帶領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科研課題的研究。
教師是實踐者,實踐的內涵是 變革 。
二、教育無小事。
一個細節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
一個教師最可貴的品質在于他能從日復一日的教學生涯中領悟和體會到教育的真諦,開掘出散發著新鮮芳香、體現著高尚情操的教育細節。
學生是具有極大可塑性的個體,是具有自立發展能力充滿創造力的生命體。
概括地說,教育的真諦在于啟發自覺,在于給心靈以向真、善、美方向發展的引力和空間。
三、就人格而言,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任何學段,師生之間都應該是天然平等的。
教師和學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識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師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要用自己的言語去打動學生,把自己對人或事的真情實感流露出來,以此使師生間產生心靈的共鳴。
學生只有感受到教師的善良和真誠愛心,才樂于聽從老師的教誨。
正所謂 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表現給學生,與學生通過交流達到心與心的溝通。
教師的語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時又要富有理性。
這樣的語言才能讓學生愿意接受,達到教育的目的。
暖人話語,滋潤心田。
溫暖的的話語,可以使學生深深感到教師真誠的關愛,從而拉近師生的距離。
教師對學生還要有一種充滿責任感和理智感的愛,這種愛就是嚴格要求,嚴而有度,更要嚴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之外,我們還需要結合個人情況及教學環境和特色來很好的貫徹和應用它們。
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發現和自我完善的過程,除了需要不斷客觀的看待 過去的我 ,我們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熱情,一份對教育、對學生、對社會的神圣信仰與追求! 有人說,教師是春蠶,是蠟燭,是航標燈,是導航員。
而我要說,教師就象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營養:有科學的教育思想,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符合時代特點的教育言論,有廣博的學識,有令人佩服的教學藝術,有較強的人格魅力,有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始終在做著一個 好學生 。
多年來,在教學工作的同時,我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這股春風吹來之后,我更感覺到如魚得水,反復翻閱新課標,領會其中的真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
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我都積極參加。
教師應有一種苦讀,苦學的精神。
苦讀、苦學應該是教師的 天性 。
學習研究新課標新課程,讓我有了方向從學習中我懂的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的道理。
我在不斷的學習,也在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探索,從教材、教參、課程標準中去觸摸新課改的靈魂,準確把握教學的尺度。
研究中考題體會其中蘊涵著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
在同行身上學到的好方法也及時去應用。
我和學生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我想,所謂的教學相長就是這個意思吧!
如此種種,我在做 好學生 的基礎上,也在努力的做好教師。
做 好學生 是磨練我的重要歷程;而做一名好教師是我的終極目標。
總之,繼續教育學習的收獲是非常豐富,它引發我更多的思考,也讓我收獲了很多的知識。
然而,憧憬未來,我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是曲折的,畢竟這些思考和理論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去嘗試和運用,并最終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東西,我想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達到培訓的目的。
最后用一句話和大家共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課程給了我們教師機遇,同時對我們提出了挑戰。
要求教師必須更新知識結構。
新課程內容的出現迫使教師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準確把握任教學科中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儲存。
新課程還要求教師必須有開發課程的能力。
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充實教材內容。
教師還必須發展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 教案劇 出演的 舞臺 ,好學生是配角中的 主角 ,大多數學生只是 觀眾 與 聽眾 。
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為老師獨尊的架勢,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
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
為此,新課程倡導自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繼續教育網反思】相關文章:
繼續教育網絡培訓學習總結02-03
繼續教育網絡研修學習總結12-06
繼續教育網絡培訓心得體會08-09
繼續教育反思08-31
繼續教育反思范文12-16
繼續教育反思11篇10-16
繼續教育反思10篇08-13
繼續教育反思周記09-10
教育網站大全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