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故事(推薦)
除夕的故事1
除夕
回家團聚
夜和溫暖一同醉人
高腳杯映紅了臉
深一腳淺一腳
打開車門
躺到后座
就這么一路無言
在收費處減速帶的顛簸中
醒來
夫和女兒正在聽春晚直播
跌跌撞撞地下車上樓
五樓原來這么高
一步一步走到行在云霧中
打開門
這門到那門
到了臥室
睡下
夫和女兒在看春晚
女兒一次次進來看我
睡了醒,醒了再睡
鞭炮中驚醒
知道牛年來了
無可阻擋
值得回味的夜
在歷史上睡的最早的.一個除夕夜
就這么匆匆而過
在清晨的鞭炮
身體和靈魂同時覺醒
除夕的故事2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過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么忙就去問媽媽有什么要幫忙嗎?媽媽說:“那你去幫我的爸爸和爺爺貼春聯吧。”我說:“好的,媽媽。”于是我就拿起了一張福字遞給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把“福”字倒著貼,我看到了大叫道:“我的爸爸,我的爸爸,貼倒了。”我的.爸爸笑著說:“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氣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明白了。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桌子上的晚飯可豐富了,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吃著美味的晚飯,有說有笑的。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個電視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還有小品······。當我們看到12點時,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響聲震耳欲聾,我嚇的站了起來,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種各樣的鞭炮。哦,原來是人們用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個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3
除夕夜的由來
除夕這個節日是由先秦時期的逐除演變而來。所謂“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2: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后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習俗
貼福字
在貼對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農歷新年貼“福”字,是我國民族民間由來已久的習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農歷新年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習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我國民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我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掛燈籠
我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故事4
幾年前,我們村每年的除夕夜都會有“轉莊”。舞獅的人在前,敲鑼打鼓的跟在后面,一群扭秧歌的在旁邊跟著跳,轉遍全村每一個街道,每一條巷子,祛除災厄,帶來吉慶,并且每條街道的人都要在道旁放爆竹煙花迎接,一群人伴著煙火,看舞獅,場面異常熱鬧。
那天晚上天氣并不算太好,我和我爸,還有一個朋友去看“轉莊”。那是一條比較陰暗的街道,兩邊都是住戶,門旁都有自家的柴火垛,方便做飯時取用像所有的人家一樣,典型的農村形式。可能是因為狹管效應,風很大,我緊了緊衣服。朋友打也哆嗦說:“雖然冷了點,但一年就一次,忍忍吧”。
街道中間鋪上了幾條紅色的'小鞭炮,很長很長,而且還有人在用爆竹接,看樣子想放一串。道旁每家門前都有幾箱煙花,在幾個墻角還有成堆的爆竹。大家都在互相拜年,互相寒暄,共同憧憬新的一年。說著的工夫,就聽見遠方傳來鑼鼓聲,轉莊的就要來了。
人們趕快點燃鞭炮,噼里啪啦的聲音響了起來,火花日濺,在街角,轉莊的也出現了。大家欣喜地看著。突然一聲暴響,一個煙花打到了對面墻上,濺起的火引燃了旁邊的柴火垛,便立馬著了起來。大風呼嘯,接下來的連鎖反應是所有的爆竹煙花被接連點燃。整條巷子,火光沖天,人群已經炸鍋,這突如其來的事故使人們陷入慌亂,驚呼聲,叫罵聲,跑動聲瞬間暴起,但仍蓋不過鞭炮聲,人們爭先恐后地奔向巷子里的人家,也不管認識不認識人家,奪門便入。我看著火勢蔓延到了那些大號的鞭炮和煙花哪里,整個巷子像一個火藥桶一樣,一股股熱浪向我撲來,鞭炮渣子像釘子一樣拍在我的身上和臉上。我也不知道我爸爸和朋友去哪了,眼前的情況還是先自保為好,面前火光沖天,后面是墻,沒有退路,我暫且躲到了旁邊兩個玉米垛中間的夾縫中,想順著爬到房上去。我兩腳蹬著玉米垛使勁往上竄,但太滑,我沒有竄上去。回頭一看,火快要蔓延過來了,我無路可走,心里一陣絕望涌出,不知所措,卻傻傻的一頭扎進縫隙中,想做一只自欺的鴕鳥。火光夾雜著濃煙,嗆得我喘不過氣,連眼睛都已經睜不開,張開嘴想喊叫,但“救命”兩字被濃煙生生地憋了回去,腦中一片空白。
突然,一只手一把抓住我的衣服,把我往外,“兒子,快出來,咳咳”,是爸爸!我喜出望外,看到了生的希望。但看到面前的火光和站在火中跳腳的爸爸,熱浪向我撲來,我退縮了,“爸爸,我不敢”。他在火中站著,很危險,焦急地看著我,情急之下,一下把我扔了出去,我被極大的力量帶出去,打了個趔趄,勉強站穩腳下已經是沒有火的地方。而爸爸正在旁邊空地上沒命地打滾,以壓滅身上的火,我看在眼里,淚水早已奪眶而出。他壓滅最后的火苗后,馬上過來問我是否被燒到了,他的褲和鞋已經被燒的不成樣子,手上和臉上還有些許擦傷,我只不停地流眼淚,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安慰說,”哭什么,這不沒事嗎,別哭了。”
沒辦法,不想再讓他擔心,我在自己淚水縱橫的臉上,勉強綻放了一絲笑容……
除夕的故事5
