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扎實開展,常常需要提前進行細致的方案準備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1
活動主題:
《猜猜我是誰》
活動名稱:《相鄰數》
活動領域:數學
執筆:邵雪晴
個性策略:活動反思:活動目標:
1、了解10以內數字的相鄰關系,知道一個數和它前后兩個數之間的關系。
2、學習根據已有條件尋找不一個數多1和少1的數。
3、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在游戲互動中學習。
活動準備:
圖畫紙若干、禮花視頻和范畫、排筆刷、水粉顏料。
活動重點:
享受創作的趣味性,感受禮花在夜空中綻放的美。
活動難點:
能用鮮艷的蠟筆描畫、組合、重疊長短不同的線條,并運用蠟筆和排水畫進行創作。
禮儀教育要點:
學會合作,團結小朋友。
活動過程:
一、復習倒數**數學說順倒數,引出主題。
師:今天老師要跟小朋友玩個小游戲,教師組織幼兒玩順倒數的游戲。
要求:我說倒數,小朋友們就說順數。
二、創設情景,引起幼兒興趣,理解相鄰數的關系。
1、師:你們知道什么叫鄰居嗎?你們旁邊的兩個朋友是你的鄰居,請小朋友們說你旁邊的鄰居是誰好嗎?(幼兒互相說)
(1)師:今天我們來猜一個有趣的謎語,看看誰猜的最快?
(2)師:說它像花不是花,用火點燃它才開,五光十色真美麗,大人小孩都愛它。猜猜是什么?
2.通過身體表演禮花綻放的模樣,欣賞視頻禮花,感受禮花在夜空中綻放的美。
(1)師:你們猜的真準確。你們想扮演禮花嗎?(請小朋友想象并表演禮花綻放的模樣)
(2)師:你們表演的禮花真棒,那誰知道什么時候燃放禮花呢?你見過的禮花是什么樣子的?
(3)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視頻禮花,我們一起來看看!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禮花是什么樣子的?像什么?有哪些美麗的顏色?
(4)師:我們看到這么美麗的禮花,那你看到的禮花是什么樣子的?像什么?他們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
教師總結:我們看到了五顏六色的禮花,它們再夜空中千變萬化、形態各異,有的閃閃發光像夜空中得星星,有的無光十色像天邊的彩虹,有的像城市中的霓虹燈,真的非常美麗。
3.引導幼兒觀察欣賞禮花的圖片和范畫。
(1)師:這么漂亮的禮花,你們想畫嗎?
(2)師:禮花是怎么畫的呢?現在老師就帶你們去看禮花畫展,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些禮花運用了哪些線條和顏色?是怎么畫的?(教師觀察指導點、線、顏色等)
(3)誰來說說你發現的禮花它是什么樣的?運用了哪些線條?是怎么畫出來的?它們的顏色有什么變化呢?
4.引導幼兒在觀察禮花圖片中理解創作禮花的方法。
(1)師:先用蠟筆畫好禮花,為了使禮花在夜空中閃閃發亮,老師教小朋友用黃色的蠟筆再禮花的`花心和禮花的四周畫出點點。(請小朋友輕輕點,不要損壞畫紙)
(2)用什么顏色來表現夜空呢?
(3)很好,下面就請小朋友用你們說的顏色試一試。
(4)怎樣來做呢?(用排筆刷蘸顏料覆蓋整個畫面,水性顏料會被油性畫面排開,這樣的方法叫做排水畫法。知道了嗎?)
5.幼兒創作,教師指導。
師:先想一想你要畫什么樣的禮花,有了自己的想法,準備好自己的蠟筆,老師為你們顏料,趕快去試一試吧!(教師巡視指導,引導幼兒用長短、粗細不同的線條重疊、組合的技能表現禮花)
(引導幼兒在紙上畫出好朋友的模樣或者好朋友喜愛的物品。)
活動延伸:抽空將孩子的作品分享讓幼兒說一說自己禮花是怎樣畫的?運用了哪些線條?分享完貼在作品。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2
一、教學目標
1.掌握菱形的定義,知道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2.掌握菱形的性質定理1和性質定理2,井能用定義判定一個四邊形是菱形.
4.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菱形知識解決有關問題,提高能力.
5.通過教具的演示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6.根據平行四邊形與矩形、菱形的從屬關系,通過畫圖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菱形的性質定理.
2.難點:把菱形的性質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綜合應用.
三、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四、教學手段
(做一個短邊可以運動的平行四邊形)投影儀、透影膠片.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用投影儀打出)
1.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2.矩形中對角線與大邊的夾角為36°,求小邊所對的兩條對角線的夾角.
3.矩形的一個角的平分線把較長的邊分成5cm、3cm,求矩形的周長。
(二)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其實還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邊形,這時可將事先按課本中圖4-33做成的一個短邊也可以活動的教具進行演示,如圖4-39,改變平行四邊形的邊,使之一組鄰邊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三)講解新課
1.菱形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菱形.
講解這個定義時,要抓住概念的本質,應突出兩條:
(1)強調菱形是平行四邊形.
(2)一組鄰邊相等.
2.菱形的性質:
教師強調,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邊形的一切性質,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邊形多了“一組鄰邊相等”的條件,和矩形類似,也比平行四邊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質.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質:
師:同學們根據菱形的定義結合圖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質(讓學生們討論,并引導學生分別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分析).
生:因為菱形是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所以根據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性質可以得到.
菱形性質定理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根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質定理2: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引導學生完成定理的規范證明.
師:觀察圖4-40,菱形ABCD被對角線分成的四個直角三角形有什么關系? 生:全等.
師:它們的底和高和兩條對角線有什么關系?
生:分別是兩條對角線的一半.
師:如果設菱形的兩條對角線分別為a、b,則菱形的面積為什么?
教師指出當不易求出對角線長時,就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般計算方法計算菱形面積.
例2 已知:如圖4-41,AD是△ABC的角平分線,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
求證:四邊形AEDF是菱形.
引導學生用菱形定義來判定.
例3 已知菱形ABCD的邊長為2cm,∠BAD=120°,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如圖4-42,求這個菱形的對角線長和面積.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積.
(2)還可以引導學生求出△ABC一邊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計算菱形的面積.
小結:(打出投影)
1.菱形、平行四邊形、四邊形的從屬關系:
2.菱形性質:
①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
②特有性質:四條邊相等;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組對角.
