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典故錦集[15篇]
關于歷史典故1
孟嘗君小時候日子并不好過,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親想要扔掉他,還是她的母親瞞著父親把他偷偷養大的。不過田文畢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著自己的雄辯之財和出眾表現最終在四十幾個兄弟中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可能是小時候的經歷給他留下了很嚴重的陰影,繼位之后,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來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納,因此他的賓客號稱有三千人。但是人多并不一定就能辦好事,有一次孟嘗君應秦王之邀出使秦國,秦王因擔心放他回去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便將他軟禁了起來。這時田文的一個食客便扮成一條狗偷了狐白裘獻給了秦王中的一個妾讓她說服了秦王放田文離開。但是當田文逃到函谷關的時候,秦王有改變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這時另一個食客便發出雞鳴叫的.聲音騙過守衛開了城門,孟嘗君總算回到了齊國。這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來歷。
這個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時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場的行為。就像孟嘗君那樣,離開秦國要用這樣的伎倆才能回去。
關于歷史典故2
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后,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并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于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游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于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暗度陳倉
同年七月,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張良與道教
據《仙傳抬遺》記載,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后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于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尸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后,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云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谷隱修之地,后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間封為“凌虛真人”。
關于歷史典故3
有一次,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到營地附近散步,看到許多小戰士在一棵大樹下休息、打鬧,玩得不亦樂乎。他就主動參加了他們的活動,和年輕的戰士們一起談天說地,非常高興。
忽然,從頭頂上傳來幾聲鳥叫,劉伯承順著聲音一看,原來不知什么時候,大樹上站著一群烏鴉。他不由心中一動,立刻對周圍的戰士們說:“你們哪個的槍法最準,快打只烏鴉下來,讓大家飽餐一頓吧!”
戰士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開槍打烏鴉。他們有的是怕槍法不準,當面丟臉;有的是不愿在總參謀長面前賣弄武藝。
這時,其中一個年輕、調皮的警衛員,跟劉伯承開玩笑說:“總參謀長,你文武雙全,是全軍出了名的神槍手,今天就請您給我們來個‘神槍打烏鴉’吧!”
“好藹—”
“歡迎——”戰士們不約而同地拍起巴掌來。還不停地歡呼著:“參謀長,來一個!”
劉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回答說:
“你們還給我來個‘’?好吧,就讓我來試試看。”
說著,他不慌不忙地從腰里拔出,看也不看,也不用瞄準,手一舉,“啪”的一聲,一只烏鴉“撲棱棱”地落下來,黑光閃閃的翅膀還在不停地抖動。樹上的烏鴉“轟”的一聲,全都嚇得飛走了。
“好槍法!”
“好!真是神槍手!”
戰士們異口同聲地歡呼稱贊。那位警衛員卻依然半信半疑地說:“樹上那么多烏鴉,不是撞到一只的吧?”其他戰士聽了,都默不做聲地看著劉伯承,怕他生氣。
但劉伯承聽了毫不動怒,只是笑了笑說:“也許是吧,不妨再考考,看到底及格不?就麻煩你去給我找個雞蛋來。”
那個警衛員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就跑到炊事班要來了一個雞蛋。劉伯承叫他用力朝天上扔,能扔多高就扔多高,他立刻明白了,用最大的力氣把雞蛋朝天上拋去。
雞蛋飛向天空,越飛越高,看上去就像一粒黃豆。此時,劉伯承把槍一舉,“砰”的一聲,雞蛋隨著槍聲四分五裂,蛋殼、蛋黃、蛋白紛紛灑落下來。
戰士們都連聲叫好,那個調皮的警衛員連忙伸出大拇指,夸贊劉伯承是神槍手。
戰士們紛紛要拜劉伯承為師,請他教練槍法。劉伯承謙虛地說:“什么神槍手,業精于勤嘛!不說什么老師、學生的,我們互相學習好了。槍法準,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啊!”