一、“年”是漢族民間傳說的兇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
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只見當天,白發老人身穿紅衣,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著鞭炮,敲鑼打鼓,年獸便逃跑了。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放鞭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敲鑼打鼓。
二、過年中的“年”,其實是一種古時候的惡獸,傳說沒到年末的時候,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占領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的大屠殺,頭上的犄角就是屠殺武器。
屠殺結束后,年獸會吃掉所有人的頭顱。為了防止有人詐死或僥幸逃脫,年獸假裝離開村子后折回來屠殺幸存者,甚至讓村子發生劇烈的晃動。就連嬰兒、孩童都難以幸免。人們利用年獸的兩大弱點,放爆竹(會嚇壞年獸),貼春聯,驅趕年獸的進攻。
為了防止年獸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漸漸成為節日習俗,春節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潛移默化地沿襲至今以及影響世界各地。
三、據說年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出“年~”的聲音,故名年獸。
被年獸殘害久了以后,人們漸漸發現年獸其實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的響聲;于是后來的人們在除夕年獸將要到來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貼紅紙(后來逐漸改為貼桃符或貼紅對聯),掛紅燈籠,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趕走年獸。
當年獸被趕走以后,人們總是會高興地互道:“又熬過一個年了。”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也由此出現過年的習俗了。
春節俗稱“年節”
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20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歲時節日,亦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
傳統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抬頭”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天氣萬年歷頻道。過“年”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過年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與除夕合二為一
由于春節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節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是一年的開始,大年初一又是農歷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歷的引進,將正月初一的“元旦”移為公歷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臺歷、掛歷、日歷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節日“年”,是否讓“春節”代替,真的說不好。
除夕的故事6
除夕,傳統的年三十,中國人團圓的日子,這一天在外的游子加快了回家的腳步,大包小包的行李后是一張張喜悅的笑顏。
兒時的除夕總是最快樂的日子,每每這一天,總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到外面炫耀,一個農村小丫頭的心思也不過如此,想讓更多的人看見自己的美麗。但是總是沒到一個小時,衣服就弄的臟兮兮、灰頭土臉的回家了。爸爸對我是哭笑不得,只得趕快換洗我的衣服,家人都說我是土匪轉世,小我四歲的妹妹也總是偷偷的笑我。過了許多年依然記得那時妹妹小小的得意的樣子。
十歲的除夕,一個人跑到同村的陌生阿姨家玩到很晚,中午飯的時候依然沒有見到找到我的爸爸著急的跑遍了所有的親戚家,甚至十幾公里外的二姨家也去了,卻始終找不到我。正巧年前不久,村里的一個老瘋子走丟了一直沒有回來,六歲的妹妹無邪的問媽媽,姐姐不會也像瘋子那樣走丟了吧。本是最開心的日子卻被我的“失蹤”弄的天下大亂,家人慌亂的時候卻見我蹦蹦跳跳的回家了,父母懸著的心終于落地。
二十四歲的除夕,因為剛畢業參加工作沒能回家,在云南的工地上渡過了自己在外的第一個新年,自己覺得沒什么,吃年夜飯、跑到昆明去玩,然后繼續工作。后來聽妹妹說,除夕的時候爸爸邊看春晚邊流淚,想我一個人在異地的'孤寂。
二十五歲的除夕的除夕終于可以在家過了,早早的預訂了回家的車票,一天天細數著回家的日子終于將要到來。
每年的除夕早上,爸爸總是早早的起床開始清掃院子,壘旺火。家鄉的旺火類似于蒙古族的篝火,寓意家業興旺、年年好運。所以年三十的晚上十二點,在迎接農歷新年的同時,家家戶戶都要開門迎財神。傳說新年的時候,財神會光顧人間,這一傳統在本地保留了許多年。點燃的旺火,絢爛的煙花將整個村莊印染的別樣美麗,每每這一時候家人都會轉旺火,圍著旺火轉圈,許愿新年的祝愿。燃放完煙花后,媽媽總是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雖然不愛餃子,但是在爸媽的逼迫下總是吃上幾個。因為一大鍋的餃子里面,有一個是媽媽特意準備的包了硬幣的餃子。家鄉有個習俗叫“揣元寶”,個個飽滿的餃子形似元寶,而吃到硬幣餃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總是好運連連,雖然是一個習俗,但是爸媽總是希望我和妹妹能夠吃到,保佑我們新一年里萬事如意。
除夕夜守歲基本是所有中國人的習俗,但細數下來,每到夜晚就發困的我基本都沒有熬到天亮,反而是妹妹年年都要熬到很晚,甚至是直接到了早晨,這一點我一直佩服到現在。