(四)練習
教材P.153中1、2、3.
(五)作業
教材P.160中6、7、8;P.192中10.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3
1、深入理解xx的內容,準確把握xx主旨,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2、學會區分觀點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間的關系。
3、批判質疑,評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透徹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聯系學習實際,培養科學實驗精神。
2、歸納xx的中心論點,學習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3、批判質疑,評讀xx,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
【教學設想】
xx是對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所寫,寫作對象明確,意圖清晰,針對性強。實為啟迪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科學思想的絕好教材。因此,充分讀懂原文,挖掘xx蘊涵的深刻的思想意義當為學習之重。同時,xx論述問題深刻,理論性強,運用批判閱讀的方法和質疑、評判的態度對進行分析,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xx論點突出,論述嚴密,事理充分,因此學習其寫作手法,也能為學生閱讀和寫作同類xx奠定良好基礎。
【教學媒體】
PPT
【教學方法】
發問與質疑式閱讀。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美國《中學科學活動設計與示范》的作者喬治.C洛比爾曾在該書序言里說:“科學上的失敗只屬于不愿再試一試的學生”;又說:“對于學生來說,科學應該是一種從無知到已知的再發現。學生不像海綿──他們不會自動吸收知識。他們是人,他們應該通過第一手的、自己動手操作的經驗來學習。”你認為這段話與科學家丁肇中先生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導的觀點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證明,從而歸結引申到科學探索活動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從而導入課文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和把握課文內容
(研讀課文,理清思路,整體把握)
問題:作者談論的.話題是什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用什么方法加以證明的?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回答)
明確:
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論證:
1、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第一自然段)。
2、舉例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自然段) 4、強調我們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極其重要意義。(第13段) 論證方法:講道理、舉事例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討論對話,評析xx
準備:課前預習給出下列三個問題:
1、怎樣全面準確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2、怎樣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國傳統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樣理解作者衷心倡導的科學實驗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遠意義?
指導學生仔細透徹地研讀課文,自行提出問題,多渠道查找資料,編寫短文或發言提綱。可以以同觀點小組結合的形式,合作寫文。
參考提示:對下列每一個問題,你分別持什么態度?是全部贊成、部分贊成還是完全反對?可以用舉事例或講道理的方法來清楚地闡述見解,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
A、關于作者的論點:對中國學生學習自然科學來說,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關于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批判: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證。
C、關于作者的論斷:“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課堂實施:
第一步驟:小組交流,選出見解最獨到、觀點最鮮明、表達最通暢的發言或文稿。
第二步驟:全班交流,相同觀點的整合和不同觀點的碰撞;鼓勵求異思維,倡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以及批判性的閱讀。
(課堂討論、交流,辨明道理,把握xx命意)
教師介入討論及小結。
四、延伸拓展
1、再讀課文,思考一下:培養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課外閱讀《發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較兩篇xx所強調的科學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試以《我所追求的科學精神》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議論文。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4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四書的常識。
2、了解格物致知的含義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3、理解xx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4、xx作者針對中國學生這一特定對象,引用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詞、術語、典型事例,論說道理。我們從文中可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令人贊美。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xx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論證中心論點。
2、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
1課時。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自讀課文,在了解xx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完成學習重點,懂得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意義。
2、教師設計啟發性問題,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后,激發學生努力養成注重實踐、注重探索精神的熱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列舉現實生活中或摘引報刊的統計報道,有關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現象,并由引導學生初步分析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人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xx作者從關注祖國科學事業的發展,關心祖國青年一代尤其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長的高度,選擇典型事例,特別是選取自己的生活經歷,極有說服力地闡述了不光在研究學術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一至兩遍,初步了解各節大意及寫作思路和結構。
關于寫作思路提示:
xx的題目即是中心論點。課文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接著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科研實際中去,最后誠摯地提出希望,發出號召。
段落層次提綱:
⑴話題: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1自然段)
⑵反面論證儒家格物的觀點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論證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題,討論理解xx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⑴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確:格物致知即從探索物體而得致知識。
⑵傳統的中國教育為什么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確: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⑶為什么應該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確:因為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⑷格物致知精神適用于哪些范圍?
明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 xx的論點是什么?文中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xx論點有什么關系?明確: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舉事例,一是第四節,明朝大理論家王xx格物失敗告終。一是第十二節,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歷。
這兩個事例,在xx都是作者為了闡明觀點所借以的事實論據。王xx的例證,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的觀點,王xx失敗的結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實驗,而是把探究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義的必然結果。我的親身經歷,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觀點。告訴人們格物即實驗精神在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性。兩個事例,都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一中心論點提供事實論據。
四、總結、擴展
xx思路清晰,例證確鑿,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長了人們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人們的思想,學完xx后,最重要的應在于積極培養這種精神。為此,可放手讓學生結合書后練習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業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5
教學目標:
1、讓同學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過觀看、操作與溝通,體會比例尺實際意義,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3、運用比例尺的有關學問,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4、同學在自主探究,合作溝通中,逐步形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力量和創新的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育同學用數學眼光觀看生活的習慣。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難點:運用比例尺的有關學問,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一、激疑誘趣,引入新知:
許多同學都喜愛腦筋急轉彎,現在教師給同學們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讓同學們猜猜:坐車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一共要用4小時,但有只螞蟻從和平縣縣城爬到廣州市卻只用了5秒鐘。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螞蟻可能在地圖上爬。)對了。螞蟻爬的是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的圖上距離,而人們坐車所行的是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的實際距離。那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二、動手操作,熟悉比例尺:
1、操作計算。
(1)畫線段。
讓我們先來做個最簡潔的嬉戲——畫線段嬉戲。我說物品的長度,你用線段畫出它的長,行嗎?
①橡皮長5厘米②鉛筆長18厘米③米尺長1米
咦?怎么不畫了?(畫不下。)那怎么辦呀?快想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1米畫到紙上去?(可以把1米縮小若干倍后畫在紙上。)這個方法不錯。就用這種方法畫吧。
(重點:體會比例尺的實際意義,由于需要所以產生。)
(2)學生畫完,集體溝通。
你是用圖上幾厘米的線段來表示實際1米的呢?像2厘米、5厘米、10厘
米這些在圖上畫出的線段的長度,我們叫“圖上距離”,而這1米就叫“實際距離”。你能用比表示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關系嗎?(2厘米:1米、??)
