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評課稿(精選7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評課有利于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那要怎么寫好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居秋暝評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山居秋暝評課稿 1
首先,組內教師們肯定了七班學生的課堂表現,認為課堂氛圍較好,學生積極性較高,能參與到展示當中。這一點,一方面得力于學生對公開課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基礎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不錯,只要能多加引導、鼓勵,他們也可以表現的很好。
其次,時老師與王老師都提出了一點,就是《山居秋暝》作為一首詩歌,學生讀的不夠多,僅僅是在授課之初分小組進行了齊背,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讀缺乏,未能將誦讀貫穿于整堂課中。這個意見非常中肯,點明了我授課的一大不足。平時上課,對于誦讀的引導就有缺陷,機械的將背誦與講授分開,這就導致了學生學習語文成了死記硬背,對于文字美、意境美無法真切感受。因此,在日后的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把誦讀與講授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讀中體味感情,把握詩歌。
再次,李老師與秦老師還對導學案的設計提出了各自的建議。尤其是對于“志趣”、詩歌具體意象等問題做了討論,并就如何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做了探討。通過與老師們的探討,才發現導學案上個別題目的設置不夠準確,個別問題的表述不夠明確。因此,在以后準備導學案的過程中,對于設置的題目要有針對性,所問所指要具體明確,同時,還要保證課堂連貫性。
第四,課堂上教師的語速過快。針對這一點,必須自己從心底做出重視,一年多的教師生涯,聽課老師曾多次反映我講課語速過快的問題。以后上課,開口之前,要首先告訴自己,說話慢一點,再慢一點,保證每個學生都聽到明白再繼續往下說,畢竟,進度不是最重要的,讓學生學會聽懂才是目的。
最后,是我個人對自己課堂的一點反思。這節課,通過老師引導學生展示,暴露出我準備的仍舊不夠充分,雖然課前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在八班展示過一遍,但具體細節自己還是把握的.不好,對于學生課堂上生成的問題不能很好的調控引導,這不只是因為自己課堂掌控能力不足,更是知識經驗缺乏的表現。一堂成功的課,靠的不僅僅是三四天的準備,而是知識的日積月累,因此,平時一定要加強專業學習,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廣泛涉獵,多讀多思,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為順利授課打好基礎。
作文課上,曾經不只一次的告訴學生,寫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力爭讓筆下的每句話每個字都能令自己自豪。作為老師,平時授課,又何嘗不是這樣?每堂課都應該成為我們努力的結晶,下課鈴響起的那一刻,我們都應該在心里自豪的說一聲,這節課,展現了我的最大能力,我上的很好,值得我驕傲。
山居秋暝評課稿 2
通過《山居秋暝》的教學,讓我發現,在課堂上,弄清一首詩歌的主題和文字字意的理解并不難,關鍵是要讓學生會提取詩中的意象進行想象、分析和理解。
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只能從表面上理解詩歌,并沒有走進詩歌營造的意境里邊去。對聯想和想象的運用不夠,更談不上陶冶情操。當然,部分學力有余的學生,對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感興趣,對此,在課堂上導引不夠。還有,閱讀后,學生的見解五花八門,引導不是非常成功,個性化閱讀教學有待提高,而且教學設計上也沒有強化。今后在這個方面應該加強。課堂上此詩的山水田園特色和本詩的風格點撥不深,不易于學生的深入理解,對對話的理解和也能用還很不夠。同時,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加大閱讀量,把讀書變為- -種習慣,- -種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進一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個性閱讀。多給時間學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活用多媒體,它可以帶領學生、激發學生去解讀課文,領略課文語言的妙處。如展示山間月夜圖,讓學生展開聯想,聯系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學過的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感情,對比文章的語言和情感,引導學生領略詩歌的妙處。展示山間月夜,讓學生對比文本,找出圖片能表現課文哪些內容,哪些內容無法表現,并讓學生設想如何用媒體來表現詩歌手法的妙處。語文課堂上適當使用多媒體,能調動學生多種感知器官參與學習,手、腦、眼、耳并用,化抽象為形象,激發學生的語文興趣,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學生看不懂故事時引導學生解讀課文語句然后讓學生通過對文言的.解讀和理解分組討論,借助插圖和注釋,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站在主體地位,在不知不覺中解讀了語文文本,又進行了聽說訓練,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