從此,劉伯承就擠時間給戰士們講習槍法,沒過多久,紅軍隊伍中讓他訓練出一大批神槍手。
紅軍這種官兵平等,其樂融融的軍隊氣氛,不僅得到紅軍戰士們的一致好評,使許多人都愿意來當紅軍,連敵人也十分羨慕這種關系呢。
長征后期,包座戰役取得勝利時,曾經抓了幾百個俘虜。紅軍對待俘虜從來都是很寬松的,講過道理后,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留下的,發放路費讓回家。
當時,幾百個俘虜兵中,有三成是想回家的,紅軍領導們就把他們編成了兩個連,準備依照他們各自家鄉的遠近,發放路費。
趁著等候的時間,幾位紅軍領導,到俘虜的.隊伍里去談話,了解情況。俘虜們可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士兵說,他們原來的十九路軍戰敗時,死傷很嚴重,許多營、連級的干部都戰死了,只有一個被俘虜的。
團長和副團長見大勢已去,都跳河自盡了。
紅軍領導接著問:“為什么跳河?”
士兵說宣傳的紅軍很可怕,動不動就要殺人,俘虜更是不要想著活下來,還要受折磨。
“那現在怎么樣?受了什么折磨?”
“沒有啊!給飯吃,還給錢回家。”士兵低下頭:“我勸團長別跳的……”又一個士兵站出來:“不相信我們十九路軍,在那里,每天都有人監視著我們。”
“是啊,紅軍這里挺好的,長官沒有架子。”
這時,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吃飽了飯,擠在一起聊天打鬧。見紅軍領導來了,都圍了上來。搶著說:
“我要當紅軍!我不回家了!”
“我給你當勤務兵,我以前就是勤務兵。”
“你待人真好啊,整天笑笑的。不像我們長官,那么兇。”
……
“好,都留下。”紅軍領導微笑著回答。
這時一個領導拉住一個孩子的手,問他:“紅軍好不好?”
“好。”
“為什么好?哪里好呢?”
“紅軍不打人。”
“還有什么好?”
“官兵平等。”
“還有?”
“官兵都是吃一樣飯,穿一樣衣服,我們長官要吃小灶的。”孩子想了想,很肯定地說。其他孩子都跟著點頭。
“還有嗎?”
“還有教我們讀書。”
“還有?”
“好玩兒。”孩子歪著頭,頑皮地笑了笑。
領導也笑了笑,這還是一群真正的孩子呀。
最終,要走的人中,又有一半留下來當紅軍了,畢竟這里官兵平等,親如一家,也不用受“長官”的氣了。
為人親切,替戰士們考慮,平易近人,這是紅軍將領們普遍具有的品質。朱德、、陳毅、賀龍、劉伯承、聶榮臻……比比皆是,他們都是這種品質的突出代表。
長征中,正是這種同甘共苦,親如一家的官兵關系,才讓紅軍戰士互相幫助,最終戰勝了困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關于歷史典故4
某喜讀雜文,曾經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常有經商者求字,并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后來書記事發,巨額財產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也自嘆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里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后來被劾疏于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說完上面那段話后當即命令內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著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干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譯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這鄭譯假裝一本正經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的,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歷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后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并非鄭譯獨創,包括高穎調侃的筆干,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擊。經鄭譯這么一說,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后的墓志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么樣有關。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志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志流傳下來,可謂是墓志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志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后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守自盜柳公權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志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柜子里,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么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說真怪事啊,柳公權笑笑說:“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志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志寫的太多了。為什么呢,因為幫人寫墓志,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只講優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秀的墓志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志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志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說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說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說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里說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說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里面記載曹操為了節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恒溫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說出去可是要殺頭的,于是他就賣弄個關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么呢?