教師指名答復,并板書計算過程。
2、提醒比例尺的意義
其實像這樣一幅圖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叫這幅圖的比例尺。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比例尺(板書課題及關系式)依據比與分數的關系,我們還可以把它寫成圖上距離(板書)?比例尺。實際距離
板書2厘米?5厘米?10厘米1米一幅圖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同樣是1米的米尺的線段圖,為什么它的比例尺卻不一樣呢?(縮小的倍數不同)
三、探討比例尺的計算方法
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上課前所說的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嗎?原來坐車是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實際距離約是300千米,而螞蟻行的是5厘米的圖上距離,怪不得只要5秒呢!那么,你能求出這副地圖的比例尺嗎?(學生做前先溝通)
小黑板出示:從和平縣縣城到廣州市實際距離約是300千米,在一副地圖上只畫了5厘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大家溝通一下,誰能告知大家首先要做什么事情?(先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再把千米化成厘米,也就是說我們在求比例尺的時候,首先要把單位統一起來。)
學生匯報計算結果。
四、應用比例尺學問解決問題
1)和平縣政府距我校直線距離約200米,可在和平縣城的地圖上只畫了2厘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評講:你是如何算得?結果是多少?(1﹕10000)要留意些什么?
從1﹕10000這一比例尺上,你能獵取那些信息?(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萬分之一;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一萬倍;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000厘米等等)
2)填空并判別哪個是比例尺。
把一個長2米,寬1米的長方形畫在圖紙上,長畫了10厘米,寬畫了5厘米。
(1)圖上的長和實際長的最簡比為(1∶20)。
(2)圖上寬和實際寬的最簡比為(1∶20)。
(3)圖上周長和實際周長的最簡比為(1∶20)。
問: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4)圖上面積和實際面積的最簡比為(1∶400)。
預設:學生可能填1:20,引導溝通為什么錯,計算訂正。
追問:那這1:400是這幅圖的比例尺嗎?為什么?你發覺了面積的比和比例尺有什么關系?
學生獨立計算、答復。
強調:比例尺是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不是圖上面積:實際面積,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五、介紹線段比例尺:
像前面這些比例尺是用數值來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關系的比例尺,我們把它們叫做數值比例尺(板書),而像這樣的比例尺,是用線段來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關系,我們把這樣的比例尺叫線段比例尺(板書)你能把它改成數值比例尺嗎?
六、拓展延長:熟悉周密比例尺
畫一個物品,假如用1:10 (縮小了)1:1(一樣) 2:1(放大了)畫的圖和實際的圖比擬結果怎樣?(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1:1000.1:10.1:1.2:1??.進一步熟悉比例尺有大有小,讓學生翻開思路,不拘一格的從多角度來思索比例尺的意義。結合實際培育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看生活。)
在實際的生活中有沒有要用到這種放大比例尺的狀況呢?你能猜出工程師是如何把直徑5毫米的機器零件畫在圖紙上的嗎?
七、爭論:
1)比例尺與一般的尺一樣嗎?化簡后的比例尺帶不帶單位?
2)求比例尺時,通常要做什么?
3)化簡后的比例尺,它的'前項和后項一般是什么形式?
八、穩固練習
1、直徑5毫米的機器零件,畫在圖紙上的直徑是10厘米。它的比例尺是多少?
2、推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下面是小聰學習了比例尺后寫的一段數學日記:
今日我們學習了比例尺,我知道了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就等于比例尺。教師叫我們找找比例尺的例子。我想:這豈不是小兒科嗎。你瞧,我一口氣就能說出幾個來:圖上長和實際長的比是1:100;圖上長和寬的比是1:5;圖上寬和實際寬的比是1:2分米;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的比是20:1.哈哈,原來比例尺就是這么簡潔!
九、自我反思,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收獲嗎?有什么收獲呢?我們學會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關系式、書寫形式、比例尺的種類及轉換、求比例尺的方法等,誰能來說一下?
同學們的收獲確實很大,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都很精彩,感謝大家!
十、課堂作業
(一)填一填
1、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分為兩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3、為了計算簡便,通常把比例尺寫成()的比
4、一幅圖上用10厘米表示實際距離200千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
5、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20230,它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它還表示圖上1厘米代表實際()米
6、如上圖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千米,化為數值比例尺是(),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
(二)推斷
1、比例尺是一種測量的工具。()
2、小華在繪制學校操場平面圖時,用20厘米的線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離,這幅圖的比例尺為1︰2。()
3、某機器零件設計圖紙所用的比例尺為1︰1,說明白該零件的實際長度與圖上是一樣的。()
4、一幅圖的比例尺是6︰1,這幅圖所表示的實際距離大于圖上距離.()
5、一個小型零件長5毫米,畫在圖上5厘米。這幅圖的比例尺為1:10()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6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xx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學生分析:
班內大多數學生聰明活潑,樂于表現,樂于體驗實踐。愿意朗讀而且表現不錯。分角色表演更是他們展示個性的良好舞臺。
教學思路:
復現感知鋪墊——朗讀感悟實踐——拓展想象發揮——鞏固識字寫字——收集積累語言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重視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的體驗。充分讓學生在輕松、寬松的氛圍中學習,體會主動,探究的快樂,在體驗成功中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鞏固認識3個生字,會寫5個。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間里,讓學生個性得以張揚,才華得以展示。
教學流程:
一、復現感知鋪墊: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朋友青蛙和小鳥,(隨機出示青蛙和小鳥圖),你還記得他們所在的位置嗎?誰能把他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指名學生把青蛙和小鳥圖貼在小黑板的背景圖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鳥落在井沿[邊說邊貼詞卡“坐井觀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應位置上]誰能把“沿”字寫在卡片上?(指名填寫卡片,其余同學寫在同桌手心里。)
(貼圖是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用這種形式導入,充分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激發了學生興趣,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這一過程也進一步復現了課文內容,為教學打下鋪墊。把鞏固識字,寫字滲透在這一過程之中,便全員參與寫字活動,落實全體性原則。)
二、朗讀感悟、實踐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3課《坐井觀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鳥落在井沿上,它們對天有著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啟發性的問題導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請你打開書60頁,自讀課文的2~7自然段,邊讀邊畫出青蛙、小鳥對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讀課文,思考勾畫。)
(充分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學會學習。)
總結學生學習情況:同學們可真會學習,有的同學邊讀邊畫,有的同桌互相討論,有的同學讀書姿勢很端正,大家學得都很認真。
(總結學習情況,對學生是一種肯定,一種激勵,一種欣賞,同時也會再次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繼續投入學習活動中。)
青蛙和小鳥怎樣說天?(組織討論交流,學生各抒已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無邊無際。指名讀詞,鞏固識字。)
為什么青蛙和小鳥對天會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看圖,看書回答,注重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實踐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紙卷成紙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樣走出教室?(學生紛紛發表見解,守秩序,講禮儀的教育滲透在無聲之中。)
(學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后進,沒有一個大聲喧嘩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們嘰嘰喳喳興奮交流著,更深刻地體會了寓意。)
通過親身實踐你有什么收獲?
