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1
在老齡化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關于空巢老人的消息總會沖上熱搜。這不僅攸關很多人獨守鄉間的父母,也夾雜著尚不“老齡”卻常年處于“空巢”狀態的年輕人的焦慮。可以說,這個問題牽動著廣袤的城市與山鄉那一盞盞孤獨的燈火,誰也不能無動于衷,誰也無法置身事外。
日前,據媒體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張國芬關于為每位空巢老人配備一張可隨身攜帶的“身份卡”,以便在消失緊急狀況時準時實施救助的建議,得到不少網友的支持。這樣的“身份卡”其實早就應當存在。從需求的“早該”落差到現實的“無奈”,也提示我們關注空巢老人養老體系尚存的短板與不足。
當前,針對空巢老人的養老幫扶存在著地域進展不均衡的狀況。在社區網格化管理較為成熟的一線城市,養老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對空巢老人建檔、走訪、就醫、慰問等工作落實得較為到位。部分經濟發達城市將養老服務納入“才智城市建設”整體進展規劃,取得了突出成效。比如上海市為一些獨居老人安裝“會報警”的智能水表,假如12小時內讀數低于0.01立方米就會自動通知社區施以援手,就是一個良好的示范。
而放眼二三線城市和廣闊的鄉村,大部分空巢老人亟需的社會支撐卻特別薄弱。與之相對的是近年來年輕人口加劇向大中型城市流淌,二三線城鎮和鄉村人口結構消失斷層式空心化趨勢,而社區服務又未能準時補位,“居家養老”在許多狀況下等同于“自力更生”,這部分空巢老人人數極大,抵擋意外風險力量較差。
近20年來,我國老齡人口以每年3.28%的速度快速增長,約為總人口年均增長率的5倍,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正快速擴大。為空巢老人辦理“身份卡”,摸清這一群體的人口總數和生存狀況,迫在眉睫,也是構建和諧老年社會應補之短板。這張卡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這是張身份卡,還在于這是空巢老人們無人可依時的“兜底卡”。
為空巢老人辦理卡片、填注身份并不難,怎樣發揮這張卡的樂觀效用更值得我們重視和探討。空巢老人身份卡,應是一張引發關注、承載溫情的“愛心卡”。以辦卡為契機,出臺相配套的管理意見和實施方法,引入社會化的愛心志愿服務,有效增加社區網格化管理力量,全面構建鄰里互助的和諧社會養老氛圍;同時,出臺多種措施便利并加強社會各界與空巢老人的溝通與互動,為這一群體準時發聲、表達需求供應的更多渠道。
空巢老人身份卡,應是一張以大數據為基礎、匯合多種高新技術支持的“智能卡”。目前,我國空巢老人養老體系建設存在的關鍵薄弱點之一就是大數據的缺失,因此身份卡的建立和推廣應用,應放到我國醫療、社會保障的大數據建設中來通盤考慮,才能在資源的傾斜、專項的設立上做到精確高效地有的放矢。同時,身份卡大數據可作為引入多項高新技術產業的精準接口,為空巢老人在醫養、出行以及精神消遣方面供應更加與時俱進、更為豐富的'支持。在今年兩會上,智能設備適老化服務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這既助力了老年特別群體跨越“數字鴻溝”,也為智能技術的高速進展帶來寬闊的應用前景。
空巢老人身份卡,應是助老模式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不斷推廣的“閱歷卡”。不同地區空巢老人之所以受助差異,根本上是現階段我國城鄉進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致。除了增加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資源流淌來改善這一狀況,由發達地區至欠發達地區助老模式的閱歷流淌、資金流淌、人力資源流淌也應是我們關注的重心,甚至是化解城鄉進展不均衡的一個重要抓手。
助老扶弱的本質,是不讓我們這個社會任何一個弱勢群體成為時代進展中失語的“孤島”。從這一意義擴綻開去,對留守兒童、殘疾人群、罕見病人群等建立并完善大數據建卡幫扶,歸根結底是我們基層治理精準施策工作的有效延長。