由于年代的距離,許多文學形象學生已經無法直接體驗,活用多媒體,往往能創設審美情境,達到審美效果。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想象畫面這一板塊,學生不能打開思維,大膽想象,原因是老師沒有給學生一個梯度,讓學生逐步深入去理解,引導也不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了解學情,充分備課,盡量做到課堂的完美呈現。
山居秋暝評課稿 3
一、感受意境,引導學生走進古詩
創設情境與古詩意境相結合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本詩教學中多種形式創設學習古詩的課堂氛圍,如語言交流描繪意境,出示圖片再現意境,播放音樂渲染意境等方式,引導學生融入到古詩意境中。通過層層渲染感受山景之靜,心境之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調動自己大腦中的表象儲備結合新的表象,融入情境,體驗情感,感悟意境,使所感內容更加具體、完善。
二、展開想象,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和第二學段古詩教學的要求均提到了“展開想象”。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加,中年級學生的想象處于由無意想象向有意想象過渡的階段,可以將產生的想象與現實生活相互聯系,在教學設計中抓住學生想象質變的關鍵點,感受古詩整體意象的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發揮想象,提供語言支架,在思與說之中感受詩人王維晚年隱于山林,登山遠眺時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想。
三、以詩解詩,拓展學生的'古詩積累
小學語文教材包含的古詩有限,若想使學生從中國古典優秀作品中汲取更多營養,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教材內的古詩是遠遠不夠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聯讀拓展,以詩解詩。在《山居秋暝》以動襯靜的寫法教學中,聯讀學習《鳥鳴澗》和《鹿柴》,抓住詩中“驚”“鳴”“照”等動詞,感知山中靜謐之美。在聯讀比較中,學生親密接觸語言,涵詠語言,語言教學落到實處,比較中,逐步發現詩歌文本亮點。在擴展了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給課堂的閱讀教學增加了容量,用“增容”方式使古詩在烘托、映襯中愈加顯得精美。
山居秋暝評課稿 4
《山居秋暝》選自語文出版社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五單元唐詩宋詞選讀第十六課,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作者從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兩個角度詮釋了令人向往的隱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巖石、竹林、浣女、蓮花、漁舟為意象,描繪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黃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寧靜而又充滿勃勃生機,動與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隱居山林,閑怡自適的心境。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職業高中的學生語文基礎相對薄弱,尤其是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相對較弱,如何教會學生鑒賞詩詞,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呢?我以《山居秋暝》這首詩為切入點,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導、“知”、“賞”、“練”、“評”相結合的學習步驟,使學生學會鑒賞詩詞,為本單元其他詩歌的`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讓學生弄清一首詩歌的主題并不難,關鍵是要讓學生會提取詩中的意象進行想象、賞析和理解。因一節課時間有限,今后要進一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多給學生時間去想象、品味和交流。美好詩意的課堂,行云流水的筆觸,剛柔并濟的氣勢,滄海桑田的回味,是我追求的目標,我相信,只要耕耘,一定會有收獲。