(自由交流收獲,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也豐富了內心體驗。)
留心觀察生活會給你更豐富的感受。
老師告訴你一個秘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讀,也會豐富你的情感體驗。
(無形之中滲透學法和情感態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學當青蛙,女同學演小鳥,我自我推薦來讀敘述部分,可以嗎?(孩子們最喜歡分角色讀,一下子情緒高漲。)
先別著急,怎樣才能讀好?
(“小鳥”和“青蛙”們紛紛發表意見,說出了讀好的好建議。)
(師生合作讀。)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們成功了。
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什么?(出示小鳥和青蛙的頭飾。)讀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帶上漂亮的頭飾表演。先小組合作演一演吧!請小組內選出導演。
(在初讀課文,體驗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孩子們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極大地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表演的過程也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豐富了體驗,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展現了孩子們的個性,對課文也是一次再創造。)
(小組內演一演,指導巡視,并指一組表演。)
他們演得怎樣/
(組織生生互評,提倡欣賞的評價。)
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會怎么做?誰能接著往下演一演?
(激發了學生想象,進一步理解寓意。)
學習了課文,你想說什么?
(學生大膽展示收獲,交流展示,張揚了個性。)
三、鞏固識字,寫字。
1、精彩的表演進行到這兒,有一個生字寶寶著急了,他對我說:“老師,老師,快讓我和同學們見見面,大家可別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還記得他嗎?(用“信”擴詞,評選擴詞大王。)
(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鞏固生字,寓教于樂。)
2、我們書后的田字格里還有5個生字寶寶正等著我們寫呢?(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你認識他們嗎?(齊讀生字)
你認為哪個字難寫?(學生自主提出難字,使學生學得更主動。)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個字?(學生:洼、娃、哇……)
(啟發學生思考,聯想舊知,鞏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識。)
你為老師寫好字提些什么建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地看字,練寫為自主發現字在占格和筆畫應注意到什么,學生學得輕松而主動。)
(同桌互評)
四、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各抒已見,展示收獲,體驗成功)
五、作業
收集與坐井觀天意思相近的成語故事!
(培養學生自主積累意識。)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7
一、教學目標:
1、認讀9個生字,學會本課14個生字,以及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結合課文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會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寫一段話。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盧溝橋的建筑特點和歷史意義;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寫法,介紹你家鄉中造型美觀的建筑物。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詞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1、揭示課題,板書:26盧溝橋
2、教師進行簡介。
3、過渡:猜猜課文會從哪幾方面寫盧溝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做到:
(1)畫出生字新詞,讀準字音,建立字音與字形的聯系;
(2)把帶有生字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讀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師生共同檢查認字、識字情況,出示本課生字,交流記住字形的好辦法。
(2)指名讀課文,留意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流利;
(3)交流: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盧溝橋的,找出相應的自然段。
3、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盧溝橋歷史的悠久。
三、讀詞寫字
1、讀生字(詞)卡片;
2、交流學習生字的方法;
3、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書寫好“寬”“檢”“皇”“館”等字。
四、課堂練習
郊()坦()攻()設()檢()記()
效()擔()功()沒()儉()紀()
五、作業:
1、完成書寫練習;
2、填寫“詞語花籃,積累詞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內容;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聽寫詞語:盧溝橋
郊區
反抗
平坦
紀念館
完好無損
姿態各異
2、指名說說: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盧溝橋的?
二、合作學習,讀懂課文
1、自讀思考: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盧溝橋設計科學、造型美觀?每年7月7日,人們為什么都要在盧溝橋開展紀念活動?
2、小組交流討論,形成最佳答案。
三、細讀課文,品味語言
1、細讀思考:
(1)課文是怎樣寫盧溝橋設計科學的?畫出課文中的具體數字,想想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說說你是怎樣讀懂盧溝橋“橋柱上的獅子是‘美的奇觀’”這句話的?你從中想到了怎樣的畫面?
(3)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盧溝橋設計科學,造型美觀”與后面講的內容有什么聯系?
2、交流、品讀
(1)寫盧溝橋設計科學,主要運用了數字表達的方法和舉例說明的方法,體現了盧溝橋氣魄的雄偉,設計的合理科學;
(2)課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這一排比句寫出了獅子形態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號,又說明了獅子的姿態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觀”。
(3)“盧溝橋設計科學,造型美觀”概括了后面的內容,后面的內容是這句話的具體說明,它們是總分關系。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學生思考:找出評價盧溝橋的詞句來。
(2)師生共同評價朗讀情況:是否正確、流利。是否讀出盧溝橋的特點來。
(3)解釋詞語:獨一無二、奇觀
你知道這是誰的評價嗎§、全班一起來朗讀本段,讀出盧溝橋的聞名世界的豪邁來。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讀課文,其余思考:盧溝橋有什么歷史象征意義?
(2)為什么稱它為中國抗日戰爭的里程碑呢?
(3)解釋詞語:緬懷、悼念
5、總結全文。
(1)學到這兒,誰能說一說盧溝橋聞名于世的主要原因有哪兩點?
