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文化苦旅讀后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我,仍舊讀得一頭霧水;我,仍就想要努力回歸作者的心境;我,仍舊不夠好。好在,我堅持了下來。
就像書中所寫,每當作者游歷一個地方,總會追溯在此地留下過哪些歷史人物的足跡亦或經歷了怎樣的文化變故。我也總會在網上找尋這些并不熟悉的景點、人物,渴求從這些資料中找到作者情感的出發點,雖然是用這樣的方式。略知背景一二,不免在讀書時各種情思混雜其中,甚至和作者的某個觀點產生歧義,但最終還是會回歸平靜。交給歷史去判定吧,我還不夠資格。也因此,讀到最后,甚至產生自卑感,這樣也好,人本就是天地間最微小的存在。我想,當作者面對這些“無言”的歷史遺跡,也會產生自卑感吧!
我愿意相信,歷史這個老人家不是無言的,每一個經過他認真擦洗的景物,每一個經過他悉心照料的人文景觀都是有生命的`。缺少的是認真解讀他的人,更缺少的是回歸于他的人。就像如今,為了爭奪歷史人物故里而吵的死去活來的開發商,也許連此人生平都不甚了解;為了表達自己觀看景物的激動,一些人小刀潦草一揮刻上個“ 如果有這樣一次機會,我愿意去踏訪一個個歷史遺跡,回歸歷史,回歸自然,回歸平靜,慢慢叩開他們的心弦。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說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于心底,隨時都有迸發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愿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涌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讀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于他——那樣一個20世紀初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為,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墻壁就干凈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于,《莫高窟》緊隨其后,讓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說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后,風格一次次改變,風沙一次次動搖這里,但是,風骨從未泯滅過。然后,飛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后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
文化苦旅讀后感3
文化苦旅是一種怎樣的旅行?為什么非要用到一個“苦”字?
沒錯每一種文化都具有歷史的厚重感,是歷史產物,能留下來的可供緬懷的是那樣少之又少,又怎能不可惜呢?
文化本身不是一個簡單輕松的詞匯,置身于文化的海洋里,總是不免讓人有一種蒼老的'感覺,越是古跡,越是更多的駐足者,越是有那么多的思想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既是憑古,又怎能不傷感,既是碰撞也怎么避免悲悲劇。
思想的構建本身就是一件繁復而枯燥的過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報以熱情的,文學創作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文化的形成也不是純粹的相加。這是一個整合的過程,其中既有個人的辛酸,也有民族的榮辱,更有國家的興衰。
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都不會翻身。”
我們國家的文化歷經三千多年而連綿不絕,其間也歷經苦難,才成就了如今的燦爛中華文明。
余老的這篇散文文字非常優美,寫到人文景色時猶如欣賞一副山水畫,寫到敦煌莫高窟等寶藏時,有驚嘆有驕傲更多是心疼,寫到都江堰時,猶如發現寶藏,仿若我國古老文明在中華大地散落的珠寶。
文化苦旅讀后感4
《文化苦旅》寫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國各地的旅行后,結合歷史寫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數都是自然景觀加上一些純樸的當地特色。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白發蘇州》。
之所以稱之為“白發”蘇州,是由于,就在前些年,蘇州悄然過去了自己2500年生日。雖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卻沒有什么名氣。只因它沒有一份金陵王氣。它不愿換件衣裳,領受那份王氣。但當政府腐敗之至時,卻是反抗的最為激烈。一向柔婉的蘇州人,變得兇狠起來,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著皇帝最信任的九千歲魏忠賢。的`這次浩蕩突發,使整個中國史都對另眼相看。可再看他們,只笑一笑,又變回原來那個柔婉的蘇州。
“做了……同義”只是由于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氣,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見中國古代會由于這封建主義思想害死多少人那。為什么就去注意一點點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優秀的地方,為中國做出了多少寶貴的貢獻,卻不能得到了一個公平的對待。
蘇州,與世無爭,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塊地上。同時它還培育出無數才華橫溢的戲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書,不僅展示了余秋雨那優美的語句,還有著相當多的歷史知識可見一斑。
文化苦旅讀后感5
這依然是一篇借著都江堰寫李冰,借著李冰寫“官本位”的文章,我在《柳侯祠》的評述中已有所論,只不過此番他給“官本位”注入的不是碑文詩賦而是專業的科學技術,都江堰的偉大被濃縮在了“李冰的精魂”里,作者所盼望的乃是這樣的人可以子子孫孫無窮盡,于是對李冰的充滿民間宗教色彩的`膜拜和人而神的民間戲劇中很作了一番文章,頗為贊賞,并且說“轟鳴的江水”便因此成了“至圣至善的遺言”。
