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集錦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后感1
讀了《三國演義》三遍了,我總是全神貫注地沉入驚心動魄的大戰之中,百讀不厭,也使我受益匪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一部重要的古典名著,刻畫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國統一發生的一系列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張飛的勇猛,關羽的忠義,周瑜的心胸狹窄,書中的每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敬佩的人當然屬關羽關云長,他雖然驕傲自大,也曾敗走過麥城,但是人無完人,更何況他為人忠義,武功超強。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曹操打敗劉備時,關羽因帶著二位嫂嫂,即與張遼約法三章:降漢不降曹。一旦發現劉備行蹤,即刻離開。足見關云長之俠義,無愧“一世梟將”之稱。他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終于故主,刀光劍影處,為其獨尊。
諸葛亮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欣賞的又一人物,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人嘆為觀止。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未出茅廬,就已定三分天下。他火燒博望坡,借東風,草船借箭,巧擺八陣圖,空城計退敵,足足其神機妙算。但魏延一生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諸葛亮卻對他稍顯冷淡,以致其造反,后錦囊殺魏延,可以說是小有不妥。
《三國》給予了我太多,受益和和教誨我,有一句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你們品讀《三國》又有怎樣的感慨呢?
三國演義讀后感2
蜀昭烈帝劉備,玄德公。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吹的上天了,比孔子的仁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我看來,全都是裝的。如此虛偽的一個人,竟然被羅貫中吹的比孔子還仁,我真不不知道羅貫中是怎么想的。連陳壽也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后代,他還就信了,寫入了《三國志》中。
劉備這個人,虛偽到了極致,完全可以超過以“奸雄”著稱的曹操曹孟德。自稱中山靖王后代,因為沒了家譜考證,然而當時所有人竟然都信了,又因為他比獻帝高了那么一輩,所以就得到了這個稱號“大漢皇叔”。但是竟然沒有一個人看出來,他是冒充的!據考證和易中天教授的講解,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幾率十分之小,好點有可能是常山憲王后代亦或是冒名頂替的貴族,實則只是被統治階級的農民。
這些我們暫且不說這點,就拿他摔劉禪的事情來說。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中國人民都知道這句歇后語。為了籠絡趙云為他戰斗,直接把他的大兒子“用力”往地上摔,說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后有詩人寫到:“無由撫慰中誠意,故把親兒擲馬前。”從故字就可以看出,劉備真的愿意摔嘛,答案是否定的。然而趙云不只是故意裝糊涂還是真沒看出來,說:“云雖肝腦涂地,不能報也。”我估計是配合劉備演的一出好戲,迷惑眾人的眼光,讓人認為劉備是個好君主,在我看來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就是:“我只有呵呵。”果然不愧為奧斯卡金獎影帝。
玄德演的好戲可遠不止這一場,在和孫權爭奪荊州的系,那才叫一個絕。劉備借了荊州,就不想歸還。就這樣間接的害死了三國上最帥的人,我們的好同志周瑜。不僅人長的帥,而且帶兵,謀劃無所不精,這樣一個美男子,就被劉備和諸葛亮活活給氣死了。
綜上所述,劉備就是一個偽君子。
三國演義讀后感3
三國演義,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即使沒看過也應該知道幾個人物臂如忠勇雙全的關羽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這本書共講述了三個國家發生的事三個國家分別是魏,蜀,吳魏國的曹操有很多人對他有偏見其實那是因為書中作者對他的描寫,曹操其實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
蜀國的關羽、劉備、張飛是在桃園結義的生死兄弟。他們在討伐黃巾起義軍勝利后,卻只得了一個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無眼哪!后來,靠公孫瓚大人他們才任平原縣的縣令。他們三個人都是英雄豪杰。劉備是皇室后代,父親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軍,為天下百姓著想;平時關羽也是英雄,他因為憤憤不平而殺了家鄉的解良惡霸,所以也來投軍;張飛雖然說是個急性子,但是他從不向無能的人投靠,對自己的結義大哥二哥聽命是從,也為百姓著想。所以,他們三人就像現代中人們的公仆,為人民服務。
