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隨筆【共15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隨筆1
很小的時候,我并不清楚清明節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只是覺得這一天沒有國慶節、兒童節那樣歡慶熱鬧。人們的臉上少了一份歡笑,多的卻是一份沉重與憂傷。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后,我才對清明節有所了解。婆婆三年前離開了我們,還記得婆婆的棺木被黃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嘩嘩直流。我也說不出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長這么大第一位親眼目睹離去的.親人,我傷心,的是不舍。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全家人像往年一樣到鄉下祭祀掃墓。穿過開滿金黃色油菜花的農田,我放眼望去,山還是那座山,婆婆的墳孤零零地立在那兒,只是墳頭又多了些雜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爺爺的帶領下用鋤頭等工具把雜草清理干凈,并把它們掃到一塊空地用火燒,聽說是為防止起山火才選擇在空地的。我看見爸爸在角落燒一種黃色的紙,便好奇地問:“燒這個干什么呀?”爸爸回答說:“這是紙錢,燒給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點點頭再也不愿多問,因為我知道,他們心里很難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嗎?
爺爺點燃了香蠟,伯伯鋪好了墊子,我們長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墳前磕頭。我跪了下來,望著隨風搖曳的燭火,仿佛看到了婆婆那張布滿皺紋的臉和充滿愛的眼神,回味著婆婆多年對我的愛護與念叨,也似乎聽到了她用微弱的聲音呼喚著我的小名。記憶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聽爺爺講,她年輕時是位生意能手,那時她家因為做布匹生意成為當地的一戶富裕人家。后來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變得一無所有,并逃亡到桃源鄉下定居,一家人靠著勤勞的雙手堅強地生活。婆婆在我還沒出生時就因為舊疾癱瘓了,從我有記憶開始,她幾乎就沒出過門。婆婆雖然手腳不方便,但還是很關心我們,聽爺爺講,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孫后代。
灰蒙蒙的天依然下著細雨。燭火熄滅了,鞭炮聲震耳欲聾。婆婆,清明節到了,我們又來看您啦!知道我們有多想念您嗎?您聽到我們正在向您問好嗎?您一定也在天上關注著我們吧!這樣您就不會寂寞了。
站在墳前,我一邊感受著四月春雨的那一絲寒意,一邊胡思亂想,忽然記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不知不覺,我的臉頰濕濕的,分不清是雨還是淚。
清明節隨筆2
燕子來時春舍,梨花落后清明。
今年的清明,略有寒意。
車,在回鄉的路上;心,卻早已到了家鄉。
“媽媽,這次回去給誰掃墓?”我好奇地問著媽媽。“我的奶奶。”她輕輕地說,仿佛那是一個美麗而又奇幻的夢,而她,便是這個夢的主角。
“媽媽的奶奶?為什么以前你不去呢?”“沒有為什么。”媽媽的回答令我很失望,便過頭去,再也沒有理她。