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2
為了進一步弘揚關愛老人的傳統美德和青年志愿者“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在社會上形成撫平濟困、助人為樂的良好習慣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社會氛圍,同時,讓老人共享改革開放取得的豐碩成果,感受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暖和,我與村上幾名高校生自行組織綻開了“踐行榮辱觀,服務新農村”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截止到今日我的假期實踐活動已經告一段落,下面是我的關愛老人社會實踐心得體會。
7月20日早我們三名志愿者來到當地的敬老院——義和莊敬老院,我們陪老人們談天、打牌。在和老人們談天之后,我們又與工作人員聊了起來,他們說這里殘障老人比較多每個人剛來的時候都不太適應,愛發脾氣,但這他們都能理解,雖然這里的工作有些苦有些累,但看到這些老人們綻開的笑顏時間匆忙,已經好幾個老人紛紛的離開了……比起去年的興奮與沖動,今年的自己則少了分沖動,多了分理性與冷靜。冷靜地看待著每一天、消失的每一種狀況、遇到的'每一個問題,仔細分析、仔細解決。解決了,不敢懈怠地迎接著下一個困難。
8月20日,帶著水果和奶粉等養分品來到了孫奶奶家。孫奶奶的老伴很早去世,兒子在外地工作,平常一個人生活很孤獨。每次回家我就會找孫奶奶談天,孫奶奶從年輕時候談到年老,從兒子談到孫子,老人興致盎然,聊的是不亦樂乎。他的生活態度很樂觀,我們一起唱老歌,打牌、有時還會看上一段經典的的黃梅戲。
孫奶奶待我特殊好,就像親孫女一樣,這是這個假期最終一次來探望她了,我們一起包了餃子,吃餃子的時候,她哭了,說“要是我的孫女也在身邊該多好啊”我就笑嘻嘻的勸她,您就把我當您的親孫女,我把您當親奶奶對待,她笑了,什么都不說,只是一個勁的點頭。每次離別的時候,孫奶奶總說“別忘了有時間再來啊。”我就說“知道了,會來的!”可是我知道這次是假期的最終一次了。其實還真有點放心不下她……
20xx年7月20日至8月10日的短短20天的暑期實踐活動,從開頭籌備到實踐總結讓我體會到了愛的力氣,青春的力氣,生命的力氣。作為一名一般的高校生,我在這次為期20天的實踐活動中獲益頗豐。在實踐中,我親眼目睹了老年群體的辛酸與無奈,我親耳傾聽了老年人的心聲。
在此,我向同學們發出倡議,在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日,老年人這一群體,更加需要我們的關注、關懷和關心。作為高校生的我們,應當獻出自己力氣,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敬老、愛老、助老!了解社會老年群體生存狀況,傾聽老年人的聲音,關愛老年人的生活,奉獻愛心,肩負起當代高校生的社會責任,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氣。
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3
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每個家庭中都有老人,他們已經勞碌了大半輩子,應當享受來自社會、家庭的暖和。我的身邊就有一位敬重、關懷老人的人,他就是我的舅舅。
我的舅舅五官清秀,為人和善,性格開朗,說話幽默。只要他一回家,家里就布滿歡聲笑語,似乎舅舅從來都沒遇見到煩心事。舅舅對工作仔細,對身邊的伴侶熱心,在家里又是一位好爸爸,但舅舅最讓我鄙視的'是他那種孝敬老人的品質。
我的姥爺患了腦血栓,生活無法自理,哪一個家庭中有這樣一位老人不會唉聲嘆氣?可舅舅卻不這樣,主動擔起了給姥爺洗澡、刮胡子、剪指甲的責任。由于姥爺身體癱瘓,按時剪發便成了一個問題。去理發店剪,上下樓梯特別不便利,看著姥爺得的頭發日漸長長,舅舅就開頭學理發,并且自己買了理發工具,按時給姥爺理發。舅舅理發時,姥爺聽話得像個孩子,假如換了別人來理發,姥爺不是這疼就是那癢的。剛開頭舅舅的手藝不怎么好,但剪完了拿鏡子一照,姥爺總笑呵呵地說:“好,好!”舅舅的理發手藝漸漸嫻熟,每次理完發,大家都說姥爺精神了很多。現在舅舅是個名副其實的理發師。