余文慣于在對山水的膜拜式夸大定位和抒寫中行矯情與煽情,但他肯定不是真的要跪倒在山水文物前,他不過是做這么一個虛假的姿態而已,他的重點仍是利用這種情感的煽動去消弭理性的冷峻思考,從而使讀者認同他、跟著他的觀點走。此文對“能臣干吏”的崇拜與對“清官”的崇拜一樣,都是“人治”思路的認識,要知道僅憑“清官”“能臣”是無法幫助中國擺脫“人治”帶來的歷史循環的,但這種理性認知在作者故意營造的宏大主題與取媚民眾的民粹主義氣氛下,被抽空殆盡了。
余秋雨在文中說:“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我雖不知道這是否為其真心話,但通覽整部《文化苦旅》,你都能感受得到這種甜膩膩的膚淺的“樂”觀,而書名竟貫之以一“苦”字,什么叫做惺惺作態?什么又是矯情?看罷。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文化苦旅》我把它當作一本枕邊書,天天讀幾個章節。這書里寫的,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
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面,令人為之汗顏。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么墳,都標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流”吧。 或許他認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
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說得太多,滿腔話語積壓于心底,隨時都有迸發出去的可能。但我還是愿意只打開一個小口,讓那話語如涓涓細流一樣涌出,將自己再次滋潤。
讀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道士塔》。當時,我第一遍讀,憤恨;第二遍讀,無奈;第三遍讀,就只有壓抑了。目睹的一個個驚人的流失數字,我的壓抑與它共存。王元祿是個罪人,沒有錯。但是,將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賣之罪完全歸咎于他——那樣一個20世紀初中國隨處可見的猥瑣、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因為,他的卑微,實在不配承受這罪。他意識不到這份文明的偉大與燦爛,他只知道一百卷經卷值一個銅板,一車古畫值三塊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飛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點白石灰,墻壁就干凈了;他只知道本以強盜身份來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來東方“取經“的人。他的卑微,承受不起這罪!我的壓抑與這些恥辱共存。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終于,《莫高窟》緊隨其后,讓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畫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語言,從誕生曙光的時候起,描繪到飛天騰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欣慰于畢竟我們厚重的土地,還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說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從中拾取精華,沐浴靈魂。唐后,風格一次次改變,風沙一次次動搖這里,但是,風骨從未泯滅過。然后,飛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這微笑后面是憤恨,是壓抑,是無奈……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于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祈祝,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通過文字我看到了穿行在祖國名山大川之間的余先生或輕拭汗漬,或佇立思索,亦或是與一行好友歡快暢談。
余先生的旅行是深沉的。他像是在進行一場朝圣,去和所到之處的人文歷史進行一場精神的對話。在他的眼里每個城市都是擁有生命的,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莫高窟的壁畫線條中能夠找到朝代的變遷,三峽的河道中滿載先人的贊詠,廬山的方寸間遍灑文人的風情。
為什么如今我們很難感受到風景中的蘊藏?我想一方面是因為交通便捷,各個地方的逐漸同化,更多的可能是因為我們缺少了一種敬畏和敏覺吧!每個城市都逃不掉奔忙的車流,擁擠的人群,繁華的商品市場。每個人呢!都變得浮躁,只把風景留給了相機。照片是對時空的定格,只是為了給我們日后的.回憶增加一些斑駁的色彩。如果我們的旅程只是為了日后的回憶,那么現在又有什么意義?
今后的旅行我們不妨學習學習余先生,用心去體味一處風景的韻味,用語言去探索一方水土孕育的風土人情,用思索與先輩進行一場精神感應。
文化苦旅讀后感9
讀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從一千年前射過來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覺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為主,卻讓一個不懂佛教的、無知的王圓箓來當家?他就象一個老農看護自己的院落一樣,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去,大片精妙絕倫的壁畫瞬間灰飛煙滅。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把一個個洞窟打開。這樣在他晃動著的鐵錘下,藏經洞里封存著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藝術輝煌沒有了。
當時在無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經洞打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強國家。他們的所謂考古探險人員紛至踏來。其中有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籍的匈牙利人帶著一個叫蔣孝琬的翻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經洞的.大批經卷和繪畫,打包了整整七天時間,最后打成了29個木箱,在一個黃昏下午,大車,馬車的拉走了,而王圓箓站在凄艷的晚霞中,數著那歷歷可數的一點點錢!