又是一年清明時,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
回鄉的路途十分遙遠,為了打發時間,我便猜起了媽媽的奶奶的容貌:應該是一個很慈祥很慈祥的老奶奶吧。笑起來應該會有兩個小小的酒窩,雖然老了但風韻猶存吧。我把我的猜想告訴了媽媽,媽媽笑而不語。
終于,漫長的車途后,我們到家了。安頓好一切后,媽媽便帶我去掃墓。
那是一個怎樣的墓啊,墓碑上的字早已在幾十年風雨的打磨下模糊不堪,墓上雜草叢生。我無言:人死了,都會這樣吧。
媽媽燒起了紙錢。我在墓前鞠躬,默哀。望著墓碑上刻著的幾個模糊不堪的字,心里泛起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悲酸。一陣風吹過把地上的焚燒盡了的灰燼卷起,吹進了我的眼里,仿佛是在為我掩蓋眼眶中的晶瑩。
站在墓碑前,久久不愿意離去。天空灑下了隨著風飛揚的如塵如粉的雨霧。就這么輕,這么輕,這么飄揚。象是蝶舞一樣。清明節,就是一個雨紛飛的季節。
焚紙祭香,青煙寒食,撒清酒一杯,吟離歌數闋,哀思同寄。
一絲絲清涼,拂過臉頰,西方那天邊,也漸漸暗了下來,一切都回歸了開始的寧靜,隨著夜晚的來臨,輪回著…
清明節隨筆3
清明節,一個讓我們紀念無法見面只能思念的那群人的節日。有著名的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看來清明節應該是一個屬于懷念的、感傷的節日,而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應該圍繞著這個感傷而懷念的主題。
陰沉沉的天,偶爾飄下一絲絲淅淅瀝瀝的春雨,清早起來吃幾個清明團子,領著孩子或跟著父母或隨著單位一同去某一公墓,紀念某些應當紀念的人。為他們燒去一些紙錢,為他們送去一些鮮花水果,然后再他們的墓碑錢訴說自己的過往,許下自己的心愿,最后再他們的墓碑錢放上一些鞭炮。然后大家默默地,沉重的`回到家里,伴隨著陰沉沉的天空,灰蒙蒙的空氣,體驗著一絲絲叫做傷感的情緒進入清明節晚上的夢鄉。這應該就是我想象中的清明節了。
而如今,這個20xx年的清明節,陽光無比的燦爛,天空無比的晴朗,外婆親手做的清明團子早在昨天就被我們搶光,吃光了,因此今天早餐吃的是牛肉拉面。而如今我剛剛結婚,沒有孩子,父母正好半百的年齡對于掃墓不太上心,單位只是放假,因此我沒有任何理由去某一公墓,為某一人掃墓!如果不是手機的待機畫面自動變成了清明節的圖樣我想也許我會不知道今天是清明節!
曾經我跟著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去掃墓過,印象里就是爬山,摘果子,拔草,然后等待,沒錯,就是等待,等待大人們輪流在墓碑錢說話,甚至哭泣流淚,然后放鞭炮,最后回家吃點心!如今回想起來我不知道那樣的掃墓我紀念了誰?懷念了誰?我又感傷了一些什么?
曾經我跟著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到劣勢公墓去掃墓,我們戰戰兢兢,輕輕地呼吸,整齊的列隊,肅靜肅靜的聽著老師宣讀劣勢們的光榮事跡,然后向烈士們獻花,圍繞劣勢墓碑默哀三分鐘,繞場三周……直到坐上返校的校車后才有人輕輕地交頭接耳,直到下了校車大家在操場上盡情的喊叫,蹦跳以此來宣泄剛才在公墓中的憋悶情緒!我不知道那時候我記住了多少個劣勢們的光榮事跡,我也不知道那時候烈士們的光榮事跡在我心里留下了多少震撼。印象里只有那一縷盼望早點回家,早點能夠坐下來吃點心的心思!
曾經多少個清明節我撒著嬌,說著自己工作忙,讓父母、祖母、外祖母們不要逼迫自己一同去掃墓,雖然那時候已經不用爬山,全都搬遷到公墓里了,我依然不愿意掃墓,只希望在這假期里能夠多休息休息,或者多玩鬧玩鬧,掃墓對于我而言是浪費體力、浪費時間的事情!