姥爺吃飯時也像個孩子一樣挑三揀四,就是不吃青菜。吃青菜的好處他也知道,但任憑家里人怎么說,依舊我行我素,大家都無可奈何。有時我們主動把青菜放進姥爺碗里,他心情好時對青菜熟視無睹;假如姥爺聽勸聽煩了,就會偷偷把青菜扔在地上。為此,家里人特殊傷腦筋。細心的舅舅發覺姥爺特殊愛吃雞蛋和餃子,于是靈機一動,想出一條妙計:把青菜剁得很碎,在炒雞蛋時把青菜和雞蛋一塊炒。果真,姥爺在這特殊的炒雞蛋面前挑不出青菜,津津有味地吃起來。舅舅還有意問姥爺今日的菜怎么樣,姥爺點點頭,說:“不錯,味道很好。”大家一聽都樂了,只有姥爺自己還莫名其妙的。
后來因種種緣由,姥爺近一年住進了老年公寓。雖然姥爺不在身邊,但只要有空,舅舅就去探望姥爺,給姥爺帶好吃的,陪姥爺談天,有什么事盡量不麻煩那里的工作人員,四周的人都說舅舅是姥爺的好兒子。雖然姥爺有病是不幸的,但由于有了舅舅,姥爺又是幸福的。盼望全部的兒女都像舅舅一樣,能讓老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只有敬重老人,我們才會有一個和諧的社會。老人們不求什么錦衣玉食,只求親人多陪陪自己,多聊談天,有時一句暖和的問候也能讓老人感受到兒女的關愛。敬重老人,關愛老人,從身邊做起,也是對自己道德品質的一次測試。老人們雖然平凡,但他們身上那純樸、和善的品質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4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壽命越來越長,人口的老齡化加劇,那些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輩子的老人需要社會的關愛、子女的照看。使他們在物質上有所滿意,精神上得以安慰,享受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正如有首唱歌的那樣:“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一輩子不簡單就圖個團團聚圓……”假如人人都關愛老人,這個社會將會變得多么和諧美妙啊!
我的奶奶是一個慈愛的老人。烏黑的頭發,炯炯有神的眼睛,稍矮的鼻梁下嵌著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嘴角微微上揚,一看就知道是個和氣可親、樂于助人的熱心老人。
在一個陰雨天的早晨,身體一向硬朗的奶奶由于勞碌和傷風著涼病倒了,她從菜市場買了菜回來就蒙頭去睡,始終到我爸爸接我放學回到家。這可急壞了爸爸,他又是為自己的馬虎愧疚,又是為奶奶倒水、喂藥,蓋好被子。我見了,也上前幫忙,勸慰臥病在床的奶奶,我們忙得不行開交。漸漸地,奶奶臉上露著一些笑容,安祥地進入了夢鄉。看到這個情景,爸爸緊鎖的眉頭伸展開了,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才趕忙到廚房為我和奶奶煮午餐。
突然,奶奶斷斷續續地叫道“桶……桶……垃圾桶……”原來奶奶從睡夢中驚醒,在不停地作嘔吐狀,我心領神會,一邊心急如焚地拿來垃圾桶,一邊著急地叫著爸爸,爸爸聽見了,三步并作兩步,從廚房急沖沖地趕來。只見奶奶面如土色,干嘔不止,爸爸見了,趕忙輕拍著奶奶的背,急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最終,奶奶不再嘔吐,可身體還是很虛弱,爸爸不放心,送我上學后,就請假回家,無微不至地照看奶奶:有時為奶奶端來熱水;有時和奶奶叨叨家常;還有的時候為奶奶削水果解渴。母子倆其樂融融。奶奶的嘴角揚起了一絲笑意,仿佛在說:“有兒如此,我已知足。”
在爸爸的細心照看下,奶奶的病好了。幾天后,房前屋后,又見奶奶忙進忙出的`身影,聽著奶奶嘹亮的聲音,吃著奶奶煮得香氣撲鼻的飯菜。觀察奶奶又生龍活虎起來,爸爸和我們都露出了快樂的笑容。
沒有奶奶就沒有爸爸,沒有爸爸就沒有我,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不關愛老人的民族是個沒有可積淀的民族,一個不關愛老人的國家是個沒有可傳承的國家。老人不是累贅,更不是一個沉甸甸的負擔,而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讓我們一起關愛老人吧!