(2)學習了這篇課文,第二的寫法你有什么感受?(總分)
今后在寫作上的寫法運用。
四、作業:
1、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2、根據課后“指南針”中的提示,收集有關“七七事變”的資料。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8
【學習目標】
1.理解什么是內能
2. 知道內能與溫度之間的關系
3. 掌握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并能用來解決簡單的問題。
【學習重點】:內能以及改變內能的方法。
【學習難點】: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
【預習檢測】
1. 叫做物體的內能;內能的單位: 。
2.同一物體,溫度升高,內能 。
3.鐵水和冰塊的溫度雖然不同,但他們都具有 。
4.改變內能的途徑是: 和 。
5.冬天搓手會讓手暖和,是通過 改變的內能;冬天嘴對手哈氣取暖是通過 改變內能的。
6.在高空飛行的子彈具有_______能、_______能,同時還具有_______能,子彈落地后,這三種能不為零的是____
20xx九年級物理教案人教版
___能.
7.物體內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激烈程度跟_______有關,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它的內能_______;溫度降低時,內能_______
8.當物體對外做功時,它的內能_______,溫度_______;當外界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內能_______,溫度_______.給自行車打氣,筒壁會發熱,這是壓縮筒內的空氣_______,使空氣的_______增加,溫度升高的緣故.
【共同探究】
★學生活動一:閱讀課文7頁內能,回答下列問題:
1) 運動的物體具有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所以分子也具有動能;
2) 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有作用力具有______,分子間也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分子間也有______,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內能。 3) 分子的熱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子動能越_____,內能越________。
4) 物體的溫度低時,分子的熱運動______(停止嗎?),所以一切物體________。
討論:內能與機械能的區別:
★ 學生活動二:改變內能的方法
1、小組討論:如何使一塊冰熔化?怎樣使一根鐵絲的內能增大?
小結:⑴ 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有兩種:____和_____,且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熱傳遞的實質是________;做功的實質_________。
⑵ 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 熱量,溫度 ,內能 ;低溫物體 熱量,溫度 ,內能 。(熱傳遞的條件是——存在溫差)
2、演示壓縮空氣引火儀的實驗:
在一個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團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壓下去,觀察發生的現象 ,
原因: ,
說明: 。
3、實驗:在大口玻璃瓶內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氣。給瓶內打氣,當瓶塞跳起來時,觀察瓶內的變化 ,原因 ,
說明 。
小結:⑶ 對物體做功,內能 ,溫度 , 實質是 能轉化為 能;
物體對外,內能 ,溫度 ,實質是 能轉化為 能
★ 學生活動三:群策群力
1、1分鐘競賽:舉出改變物體內能的例子?
2、討論達成共識:
內能和溫度的關系
⑴物體溫度的變化(會、不會)引起內能的變化?
⑵物體溫度不變,其內能(可能、不可能)改變?
內能和熱量的關系
⑴物體內能的變化(一定、不一定)伴隨著吸收或放出熱量?
⑵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一定、不一定)會引起內能的變化?
熱量和溫度的關系
⑴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一定、不一定)會引起物體溫度的變化?
★ 學生活動四:學生閱讀:地球的溫室效應
1)什么是溫室效應?
2)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是什么?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9
教學目標:
初步理解“人文關懷”的內涵,學習體會xx作者人文關懷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xx作者的人文視角和人文精神。
教學難點:
對人文關懷的理解,如何真正尊重一個人的價值,懂得社會環境的建設應由每個人做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出假設性問題:與個你一直崇拜與敬仰,但卻沒有機會見到的人不期而遇時的心情與行為表現。(請兩個同學表演。)
二、學生介紹霍金(預習作業)。
霍金的疾病——盧伽雷氏癥,絕癥。最后他的身體會象植物一樣,只有他的心臟、肺和頭腦仍能運行,只有思維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與外界進行溝通。
霍金的科學成就——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時間簡史》,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
總結霍金特點:聰明,殘疾,不幸,頑強,有杰出成就,非常著名。
三、我們來看看作者葛劍雄邂逅霍金前、時、后,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要求:學生通過集體朗讀、個別誦讀,從文本中篩選出主要信息和關鍵詞語)
提示:充滿敬意、震撼、感慨;結合PPT逐層分析。
1、作者為什么會對霍金充滿深深的敬意?
提示:霍金以高度殘疾之身能寫出如此經典著作的精神和業績。
2、A、當作者邂逅霍金時他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么做?
提示:在他經過我身邊的那段時間我什么也沒做,只是目送著他靜靜地過去。//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識地摸著照相機,但我既沒有移步,也沒有拍照,連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頭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周圍人的感染,尊重他作為一個正常人的生存權利
B、作者為什么會有心靈的震撼?
提示:因為其獨特的形象:身軀、目光(極度冷漠、超常魅力:不矛盾,漠視生活艱難)
3、作者為霍金感到慶幸,但之前又說霍金是不幸的,是否矛盾?
提示:不矛盾。闡述的角度不同。
慶幸: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提供了他與外界溝通的可能。他生活在一個個人生活時空得到充分尊重的環境中。
四、拓展:
劍橋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那么,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周圍也有人文關懷的存在,我們如何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
1、聽聽劉翔自己的聲音:“前天參加了一天活動,晚上剛到上海,一下飛機就又被請去高慶祝活動,你說說看,誰能夠受得了。”(摘自《文匯報》)劉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抱怨道。記者發覺劉翔在講這番話語時,無奈的眼神中甚至還有些憤怒。“說真的,我根本不想去參加那些慶功活動,有些是躲都躲不掉。”(摘自《文匯報》)這時的劉翔眼神中又流露出滿是對于能夠過正常人生活的一種渴望,只是這種渴望現在對他已是遙不可及。
2、最近,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辭去了“隆平高科”董事的職務。你如何看待這一事情,請闡述你的觀點。
3、霍金在浦東機場受到媒體追逐,人們爭著花高價購買霍金報告門票,而在聽報告時,卻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頭接耳。請簡評這種現象。
由以上種種情況可以看出,我們的人文關懷意識還比較薄弱,所以,我們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努力營造一種人文關懷的氛圍,創設一種像劍橋一樣的人文環境,xx作者也有如此的想法。