而如今我想我需要過清明節這一個節日,雖然不去掃墓,不去買鮮花,放鞭炮,但是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紀念那些需要且值得我們紀念的人們。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在家里,安靜的思念那些我所需要思念,我所想要思念的人,靜靜地回想那些人的一生事跡,靜靜地品味那些人人生的酸甜苦辣,靜靜地思考那些人平生的所失、所得。靜靜地送上我最最真摯的敬佩!有時候心情也需要調劑,最好的狀態并不是每天快樂幸福,人生應該是全面的體驗各種情緒。這種借著清明節讓心情小小的感傷感傷也是一種心情調劑的方式。
人這一生,在學校里的的努力是為了將來有一份好工作,而工作時候的努力是為了能夠保證家庭的物質生活。而工作之余的學習,享受都是為了建造我們的精神家園。當溫飽問題不再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那么建設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成了最最要緊的一件事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的確應當,至少一年當中在清明節這一天認真努力的思考那些需要且值得我們思考的那許多前輩們的人生,以此來總結經驗,對比自我,爭取給自己制定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
清明節隨筆4
清明節是我國的法定節日,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這一天幾乎是固定時間的,如果不是在4月4日,那么就一定是在4月5日,反正就是在這兩天中的一天。今年——2022年的清明節就是在4月5日這一天。
今年的清明節跟往年看似一樣,但又好像不一樣。
往年的清明節,我們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要上山掃墓。我們這邊有一個說法:清明節掃墓可以提前三天、往后拖三天,前三天加上后三天再加上清明節這一天,一共就是七天。所以我們每到清明節這個時候,這七天總是有人陸陸續續地上山掃墓,如果家里有人在外地打工或者做生意的,都會在這個時間點回到家里來,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買好祭品去掃墓。所以,在我們這里,清明節這一個節日幾乎是轟動的、是大規模的、是重視的一個節日。
但是今年的清明節,卻不同于往年。由于有一些地方,比如上海、天津。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我們汕頭這邊雖然沒有疫情,但是因為怕人口的流動而受感染,所以我們汕頭這邊今年是不允許現場上山掃墓的,只能在家里默哀......又是一年清明節,看似跟往年一樣,其實又很不一樣。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系,做生意的受到了影響,打工的也同樣受到了影響,就連網絡生意還有快遞行業也受到了影響......
這都是疫情惹的禍!我們這邊是安全的,我們這邊是幸福的,我們這邊沒有疫情。相反之,比如上海,疫情的'嚴峻,學生只能在網上開學,做生意的、打工的全部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人們常說:平安是福!這一句話一點兒也沒有錯,確實!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每一個人都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
清明節隨筆5
每個清明節,總是有雨,真的是眼淚嗎?或許是。
他無意中說起,清明節我從不回去給爺爺奶奶上墳。我無語。于我,“奶奶”只是個名詞,與我無關的一個代號。奶奶過世時爸爸才五歲,幼時聽到同伴提及“奶奶”,我只有羨慕的份。