如今在游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們看著王圓箓這個小人物,不免要發出長長的嘆息,心中有的只是綿綿的恨!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看了很久,心里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于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著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于了長城。也是由于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云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贊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于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和驚嘆作者描寫古跡所用的詞句。是那么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利用閑暇之余我便會靜下心來體會翻閱散文集。讓我由衷熱愛的是余秋雨先生的文篇。對于我來說最耐人尋味的是《文化苦旅之都江堰》那一篇。這篇充素著作者自己對都江堰獨到的見解和評判,并且他淵博的知識,對都江堰的了解巧妙的在散文中運用,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秋雨先生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都江堰清晰的輪廓。雖然不及長城宏大雄偉,卻注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盡管都江堰卑處一隅,但是依舊默默地為人類做著貢獻。即使長城被人類瞻仰,也依舊沒有任何被人類利用的價值。都江堰這處屹立千年不倒的宏偉建筑不停地運行。
散文中的人物“李冰”一個建造都江堰的偉人。深深打動我的是“李冰父子”一心為民的作為。都江堰有著蜚聲中外的'水利建筑,造福人民的偉大工程。
余秋雨先生擁有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水平在這篇文中一一體現。
在書中的文字需要一點點的品讀。帶領我們去一個全新意境。
我對在余秋雨筆下的都江堰不僅十分迷戀,向往。還有一種贊嘆的情愫。贊嘆歷史偉人創造出這么一項奇跡。我不經想要一覽都江堰的風采!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在了解一個世界,而有的書卻徒給你一個空殼。
沒錯,有的書籍就是把你帶入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里,這個世界是你喜歡的卻觸碰不了的,又或者是你未曾感受過,讓你驚奇不已的。它是充實的,飽滿的,你沿著它的街道行走,看著這個世界發生的事情,就像觸摸著自己的脈絡那般真實,好像這個世界的生命在你手心跳動。
而有的書籍,只給了你一個華麗神秘的外殼。你被它表象吸引,滿懷期待地走進,卻發現里面空無一物。
后者總是飽受詬病的,但我認為,好的`書,并不一定都要給你一個世界。閱讀的本身,就是要你自己去感受文字里散發出的魅力。給你一個空殼,是要你自己步步深入去豐富這個世界。
倘若這個殼能讓你愿意,走入這個世界,那么它也不枉費是一個殼了。
沒有人能確保自己建造出的世界是最完美的。誘發讀者的思考,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入這道門,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豐富多彩,各具魅力的。
所以,不必擔心這一腔的感嘆無從發泄。
能從殼里引出自己的思考,你就能看到專屬于你的世界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臘梅飄香,花開幾度。一副真善美的畫卷展現在我的眼前,同時也給這本波瀾壯闊的散文集添上了溫馨的一筆,讓人回味無窮。
我曾經膚淺地認為,散文都是些清新玲瓏之作,淡雅,休閑,但讀完《文化苦旅》,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和滄桑。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殘陽廢壘,西風古道,在余秋雨老師的筆下都變的雍容大氣且富于智慧,成為了歷史的濃縮與見證,在世紀的輪回中散發著不可磨滅的穿透力。
我合上書,深呼吸一口,好似把所有的藝術氣息全吸進體內,我用心領悟著,每一篇都是散文,但卻又超越了一般的散文,它不動聲色卻擁有內里乾坤;波濤澎湃卻不失驕矜;它天馬行空般翱翔于無限時空;回眸一顧卻盡現生命的.沉重。
在這樣的大境界面前,我永遠只是一個蹣跚學步的稚童。
我曾在《吳江船》的讀后感里寫到我沒能理解這本書為什么要稱為苦旅,讀著讀著,我猛然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壓,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更苦在文人心中的敏感。
我會一直讀這本書,一直。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王道士到底是來了,他背對著我,我看不到他的內心,看不透他的內心,余先生說,他穿著土布棉衣,畏畏縮縮,原是一個逃荒的農民。為什么說他“畏畏縮縮”呢?是因為他本就沒心沒肺嗎?還是心中已對未來自己做的事感到不恥呢?
一個道士,當了佛教圣地的主人;在莫高窟,大漠孤煙,他們無人問津,無人關心,如同守護他們的僧侶一樣,孤獨寂寞。
直到有一天,他等來了命中注定的“伯樂”——斯坦因。是的.,一疊銀元,成交,五箱經卷,余先生說他怕自己的筆會不沉穩,所以只能簡略地說,他怕自己承受不住,更怕后人承受不住。
車隊出發了,一位年輕詩人說,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艷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可我不相信斯坦因會在乎那個流血的民族,或許,在他眼中,那是上天的微笑,感謝那稀世的文物等來了知音,而他自己則是拯救了中華文明的“英雄”。
合上書卷,掩面沉思,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那個王道士,真是個罪人嗎?我聽不到回答。他只是一個愚昧無知的農民,是來逃荒的,來時并沒有任何惡意和不可告人的目的;假如追根究底,那就是在對的時候遇上了錯的人。
時過境遷,一切已成定局,我們只能輕聲安慰:“莫高窟,莫高哭”。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讀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從一千年前射過來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覺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為主,卻讓一個不懂佛教的、無知的'王圓?來當家?他就象一個老農看護自己的院落一樣,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去,大片精妙絕倫的壁畫瞬間灰飛煙滅。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把一個個洞窟打開。這樣在他晃動著的鐵錘下,藏經洞里封存著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藝術輝煌沒有了。
當時在無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經洞打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強國家。他們的所謂考古探險人員紛至踏來。其中有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籍的匈牙利人帶著一個叫蔣孝琬的翻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經洞的大批經卷和繪畫,打包了整整七天時間,最后打成了29個木箱,在一個黃昏下午,大車,馬車的拉走了,而王圓?站在凄艷的晚霞中,數著那歷歷可數的一點點錢!
如今在游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們看著王圓?這個小人物,不免要發出長長的嘆息,心中有的只是綿綿的恨!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經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3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9
《文化苦旅》有感 13篇06-07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1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