平時,我不太喜歡幫助別人,如果別人遇到了難題,我就不太喜歡幫助他,但是我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后,心里就不這么想了,好像自己變得開朗大方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像英雄人物一樣,全心全意的去幫助別人,保家衛國,無私奉獻,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做一個喜歡去幫助別人的好孩子。
當我們面對困難時,要向關羽一樣敢于面對努力克服、勇往直前。學習方面要向諸葛亮學習,學習各方面的文化知識,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很棒的書使我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四大之一,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晉朝統一期間的一系列故事。書中淋漓盡致的描寫了一系列人物,一代梟雄曹操,天下奇才諸葛亮,猛將張飛,庸主漢獻帝、劉禪等。在這些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關公。
關公人稱“美髯公”,他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書中描寫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唇若涂脂,手提青龍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風赤兔馬。我最欣賞的是關公的忠義和勇氣。
關公為人忠義,知恩圖報。自從劉備、關羽和張飛桃園三結義后,他一直未兄長劉備光復漢室的理想而奮斗,從不背叛。即使在曹營深得曹操厚待也是矢志不渝,留下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美談。在赤壁之戰中他不惜違背軍令狀,放走曹操以報當年不殺之恩。
關羽勇氣十足,意志堅定。“千里走單騎,過五關、嶄六將”中他為了保護劉備的'兩位夫人,一路拼殺,無人可檔。“單刀赴會”中他只身入敵境,無人敢言。“刮骨療傷”中華佗為他刮骨療傷,他居然還在和馬良下棋。真是令人心生敬畏。
但是關公這個人也有他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驕傲自大。他在荊州大戰中,把江陵、南郡、公安這些后方重鎮以及供應軍需的重任交給素來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聽馬良的建議傾巢而出,最后敗走麥城,凄慘結出了一生。
我們讀古代著作要“取其精華,去其糟泊”。我要學習關公的忠義和勇氣。努力學習,善待身邊的父母,師長和朋友。在生活中不懼困難,有應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我也要以關公的驕傲自大引以為戒,在平常的生活和學習中虛心謹慎,為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斷奮斗。
三國演義讀后感5
提及四大名著,相信同學們一定非常熟悉,其中的《三國演義》更是家喻戶曉。《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創作的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書中的《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刮骨療毒》等故事都很有意義,值得反復回味,每次閱讀時都會產生新的感受。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三顧茅廬》,它讓我受益匪淺。
天下的君主有誰不想得到有才華的人呢?“三顧茅廬”就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劉備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前兩次諸葛亮不在都未能拜訪成功,鍥而不舍的他準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關羽和張飛都勸他放棄,說:“別去了。”可劉備一心堅持,一定要去。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路,為了表達誠意和尊重,劉備就下馬步行到了諸葛亮的住處,到了諸葛亮的住處,諸葛亮在睡覺,劉備就一直一直等……等到諸葛亮醒了,才開始談論國家大事。
讀到劉備在廳堂外耐心等候的片段時,我不禁想到剛開學那會,學校發了新書,我去找全家包書皮包得最完美的爸爸尋求幫助,可是一直在忙工作的爸爸說:“等一會兒,等一會兒。”我立馬不高興了,氣鼓鼓地自己動手,結果包得亂七八糟,和手巧細心的爸爸包得比起來,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如果當時我能尊重爸爸,讓他先忙完手頭上正在進行的事情,錯開時間再幫我包書,如果面對繁忙的爸爸我能更有耐心些,事情的.結局肯定大不一樣!
從《三顧茅廬》的故事到自己親身經歷的“包書皮事件”,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在確定目標之后,不但要具備向著目標前進的勇往直前、義無反顧的精神,也要能像劉備那樣,尊重老師,尊重長輩,尊重比自己有才華的人,謙虛地學習他人的優點,及時彌補、改進自己的不足,即使遇到了失敗也不能輕易氣餒,輕言放棄。這才是成功之道!