而爺爺,待我們兄妹很親很親,可惜,在我大學畢業前的那個冬天,他離去。那天很冷,他卻要吃梨,我和姐姐跑到市內給他買來,媽媽特意切塊,煮了煮給他吃。然后,他咳了好久,再后來,他躺下床上,爸爸叫來好多親戚。我的心很慌張,卻沒有恐懼,聽不懂不這些長輩說什么,或者是聽不進去,只是看著他們忙碌。最后,一個本村的爺爺看看表,報了一個時間,我的眼淚忽然掉下來,轉身上樓,姐姐和我一樣,什么也沒有說。不知道為什么,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爺爺離去了,再也不會醒來,我只是無聲地流淚。腦子中想著他對我們種種的好。
那是個陰冷的冬日下午,周日,臘月初二。我本該去學校,卻因爺爺因吃梨而沒有走。就此,他別過,離開。此后很久,我不吃梨,我不愿聽到這個字。“梨”和“離”,真的是巧合嗎?沒有答案。爺爺沒有受病痛的折磨,現在想來,我挺開心。不過,那一年,他才73歲。后來,聽爸爸,此前,爺爺把他的老親戚走了一遍。我一直在想,人,難道真有感知?可是任憑我怎么想,也想不來一個答案。或許,是另外一個巧合。
第二年的春天,我夢到爺爺,他站在我們學校走廊里,披著塑料布,說外面下著雨,好冷。我少有這樣的夢,媽媽說,逝去的人在夢里從不說話啊。我一點都不害怕。爸爸去了爺爺的'墳地,看到有人澆地,不小心沖進去了水,他趕緊封好。
當時我很開心,爺爺相信我,居然跑到學校告訴我這樣的事。我從沒去看過他,沒有為什么。
后來,我又夢到過爺爺,依舊是笑笑的,只是,再沒有和我說過話。那一次,夢到他生病了,在屋里躺著,說快不行了。我挺納悶,我爺爺已經過世了,怎么還生病?醒來,翻看日歷,臘月初二。
媽媽說,爺爺最惦念的是我。我知道。可我總是不愿去燒紙錢,甚至有些抵觸。20多年了,我一直以為,那邊,爺爺和奶奶很幸福地生活著,畢竟,奶奶等了他那么久,我不想打擾他們。偶爾,有夢就好。
爺爺為人忠厚老實,算是無疾而終,生命的最后,沒有受困于床上,親人很欣慰。
其實,很多個日子,我常常想起他。那個時候,他可能會寂寞。于是,他早早地離開,去尋他離散的妻。
清明雨紛紛。
清明節隨筆6
清明節放假,許多小朋友都跟父母一起去給去世的祖輩上墳、掃墓。
收假回來后的那天早上,課間自由活動時,謝泰文跟我聊了起來。
謝泰文:“老師,昨天我和爸爸媽媽去鄉下看我的老祖祖了。先坐車,又走了好遠的路,還爬了山。”
師:“哦!你真是個懂事的孩子,你的老祖祖一定很喜歡你了。”
謝泰文:“那,老師,是不是我去看他們,他們就很喜歡我,如果我不去,他們就不想我了。”
師:“當讓不是了,你去不去看他們,他們都一樣想你、喜歡你啊!”
謝泰文:“哦!”
師:“那你想他們嗎?”
謝泰文:“想!”
師:“所以你應該去看看他們啊!他們想你,卻不能來看你,你想他們,你可以去看他們,如果你不去,他們還以為你不想他們,會難過呢。你說是么?”
謝泰文:“噢!當真的誒,他們來不了,我可以去。今年去了,明年我還要跟爸爸媽媽一起去。每年我都要去。”
看著他那懂事的樣子,我真喜歡他。同時更加意識到,清明節是中國幾千年一直流傳下來的`祭奠祖輩的一個重要節氣。從法定假這個層次來說,就顯出這個節氣是傳統文化的一大重要內容,是對人們進行尊老愛幼傳統美德教育的一大素材,其中的教育精髓更應該滲透到幼兒的情感教育中.
清明節隨筆7
在路上,我不停地追問著媽媽:"媽媽媽媽,爺爺是長得什么樣子呢?"媽媽總是和藹可親地說:"就和媽媽一樣啊!"我的外公在媽媽讀四年級的時候就去世了,也沒留下一張照片。每當其他同學提起外公對自己怎樣好的時候,我總是又羨慕又傷心。
到了外婆家,向我們迎來的便是年過六旬的外婆。我來到房間里,折起了紙花,也把一個個思念折進了紙里。下午,太陽當頭照,我、媽媽、大姨和外婆頂著烈日到山上給外公掃墓。一到山下抬頭仰望,就看見滿山一派翠綠的景象。大姨扛著鋤頭一會把這叢草給除了,一會又把那根刺藤給割了。不一會,一條小路就被我們給"開辟"出來。
來到外公的墳墓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長滿青苔的陶罐,封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地面一小截,那里面裝著外公的骨灰。大姨和奶奶開始除雜草,她們一會把墳墓上的小山竹給鋤了,一會又把雜草給割了,不一會,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干干凈凈的墳墓。