家家戶戶院里的紅燈籠一直到亮到初七過完小年,這個習俗雖然有違于低碳環保,但也是鄉情濃濃年味的象征。
除夕的故事7
“大年”和“除夕”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說起它們的來歷,有則神奇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的以前,有只叫“夕”的妖獸,龐頭大面,聳耳長鼻,足有兩三頭大象那么的大,力氣大得驚人,法力無邊。這家伙每年的農歷臘月三十,跑到凡間踐踏莊稼,吞吃人畜。它來時呼風喚雨,天昏地暗,鬧得天下人心惶惶,諸家不安。老百姓找土地爺告狀,土地又找廟王匯報,廟王再找灶王爺算賬。因為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來專管凡間事的,在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匯報一次下界情況。人們為了過上安寧日子,這年剛進臘月,就商量著一同送了好多禮物給灶王爺,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句好話,早些把夕除掉。這天,灶王爺帶著禮物駕祥云來到南天門,徑直跑到玉皇大帝的宮中叫道:“臣灶王參見!”玉皇大帝是個長眠不醒的.天君,全沒理會他。灶王又高叫一聲,可玉皇大帝仍在夢里應道:“我叫你到下界好生看管,為何擅離職守,跑到天上,還不知罪嗎?”灶王回稟道:“陛下,臣是來報告下界事情的。”玉皇大帝這才消了睡意,忙問:“下界怎么樣?”灶王答道:“好倒好,不過……”玉皇大帝聽他言語吞吐,追問道:“到底如何?”灶王遂將夕的形象、厲害以及害人的經過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然后又將禮物呈上說:“這是老百姓托我送給陛下的,求您大發慈悲,急速除夕。”
玉皇大帝見百姓遭劫,已是十分憐念,又見大家饋贈厚禮,更感盛情難卻,即下旨命身邊的神農氏去除夕。神農氏考慮到自己年老體衰,恐有不便;但這是御旨,豈能違抗?萬般無奈之下,叫來了他的八個兒子,將除夕之事細說了一番。兒子們聽了,七個啞然無應,獨有那個叫“年”的兒子,最聰明,膽量又大,勇敢機智,當看到父親有些忐忑不安,挺身走向前說:“父王放心,我去除夕。”年因排行老大,所以人稱他為“大年”。
大年雖然慷慨答應,但神農氏總是放心不下,遂傳來灶王爺叮囑道:“今令大年下凡除夕,恐是兇多吉少,為難之際,求你助他一臂之力。”說完拿出一條紅綾帶和一支火槍,交給大年說:“這是祖傳的兩件法寶,紅綾帶能刺傷夕的眼睛,火槍噴出的火焰可以把它燒死。”
灶王爺帶著大年駕著祥云,來到了下界,他們挨家告訴老百姓要掛紅綾于大門上,只有一個財主偏偏不掛。臘月三十,夕來了,走了許多村莊,見家家門上懸掛紅綾,不敢近身;當路過財主家門口時,見沒掛紅綾,就闖了進去,眨眼,把財主全家吃了個精光。這時,大年和灶王爺趕來了,夕見事情不妙,大發淫威,張開血盆大口,朝大年撲來。大年往后一閃,取出火槍一按,火光直射在夕身上。這家伙欲往后退,灶王爺將紅綾一甩,刺瞎了它的雙眼,夕疼痛難忍,一命歸了西天。
從此,天下人過上了安全幸福的日子,為了不忘大年的救命之恩,就把農歷正月初一命為“大年”,臘月三十定為“除夕”,成為民間的節日風俗。
除夕的故事8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伙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伙“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
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饅頭,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
守歲為何又叫"熬年"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9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過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么忙就去問母親有什么要幫忙嗎?母親說:“那你去幫父親和爺爺貼春聯吧。”我說:“好的,母親。”于是我就拿起了一張福字遞給父親。父親把“福”字倒著貼,我看到了大叫道:“父親,父親,貼倒了。”父親笑著說:“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氣到了!哦!原來是這樣啊!我明白了。
吃晚飯的時間到了,桌子上的晚飯可豐富了,我們一家團團圓圓吃著美味的晚飯,有說有笑的。吃過晚飯我們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個電視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還有小品······當我們看到12點時,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響聲震耳欲聾,我嚇的`站了起來,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種各樣的鞭炮。哦,原來是人們用放鞭炮來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個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10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我最喜歡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家家戶戶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彩,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么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里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當時全村的鄉親們正在收拾行裝,誰也沒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
