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關于歷史典故
關于歷史典故 篇1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岳家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tǒng)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的鎮(zhèn)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zhàn),牛皋向岳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薛亨作為戰(zhàn)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岳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xù)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 糧草、器械而凱旋。
岳飛采取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以牛皋左軍的佯攻,掩蔽大軍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戰(zhàn)告捷后,岳飛的大部隊往西北方向進擊。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將攻占虢州州治盧氏縣,殲滅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偽齊武義郎、監(jiān)盧氏縣 酒稅楊茂“挺身歸附”。接著,岳家軍又分兵奪取了虢略、朱陽和欒川三縣。王貴在虢州得手后,繼續(xù)統(tǒng)軍西向,又克復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豐陽、上津五縣。
商、虢兩州都屬陜西路,本非岳家軍的.戰(zhàn)區(qū)。吳玠部將邵隆即是當年陜西解州神稷山抗金義軍首領邵興,因避宋高宗紹興年號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認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經營關中。于是宋廷任命他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將郭浩共同負責收復商州。岳飛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盡快赴任,以減輕本部人馬的戍守負擔。
商州和虢州確是軍事要沖,北可控扼黃河,與北方抗金義軍直接聯(lián)系,東可奪據西京河南府,西可進攻關中,幾乎將偽齊的統(tǒng)治區(qū)一劈兩爿。岳家軍接連三戰(zhàn)告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說, “遂復商于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將入于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商于”和“虢略”已成兩州別名。“三川”為秦朝設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處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于陜西沿邊設秦鳳、涇原、環(huán)慶、鄜延和熙河五路。
關于歷史典故 篇2
官渡之戰(zhàn)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地區(qū)展開了爭奪中原的官渡大戰(zhàn)。
袁紹率十萬大軍駐守在黃河北岸,兵強馬壯,糧草已基本用完。
謀士田豐勸袁紹打持久戰(zhàn)。消耗曹軍實力。袁紹不聽,反將田豐關進監(jiān)獄。另一位謀士許攸建議袁紹乘機偷襲許昌,卻被袁紹懷疑為曹操的奸細,想調開前線兵力。許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營。
許攸建議曹操出奇兵突襲袁紹糧草供應的大本營——烏巢。曹操采納了許攸的獻策,親自率領精兵強將,夜襲烏巢,一把火將袁軍的糧草燒個精光。
袁紹部將曾經主張全力增援烏巢,袁紹卻堅持要與曹軍正面決戰(zhàn):結果,既攻不破曹軍大營,又損失了烏巢的'糧草,軍心大亂。
曹操乘勢大舉進攻,揚言直取袁紹的老巢 郡合黎陽。袁紹從河北官渡前線分兵趕去久遠,曹軍尾隨追殺,袁軍無心戀戰(zhàn),紛紛丟盔棄甲,四處逃竄,損失足有七八萬人。
官渡之戰(zhàn)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范例,體現了曹操的指揮才能。
關于歷史典故 篇3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話中的人物。逐日:追趕太陽。我國古代的一個神話,表現了古代人民決心征服自然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意志。比喻決心大或自不量力。語出《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使光明永駐人間,翻山越嶺,跨河涉澤,追趕太陽。也不知走了幾千幾萬里,他才追到禺谷(今靈寶秦嶺山下),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一團又紅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熱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黃河、渭河的水,還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澤里的'水。
夸父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渴死了。臨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邊,手杖立刻變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體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約當今河南靈寶以西、陜西潼關以東地區(qū)。商朝靈寶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靈寶陽平鎮(zhèn)東南十公里處。現夸父山下有一村莊,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銘:夸父村。