說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書一聯,“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于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里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里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說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里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于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著寫幾首詩,還讓府里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學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么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么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衛大老粗一個什么也不懂,也跟著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里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致,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嘆,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里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愿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于歷史典故5
墨绖從戎
亦作墨缞從戎。绖(déī),古代喪服中圍在頭上和腰間的散麻繩。意指在守喪期間從軍作戰。語本《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绖。”晉人杜預注:“晉文公未葬,故襄公稱子,以兇服從戎。”
秦晉崤之戰發生于公元前627年四月辛巳日。戰役經過已如前載。戰前對于秦、晉、鄭、周王室來說,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繼齊桓公稱霸諸侯的晉文公重耳卒,誰接替晉文公成為諸侯霸主,秦穆公的.戰略通過襲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晉襄公新繼位,能不能繼續高擎晉文公諸侯霸主的大旗,亦通過崤之戰給出了答案。“奉不可失,敵不可縱”“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關于歷史典故6
王維是哪個朝代的
王維的出生日期存在爭議,有人說是699年,也有人說是701年,而他的離世時間是761年。所以,王維所處的朝代是可以確定的,他是唐朝的人。
699年是圣歷二年,而701年是武則天大足元年或長安元年,所以無論他的出生日期是其中的哪一年,他都出生于武則天執政時期。而武則天是李治的皇后,我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
761年是唐肅宗李亨執政時期,而唐肅宗是唐朝的皇帝,唐玄宗的繼位者。所以,從王維出生,到王維死亡,他所處的年代都是唐朝時期。
王維經歷了開元盛世的景象,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后唐朝的元氣大傷。安史之亂后,唐朝逐漸開始衰落,政局不穩。也正是政局的動蕩,使原本壯志凌云的王維漸漸變得心灰意冷了。消沉以后的王維,開始過著半隱的生活,他將名利看得很淡,悠閑自然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在隱居期間,他寫下了不少的詩作,其中不少詩句都體現了他淡薄的心態。
王維出生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卒于李亨執政時期。所以,王維是唐代的人,而他的詩在唐代的詩壇中有著十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力。
王維和太平公主
王維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有傳言他中狀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后門。王維與貴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爺看到王維很煩惱,于是上前詢問以示關心。在知道他是在擔心科舉考試的事后,便拍著胸脯告訴王維這件事他可以幫忙。
這個王爺是太平的侄子 ,他讓王維準備幾首詩,并帶著他去了公主府。對于這位公主,王維是有所而聞的。王爺把他介紹給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賞王維的詩才。王維明白這個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王維畢竟是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如果沒有點節操,他也就不會被后世推崇了。王維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職 ,便想要告辭了。但好色的公主哪里會放過這樣一塊美玉。她腦子一轉,要換一種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歡做詩嗎,好,就用詩打動你。公主給王維講了個故事, 一個貴族子弟搶了一個美貌的燒餅店老板娘,可她終日不開口說話,那位貴公子就把她的燒餅老公叫來,她一見到她老公,就不說話,開始哭,場面非常動人。公主讓王維以這個故事為主題賦詩一首。王維不慌不忙寫了五言絕句,并對太平講訴了楚國息夫人與這個老板娘同樣的遭遇。聰明的太平聽出了弦外之音,問王維是否有舊情,王維大大方方地承認了。公主還是不死心,給王維看畫在名貴紙張上的宮圖,可王維仍然不為所動。公主對于崇高的王維漸漸開始欣賞起來,可恨自己怎么不早點遇到這樣的人物。
