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設計方案6篇
為保障事情或工作順利開展,我們需要提前開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設計方案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
2、 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的熱情。
重難點: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學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時:2課時
教學準備:鐘面、情景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認識24時記時法
1、出示情景圖,引導學生觀察,收集信息。
2、組織交流有關的信息,提出問題:21:00是幾時。
3、組織學生猜測。
4、說說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還建過這樣表示時間的'方法?
5、老師動手操作,理解1天內,鐘表的時針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0小時。
6、老師介紹“24時計時法”在一天里,鐘表上的時針正好走兩圈,共24小時。通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
7、了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
二、學習24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1、師出示鐘面,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么?說說鐘面內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數表示的是什么?
2、學生觀察自己的鐘面,討論外圈的數和內圈的數有什么關系?
3、老師撥時針,讓學生說說這個時間怎樣表示?(凌晨1時,中午十二時)
4、師再撥時針,讓學生學習下午1時到晚上12時用24時計時法的方法(下午1時,下午5時,晚上9時,晚上12時)說說是怎樣想的?
5、小結:用24時計時法表示上午
練習:搶答:
普通計時法 上午7時 中午12時 下午4時 下午6時40分
晚上9時12分
24時計時法 19時23時40分
練后想一想: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
6、同桌互動,一個說一種表示方法,另一個同學回答另一種表示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連一連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1)下面的說法正確嗎?(打手勢)
① 18時就是下午8時。
② 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 深夜12時就是24時,也是第二天的0時。
(2)師出示一個鐘面,指針指著一個數(8或10)
想一想:現在鐘面上所表示的是幾時?”(可能早上8時,也可能晚上8時。)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說說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以下的時間:上午8時,11時,下午3時、5時,晚上10時
二、探究新知
1、 出示情景圖,引導觀察,收集交流信息。
2、說說下午2時40分和17時45分表示什么?在鐘面上該怎么表示?(讓學生上臺撥出時間?
3、說說下午2時40分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
4、師畫出線段圖,引導學生在圖上表示出這兩個時刻,并討論坐火車從北京到石家莊要用多長時間可以在線段圖中應該怎樣表示?
4、師小結:像上面所說的2時40分、17時45分,還像上午7時50分上學,11時35分放學都是指一瞬間的時刻,一般用“幾時”來表示。而從一時刻到另一時刻所經過的時間,一般用“幾小時”來表示,如工作了8小時,在校3小時45分。
5、學生小組討論計算坐火車用了多長時間的方法。
6、組織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說說你喜歡哪種辦法?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1、 你知道媽媽幾時上班,幾時下班?你能算算媽媽一天工作多長時間嗎?
2、 你每天幾時上學?幾時放學?你一天呆在學校有多長時間?
(學生交流后獨立解決后交流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五、作業:練習十三3、4、5、6
設計方案 篇2
目標
1、被魔術表演所吸引,產生接納、佩服、喜歡老師的情感。
2、能初步參與到活動中來,如吃小點心、玩玩具等。
準備
1、自制魔盒(上下兩層,上層是空的,下層裝一些好玩的玩具或好吃的.糖果)。
2、請每個幼兒準備一張他特別喜歡的照片。小丑頭飾。
過程
1、觀看魔術師表演。
(1)馬戲團里,有一個小丑魔術師特別喜歡小朋友,他聽說你們都上幼兒園了,就跑來給大家表演魔術。我們一起來歡迎小丑魔術師吧!
(2)教師帶上小丑頭飾,向小朋友有禮貌的問號:“小朋友們好!我是小丑魔術師,聽說你們是一群愛看表演的好孩子,我特別喜歡你們!準備好了嗎?我的表演馬上就要開始啦!”
(3)教師手拿魔術盒,請幼兒猜猜盒子里有沒有東西,并請個別幼兒伸入洞中摸一摸。
(4)當幼兒認為沒東西時,教師可搖動盒子,讓幼兒聽到里面的聲音,激發幼兒的好奇心。
(5)教師邊說“變變變”,邊快速地從下層拿出玩具,給幼兒驚喜的體驗。
(6)“你們還想看我變嗎?”教師以神秘的神情逐一變出各種東西。
2、玩玩具和吃糖果。
(1)請幼兒玩一玩從魔盒里變出來的玩具。
(2)請幼兒品嘗一下從魔盒里邊出來的糖果。
(3)你們今天開心嗎?下次我還會來和你們做游戲的,再見!