關于歷史典故 篇4
事例內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tǒng)的經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關于歷史典故 篇5
伯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荀子在《勸學 篇》中說:“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就是說瓠巴彈瑟時,連水里的魚都要躍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時,正吃草料的馬也仰 首而聽,高度評價了伯牙的演奏技術。
據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 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fā),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yōu)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 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 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 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 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 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于是兩人便結為兄弟。一起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轉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又抱琴來楚國漢陽,向一位白胡皓須的老翁問路:“請問老公,這里可是集賢村?”老翁說:“集賢村有上下兩個灣子,不曉得先 生找的是哪個?” 伯牙說:“找我的知音朋友鐘子期。”老翁一聽說是找鐘子期,眼圈就紅了,眼淚一灑,號哭說:“您家莫是那個伯牙大人伯牙先生?我期兒墳上都長草了,今晝是 他的百日,他閉眼那暫,還要聽先生彈琴哪!”伯牙一聽,跌腳捶胸,三泡眼淚四泡流,嗚嗚哭了一大場。他跟著鐘父到子期墳頭,把琴擱在拜石上,打起盤腳,愈 哭愈彈。那上下左右灣的伢兒老小,聽說大臣都跟子期上墳,一窩蜂趕來看稀奇,一見伯牙打坐彈琴,以為他好不懂事,還在取樂,就都噓之啦沙、嘰嘰哄哄地走 了。伯牙一見,越發(fā)傷心,搜出解刀,割斷琴弦,舉起瑤琴,卯起來往拜石上一摔,高聲哭唱:“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再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后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深情厚誼,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臺;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鐘子期的家鄉(xiāng)集賢村,起名鐘家臺。
關于歷史典故 篇6
從小我就看過不少歷史典故,其中一個我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沖稱象》。
曹沖很小的時候就善于觀察,人人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孫權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見那頭巨象身強體壯,四肢粗壯,十分罕見。為了想知道這頭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眾大臣一起來商議,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拿個稱來稱一下。”有的就說:“這要造個多大的稱,還是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吧”。當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曹沖走了過來。他彎腰低頭靠近曹操的耳朵,輕聲細語地說了一通。只見曹操聽了點頭稱是,連連叫好。
曹操按照曹沖說的方法,叫家丁們準備好一條船,把巨象帶到了河邊,趕上船,當船下沉穩(wěn)定后在船舷齊水面的'地方劃上一條線。然后宰把巨象趕下船,再往船上裝石頭,直到船下沉到那條線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稱稱出船上石頭的重量,這樣巨象的重量就測算出來了。
曹沖的這個辦法不僅不用宰大象,而且還很輕松的量出它的體重。這個辦法“嘖嘖”讓大家稱贊,眾人們立刻豎起大拇指直夸曹沖的聰明。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典故,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冷靜地分析,多動腦。
關于歷史典故 篇7
誤殺呂伯奢
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處張貼告示,到處設下捉拿曹操的羅網,情勢十分險惡。
曹操和救他脫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因家中無酒,便急忙出去買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聽見后面有磨刀聲,頓時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聽里面說:“綁起來,殺吧!”立即大驚失色,沒等再認真觀察,就決定先下手。于是提劍闖入內宅,見一人殺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殺到廚房,看見一只豬剛剛被困上司蹄待宰。這才明白是因為誤會而錯殺了真誠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陳宮時又匆匆逃離呂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興沖沖、喜滋滋買酒而歸的老翁呂伯奢碰上了!陳宮滿面愧疚,抬不起頭。曹操卻在兩馬相錯之機,一揮劍,又把慈祥的老翁殺死了!
陳宮大驚:“前面殺人,是由于誤會,現在明知是恩人,卻還要殺害,太不像話了!”
曹操道:“呂伯奢到家,一見被殺之人,必定告官,追殺我們!”