走過去給了他一點糧食說:“快逃吧!年獸快要來了。”老伯伯笑著說:“婆婆如果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他,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里,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于是,鄉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作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光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過年的習俗除了上面所說的外,還有很多,比如:貼窗花,貼年畫,吃餃子,壓歲錢等。我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過年夜飯,就拿著鞭炮就朝門外奔去。伴隨著我們的歡呼聲,一個個煙花飛到了空中,點亮了美麗的天空。還有一個傳統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了,那就是春節,我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們的紅包,預示著來年我們都會順順利利的過著每一天。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著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來到。
除夕的故事11
除夕守歲的小故事
古人認為除夕這一天是一個人長一歲的界日(指虛歲),而這個晚上又是舊歲已過、新年到來的一夜。人們舉家歡慶,徹夜不眠,圍坐守歲,辭舊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這一習俗即謂除夕“守歲”。
關于守歲,有一個遙遠的傳說: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個被稱為“祟”的小妖怪,它長著黑黑的身子,但手卻是雪白的。每年春節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間害人,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過的小孩就會生病,莫名其妙地發高燒,整夜說胡話,等到十幾天高燒退去后,小孩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這一天,家長們都怕“祟”來傷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著燈,陪孩子一起玩,不讓他們睡覺。這在當時叫做“守祟”。
后來,人們覺得說“祟”這個怪物有些晦氣,又因為“歲”與“祟”諧音,于是人們就慢慢改“守祟”為現在所說的“守歲”了。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個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內容,特別是春節電視文藝晚會(即“春晚”)的興起等,使除夕之夜過得更開心、更熱鬧。
延伸:大年三十習俗有哪些?除夕夜的習俗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幾年沒有三十,只有二十九),中國歷史故事網全體同仁,恭祝大家節日快樂!猴年大吉!
除夕,漢族傳統節日。指陰歷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兒。這一天有許多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如包餃子,吃年夜飯,燒金紙、放爆竹等。
臘月三十夜稱“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節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內容主要圍繞的是“合家歡聚”,這也正是中國人為什么把大年三十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年三十貼春聯
在大年三十到來之前,對于每家每戶來說,別的門飾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定要貼上一副紅彤彤、喜洋洋的春聯,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也預示著來年的好兆頭。
大年三十包餃子
大年三十包餃子是中國的傳統,大年三十這天一定要吃餃子,所以家家戶戶都會早起包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大年三十點燈籠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門前掛上紅彤彤的燈籠,春節期間都要徹夜通明。從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不能關燈,這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大年三十吃年夜飯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團圓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每家每戶的年夜飯都置辦得非常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
大年三十看春晚
全家團圓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節晚會,春節晚會已經逐漸成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電視前收看春節晚會,這種喜樂融融的氛圍可是任何節日都難以比擬的。
大年三十燒鞭炮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迎接未來一年新的開始,大年三十晚跨年的那一刻就會響起“隆隆”的鞭炮聲,預示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紅紅火火。
除夕的故事12
《年除夕的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夕的怪獸在禍害人間,后來有一個名叫年的少年英雄把夕給除掉了的故事。
雖然我們知道根本沒有什么怪獸,但是聽媽媽說以前人們還是很害怕過年。因為以前的人很窮,買不起年貨。不像現在過年能穿新衣服,還能買很多好吃的,最開心的事就是還能收到很多紅包呢。我們現在的生活多美好!