我麻利地從袋子里取出紙花紙帶,灑在了外公的墳墓上,最后把一束美麗的菊花擺在陶罐,聽媽媽說,菊花代表對去世親人的思念。這時,墳墓像變魔術似的變成了一座大花椅子。奶奶也在墳墓前擺上圓鼓鼓的'鴨蛋、香噴噴的肉、紅通通的蘋果、香甜可口的六味蜜餞……
我們把香點著,雙手舉起香排成一行向外公祭拜。隨后,我們燒起了紙錢,放起了鞭炮。"啪啪啪……"那炮聲好像是外公在我們表示祝福。
突然,我鼻子一酸,哇哇大哭了起來:"外公,外公,我要外公!"媽媽對我說:"孩子,你別哭!人死了不可能復活。你外公雖然不在了,但他知道自己的外孫很健康、很乖巧,他一定會很欣慰的。只要你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就是對外公的思念。"我懂事地點點頭。隨后,媽媽拉著我的手和大家一起往山下走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外公,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清明節隨筆8
哀傷的氣息一直沿著低矮的土坡向上爬,爬過五彩的河堤,爬過擁擠的羊圈。羊兒們不再咩咩叫,有所察覺地安靜了。空氣中絲絲的潮濕,增添了幾多哀愁,或許在哪個人的臉頰,淚水已不可歇止地流下來。
那片松軟的古桐色土地,被雜草掩蓋著,若有若無。
外祖母拉著我的'手,努力地往上爬,有時,外祖父會過來拉我們一把,外祖母的滿頭銀絲便拂過我的臉。我拿著一根竹竿,慢慢地撐著,聽他們講那過去的故事……
那矮矮的三個小土堆,可是我長眠在地下的曾祖先們?清煙裊裊,紙絮紛飛,和著人們的思念和愐懷。我輕輕捧起一把黃土,唯恐驚醒沉睡的他們。往事在外祖父的敘述中,緩緩展開,那是一段充滿硝煙的日子,這里記載著他們傳奇而又平凡的一生。我靜肅在墓前,哀思如潮,恍惚間,仿佛聽到先人的聲音在耳旁響起。
荒涼的山上又起了凄清的雨,讓活著的人更加懷念那些離去的人。
清明節隨筆9
今天是四月四日,學校放清明節假。我回到了家鄉和親人們一起過清明節。
早上的時候,老媽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要做許多的事情,到市場買菜、肉,其中有蔥、荷蘭豆、豬腸子、豆腐、豬肉、豬肚。老媽買完各種東西后,就回家當場和老爸一起殺雞、炒菜、買鞭炮……做清明掃墓前的準備。老媽叮囑我們說:飯后不要亂跑,上午準備出發去掃墓。
老媽、老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準備工作,從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點的時候,我們帶著汽水和啤酒,還有雞鴨、米、水果、鞭炮等供品,帶著裝滿黃草紙,冥幣等祭祀品的麻袋就出發了。哥哥是負責扛所有的汽水和啤酒,雖然很重但卻堅持扛到目的地,因為老媽相信他的實力。相對來說,我拿的東西是很輕的,但責任重大:一不小心可能引起大爆炸,我拿的是鞭炮。
我們走了很長的一段路,終于到達目的地了,哥哥累的氣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臟怦怦直跳。我和哥哥最先到達墓地,后面的一群慢慢才跟上來了。
二伯一上來就二話不說,拿起鋤頭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后的野草和爛泥清理起來,清理干凈后,就叫老爸到附近的泥地里,拿起鋤頭挖了幾塊大的泥塊。我、哥哥還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塊。我們把石塊搬到墓前,接著大家把帶來的紙錢統統交給二伯,二伯把疊得整整齊齊的紙錢分別放在石碑的東西南北方向,用石頭壓著。此后,奶奶把盛了兩碗干飯用兩雙筷子插在飯的中央,再在墓碑前擺上各種供品。然后奶奶就拿出一麻袋的'黃紙和冥錢,讓我們分別把它們搓得均勻。