后來,太平見王維意志堅決,實在打動不了他,又不想逼迫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就放他離開了。
關于歷史典故7
應避“瓜田李下”之嫌
北齊時期有個官員叫袁聿修,少年老成,性格沉穩,很有見識。后來他升任博陵太守,有一次外出考察工作,路過山東兗州。時任兗州刺史的邢邵是他的老朋友,便準備贈送袁聿修一匹當地產的白緞。袁聿修得悉后,很是為難,于是便先一步離開了兗州。
部屬問他緣由,他說,應避“瓜田李下”之嫌。兗州乃盛產綢緞之鄉,人家把東西早準備好了,咱們還是走開的為好。正是由于袁聿修為官清廉自守,他不但政績突出享有聲望,還贏得了一個“清郎”的'雅號,受到后人的廣泛贊譽。
關于歷史典故8
獻媚者現丑
十六國時期南燕刺史鞠仲,為了討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興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讓左右的人賞賜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賞賜太重,正在謙讓,沒想到慕容德卻說:“你知道跟我開玩笑,難道我就不知道跟你開玩笑?你對我說的`不是實話,我賞你的也是虛數。”鞠仲拍馬屁沒邊沒沿,被皇帝狠狠戲弄了一番。
關于歷史典故9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則成語典故,也可以簡說成“成敗蕭何”。它講的是蕭何與韓信的故事。
據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少讀兵書,好帶刀劍,然而貧窮不能自養,曾以乞討為生,也曾受過胯下之辱。當項梁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便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韓信又歸項羽領導,也僅為“郎中”小官而已。當時他屢屢進策,項羽都沒有采納。
西漢元年,漢王劉邦率部隊入漢中,韓信棄楚歸漢。本想出人頭地,但歸漢以后也僅為“連敖”這種有職無權的小官。后來韓信又因與十三人犯法被判斬首。非常幸運的是,在行刑時,被滕公夏侯嬰保釋。經滕公推薦,劉邦讓韓信當管理糧草的軍官,這樣便有了接觸總后勤官蕭何的機會。蕭何聽韓信談兵,頭頭是道,極為贊賞。到了漢中首府南鄭,韓信見自己仍然未得提拔,便不辭而別。蕭何聞訊,連夜追趕,這便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 由于蕭何極力推薦,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此后三年,韓信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協助劉邦,戰勝項羽,取得楚漢相爭的`勝利。因此,韓信被加封為齊王、楚王。后來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就把他降為淮陰侯。
漢高帝十一年,劉邦還在前線討伐陳希,有人密告韓信與陳希通謀,要殺呂后和太子。隨后,呂后與蕭何相謀,由蕭何出面對韓信說,陳希已被擊敗,讓韓信立即入朝相賀。韓信相信蕭何,便入了宮。呂后就命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不經審訊,就斬首了。 韓信受蕭何推薦而拜為大將,又因蕭何設計而掉了腦袋。
人們哀嘆韓信之死,并且偏重于外部因素,所以就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加以總結。一“成”一“敗”系于一人,看起來扯平了,其實,功過、是非、利害、得失,誰又算得清?況且,韓信的“成”與“敗”,根本原因還是主觀因素,個人行為。 江蘇省沛縣漢城里,漢初三杰的塑像同立于劉邦像旁邊。張良,智者,功成身退,因而保全了生命;蕭何,忠厚,功高馴良,于是終老天年;韓信,雄杰,失職殃殃,這才招致大禍。
關于歷史典故10
公元1853年的陽春三月,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克南京。天王洪秀全滿足于半壁江山到手,開始關門當太平天子,全心投入到金碧輝煌的“小天堂”的營造中。
洪秀全從四十一歲進南京,到1864年6月52歲時自殺,十一年中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只有一次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轎出宮,去探視生病的東王楊秀清。
那時他正值壯年,卻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搞得老對頭曾國藩也莫名其妙:他在干什么呢?一句話,在他的太陽城金龍殿坐享榮華,在后宮與他的“嬪妃娘娘”們飲酒作樂去了。
鄉村塾師出身的洪秀全,雖說不上有啥出眾的文韜武略,卻擅長“數字化”管理,尤其表現在他對后宮妃嬪的約束上。
洪秀全是個一夫多妻主義者,而且規定多妻制是太平天國高級文武官員的特權:“大員妻不止,無職之人,只娶一妻”。
金田起義后洪秀全即選美納妃十五人。一年后至廣西永安,“有三十六個女人”。
進南京后,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為他獻上美女六人;每年春暖花開之際,蒙得恩還要在天京十三道城門口為洪秀全選美女;后來干脆明文規定:“所有少婦美女俱備天王選用。”
公元1861年太平軍進取蘇浙的時候,洪秀全又從李秀成選送到京城的三千名美女中挑出一百八十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宮中有橫直均八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擁有多少個女人,恐怕永遠難以準確統計。據一本叫做《江南春夢筆記》的書說,天王府連太監也不設,妃嬪加上服役的.女官,總計有二千三百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個男人。
公元1864年京城淪陷,其子洪天在被俘后的口供中說:“我現年十六歲,老天王是我父親。我八十八個母后,我是第二個賴氏所生,我九歲時就給我娶了四個妻子。”
天王洪秀全的八十八個后妃,已超過了歷代帝王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數了。當時愛好聲色犬馬的咸豐也只有十八個妃嬪,相比之下遜色多了。
這八十八個后妃,一律沒有封號,統稱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連姓名都記不住,怎么傳喚享用呢?洪秀全來了個古今中外后宮史無前例的創舉,數字化依次編號,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曠古未聞的名目。
至于上千個如花似玉的宮女,更是比妻妾還要等而下之的備用享樂工具,所以連個數字編號都攤不上。
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后宮上。他制定了許多奇怪的“數字化”清規戒律,使后宮女人終日生活在非人的苛政之下,動輒得咎,比牛馬都不如。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天王在蕪湖江面的龍舟上突然頒發了一道嚴分男女界限的詔令:“女理內事,外事非宜所聞。”并且,用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婦女與外界聯系。