三國演義讀后感6
《三國演義》又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史書與講史、平話、史傳文化與民間文化交融的結晶。
本書的內容取材于東漢末年的魏蜀吳散貨的歷史,描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黃巾起義開始,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吳亡,西晉統一為止,歷盡百年。我今天讀了這本書,發現其中有許多“忽略”的地方,令我十分吃驚,為何古人那么聰明還有那么多忽略的地方?曹操率領精兵攻占荊州,拿下襄陽,好稱八十萬鐵騎攻打東吳,而孫劉聯軍只有三萬人,卻在諸葛亮、周瑜和龐統的計謀下全軍覆沒,敗走華容的下場。這都是曹操的一個忽略所致,他不聽自己身邊謀士的話,卻聽從龐統的把戰船都連在一起,讓諸葛亮和周瑜找到了進攻的地方,從而一擊致命,損失殆盡。司馬懿也犯了與曹操同樣的錯誤,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騙,逃走時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他也忽略了一個地方,那就是他不聽自己手下的話,也沒有仔細看城下掃地的士兵流淌的汗及諸葛亮輕松搖扇背后流淌的汗珠,便急忙撤退了,日后留下了無窮的后患。《三國演義》中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如關羽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的“獨退曹兵”“夜戰馬超”;趙云的“大戰長坂坡”“單騎救主”等······還有三顧茅廬、敗走華容、三迎戰呂布等。
《三國演義》是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我國最有成就的長篇歷史演義小說。它不見塑造了一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還為中國歷史長篇小說開辟了新天地,是我們必讀的一本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7
“死不可怕,死是涼爽的夏夜,可讓人無憂的安眠,世上,昨日看錯我曹操,今日又看錯了,也許明日還是看錯,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來不怕別人,看錯我”
這是魏國君主曹操在快死的時候說的話,很好地詮釋了死亡,我們與其說曹操陰險狡詐,十分多疑,不如說曹操不畏生死、從容淡定、心理樂觀。曹操并不是三國中的大反派,其實這魏、蜀、吳三國都不分對錯,你站在誰的視角上感受就截然不同,在中立視角會覺得其實哪一國都是對的,而且曹操明顯是個不怕死亡,心胸坦蕩的人。
而我的爺爺也是這樣的人。
在我四年級的下冊臨近考試時,爺爺突然發病,立刻就進了急診室,等我差不多放學的時候,爺爺也抬上了病床,我戴上口罩,走進醫院,按下電梯按鈕,來到病房里,看著爺爺如此虛弱地躺床上,似乎那個平日里喜歡看電視,到樓下曬太陽的文質彬彬的爺爺不見了,現在幾乎見不到頭發,手上掛著藥水,連話都有點兒說不出來了,我走到一旁看不見的地方,捂住嘴巴哭了起來。
自從這天以后我幾乎每天放學都去看爺爺,大概十天之后,我來到病房,爺爺向我微微招手,示意讓我過去,我走過去,坐到爺爺床邊,爺爺費了很大勁對我說:“你要努力學習,不用再來這樣擔心我,我老了,逃不掉的`,爺爺唯一就是希望你能有出息啊!”
我點了點頭,爺爺便讓我先回去,不用管他老人家,于是我向爺爺招了招手,便回去了。
不知過了多少個小時,爺爺就踏上了一條新的道路…………
我的爺爺與曹操一樣,是個不畏生死,心中永遠都有著那份樂觀的人。
三國演義讀后感8
這個周末,我第五次把《三國演義》看了一遍。三國演義里有好多的人物,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氣深重的關羽,勇武過人的趙云,奸詐陰險的曹操,仁義愛民的劉備,無不叫人稱奇。
我印象最深的`是孔明,因為他領蜀軍打過很多勝仗。其中最讓人稱奇的就是空城計。馬謖丟了街亭,諸葛亮聽說司馬懿領雄兵十五萬向西城殺來,但是諸葛亮卻泰然自若,在城上撫琴,司馬懿不敢前進,撤退。
諸葛亮有著很高的外交才能,劉備兵敗時,是他說服了孫權: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洲赤收眾江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愿將軍量力餓而處之!同時指出在這緊要關頭孫權"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孫權立刻反唇相譏:“茍如君言,劉豫洲何不事曹乎?”對孫權有意的諷刺,孔明采用激將法:“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洲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人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世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談吐之間就說服了孫權聯劉抗曹。
雖然諸葛亮很有才能,但是他也犯過兩個錯誤:第一個是在赤壁之戰后期,曹操連環船被火攻,大敗。曹操逃亡華容道,孔明卻派關羽去堵曹操。可是呢,關羽接受過曹操的恩惠,關羽念舊情,義放曹操。這對魏國滅蜀國創立了根。
第二個錯誤是司馬懿來取街亭,諸葛亮讓馬謖出戰,可是馬謖只會生搬硬套,在街亭一戰中失敗。
親愛的同學,你們也來欣賞《三國演義》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9
《三國演義》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關羽,曹操,諸葛亮,劉備,張飛……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里面的諸葛亮。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識人心,還會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輔佐,他向劉備提出了“聯吳抗曹,據有荊益,三分天下”的對策。他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己,嘔心瀝血,積勞成疾”,最后病死于北伐前線五義原。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在三國中讓我非常深刻的故事是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講的是,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軍。因魏軍不善水戰,孫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魏軍船只用鐵索連在一起抵御風浪;周瑜假裝打黃蓋,后者假裝投降于魏;孫明推算出東風將來臨。黃蓋假帶著數十條船向魏軍投降,船里卻裝滿柴草。快要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著風勢向魏軍燒去。因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一起,死傷無數,超出想像。