除夕的故事13
小時候,媽媽經常會買幾個咸鴨蛋吃。記憶中每次吃鴨蛋時,媽媽總會用筷子敲去空殼的那一頭,用筷子插進去,“吱…”一聲,紅油就探出頭來,媽媽總是把蛋黃挑出放入我的碗里,自己則吃掉剩下的蛋白。
時間久了,我認為蛋白很好吃,要不然為什么媽媽總是吃的津津有味呢?有一次,我趁媽媽不注意時,用筷子夾了一小塊蛋白放入口中,還沒有嚼就吐了出來,像豆腐一樣軟軟的,還十分咸,一點也不好吃。但為什么這么難吃,媽媽還吃的很香呢?難道媽媽品嘗不出咸味嗎?這個問題在我小小的心里發了芽。
一次,姥姥中午在我家吃飯,媽媽準備了幾個咸鴨蛋,在餐桌上,我看見媽媽把蛋白全部都放入了自己的碗里,把黃紅色的`蛋黃分別放入我和姥姥的碗中,姥姥用筷子擋了一下,把蛋黃放入了媽媽碗中,自己則夾過來所有的蛋白并說:“你不知道我最喜歡吃蛋白嗎?”
吃飯時,我抬頭看了看姥姥,她和媽媽一樣,吃的津津有味,媽媽也想把蛋白夾過來,但都被姥姥擋住了,我忍不住發問:“蛋白真的那么好吃嗎?你們吃著不咸嗎?”但姥姥笑著說他最喜歡吃蛋黃了,媽媽也微笑著點點頭。
慢慢長大了,我明白了,在餐桌上,天下的每個母親都是“喜歡”吃蛋白的,就像媽媽和姥姥,她們都把美味的蛋黃留給自己,同時也是把愛給了子女。
以后,每當我想起小時候在餐桌上的這件事,感覺愛在心頭綻放,感受到了別樣的溫暖。就像陽光灑滿大地,就像小溪匯入大海。
餐桌上的這件事,讓我懂得了母愛。
除夕的故事14
一年一度的春節就要到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也叫過年。大家知道除夕的由來嗎、下面聽我講講吧。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所以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年飯后長輩發"壓歲錢"然后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這一天很忙碌,大家要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大家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
這就是除夕的來歷 。
除夕的故事15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就有了一個習慣,就是把每年的農歷12月30號定為除夕。在除夕這匡人們就不會睡覺,會放很多煙花爆竹,還會掛很多的紅燈籠。這是為什么呢,就讓我來說給你聽吧。
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它的體形和牛一樣龐大,頭上長著一只角,一張血盆大口,行走如飛。它本來只是以牲畜為食,后來冬天食物短缺,就開始吃人了。因為它經常出來傷害人畜,因此天神把“年”鎖進深山,只允許它一年出去一次。有一次在大年三十那天,“年”出來了。它來到一個山莊,聽到甩牧鞭的.聲音,嚇得匆匆抱頭鼠竄,于是人們就知道了“年”怕響聲,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從此以后,每到年末歲首人們就用放煙花代替甩牧鞭,用貼紅聯來代替大紅衣服,用掛紅燈籠,點旺火來代替火花。久而久之就成了過年的習俗。
這樣人們就有了除夕這樣的習俗。
【除夕的故事】相關文章:
除夕的故事09-28
除夕的故事(精選)07-05
關于除夕的故事03-07
除夕的傳說故事02-25
有關除夕的故事01-04
除夕的故事集錦12-15
有關除夕的故事11-26
除夕節的故事11-17
除夕的故事集合12-09
除夕故事作文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