山居秋暝評課稿 5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詩中描繪了美好的山村傍晚圖景。通過這首詩的教學然我發現,在課堂上弄懂一首詩歌的主題并不難,關鍵是讓學生學會提取詩中的意象進行想象。分析和理解。大部分學生只從表而上理解詩歌,并沒有走進詩歌營造的意境里而去,對詩歌的聯想和想象應用不夠,更談不上情操的陶治。
由于詩歌年代的久遠,再加上古人和我們今人語言表達的差異,詩歌教學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是可以運用多媒體來縮小這種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活用多媒體,它可以帶領學生、激發學生去解讀課文,領略課文語言的妙處。比如在展示山間月夜圖,可以多收集豐富的圖片,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聯系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學過的文章中表達的感情,對比其語言和情感,引導學生領略詩歌的妙處在引導學生朗讀方面自己做的還不夠。課堂上,我雖然指導學生多次朗讀,但引導不夠深入。
往后的課堂教學中我還要有意識的去改變這種淺嘗輒止的教學方法,讓朗讀指導能夠做得更為扎實。并且加強自身朗讀功底,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學習,不斷提升自我,進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古詩的教學應當凸顯文體特點。木詩是一首五言律詩,應讓學生學了本詩后能夠區分什么是律詩,什么是絕句,并且清晰地區分首額頸尾四聯。而且古詩詞的語言十分凝練,詩中的關鍵字詞要引導學生理解體會,避免學生的誤讀。以后的教學還應該注重這些細節,讓學生在僅有一次的課堂上學有所獲。
山居秋暝評課稿 6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它常常借助于形象,曲折地表達作者對人生的認識和理解,含蓄地表現作者的思想情操。因此形象的賞析,是學習詩歌的'最基本的一步。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作,作者從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兩個角度詮釋了令人向往的隱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巖石、竹林、浣女、蓮花、漁舟為意象,描繪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黃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寧靜而又充滿勃勃生機,動與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詩人隱居山林,閑怡自適的心境。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本堂課我圍繞“把握節奏――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領悟感情”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教學過程基本流暢,孩子們都能夠積極發言,參與其中,很快解決了重點字詞和詩意的理解。但是在想象畫面,領悟作者情感方面,還是做得不到位。大部分學生只能從表面上理解詩歌,并沒有真正走進詩歌所營造的意境中去。此外,我在課堂上引導不夠,對此詩的山水田園特色和本詩的風格點撥不深,孩子對想象、聯想運用不夠充分,不易于學生的深入理解,今后在這個方面應該加強。同時,應該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加大閱讀量,把讀書變為一種習慣,一種興趣。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進一步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個性閱讀。多給時間學生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山居秋暝評課稿 7
聽了姜老師執教的《山居秋暝》,讓人眼前一亮,讓我對這首詩有了新的認識。姜老師的課緊緊圍繞單元語文要素,樸素中透著大氣,靈動中顯出智慧。她關注每個教學小細節,處處以學生為本,從作者的簡介引入,到寫詩背景,到理解詩題意思,到古詩的朗讀指導。
整堂課環繞“空山”展開,層層剝開迷霧,渾然天成。從找出詩中描寫的景物,以動襯靜,最后落腳“因靜而空、因心而空”。
梳理一下,姜老師的課由以下幾個板塊組成。
1、讀詩題,理解詩題
2、朗讀古詩,理解詩意。強調讀出“節奏”和“停頓”。
3、教師范讀,韻味十足。
4、找“畫”中表示景物的字、詞。學生找到“明月、清泉、松、石”和“竹、浣女、蓮、漁舟”,老師讓學生把這八個詞板書在黑板上。
5、想象兩幅圖畫,一幅詩有動詞的`畫面,一幅詩沒有動詞。總結出:以動襯靜。
6、王維他由官場到隱退,他放下了什么?王維放下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放下了功名利祿,放下了心中的負擔。心變得像明月,像清泉,心里空了,所以這座山是“空山”,“空”是一種境界。
【山居秋暝評課稿】相關文章:
山居秋暝評課稿06-03
山居秋暝評課稿通用06-20
山居秋暝評課稿范文03-30
山居秋暝評課稿(通用)06-03
山居秋暝評課稿(精選6篇)11-30
山居秋暝評課稿(通用5篇)10-18
[經典]山居秋暝評課稿范文5篇10-16
(熱門)山居秋暝評課稿5篇06-03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