還有就是劉備,他是非常重情義,也非常的顧大局的一個人,比如說拿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劉備為了統一天下,三次才請來了諸葛亮,他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讓人敬佩。但是劉備也有缺點,受了打擊就控制自己的情緒,從關羽、張飛被殺的這件事,可以看出,如果他聽從諸葛亮的話,不攻打吳國,就不會導致失去一名戰將。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覺得諸葛亮非常聰明,劉備重情義。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雖然我們比不上他們,但是只要努力也是能行的。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走出三國的情感篇章,去讀讀一些人也還是不錯的。這也是《三國演義》位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個人特點鮮明,總是令我這種三國迷再三回味。
先說說諸葛亮吧,作為一個時常羽扇綸巾笑談間的智者。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許殺氣與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擺空城計的沉穩。正如他的名號臥龍一般,雖是臥榻之龍,但畢竟是龍。他與蜀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的智慧與謀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壯堅實的木頭撐起了蜀國與魏吳兩國相抗衡的藍天白云。但伴隨著劉備的死去,眾多蜀國名將的生老病死。諸葛亮在偌大的蜀國顯得有些孤掌難鳴,蜀國好像諸葛亮的白發一樣,顯得不再有生機。終于,伴隨著諸葛亮的逝去,蜀國在阿斗的`歡笑聲中退出歷史的舞臺。
作為一代梟雄曹操,也是《三國演義》的一大看點。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卻有他的過人之處。否則何以一統北方,舉魏國之力與吳蜀開戰。盡管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個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鑒。作為軍事家,曹操在三國里面或許不如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為一名文學家,他卻對建安文學的發展和建安風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一方面來說,曹操就是一個文武全才。從曹操的詩中,到處都是他的理想與抱負。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侖,這兩人的經歷真的有點相似。起初出身并不優越,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個國家的掌權者,最后隕落天際。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說到三國,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很多人認為這三個中,離統一天下最近的人便是曹操了,因為統一天下的人是他手下的司馬氏,許多人都因為這點,而覺得曹操十分成功,我卻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我不否認曹操是個成功的人,他手下大將如云,每一個都肯為他付出生命;他手下的謀士也是大排長龍,而且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再說說他本人,更是聰敏絕頂,對他看中的`人,可以說是開誠布公,什么好東西都給他;可是,對所有人,他似乎都不會完全信任,有時甚至會因為一點小動作引起了他的疑心就大開殺戒……我想,曹操是一個歷史上性格最復雜,形象最多樣的人了,他聰明透頂,又愚不可及;奸詐狡猾,有坦率真誠;豁達大度,又疑神疑鬼;寬宏大量,又心胸狹隘;大家風范,小人嘴臉……這些極其矛盾的性格,同時在他的身上體現,就造就了一代奸雄。
我認為這也是他的可悲之處,無論他是和性格,都離不開“猜疑”二字,而就算他猜疑了一輩子,他一手建立的曹氏王朝,也被他最得力的手下司馬一族奪去,猜疑了一輩子,也沒出掉一個真正的“禍害”。無論對誰,他都做不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待降將蔡瑁張允,只因一點疑心就殺了他們;對待關羽,寧可自己戰敗也不然他又見到劉備的機會,是為了想留住關羽;對待劉備,即使他有了皇親國戚的身份,也不將兵權交給他,連荊州都還要派一個車胄去鎮守、監視……曹操每次做起決定來都是閃爍不定,都把人派出去了,還要找兩個人跟著,還不放心,偏要自己也一起去。
我覺得這就是曹操的悲劇之處,是他失敗的原因。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三國演義》不僅精彩在戰場的廝殺,也表現在各自軍營里智者的斗爭。有臥龍稱號的諸葛亮一直是我認為最聰明的人。在面對敵人的強勢,他總是以微弱之力取勝,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勝。這讓我驚訝之時,也讓我學會在面對強敵時,不能硬碰硬,可以通過智慧取得勝利。對于中學生來講,這種精神對于我們的學習是應該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動一點腦筋。
諸葛亮是一個懂得報恩的智者,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一生戎馬沙場,費盡心血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在劉備死后,他仍然輔佐后主劉禪,忠國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他明知后主無能,蜀漢必亡,但是他仍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直到逝世的時候還是在戰場上,還瞻念著國家前程。
我看到諸葛亮不僅聰明,而且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忠臣。為了信念付出了一生。
從他的一生我看到我們應該以他的忠君為國為自己的座右銘。牢記國家重于一切,學會諸葛亮舍小我為大我的品格。