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將心靈之窗封閉,將溝通之橋冰封,怎得渠清如許?只有以真誠之心架設溝通之橋,傾聽先哲孜孜不倦的教導,方可迷途知返,認清自我;只有擅長充分利用身畔的有限資源,發散思維,方可創新形式,推陳出新,脫穎而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等于摒棄漠視。而是保持自我特色,擇其善者從之,找準自己的位置,綻放光榮。或許其他團隊擁有資格豐富,醫療條件優越,但我們也不應妄自菲薄,我們也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斗志昂揚,擁有敢為人先的朝氣蓬勃,擁有虛心學習的熱忱之心。我們對將來滿懷向往,對幻想持之以恒,對錯誤敢于面對,對消極心情擅長正確宣泄,對公益事業有著深深地愛戀。
機遇,如曇花一現,若僅僅驚羨于花開之靜美,花落之凄婉,或許機遇就在我們遲疑不決的雙眸中隨風飄逝,或許就在我們內心掙扎的瞬間與我們揮手作別。許多事情,其實不需要別人為你一一作答,別人也沒有那份義務給你解釋,因此,何不抓住機會,將不懂變為懂,將迷惑豁然洞開。而非在人去樓空茶涼后空發無可奈何的感嘆,留下萬千未解之謎。
心開頭,樂萬事。若我們只是如電腦程序般,只是機械地重復枯燥乏味的動作,怎能綻放思維的異彩,怎能散發生命的無限芳香?面對生活,面對困難,專心思索,專心體驗,專心選擇,專心總結。勿給自己打滿分,由于你還有更寬闊的空間,還可以將事情做得更好。
因噎廢食是愚蠢的行為,似登山一般,坐纜車與徒步攀登,感覺一樣嗎?前者黯然失色,后者奇趣橫生,回味無窮。正是那一次次的回環曲折,方感悟選擇的艱辛與堅持得永恒;正是那一輪輪的摔倒與淚滴,方領悟失敗后勝利登頂的歡欣。
心打算心態,心態打算成敗。人與人之間只有微小的差異,即樂觀的心態和消極的心態,但卻造成最大的差異,即勝利與失敗。萬累由心起,心寧累自息。或許寒路漫漫,或許我們身心疲乏,或許我們百感交集,但那溪畔淙淙流水的'明澈莫非不足以滌蕩心靈嗎?那一路的歡聲笑語莫非不足以令生命流光溢彩嗎?爺爺奶奶臉上洋溢的笑容莫非不足以安慰我們疲乏之心嗎?不足以填補心隙的那抹空白嗎?過去了的將會成為最親切的懷念。
當時站在面試臺上的承諾至今仍縈繞耳畔,時時激蕩心靈的漣漪,無不盈滿溫馨的感動。許下一個心愿,讓愛之種隨春風雨露生長,贈與全部無私奉獻的伴侶們一縷芳香,一段長久的惦念和一份難以忘記的牽系。
愿大家心開頭,樂公益。無私,無怨,無悔;有情,有愛,有義。
【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關愛老人的心得體會12-09
關愛老人的作文06-08
關愛的老人作文02-18
關愛老人的作文通用06-08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05-11
關愛老人社會實踐心得體會05-19
(優選)關愛老人社會實踐心得體會07-21
關愛老人公益廣告08-02
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12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