“你這樣做,也太不仁義了!”陳宮道。
曹操冷笑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關于歷史典故 篇8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寫過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蘭亭集序》,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世人把他們合稱“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還吃過墨嗎?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練書法,書童端來了午飯,并催促王羲之趁熱快點吃。
但是王羲之因為在練字,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xù)練字。書童沒辦法,只好請王羲之的媽媽過來喊他吃飯。
當王羲之的媽媽過來,看到滿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饅頭,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這時媽媽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頓時忍不住大笑起來,而王羲之看到媽媽哈哈大笑的樣子,卻不以為然的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午飯真好吃呀!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著哈哈大笑的媽媽,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饅頭,也跟著笑了起來。
我平時總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寫字時要不就給一個筆畫來個隱身術,要不就是把字寫成“甲骨文”。
當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王羲之專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必須認認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關于歷史典故 篇9
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多才,滿腹文章,經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
皇上聽了,微微一笑,說:“愛卿才學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fā)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馬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xiāng),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啊!”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于歷史典故 篇10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典故出自晉·苻朗《苻子·方外》,文載:“太公涓釣于隱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嘗得一魚。魯連聞之,往而觀其釣焉。太公涓跪石隱崖,不餌而釣,仰詠俛吟,及暮而釋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別人的謀劃。類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齊桓公的老馬——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fā)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出處】:《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后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他覺得,出來當官只是為了糊口,可衣食無憂之后卻由于所做之事違反了內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辭去了官職。就這樣,陶淵明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過上了田園生活。又據記載,陶淵明是因不肯屈從于郡里派來的一個盛氣凌人的督郵,才交出官印,隱居田園的。陶淵明隱居后,便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也就是成語迷途知返的`出處。在這篇賦的序中,他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已無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錯,現在歸隱還來得及。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雖迷了路但還知道回來。他的許多田園詩正是在此之后創(chuàng)作出來的。
趙括打仗——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趙奢卻很替他擔憂,認為他不過是紙上談兵,并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魯班皺眉頭——別具匠心
別:獨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學藝術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也作“獨具匠心”、“匠心獨運”。
[語出]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獨妙。”
陳勝扯旗——揭竿而起。
陳勝字涉,陽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漁陽,與陽夏人吳廣在蘄縣大澤鄉(xiāng)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旗。在陳縣(今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聲勢浩大,震撼暴秦。起義失敗后,被車夫莊賈殺害,部將呂臣又斬莊賈,遷葬陳勝于芒碭山。西漢以陳勝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時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賦稅雜役,以守護墓地,東漢后漸廢。
關于歷史典故 篇11