五、小結(齊讀最后兩自然段)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懂得個人價值的可貴,愿世間每個角落都充滿人文關懷。
六、作業:
1、反復朗讀課文,品味關鍵語句,體會人文關懷(必做)。
2、就“人文關懷”談談自己的理解(>=300字)。
附:板書設計
邂逅霍金
葛劍雄
不期而遇
敬意
邂逅震撼——呆滯平靜跟隨尊重生活空間
感慨不幸——身體殘疾人文關懷
幸——科技幫助尊重個人價值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10
教學目標:
感受中國古代繪畫的藝術美,初步了解我國古代繪畫的概況,提高對古代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鋪墊
1、 美術的分類。(美術大致分:繪畫和工藝美術)
2、 請同學們說說你所了解的古今中外的繪畫的一些特點。
二、新授
1、 中國古代繪畫從題材上分:人物、山水、花鳥三大類。
2、 你了解中國古代哪位或哪幾位畫家?他們是哪個朝代的?有什么代表作?(學生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回答。)
3、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邊糾正邊補充。
4、 教師把中國古代繪畫的內容再疏理一遍:
曹不興(東吳)是第一位有記載的有影響的畫家。
顧愷之(東晉)代表作有《洛神賦圖》。
魏晉和南北朝是山水畫和花鳥畫的萌芽時期。
隋代歷時不長,但繪畫創作已出現向新的高峰發展的跡象。
唐代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期,尤其是人物畫獲得了重大的發展。唐初有閻立本,盛唐時期有“畫圣”吳道子,在仕女題材畫方面有周肪(專門表現貴族階層生活)。
五代兩宋是唐代之后中國繪畫史上又一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五代南唐有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
宋代畫風流派多樣化,最具代表的是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描寫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榮景象。宋代山水繼五代之后繼續變得更為成熟,代表作有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元代出現了“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
明代后期有徐渭,多才藝,《黃甲圖》便是代表作。
清代初期“清初四僧”之一朱耷,別號“八大山人”,明皇室后裔,筆墨功夫很有藝術魅力。
5、 學生講述自己對書本范圖的理解及藝術魅力。
6、 學生自習〈〈韓熙載夜宴圖〉賞析〉
7、 師生共同分析〈韓熙載夜宴圖〉
第一段:聽琵琶演奏
第二段:觀舞
第三段:宴畢休息
第四段:聽笛子合奏
第五段:送客
作品在用筆設色等方面達到了很高水平,人物造型線條準確流暢,色彩變化豐富,色調絢麗雅致。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11
一、概述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
本科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所需課時1課時。
生活中的旋轉現象、生活中的平移現象和辨認簡單圖形平移后的圖形。
旋轉與平移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對學生構建空間觀念很有作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1)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初步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2)通過教學,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平移和旋轉。
3、體驗平移和旋轉的價值,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滲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4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說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與旋轉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看到平移和旋轉的現象,對于這方面的內容學生一定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加入圖畫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在本課的設計中就加入了大量的圖畫。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采用從生活實例入手,為學生創設一個又一個的情境,讓學生在看、做、想中對平移和旋轉的認識及掌握,為了便于學生發現“平移和旋轉”的運動規律并突破學習的難點,本節采用演示、小組合作交流、動手操作、自主探究、電教輔助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玩具風車、飛鏢各一個,方格紙題單。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由“游樂場游戲引入。
教師先說規則:一會兒大屏幕上會出現一些詞(滑梯、推積木、小猴表演),同學們先理解詞的意思,然后用動作表示出來。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面向大家),讓他根據大家的動作猜出這個詞并說出來。接下來一人猜詞,其他學生用動作表示看到的詞的意思。
回想我們剛才做的幾個動作,你感覺它們的運動特點一樣嗎?其實它們屬于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有關這方面的內容我們的讀書資料上就為大家介紹了一些,在看書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看讀書要求。
[設計意圖:從猜詞游戲引入,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自然進入學習狀態。因為對這些詞的理解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用形體表示詞義又是學生特別感興趣的事情。讓學生先看讀書要求,這樣使學生知道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目的,帶著問題和任務看書,使學生有思考的內容,同時對以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觀察比較,初步感知。
1、分類、感知。
(1)依次出示8個物體運動的畫面。
(風扇的葉片轉動、升旗、、推窗等)。(課件出示)
生隨著活動的畫面用自己的動作和語言把看到的現象表現出來。
(2)剛才大家看到的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一樣嗎?你能按它們不同的.運動方式分分類嗎?
(3)4人小組里討論:怎么分?為什么這樣分?
(4)平移和旋轉有什么特點?根據學生回答用符號表示。
(5)揭題: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平移和旋轉。
剛才大家看到的平移和旋轉現象中,平移和旋轉前后什么變了?(位置)什么沒有變?(形狀和大小)
2、親身體驗平移和旋轉。
想親身體驗平移和旋轉嗎?歡歡想請大家試著做一做旋轉和平移的動作。聽口令用身體活動來表現這兩種運動。
3、判斷下面哪些物體的運動是平移,哪些物體的運動是旋轉?(課件出示)邊演示學生邊答,注意語言表達完整性。
(三)、深入感知,探究平移。
1、出示捉迷藏的游戲。(課件出示)
生觀察,思考,按要求尋找福娃兄弟。
2、引導生認識平移的方法:看整圖(板書)。
3、我們可不可以只觀察圖形的某一部分來研究平移呢?出示:三角形圖。
(1)你能看出三角形往哪個方向平移的?(向上)你是怎么看的?(箭頭)
(2)那么它向上平移了幾格呢? (生發表不同的意見)
(3)請生拿出▲和方格紙來移一移,說一說。
小組討論三角形怎么數平移了幾個格子?引導生認識對應點。板書:對應點
(4)你還可以從三角形的哪一部分看出三角形也向上平移了3格?引導生認識對應邊。板書:對應邊
小結:在物體平移前后的位置上,任意選一組對應點,再數這組對應點中間有幾格?那么這個三角形就平移了幾格。
4、鞏固深化:
(1)課本P19試一試中間的三角形圖,請生任意找一組對應點,用鉛筆點出來,再數數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幾格?
(2)判斷平移的方向和距離
請你在蠟燭圖和小魚圖上點一點,數一數,再把空填寫完整。
指名匯報。你是怎么數的?注意糾錯。
5、畫平移后的圖形
剛才我們已經學會怎么看一個物體平移的方向和距離了,你能畫出一個圖形平移之后的圖形嗎?
