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優秀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評課稿準備工作,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靵韰⒖荚u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1
梁老師在執教《認識鐘表》一課時,充分尊重學生位主體的地位,利用多媒體課件和學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同時教師將學習與平時的學習生活練習起來,充分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一、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梁老師結合教學內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觀教具,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導入時利用猜謎語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更是利用兒童話的語言,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組織學生的數學學習,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
二、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梁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根據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幾時上課等,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
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十分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小耳朵注意聽,讓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養學生,糾正學生的學習習慣。這樣持之以恒的培養,學生一定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建議:
在課堂教學中,要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2
今天,聽了袁老師執教的《認識鐘表》,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這是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表的認知起點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于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稑藴省分袕娬{“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有效利用。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伊始,我播放鐘表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方式來獲取知識。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痹谶@節課上,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自己觀察課件上的鐘面,說說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我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表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并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后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三、注重培養觀察能力
培養觀察能力方面我在第二個環節認識鐘面及整時中充分體現了,首先:課件出示鐘面讓學生觀察,看看鐘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有關鐘表的經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認識鐘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完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說自己的發現,老師在其中只是引導而已,當然學生在這個環節也表現的很好,很詳細的匯報了自己的發現,然后讓學生對照自己的學具鐘再次觀察。在學生對鐘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開始進行教學——認識整時,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并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但是,本節課也存在很多不足。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導致后面的練習沒有全部完成,今后在這方面要注意。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3
《認識鐘表》這節課是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讓學生從小建立時間觀念,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陳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思路清晰。教學過程,主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數一數、說一說、撥一撥、做一做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課堂中通過形象、生動的積極主動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來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以下這幾個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們學習。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習興趣。
陳老師在這節課上,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興趣,突出知識點。例如:在欣賞各種各樣的鐘面時,老師用準備很多漂亮、形狀不一的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難怪全班學生都想和這些鐘面交朋友。再如:當學生觀察了鐘面后,在他們的匯報交流中認識又粗又短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分針后,又通過把時針、分針分別進行閃爍,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學鐘面上有12大格時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處理,使學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
陳老師在這節課上,注意創設了很多輕松愉悅的情節。如:老師創設了“老師是早上7時起床,你是什么時候起床的?”這個情景,展開教學,學生興趣很濃。在認識了鐘面以后,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因為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學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撥出了這些時刻,正確率很高,教學效果很好。
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來獲取知識
陳老師在這節課上,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如:在導入新課后讓學生自己觀察上的鐘面,說說有什么發現,進而認識鐘面。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老師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表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8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并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后還設計了師說時間讓學生撥,同桌互撥鐘表的練習,學生在操作中學會了方法,學懂了知識。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4
《認識鐘表》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是一年級學生第一次正式、系統地接觸有關時間的知識,主要目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學會看鐘表,學會認讀鐘面上整時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但上課前學生對鐘表的認知起點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多的關于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我們應該有效利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王老師以學生感興趣的故事引入,激發學習興趣。如猜謎語等情形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課堂中,王老師出示鐘表店的鐘表課件,學生興趣盎然。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取知識。
在這節課上,王老師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去發現知識、掌握知識。認識整時,準確地讀出鐘面上所指的整時,教學時王老師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有基礎的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認識鐘表的,再出示3個鐘面:7時、9時、3時,互相說一說:“鐘面上的時刻各是多少?它們的分針指著幾?時針指著幾?”并且比較三個鐘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經過比較,學生完全理解了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之后還設計了擺時針、分針說時間練習,很好的把時鐘的理解從具體到抽象教學。說一說身邊的生活時間,效果明顯。如出示升國旗8:00時鐘、吃飯12:00時鐘、踢球4:00時鐘等練習設計,還有王老師設計擺時針的小游戲,讓學生說時間,更加深了對時鐘的理解。通過學生觀察、交流,以及練習的比較,讓學生掌握“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理解并體會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5
今天聽了梁老師講授的《認識鐘表》,授課中,梁老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體,低年級學生特點為抓手,創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效果良好。
一、能根據學生的認知和年齡特點選擇教法,創設教學情境,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潑好動、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根據這些特點,梁老師在開始就用謎語引出鐘表,又欣賞到各式各樣的鐘表。這些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新知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種強烈的'求知欲的驅使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下面的學習活動中。
二、注重學生傾聽,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如認識鐘面時,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學生進行補充,從而提高傾聽的參與度,逐步養成傾聽的習慣,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三、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數學源于生活,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梁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找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對數學產生興趣和親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時在上課,晚上9時在睡覺,同一個時刻卻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兩個9時。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注重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中,梁老師結合低段學生的特點,采用集體鼓勵獎勵星星等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飽滿的興趣學習,學習效果良好。
建議:認識鐘表時,時間安排短,應該給學生充分的觀察時間,表達時間,才能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一年級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認識鐘表》評課稿04-06
《認識鐘表》評課稿02-01
認識鐘表評課稿03-22
認識鐘表評課稿11-04
《認識鐘表》評課11-04
【推薦】《認識鐘表》評課稿03-30
【熱門】《認識鐘表》評課稿03-30
《認識鐘表》評課稿【精】03-30
【熱】《認識鐘表》評課稿03-30
【薦】《認識鐘表》評課稿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