天王雖對朝政不發令旨,卻平均三四天寫一首詩管教美人。
公元1857年太平天國刊印頒行的經典官書之一《天父詩》,收選了五百首天王大作,其中四百七十六首是洪秀全進入南京初期三年中寫給后妃的夫權獨白,實際上就是苛刻的數字化教條,叫妻妾宮女們背誦。
如在詩17、詩18中。他訂了個數字化的“十該打”條規: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喚不應聲七該打。面情不喜歡八該打。
眼左望右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洪秀全還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教,要求妃嬪們從細節抓起,侍候好他這位宮中“太陽”。如詩197:“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
詩237:“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詩294:“因何當睡又不睡,因何不當睡又睡。因何不顧主顧睡,因何到今還敢睡。”
在這些“天父詩”里,哪里還有洪秀全在初創拜上帝教時所倡導的“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而且看畢天王的這些“詩歌創作”,人們就會明白他為什么四次參加科舉都考不上!
洪秀全在美女群中享受了十一年的帝王生活,終于在湘軍的隆隆炮聲中,不得不拋下他的后宮粉黛魂歸天外。一個掌握了天朝大權的鄉村塾師,所編列的數字化后宮,真實地反映了洪秀全的荒淫無恥和極端腐敗。
關于歷史典故11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于歷史典故12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歷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并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后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并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關于歷史典故13
貴妃醉酒
貴妃醉酒歷來被公推為中國傳統四大美人圖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楊貴妃美中見醉,醉中見美,與太監宮女們演了一出好戲。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選。
卻說這天傍晚,皇宮院內涼風****,皓月當空。唐玄宗與楊貴妃本來相約在百花亭品酒賞花,屆時玄宗卻沒有赴約,而是移駕到西宮與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雖然景色撩人欲醉,楊貴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喝了一會不覺沉醉,邊飲邊舞,嘴里念叨著“李二郎你枉為人君,說話不算數……” 萬般**,此時竟難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腸,立時便醉。一時**萌動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對高力士等一干太監宮女,楊貴妃頻頻作出種種**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
《貴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戲。據說《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楊貴妃大醉后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瀉。當然高力士們不解這種風情,倒也無傷大雅。后來梅蘭芳同志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對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被切掉了。于是,《貴妃醉酒》也就從當初的**變成了今日8歲以上孩童也可觀賞的正劇。
關于歷史典故14
醉劉伶
像楊貴妃一樣,西晉劉伶在酒后也經常失態,但與楊貴妃不同的是,劉伶的酒后失態不是酒后亂性,似乎是刻意而為,以示其雅致高格,與眾不同。劉伶每次大醉后,喜歡在大道上裸奔,還自稱以天為衣被,以地為床第。他是當時的名士,名氣太大了,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時人不但不斥責他這種有違傳統的做法,反而稱贊他這種行為是名士風流,是“率真”,“瀟灑”,“有個性”的.表現。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酒量好,詩文更好。他經常“借杯中之醇醪,澆胸中之塊壘”,可謂意氣風發。他的《酒德頌》曾說“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太行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渾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當時的名酒。曹操有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酒在當時已是是最好的美酒。這“杜康美酒醉劉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個神話傳說,兩人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這個故事里,劉伶慕名來到杜康的酒館,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釀美酒,一醉就是三年。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陽杜康與伊川杜康兀自為誰是正宗杜康打個不亦樂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國務院周恩來那里,這里且按下不表。
關于歷史典故15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經典的歷史典故01-13
經典歷史典故04-28
歷史的典故04-12
歷史典故04-12
經典的歷史典故04-20
經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5-19
歷史的典故05-21
酒的歷史典故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