(1)試畫 向上平移3格后的圖形。
(2)展示交流。
(四)、欣賞與拓展。
平移和旋轉現象不僅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人們還運用平移和旋轉創造了美麗的圖案。( 課件展示圖片)
體會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創造的美,了解平移和旋轉的作用。
(五)、小結全課。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最后,畫出教學過程流程圖。同時,流程圖中需要清楚標注每一個階段的教學目標、媒體和相應的評價方式。
七、教學評價設計
根據學生表現,設(1)最佳注意狀態:注意集中,專心致志,全神貫注,注意穩定。
(2)最佳認知狀態:感知清晰、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像豐富、記憶牢固、大腦處于最佳興奮狀態。(3)最佳情感狀態:態度認真、學習熱情、興趣濃厚、充滿活力、生動活潑。
(4)最佳意志狀態:動機強烈、求知好問、主動積極、克服困難、能自制、有毅力。
八、幫助和總結
隨時深入課堂,及時引導學生學習,對不懂的學生要及時講解。及時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所學的新知識。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12
【教學目標】
1、認識14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的心情。
3、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認識生字,規范書寫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人們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每個人都有成功的經歷,請大家簡單地用一兩句話說說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覺如何?指名述說。
2、大家說的都屬于個人成功,有沒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幾千、幾萬人努力的結果呢?指名述說。
二、創設情境
1、講述北京申辦奧運成功那神圣時刻的畫面。
2、記得這情景嗎?誰看了,這是什么時刻?
3、看過的同學當時心情怎樣?
三、初讀課文
1、激趣: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課文就非常生動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請大家打開書,自由讀讀課文,看看課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畫面一樣。不認的字可以借助課文下邊小禮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請教。
2、學生讀書,教師巡視指導:
要求學生邊讀邊劃出難讀的詞、句,并把這些詞、句認真地讀一讀。
四、識字寫字
1、出示帶生字的詞語,指會讀的同學先示范讀一讀,然后學生每個詞讀兩遍,檢查學生認讀情況,可讓學生單個讀、指名領讀、小組讀來鞏固。
2、在朗讀重點詞句中進一步指導認讀生字。如,第一段中的“喜訊傳來……”一句,第二段中的“人們揮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們相互……”一句,都包含了較多的生字,可重點指導讀正確。
3、出示單字學生認讀,給這些生字找朋友,組成詞語。
4、說說記字的方法,結合舊字識字,反復重現鞏固識字。
5、寫字指導:
引導學生發現:擁、抱、揚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寬的字;淚、洋都有三點水,也是左窄右寬的字。
提醒學生注意:
⑴ 京的上橫、互的下橫是長橫;
⑵ 申、洋二字的豎為主筆。
⑶ 互字中豎折的`豎和橫折的折筆應該向左邊斜。
⑷ 匹字的筆順是:橫、撇、豎彎鉤、豎折;
⑸ 淚是從眼睛里流出來的,所以右邊是“眼目”不是“日”。
第二課時
一、導入
2001年夏天的那個夜晚,我們十幾億華夏兒女的眼睛都盯著電視里的薩馬蘭奇,當聽到薩翁那平穩而清晰的北京兩個字時,我們的心沸騰了!電視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著“我們贏了”這句話,我們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著自豪感和成功感。北京申奧成功,是整個中國的成功。這次競爭是體育的競爭,也是經濟的競爭,環保的競爭,文明素養的競爭,國際形象的競爭。我們贏了不僅是北京贏了,申奧贏了,更是中國贏了,中華民族贏了。世界選擇了北京,北京將還世界一個驚喜。
二、了解背景
學生將自己知道的中國北京申奧的情況說給大家聽,老師再補充一部分小資料。幫助學生了解人們的心情。
三、朗讀感悟
1、教師范讀(激動、自豪的語氣),學生欣賞,并說說自己欣賞后的感受。即:你從老師的讀中聽出了什么?
2、說說你們現在的心情,(指名說說自己的心情)請帶上這種心情朗讀課文。學生練習讀課文。
3、小組開火車朗讀,比比誰能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
4、指名朗讀,相機指導全班學生朗讀。如:第一段中的“不約而同”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人們都不約而同地涌上街頭?北京立刻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是什么意思?第三段中的“中華世紀壇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從“任激動的淚水盡情流淌”這句話中能體會到什么?
5、老師聽了大家的朗讀非常感動。讓我們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稱──我們成功了!(師生齊讀課文。)
四、實踐活動
“我為2008年奧運會出力”
可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了解奧運,了解北京,關注體育;再想想我們能為2008年奧運會做些什么?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13
根據本學期區英語教研室工作安排,10月22日我校將與寶塔、淳溪小學三校進行協作區交流活動。為了進一步提高我校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展示一節精彩的英語課,同時結合我校英語教研組的計劃,決定舉行英語四年級新教材對話板塊教學設計評選活動。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參賽對象:
全體英語教師。
二、活動內容與方式:
1、主要針對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四年級上冊的Unit5Ournewhome內容進行設計,課型為對話教學:Storytime,1課時內容。
2、參賽教學設計以Word文檔為主,輔助教學PPT課件內容。具體包含內容參見附件。
3、格式要求:⑴所有參賽教學設計須采用統一的“教學設計模板”(見附件),提交紙質稿和電子稿(Word文檔文件及輔助電子課件);⑵頁面設置請使用A4紙,行距為20磅,正文用五號宋體;英文用TimesNewRoman五號字體。
4、10月8—9日用壓縮文件形式將參賽作品發送給教研組長,郵箱:1111111111@163。QQ:1111111。
5、10月10日進行現場教學設計展示評比活動,每位參賽老師根據PPT課件闡述各自教學設計。請各位英語教師及時安排好課務,準時參加活動。
三、活動要求:
1、教案的編寫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理念,符合英語學科特點。教學目標的設定應多個維度全面考慮;教學方法應注重學法的指導,激勵評價;教學過程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重視組織學生自主、互動式的學習活動,以及引導學生交流,評價。
2、參賽教學設計須為作者本人原創,嚴禁抄襲,如借鑒他人研究成果必須標明出處。凡發現有雷同作品,取消參賽資格。
3、評審由全體英語老師共同參與互評,并要求經驗豐富的李玉堂老師進行點評指導。評審組堅持公開、公正,本次評選設定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
附件:
參賽作品基本信息
作者姓名學校
設計主題
1、教學內容分析
2、教學目標分析
3、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4、教學過程設計(注意:每一教學步驟后要說明設計意圖) 步驟1:
設計意圖:
步驟2:
設計意圖:
步驟3:
設計意圖
5、教學板書設計
6、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
評價方法:
教學設計方案篇第一部分:教學模式設計與解讀
教學模式名稱:信息化教學模式學科:語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案例模板
說明: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案例包括導入、講授、評價等環節。應該把同一主題的三個環節部分進行有效設計。作者信息
NO、1信息技術支持的導入環節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術支持的導入設計
NO、2信息技術支持的講授環節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術支持的評價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說明: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針對一至兩個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設計,在表格呈現您設計此項評價的目的、所采用的評價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注:兩個評
第二步:技術支持的評價設計
說明:在這一步里,請將你在該環節的教學、評價目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呈現在下表中。在“評價工具”一欄中,除量規外,其他均需信息技術的支持(請具體說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術支持的教學設計反思
NO、3信息技術支持的評價設計
第一步:設計前的分析
說明: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過程,針對一至兩個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設計,在表格呈現您設計此項評價的目的、所采用的評價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術工具。(注:兩個評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14
說“木葉”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由“木葉”所闡釋的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理論。
2、從文章所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學鑒賞中所具有的普遍意義,做到融會貫通。
3、注意理解詩歌意象在詩歌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設想
1、本文看似繁瑣,其實內容并不多,在結構疏理上可簡單化。
2、為何用“木”不用“樹”是全文的關鍵,這是重點。
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來作“引子”進行遷移性練習的好文章,可以設計一個探究性學習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詩歌的語言它在現實中的意義是有所不一樣的,我們先來看這么兩個例子。舉“憔悴”(“為伊消得人憔悴”、“斯人獨憔悴,荷戟獨徘徊”、“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雨”(“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秋風秋雨悉煞人”、“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憂愁風雨,樹猶如此”),說明它們的在詩歌中的意義和在現實生活在的不同。(藝術美感和生活素材的關系)
為什么一入詩,它們就有了美感,而且往往有相對統一的情感內涵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說“木葉”》就知道了。
二、自由朗讀全文,把重要字詞句子摘錄在書右。
三、默讀全文,理清結構
1、(1-3)“木葉”為詩人所鐘愛。
2、(4-6)“木”被人喜歡的'原因兩個。
3、(7)總結
四、思考明確一個問題:古詩中為什么用“木”不用“樹”?