設計方案 篇3
設計背景介紹: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開放的、綜合的、實踐的課程,是破解課改瓶頸的重要的途徑。春夏之際的校園,到處是一派葳蕤、茂盛的景象;尤其是校門口的兩處花池和西邊的綠化帶,更是富有獨特的景色,其中有各種樹木、花卉,別有一番誘惑人的美感。
課程設計意圖:1、引導學生走進現實生活,撲捉到生活中的美;2、激發學生對學校、對生活的熱愛,培育生活的觀察能力;3、培育學生良好的探究能力;4、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課時安排:90分鐘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老師拍攝的幾幅圖片引入:芍藥花、樹木等。
二、分組: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選出組長,完成下面表格任務——
綜合實踐活動工具之表格(1)
溫馨提示:1、組長要根據成員的不同差異分工;2、小組成員4—6人;3、攝像器具可以用手機或相機等,與老師借;
三、選定主題:
各小組長組織本小組成員仔細研究,確定所探究的.主題。
溫馨提示:1、要結合學校和自身的實際來確立研究的主題;2、要有可操作性,不要過大;3、做好活動方案,完成老師幫助設計的表格——
綜合實踐活動工具之表格(2)
四:具體活動開展:到學校進行實地觀察、探究
溫習提示:1、注意安全;2、各小組要在組長的安排下進行觀察、探究;3、老師要監管各組的學習進度,指導相關活動的開展;4、有疑問,也可以采訪、咨詢后勤的領導、老師。
五、匯報:
溫習提示:1、各小組指定一位同學進行匯報,不足之處,相互補充;2、匯報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手抄報、圖片、影像展示等;3、匯報人要口齒清楚,儀表大方,服裝整潔、語言連貫,表述清楚。
設計方案 篇4
教學內容:左右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會左右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有關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間念。
教學重點:
能確定物體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準備:鉛筆、橡皮、尺子、文具盒、轉筆刀5樣學具。
教學方法:情境活動參與。
教學過程:
一、體驗自身的'左與右
1、大家說說,我們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們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你身邊還有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嗎?要求摸著說。
4、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聽口令做動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學生做,老師評。
二、理解左邊與右邊。
出示擺一擺教學圖。
1、請大家也來擺一擺。
2、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
3、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邊有什么?右邊呢?
5、有不同的意見呢?
演示練習:
6、請你們打亂學具擺一擺,說一說。
三、體驗相對,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問大家,我跟大家面對面地站著(舉起右手)問:老師舉起的是右手嗎?
2、請你們把右手舉起來再判定一下老師舉起來的是不是右手。
3、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
我們面對面地站著,因為方向相對,舉的右手就會剛好相反。
4、做游戲:我們一塊兒舉左手,看誰舉得快又對。
四、鞏固練習。
1、練一練各題。 2、分析、評議。
設計方案 篇5
所以,流行病學(epidemiology)是人們在不斷地同危害人類健康嚴重的疾病作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流行病學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狀況的分布及其決定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學。
本期我們來一同了解流行病學研究的常用方法:
流行病學的研究方法分類有多種,按研究性質分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實驗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是通過調查或觀察的方法將疾病、健康或其他衛生事件真實地展現出來,描述事件在不同時間、地點、人群的分布特征,同時為研究病因提供線索。
分析性研究是流行病學病因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描述性研究提出的病因假設基礎上,應用分析性研究檢驗病因假設,其基本方法可分為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
實驗性研究是通過人為控制某些研究因素,在人群中進行實驗,以驗證病因及評價防治措施的效果,即采用控制變量法,做驗證性實驗研究和預防疾病措施的探索嘗試。
理論性研究是流行病學研究的高級階段,它是在已知疾病流行或衛生事件發生全過程中各因素相互關聯的基礎上,采用多學科方法模擬疾病流行的過程,一方面可以預測可能發生的流行,另一方面可以篩選并檢驗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現況研究
現況研究(existing circumstances research)是研究特定時期與特定范圍內人群中的有關因素與疾病或健康狀況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是調查這個特定的人群中的每個人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相關變化或特征的情況,從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與非暴露組的患病情況或是否患病組的暴露情況。現況研究時所搜集的資料一般不是過去的危險因素暴露情況或疾病情況,也不是借此觀察將來的暴露于疾病情況,只是特定時期特定群體的情況,所以又命名為橫斷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病例對照研究
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就是比較患某病者與未患該病的對照者既往暴露于某個(或某些)可能危險因素的百分比差異,以判斷這(些)因素與該病有無關聯及關聯程度大小的觀察性研究方法。是以現在確診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為病例,以不患有該病但具有可比性的個體作為對照,通過詢問,實驗室檢查或復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種可能的危險因素的暴露史,測量并比較病例組與對照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經統計學檢驗,去探索這些因素與疾病之間是否存在著統計學上的關聯。在評估了各種偏差偏倚對研究結果的影響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斷,推論某個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險因素,而達到探索和檢驗疾病病因假說的目的。
這是一種回顧性的,由結果探索病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發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的方法;是分析流行病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類型之一,使用和理解病例對照研究是現代流行病學方法學的一個重要進展。