指碑
開封是清官包拯為官的地方,后人為了紀念包拯,把凡是在某些方面開封當過府尹的人的名字全部刻在一塊石碑上。
從北宋開始,近千年間,那塊一丈許的表石碑上寫滿了開封府尹的名字。千百年來,凡是到開封的游人都會參觀當年包拯坐堂審案的地方,然后觀摩那塊刻滿名字的石碑。
那塊石碑的正上方有一個凹陷的深坑,包拯兩個字已模糊不可辨了。而其他人的名字卻個個清晰可見。
原來,游人和敬仰包拯的.人站到那塊刻滿名字的碑前,都會尋找包拯的大名,然后用手指點寫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游客觸摸過那個寫有包拯名字的地方,日積月累,竟然被手指磨出了一個深坑。
二十多年前,開封對那塊石碑進行了保護,在包拯紀念館中,又重新按原樣制作了一塊石碑;可到如今,仿制的石碑上刻有“包拯”兩個字的地方又被磨去一個淺坑。
關于歷史典故 篇12
公元1853年的陽春三月,太平天國起義軍攻克南京。天王洪秀全滿足于半壁江山到手,開始關門當太平天子,全心投入到金碧輝煌的“小天堂”的營造中。
洪秀全從四十一歲進南京,到1864年6月52歲時自殺,十一年中從未邁出過京城一步。只有一次坐六十四人抬的大轎出宮,去探視生病的東王楊秀清。
那時他正值壯年,卻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搞得老對頭曾國藩也莫名其妙:他在干什么呢?一句話,在他的太陽城金龍殿坐享榮華,在后宮與他的“嬪妃娘娘”們飲酒作樂去了。
鄉(xiāng)村塾師出身的洪秀全,雖說不上有啥出眾的文韜武略,卻擅長“數字化”管理,尤其表現在他對后宮妃嬪的約束上。
洪秀全是個一夫多妻主義者,而且規(guī)定多妻制是太平天國高級文武官員的特權:“大員妻不止,無職之人,只娶一妻”。
金田起義后洪秀全即選美納妃十五人。一年后至廣西永安,“有三十六個女人”。
進南京后,每做生日,部下蒙得恩就要為他獻上美女六人;每年春暖花開之際,蒙得恩還要在天京十三道城門口為洪秀全選美女;后來干脆明文規(guī)定:“所有少婦美女俱備天王選用。”
公元1861年太平軍進取蘇浙的時候,洪秀全又從李秀成選送到京城的三千名美女中挑出一百八十人收入天王府。天王府宮中有橫直均八尺的大雕花床,干什么用的,不言而喻。
洪秀全一共擁有多少個女人,恐怕永遠難以準確統(tǒng)計。據一本叫做《江南春夢筆記》的書說,天王府連太監(jiān)也不設,妃嬪加上服役的女官,總計有二千三百多名美女,陪侍洪秀全一個男人。
公元1864年京城淪陷,其子洪天在被俘后的口供中說:“我現年十六歲,老天王是我父親。我八十八個母后,我是第二個賴氏所生,我九歲時就給我娶了四個妻子。”
天王洪秀全的八十八個后妃,已超過了歷代帝王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數了。當時愛好聲色犬馬的咸豐也只有十八個妃嬪,相比之下遜色多了。
這八十八個后妃,一律沒有封號,統(tǒng)稱為妻。因妻妾太多,洪秀全自己連姓名都記不住,怎么傳喚享用呢?洪秀全來了個古今中外后宮史無前例的創(chuàng)舉,數字化依次編號,于是就有了第25妻、第73妻等曠古未聞的名目。
至于上千個如花似玉的宮女,更是比妻妾還要等而下之的備用享樂工具,所以連個數字編號都攤不上。
洪秀全不理朝政,把精力放在了管理后宮上。他制定了許多奇怪的“數字化”清規(guī)戒律,使后宮女人終日生活在非人的苛政之下,動輒得咎,比牛馬都不如。
在攻克南京前十七天,天王在蕪湖江面的龍舟上突然頒發(fā)了一道嚴分男女界限的詔令:“女理內事,外事非宜所聞。”并且,用四個“斬不赦”限制身邊婦女與外界聯(lián)系。
天王雖對朝政不發(fā)令旨,卻平均三四天寫一首詩管教美人。
公元1857年太平天國刊印頒行的經典官書之一《天父詩》,收選了五百首天王大作,其中四百七十六首是洪秀全進入南京初期三年中寫給后妃的夫權獨白,實際上就是苛刻的數字化教條,叫妻妾宮女們背誦。
如在詩17、詩18中。他訂了個數字化的“十該打”條規(guī):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丈夫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講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喚不應聲七該打。面情不喜歡八該打。
眼左望右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洪秀全還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教,要求妃嬪們從細節(jié)抓起,侍候好他這位宮中“太陽”。如詩197:“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
詩237:“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
詩294:“因何當睡又不睡,因何不當睡又睡。因何不顧主顧睡,因何到今還敢睡。”
在這些“天父詩”里,哪里還有洪秀全在初創(chuàng)拜上帝教時所倡導的.“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而且看畢天王的這些“詩歌創(chuàng)作”,人們就會明白他為什么四次參加科舉都考不上!
洪秀全在美女群中享受了十一年的帝王生活,終于在湘軍的隆隆炮聲中,不得不拋下他的后宮粉黛魂歸天外。一個掌握了天朝大權的鄉(xiāng)村塾師,所編列的數字化后宮,真實地反映了洪秀全的荒淫無恥和極端腐敗。
關于歷史典故 篇13
膽小如鼠
南北朝時,有一個十分膽小的人,名叫元慶和,他本來是北魏時期的官員,擔任刺史一職。一天,他的手下找到他:“大人,敵人已經攻到城下了,我們是不是要跟他們決一死戰(zhàn)?”而他雙手發(fā)抖的說道:“不,不...,,傳令下去,讓所有的'將士放下兵器,準備投降...雖手下極力勸阻,可他好像心意已定,出城投降。從此,他所掌管的區(qū)域全部劃入了梁朝的版圖。
梁武帝得知此事倍感詫異:”元慶和竟然投降,就封他為‘魏王’吧!幾年后北魏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又一次元慶和奉了梁武帝的命令,帶領梁朝的將士去攻打東魏的項城。他的士兵報告道:”報告王爺,大軍已經到達項城了,聽聞東魏的大軍沒多久也會到達那里。”元慶和謹慎地說道:“你知道東魏的大軍多少人嗎?”士兵信心滿滿地說“大約有三萬人!”元慶和如晴空霹靂一般,被徹底驚到了。
神色慌張地說道:“快,,快傳令下去,馬上撤退。”士兵們不情愿的按照他的旨意照做了。梁武帝得知,大怒,立刻傳元慶和!罵道:“豈有此理!你這樣就退兵!膽子簡直小得像老鼠一樣!看來,你不適合替‘朕’打天下,‘朕’要把你貶農村養(yǎng)豬去!成語也就由此而來了。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的歷史典故07-16
經典歷史典故04-28
經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歷史的典故04-12
歷史典故04-12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典故05-19
經典歷史典故02-19
經典的歷史典故04-20
(精選)經典歷史典故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