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匯編(6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作文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傳統文化,我想可以這么理解:“傳統”和“文化”。
這個本該息息相關的兩個詞語,因為“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距離依然遙不可及,就像那牛郎和織女,本該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因為天河而只能遙遙相望,只得一年一會,鵲橋相遇。
中國擁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零零星星匯總起來,組成了一個完美而又復雜多樣的體系,涉及各行各業,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但是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駛來,這些古老、奇特卻又富有藝術氣息的文化,已經被慢慢被遺失、被忘卻卻,慢慢被消磨,讓本就不輝煌的中華文明更加黯淡。到了今天,也就只剩下那零星點點了,而且有些也即將消逝。
我曾經看過一個公益廣告,上面列舉了十種中國獨有民間工藝,都是現如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上面附帶了一些數據,譬如,皮影戲有九個流派面臨失傳;水晶雕刻傳承人不足8人;中藥炮制數傳承人不足五人;可修復壁畫的勉薩派唐卡繪畫大師僅余一人……這些數據無不揪著我的心,原來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文化所剩不多了。
在機緣巧合中,我開始接觸到一種中國傳統樂器——二胡,并開始學習。這種在民間比較多人認識的'樂器,被較多人學習。但是在那些只看過聽說過卻又不了解的人看來,對二胡有一個不怎么好的印象。比如街邊賣藝的人拉的,白云山上的老爺爺老奶奶奶拉的;再比如那個“瞎子”阿炳拉的,諸如此類。就連我,一開始也是這么想的,并且在不知二胡為何物時,就開始學習了。
學習的過程中,褪去了新奇之后,就只剩下枯燥、乏味,和無限次的磨合。再好的性子也被磨平了,我開始懶惰,開始拖拉,開始厭煩,甚至想要放棄。但在老師的堅持,媽媽的督促下,我還是很平穩的度過了四年之癢,直到今年,我一共堅持拉二胡達八個春秋。
終于二胡也成了和筷子、菜甚至于飯一樣重要的生活組成,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放眼望去,當初和我一起學二胡的16個人,如今僅余兩個人在堅持,這種現象很好地反映了人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遠遠不夠,這還只是比較為人知的樂器,如果到了一些只有內行人才能念出名字的樂器,多少人還會去學習,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我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傳統和文化分開了,因為傳統已不再是原來的傳統,文化也不再是原來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在經濟和利益面前都變了味道,一切朝錢看,導致我們很多傳統的文化都得不到傳承。
所以面當今社會,我發現很多我們獨有的東西都在以我們不為所知的速度消逝。我們能做的,只有去傳承,去關注這些真正madeinchina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單純地追求西方藝術,難道西方的金屬樂器就高大上,而中國的古典音樂就入不得殿堂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拋棄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我們還能走多遠呢?
我不敢想象:當我們都失去了傳統的文化,我們的根還能存在嗎?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
今天,媽媽教我和哥哥一起來嘗試一下這門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剪紙。我們先在彩紙畫出大體的圖案,經過仔細的修改后,用剪刀沿著圖案的邊緣一點兒一點兒地剪下來;中間的.花紋部分用小刀來掏空。最后再把不足的地方修改一下就完成了。你可別小看這幾道程序呀,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沒那么容易。尤其是中間的鏤空部分,很難掏空,而且容易把紙弄破。另外其他一些細小的、彎彎曲曲的部位也很難剪,需要耐心、細心。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離成功就不遠了!我和哥哥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剪好了幾張。我從心里佩服那些民間的剪紙高手,他們肯定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就是我今天剪紙所得的感受,學習也是如此。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團園過大年,全家共團聚。春節就是大家在一起團團圓圓坐在一起吃團圓飯,一起談談心,看看電視,讓自己的煩惱都拋空而去,換來一個開心舒暢的好心情。
世界各地總會有不同的春節習俗,在我的家鄉里,鞭花爆竹聲中,大家從遠方來到團聚的家鄉,在這里,爆竹聲聲迎新年,大家飲酒取樂,互相申訴開心和痛苦的事情,為了尋求安慰,總會選擇在餐桌上來發泄自己的悲痛事情,事情過了,就會再次 投入到認真的工作當中去了,在這天晚上,總會是煙花爆竹處處見,讓人忍不住駐足癡望,還會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機拍下這動人而又動人的畫面,之后就會慢慢的欣賞著。