現在我明白了《三國演義》為什么這么受人喜歡,因為我們手中捧的是一本活書,能夠告訴我們許多道理的活書。讀完了《三國演義》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值得探索的東西。現在我十分喜歡《三國演義》,因為我讀懂的道理越來越多,我也感到它越來越有趣味,我相信這對我是有益處的。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你想要我給你推薦一本書,那么我會告訴你:《三國演義》。我向你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這本書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的故事中那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這種團結講義氣精神打動了我。現在,我給大家說說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歡的那章是《草船借箭》,這一章主要講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內趕制十萬支箭,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計謀,就說:“曹軍很快就到,十天必定會誤了大事,我只要三天時間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軍令狀”。半夜,周瑜把諸葛亮用來造箭的竹子和木頭全部都燒光了。他認為,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日內造完十萬支箭,到時必死無疑。沒想到在第三天,大霧蒙蒙的時候,借著曹操的多疑心,諸葛亮派人開出十條邊上有二十多個稻草人的船,曹軍以為敵方進攻,于是萬箭齊發,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約有五六萬支箭后調轉船頭。讓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邊。就這樣,一下子收集了十萬支箭。等曹軍到的時候,插滿箭的船早就滿載而歸。
開始大戰時候,周瑜想乘機刺殺諸葛亮,但是諸葛亮早已開著船找了個借口逃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學習諸葛亮這種既機智為自己擺脫困難又顧全大局的優點。這本書里,每一張都非常精彩,無論是劉、關、張還是周瑜和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勝。你又看過什么好書呢?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暑假期間我終于閱讀完了名著《三國演義》,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三國時期的歷史只是一知半解。對其中的人和事在認真閱讀了之后才正真有所了解,領會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在“三國演義”中,雖情節繁雜、線索無數、人物眾多但卻各具特色、脈絡清晰。從沉著機智、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文武雙全忠心耿耿的關云長,聰明敏捷、嘩眾取寵的楊修到豪放粗野、不拘小節的張飛,足智多謀又疑心重重的曹操等……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以及劉備借荊州、空城計、赤壁大戰、華容道、走麥城、七擒七縱等事件,共同演繹了一部驚心動魄、精彩紛呈的三國歷史。
在這部書中,我認為場面描寫得最具震憾力的,就數“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對魏、蜀、吳三國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它決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作者羅貫中對這一千古戰役的描寫是很成功的,他通過對曹操百萬大軍南下的氣勢、獻密計黃蓋受刑、用奇謀孔明借箭、智借東風等細節,刻畫出了吳、蜀聯合抵抗魏的'決心和智謀。羅貫中用他那細膩的手法、生動的語言,把諸葛亮的沉著和多謀、周瑜的狡滑和急燥、曹操的奸詐和固執描寫得淋漓盡致,給我們展現了用智慧和謀略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
雖合上了“三國演義”這部書,但卻回味無窮心緒難以平靜。眼前似乎仍有硝煙末散的戰場、耳邊仍回蕩著聲聲號角……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哲理,人生也像是一個戰場,要有謀略、智慧以及實干精神才能戰勝一切困難、挫折。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利用寒假時間,我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內容主要是:東漢末年,天下紛亂,漢靈帝時宦官曹節等人把持朝政,使得國家朝政更加衰弱,天下不安,盜賊叛亂四起。當時在巨鹿郡的.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率徒弟揭竿而起,四方百姓一呼百應,有四五萬之眾,號稱“黃巾軍”。反賊聲勢浩大,官兵都不戰而逃,皇帝不得已向全國各地發布招兵討賊的命令。榜文發到涿郡的時候,引出了當地的三個英雄,劉備性格寬厚平和,喜歡結交天下豪杰,是漢朝忠山靖王之后。張飛豹子頭,圓眼睛,聲音像洪鐘,做著賣酒、屠宰豬羊的生意。關羽長須飄飄,面如重棗,一雙丹眼,兩條臥蠶眉,因鄉里惡霸仗勢欺人,一怒之下殺了惡霸,逃到外鄉避難。三人相互十分敬佩,相約在張飛家莊園后面的桃園焚香跪拜天地,說:“劉備、關羽、張飛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我們同心協力,報效國家,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皇天在上,絕不背叛。”他們三個英勇善戰,同心協力、重情重義,為蜀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后世學習模仿的楷模。
讀了這個故事,我非常佩服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他們生活在的年代,當國家政權岌岌可危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他們同心協力,共創大業,報效國家。我們要學習劉備“貧賤不折其志向,從小便有大志于胸”的品格,練就關羽“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超強武藝。學習張飛“重友輕財”、“粗中有細”的優點。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 三國演義》讀后感02-18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6-23
三國演義讀后感05-30
三國演義讀后感01-08
《三國演義》讀后感05-07
初二三國演義讀后感04-06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02-02
《三國演義》讀后感06-13
《三國演義》讀后感【熱】10-15
【精】《三國演義》讀后感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