叫學生回答,老師補充明確:因為“木”有“疏朗”和“枯黃”的暗示內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樹”則沒有。
五、作業:
思考:為什么“木”就有了這種暗示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從上節課的問題開始,從國旗下講話中“做人上人”的思想入手,說明思想是有傳統的,而文化、文學也是如此。再啟示學生,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說“洞庭波兮樹葉下”又會如何呢?
2、明確,可見,“木”之所以有了那樣的暗示性內涵,全是由“傳統”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傳統”呢,從文學上來說,尤其是從詩歌的“意象”上來講,這個“傳統”就是歷代詩人們的詩句所夠成的文化氛圍,即一句句詩中的意象賦予了該意象的暗示性內涵。
3、除了上節課講到的“雨”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二、在黑板上列出如下表格,讓學生上來寫。
(意象分別有楓葉、柳、梅、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意象
雨
鳥
燭
……
例句
意象特征、暗示內涵
學生寫出的例句大體如下:
鳥:打起黃鶯兒/兩個黃鸝鳴翠柳/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恨別鳥驚心/千山鳥飛絕/決眥入歸鳥/柴門鳥雀噪/鳥鳴山更幽/羈鳥戀舊林/如隨啼鳥識花情/青鳥殷勤為探看
雨:寒雨連江夜入吳/驟雨初歇/夜來風雨聲/渭城朝雨浥輕塵/紅雨隨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葉上初陽千宿雨/山色空蒙雨亦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對瀟瀟暮雨灑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齊/天街小雨潤如酥
燭:何當共剪西窗燭/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云母屏風燭影深/銀燭秋光泛畫屏/紅燭自憐無好計/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洞房昨夜停紅燭
楓葉:江楓漁火對愁眠/楓葉荻花秋瑟瑟/停車坐愛楓林晚/曉來誰染霜林醉/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
柳:無心插柳柳成蔭/無情最是臺城柳,依然煙籠十里堤/枝上柳絮吹又少/羌笛何須怨楊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月:月上柳梢頭/殘月臉邊明/楊柳岸曉風殘月/別時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煙籠寒水月籠沙/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月是故鄉明/舉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樓臺先得月/明月幾時有/秦時明月漢時關
雪:飛雪連天射白鹿/獨釣寒江雪/樓船夜雪瓜洲渡
花:花非花,霧非霧/無可奈何花落去/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徑不曾緣客掃/花落知多少
日:夕陽無限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東邊日出西邊雨
杜鵑:杜鵑夜半猶啼血/杜鵑枝上杜鵑啼/望帝春心托杜鵑
風:山雨欲來風滿樓
松:靜聽松風寒
三、簡要評說這些意象的特征和內涵。
鳥:有空遠感覺;
雨:一是清新可愛的雨,還有一個是憂愁的;
燭:相思情、愁別意
柳:留戀、離別含義
月:美麗、憂愁、冷清
日:多為夕陽
四、課后作業:
在古詩中找一個意象,列出有該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詩詞(越新鮮越好,越多越好),并簡要說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內涵。
2023教學設計方案模板15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了解插敘的寫法。
2、精讀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3、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精讀品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學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主問題策略構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教學模式】
啟導激趣──整體感知──精讀感悟──拓展延伸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進程及內容】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教學觀察及思考啟導激趣互動提問。聽取;談經歷;初步感受。創設情景,激發閱讀興趣。整體感知提出主問題1:講講發生在“羚羊木雕”上的故事?
巡視、指導、鼓勵速讀課文;
用簡潔的'語言歸納每個小故事的內容;班上交流。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認識插敘的寫作方法。(訓練歸納能力和口頭表述能力)精讀感悟提出主問題2:
我從什么地方看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媽、爸、我、萬芳……) 巡視引導。
評價激勵。分組小聲朗讀課文;圈點批注人物的心理、動作、神態、語言等描寫方法;評價人物;筆記;朗讀展示(1、小組內交流2、全班交流)認識人物的描寫方法;了解人物態度和性格;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拓展延伸提出主問題3:
假如你是文中的某一人物,請談談怎樣做才能更好處理這件事情? 點評、激勵。
歸納、總結。獨立思考。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親情與友誼的關系,培養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我”被逼要回木雕
“我”慷慨地送木雕(插敘)交流
羚羊木雕萬芳和“我”換褲子(形影不離)溝通
“我”委屈地要回木雕和諧
【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04-25
教學設計方案06-13
教學設計方案模板08-08
體育教學設計方案01-19
生物教學設計方案02-01
優秀教學設計方案02-20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02-20
(優選)教學設計方案08-15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02-10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