“啪——啪——” 遠處傳來一陣陣放炮聲,不用看,就知道一群孩子們的孬勁(家鄉話,意思:淘氣的、搗蛋的。)大起,正在噼噼啪啪的'放著炮呢!自從過年開始這種聲音就沒停過,讓人膽戰的從他們身邊路過,剛離開,就會立刻離開,而他們卻玩略似的再向他們身邊留下自己“輝煌”的痕跡,這時,身邊的人總是啊的一聲頭也不敢往后看就跑著離開了危險的“戰場”。
噼里啪啦的聲音就是大家的傳統習俗放鞭炮。除夕夜里,傳說為了除掉一個名叫夕的野怪物,大家貼門對、放鞭炮、穿紅衣就會將他趕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
正月十五元宵節,為了貼近傳統習俗,大家總是在這天夜里吃湯圓(家鄉話,意思:元宵)放鞭炮,團圓吃飯為新年后吉祥如意。
我們家鄉的習俗雖然與各國各地的不一樣,但卻讓我們很快樂,我們并不需要擁有他們所需的思鄉情,無憂無慮的過著自己的快樂時光,讓我感到自己現在所生活的是十分的快樂的,這讓我學會了珍惜一切。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20xx年,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被印尼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04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05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國人一片嘩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熱戀圣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時,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
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形同路人;說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仔細反思,究竟還有什么傳統文化也已瀕臨失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自己的事。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里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們要多聽《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節……,在節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那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
如今,國家為保護民俗文化出臺了相應政策:從20xx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法定節假日。央視《百家講壇》也先后推出了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莊子》、錢文忠的《三字經》等,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生活活動之一。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城區都有舞龍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經成為一種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舞龍起源于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人們用耍龍燈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舞龍的主要部位是龍頭、龍身兩個部位。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為九節龍、十一陽龍、十三世龍、多者可達二九銀龍。十五節以上的龍比較笨重,不以舞動,主要是用來欣賞,這種舞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危險性很高,用竹子先撐住內部,披上紅紅火火的龍衣,在竹子里面的縫上頂住蠟燭跳來跳去,欣賞性很高,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舞龍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于花樣技巧,較常見的有:江龍漫游、龍頭飛舞、頭尾交跳、龍身擺尾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于動作表演,有各種的樣的.金龍玩珠、火龍刀蠟、一應俱全、應有盡有的花樣讓我們眼花繚亂,非常好看。
舞龍的習俗在海內外華人受到了發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他們就一向會舞起龍、耍起獅,呈現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去運河廣場上看花。
到了廣場上,我驚呆了,那里人山人海。我好不容易擠到了人群前面。各式各樣的花燈展現在我眼前,美麗極了!有五福娃燈,有龍形燈,有小兔子燈,有小鳥燈、蘋果燈、小豬燈……真讓人眼花了亂啊!我最喜歡的有小兔子燈,它里面有一個小燈泡,外面是白色塑料的,兩只眼睛紅紅的.,兩只耳朵調皮地豎起,好像要跳到我面前來;還有蘋果燈,紅彤彤的,非常誘人,真想咬一口;還有小豬燈,胖胖的小豬悠閑地躺著,好像在睡懶覺……
我仿佛置身于燈的世界里。我們走著、看著,心里充滿了喜悅!
【傳統文化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的作文(精選)07-04
傳統文化的作文11-02
【經典】傳統文化的作文07-27
寫傳統文化的作文10-08
傳統文化孝道作文08-16
傳統文化優秀作文08-25
傳統文化作文06-17
讓傳統文化回家作文11-07
弘揚傳統文化的作文08-31
傳統文化話題作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