特點信息:
在疾病發生后進行,研究時疾病已經發生;
研究對象按發病與否分成病例組與對照組;
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狀況,是回顧性獲得;
若按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結果已發生,由果推因;
根據兩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比較分析暴露與疾病的聯系。
病例對照研究所需樣本量小,病例易獲取,因此工作量相對小,所需人力、物力較少,易于進行,出結果快;可以同時對一種疾病的多種病因進行研究;適合于對病因復雜、發病率低、潛伏期長的疾病進行研究;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對治療措施的療效與副作用做出初步的評價。但是,這種研究方法易出現回憶偏倚,有較多的混雜因素不好控制;選擇對象、暴露與疾病的時間先后等問題都難以判斷,沒有辦法確定暴露組與非暴露組疾病的發病率;不適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近年來病例對照研究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它是流行病學研究,特別是病因學研究的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常用于在疾病的病因未明時,探索疾病的可疑危險因素;通過精良的病例對照研究來驗證病因假設;并且提供進一步研究的線索。
隊列研究
隊列研究(Cohort study)的對象大多是有特定生活經歷的人群及其中的個人。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個特定人群中選擇所需的研究對象,根據目前或過去某個時期是否暴露于某個待研究的危險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將研究對象分成不同的組,如暴露組和非暴露組,高劑量暴露組和低劑量暴露組等,隨訪觀察一段時間,檢查并登記各組人群待研究的預期結局的發生情況,比較各組結局的發生率,從而評價和檢驗危險因素與結局的關系。
基本特點:
屬于觀察性研究:暴露是否客觀、自然存在于研究人群的,不可隨機分配。
設立對照組:把非暴露組或暴露的低水平組作為對照。
在時序上是由“因”到“果”,屬于前瞻性研究。
由于研究對象是根據研究開始時是否暴露分組的,并隨訪觀察研究結局的發生情況。因此,能準確計算結局的'發生率,并估計暴露人群發生某結局的危險程度,從而判斷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根據特定條件不同分類:
出生隊列:是指特定時期內出生的一組人群;
暴露隊列:泛指具有某種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一組人群,如某個時期進入某工廠工作的一組人。
根據人群進入隊列時間不同分類:
固定隊列:是指人群都在某一固定時間或一個短時期之內進入隊列,之后對他們進行隨訪觀察,直到觀察期結束,成員沒有因為結局事件以外的其它原因退出,也不再加人其他新隊員,及在觀察期內保持隊列相對固定。
動態隊列:即在某隊列經過確定后,原有的隊列成員可以不斷退出,新的觀察對象可以隨時加人。
研究類型:
前瞻性隊列研究:是隊列研究的基本形式。研究對象的分組是根據研究對象現時的暴露狀況而定的,此時研究的結局還沒有出現,需前瞻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得到。
歷史性隊列研究:研究對象的分組是根據研究開始時研究者已掌握的有關研究對象在過去某個時點的暴露狀況的歷史資料作出的。
雙向性隊列研究:也稱混合性隊列研究,即在歷史性隊列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前瞻性觀察一段時間,它是將前瞻性隊列研究與歷史性隊列研究結合起來的一種模式,因此,兼有前瞻性隊列研究和歷史性隊列研究的優點,且相對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各自的不足。
隊列研究作為分析流行病學主要的方式方法之一,現在常用于檢驗病因假設,研究疾病自然史,評價預防效果以及新藥上市后的監測。
設計方案 篇6
學習目標
1.培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積累幾個重點詞語。
3.學會一點賞析:感受文章優美的景物描寫,注重學生閱讀的個性體驗。
4.探究一點規律:引導學生領悟寫景成功的要領。
5.追求一點創新:創設情境,激發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習活動過程
一、教師導入
課堂學習的關鍵在于合作與交流,包括同學與同學、同學與老師、同學與文本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但合作與交流成功的前提是個人的自主學習,只有在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我們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義。請同學們展示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
①積累字詞:學生展示自己積累的詞語,教師強調三個詞語(鏗鏘、穹隆、頭暈目眩),讓學生結合具體語境解釋意義。
②主要內容與情感基調:
學生用一句話歸納本文主要內容,明確:本文寫盛夏樹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調:喜愛大自然。
(教師引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三、賞析優美的景物描寫,體驗文章情感。
①自由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語段。
②說說你最喜歡的景物描寫,談談你的感受。
(教師引導:可以從語言、情感、畫面以及給你的聯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學習記錄,小組代表發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給予鼓勵)。
④配樂朗讀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優美的景物描寫。
(教師引導:通過同學們的賞析和配樂朗讀,我們確實感受到作者筆下優美的景色。屠格涅夫是位善于描寫自然景色的偉大作家,難怪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稱贊說兩三筆一句,大自然就發出芬芳的氣息。請同學們結合文章探究作者寫景成功的.密訣是什么?)
1、探究寫景成功的要領。
①小組合作討論,形成發言記錄。
②小組發言并交流(只要能結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學生總結交流結果,教師板書。
參考如下:
①善于觀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準確生動的語言。
③講究寫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師引導:同學們探究出了寫景成功的密訣,那么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密訣進行創新。將黎明時候的景色進行想象,寫得更具體些,讓樹林和草原黎明時的景色也散發出芬芳的氣息。)
2、想象與創新(以黎明時候的景色為基礎大膽想象創新,完成寫作片段)。
①學生獨立想象,寫作。
②學生展示自己的創新寫作的片斷,并交流。
【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設計方案11-08
設計方案08-16
(精選)設計方案08-20
教學設計方案04-25
學習設計方案06-22
設計方案模板07-27
教室設計方案07-25
網絡設計方案07-24
音樂設計方案08-02
裝修設計方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