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盡力氣地搓,像打沙包一樣用力地打著,使冥錢都均勻散開而他的拳頭的皮搓破了。紙錢搓好以后,表哥就把火點著了,點燃了香燭,紙錢一疊一疊地燒,在燒紙錢的過程中,由于風勢很大,使得周圍的干草燃起來了,我們趕緊拿起樹枝撲打火焰,撲滅火焰后,又鋤了一條防火隔離帶。接著把還沒有燒完的紙錢再燒起來。這時候,天上下起了小雨,表哥說:“糟糕,下雨了。“小姑和老媽卻不慌張,她們異口同聲地說:“下錢羅,下錢羅,祖宗在保佑我們今年賺大錢了!”。幾位表哥們點燃了“浪漫禮花”,隨著“呼--啪啪啪”響了三聲,那禮炮就像離弓的箭一樣,在空中跳舞幾圈后爆炸了,顯得絢麗多彩。小雨此時也停了,天空又出現了太陽。
我們全體成員在鋪了氈子的墓碑前齊齊地跪下來,隨著二伯的叫聲又跪又拜,我們在默默祝愿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禱祖宗保佑我們下一代興旺發達。
最后,我們打開了帶來的東西,午飯就在墓前吃,含義是邀請祖宗和我們一起吃飯。我覺得這頓飯很好吃,也覺得清明節掃墓是一件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情。
清明節隨筆10
每當我想起清明節,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首詩來。似乎每當清明時節,朦朦朧朧的小雨就會籠罩著整個長沙城。今年似乎天公不作美,沒有了那充滿著詩意的小雨,而下起了大雨。我望著那滂潑大雨,聽著遮雨板上那滴滴答答的聲響,思緒漸漸飄向了遠處……
又是一年清明時,此時的雨似乎更能夠寄托我們哀思。故人已逝,我們似乎也無能為力。于是,清明節祭奠已故的親人和烈士,便成了中國人民的傳統,每到清明,墓前總會出現祭奠的'人的身影。可似乎人們的生活水平越是提高,有些時候就越會忘記老傳統。人們總會因為各種理由而不能去祭奠已去之人。但是過后,也會去看望。
其實這種習俗似乎也是人們心靈上一種安慰罷了,為了讓自己心里好受一些,好像如果燒了紙錢,放了鞭炮,行了三拜九叩大禮,就能看到已故的人們在天上生活得很好,并一直注視著我們,關注著我們,一切的事情都和原來一樣。
可是即便是這樣,這些習俗仍然這樣傳承下去,每到清明,墓前總會有人站在那里,然后在“噼啪”的鞭炮聲中,在敬給已去之人的繚繞的香霧里,在燒紙錢的火堆旁邊,行上三拜九叩大禮,在心中祝愿,希望已去之人能在那個世界一切安好罷。
“滋——滋——”手機震動起來,我忽的從我的思緒中收回來,接起了電話:“喂,你好,我是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
清明節隨筆11
四月五日是清明節,這天上午八時我和爸爸、媽媽乖坐公共汽車回老家,給祖公、祖母、奶奶掃墓。
墓地座落在雷州市附城鎮樸札村西面的后山。走進后山墓地,仿佛進入了仙境,那里林木郁郁蔥蔥、祖公墳頭上有幾棵竹筍在成長,我們為墳鋤了草,清理了墳上的枯木,又祭奠了先人,便下了山,到祖母的墳地去了。祖母的墳在一座較高的山上,路很窄,雜草叢生,媽媽告訴我奶奶是一個很慈祥很和藹可親的老人,爸爸都是她拉扯大的,在十年前去世……,在祖母墓前我們把事先準備好的供品擺好,還放上了茶、酒,點燃了香火,掃墓儀式就這樣開始了。首先是大人們把隨身帶來的紙錢,紙做的電視機、手表、衣服、收音機等,一一燒給祖公祖奶,然后,我們跪在墓前給祖公祖奶叩頭,告訴祖公祖奶,我們來看您們了,還給您們帶來了禮物和食品,請您們受用。最終還燒了鞭炮,把茶、酒灑在了墓前,看著祖公祖奶刻在墓碑里和藹可親的.照片,我們仿佛站在了祖公祖奶的跟前,看著他們慈愛的目光,聽著他們對我們的教誨……祭奠完先人后,我們便下山了。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是我不由得想起了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掃墓儀式結了,我們--不舍的離開了后山墓地。祖公祖奶,每年的今日,我都會來看望您們的!
這是歡樂的一天,是有意義的一天。
清明節隨筆12
清明是我國古代的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也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都在這一天為自己逝去的祖先祭祖掃墓,表達后人對先輩的懷念。
我自上學以后,經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清明節這個日子是我們活著的人對逝去的最可愛的.人,最可敬的人哀思懷念的日子。
清明這一天,我們同學都到烈士陵園給烈士掃墓,老師向我們講了許許多多烈士的動人事跡。我聽了深受感動,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給我們換來的。
為了報答革命先烈,珍惜美好的今天,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溫習各科文化知識,攀登文化科學高峰,時刻準備著在未來建設和保衛祖國的大業中貢獻我的力量。
清明節隨筆13
兒時,對于清明的印象是簡單而又清晰的。記憶中的清明,是簡簡單單一幅圖畫,畫上是幾簇山楂花、幾根系著冥花的青棍、幾縷佛前的香霧。
那時對清明的意義的理解甚是淺薄,只是為著那些一年才接觸一次的、對小孩子來說還算新奇的東西,便年年盼著清明的到來。記得初次讀到“清明時節雨紛紛”時就覺得驚奇,因為我的`記憶中的清明都是暖日,和著輕柔的春風,蝶戲花間,蜜蜂在一畦畦油菜地里忙碌。我們就從油菜花間的田埂走過,摟著一捆青棍,偶爾冥花被什么東西勾住了取不下來,也會引起我們的笑聲在溫暖的陽光中蕩漾,便更不能體會“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滋味。那些厚厚的數級石階對我們而言便是一種挑戰,當我們在氣喘吁吁之前,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俯瞰腳下的那片廣闊的沃土、層疊的梯田、隱隱約約綴得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時,愉悅的心情便從心底滋生出來了,不有得歡呼雀躍。直至開始上墳,乖乖地按著大人們的叮囑做好后,所關心的事也只有放鞭炮和采山楂花了,至于在這塊土地上安息著誰,反正我們也并未曾見過。那時的清明,就這樣一路充滿樂趣地過去了。
那個時候,你只需帶著一顆真摯的童心、一份準備時刻迎接、擁抱、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就足夠了。
而如今,隨著年齡逐步地增長,往年一直輕快而過的清明愈來愈沉重起來。并不僅僅因為已經懂得清明是個用來祭奠、緬懷的日子,還因為突然發覺,漸漸逝去的,除了時間和人,還有周圍的一些事物,于是,內心變得空落落地。
油菜地已然越來越少了,盛開的只有同樣嫩黃的白菜花,也不見了蝴蝶。石階大多數已被水泥路覆蓋,不再蜿蜒,不再錯落有致,而是像一眼能望到底的、斜斜鋪著的銀白色地毯,沒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上墳的路突然變得輕松起來,因為腳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加快了,只是極目遠眺,看到的也只是稀疏的幾枝紅色山楂,粉色、紫色、白色的竟全都不見。
唯一不變的,只古寺里清脆而熟悉的木魚聲,就連爐中的香,也已經換了又換,一股淡淡的香味在寺中彌漫,連同縷縷不絕的輕煙逐漸消散。輕步走過佛像前,每邁一步都是慎重而安靜的。面對它們,已由最初的敬畏變為了一種虔誠。于是雙手合十,祈禱過后于香爐中插上三柱香,不待它們靜靜地燃完,便轉身離開。離開時,仍舊很安靜,你能聽見風掃過竹葉的聲音,如山林的囈語。
又一年的清明過去,我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但怎么也想不起來了。
清明節隨筆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今天是清明節,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隨著爸爸媽媽回到老家,路上顯得比較擁擠,大家都趕著去老家祭祖。等我們到了老家,親戚們都已經到齊了。我第一次見到這么多人在爺爺奶奶家聚會,比過年還要熱鬧。
我們吃過了中飯,大家便從家里出發,這時雨停了,太陽出來了。我們帶著奶奶早已準備好的東西,一起上山去祭祖。一路上,田地里油菜花開,蜜蜂嗡嗡,遠遠望去,大片的油菜花在陽光照耀下,像金色的綢緞閃閃發光。盡管下過小雨,但還讓人感到春天濃濃的氣息。山上有許多人在祭祖,不時地傳來鞭炮聲。
爺爺奶奶說:“我們要先拜祖祖太公的墳。”祖祖太公在全家人的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每年祭拜都從這里開始。只見伯父們將落葉掃開,將雜枝砍掉,在墳前擺上糖果糕點等,在碗里倒上酒,然后緩緩地灑在地上,奶奶嘴里喃喃地說著,祈求祖宗的保佑。在墳前,大家以輩份和長幼秩序跪拜。燒上紙錢,點燃鞭炮,隆隆的鞭炮聲響徹了這寂靜的山間。
清明節隨筆15
沉悶灰暗的天空,壓迫著世上的人們沉重傷感的心靈。連綿不斷的細雨,象是世人懷念悲傷的淚泉在清明節前后噴現。多少次撕心裂腑的呼喊,喚不回消亡的親人。滴答的鐘聲不停地向前運行,青春隨著消失后,接著聽到的是死亡跟隨的腳步聲越來越近。荒山野嶺的.亡墳,是青春消失后的結局。竹桿上晃動的白旗仿佛是幽靈在向走完青春的人們招手示意。歷史的記憶中,留下了多少青春年華時寫下卓越的篇章;多少青春無知荒廢年華,白頭悲切。天空閃爍的星晨,是青春無悔的見證。捧一撮黃土祭奠青春。
時光不會倒移,但靈魂深處的記憶,還是留給了青春。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盛”。捫心自問,是否唱出了青春無悔?
談笑風聲,意氣風發一路拼過,雖然淡泊也無悔于追求過青春的人生。
平淡的生活,平靜的工作,溫暖了家庭,甜蜜了愛情,雖不瀟灑,卻也安心于青春。
一路走過,還記得,十七八歲的沖動,是上天攬月下海捉鱉的鴻皓之志。二十幾歲是人生知識的積累與機遇巧合。三十幾的時光是人生的膽氣拼搏和財富的斂積。平凡的歲月里,仍然是無數前赴后繼的青春在涌動。
譜一曲贊歌,獻給無悔的青春。
驀然回首,自己卻走過了青春,站在人生道上的中央,望著漸行漸遠的年青,心中一片愁悵。沒有激情的生命,總是惦念青春怕它遠行,擔心消失,嘆一聲無奈,灑一縷烏墨,祭奠平凡的青春,不想它埋沒,讓它留在自己的心海。
雨還在下著,那是愁思綿綿;淚仍在流,已是悲戚憂憂。沉痛的心里嘆惜往事不堪回首。
奶奶三年搖籃前的煎熬,是用壯年生命的堅守,換回我瘦弱生命茁壯成長。怎是每年三柱香一扎草紙一個長跪所能報答的恩情?那是感恩淚的源泉。
淚水漠糊了雙眼,忘年的記憶中,暢開心懷,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激那些無私奉獻的青春永不消逝。
【清明節隨筆】相關文章:
清明節隨筆10-22
清明節的隨筆11-03
清明節隨筆11-03
清明節的隨筆10-13
(精選)清明節隨筆07-10
(精選)清明節隨筆07-10
清明節隨筆(精選)07-10
清明節的隨筆作文11-04
清明節隨筆高中11-03
清明節家人隨筆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