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坐井觀天評課稿6篇
作為一名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評課稿,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快來參考評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坐井觀天評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坐井觀天評課稿1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青蛙和小鳥論天的大小這一件事,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是不對的。這篇課文主要由小鳥和青蛙的三組對話構成,對話的朗讀是本課的重點,寓意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今天聽了康老師的《坐井觀天》一課,我認為這節課從整體上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非常值得我學習:
一、語言親切自然,感染力強。體態優美,具有親和力。
二、課前談話,激趣導入
康老師通過猜圖、當小導游、分享旅行中的趣事等這一些孩子非常喜歡的形式,不僅訓練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讓學生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叫“見多識廣”,并適時地引出與之相反的“坐井觀天”這一課題。設計巧妙。
三、緊抓關鍵字詞和標點符號進行朗讀指導
一個“井沿”,一個“落”,一個“無邊無際”讓人記憶深刻。
通過擺一擺小鳥和青蛙的位置,讓學生深刻認識了“沿”的意思。(是井的口子,就是井口的一圈,最后終于說出是“井的邊”,老師順勢拓展,桌子的邊叫“桌沿”,帽子的邊叫“帽沿”,床的邊叫“床沿”。這個訓練讓學生不僅深刻認識“沿”的意思,連運用也能自如了。)
能抓住第一自然段中的重點詞語“落”,讓學生體會到小鳥飛的很遠,非常辛苦勞累。
通過出示“大海、沙漠、田野、天空的圖片直觀地來理解“無邊無際”,并相機出示句式進行訓練“無邊無際”,指導學生把學過的詞語進行靈活運用,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能舉一反三。再回到文本反復進行朗讀練習,對詞語理解到位而且拓展得當,可謂環環相扣。
在康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對問號、感嘆號的理解深刻到位,掌握了根據標點來表達語氣。
四、多種形式朗讀,明白文中道理
康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如自由朗讀、男女生賽讀、齊讀、指名讀、同桌合作朗讀、教師示范讀、表演讀等,可謂非常豐富。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康老師著重抓住以下幾個方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1.抓對話,第二次對話,在學生初步理解青蛙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天只有井口大”之上抓住“說大話”“井口大”兩個點,理解什么是“說大話”,哪句話是大話,進而引出青蛙對天的認識:“只有井口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這是一個反問句,老師通過換一種說法讓學生初步認識反問句與陳述句表達方式雖然不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不過語氣的程度不同。小鳥對青蛙的少見多怪并未反唇相譏,它誠懇地指出善意地糾正:“你看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2.第三次對話則抓住了兩個“笑”:“青蛙笑了,小鳥也笑了”。同樣是笑,笑的含義是不同的。青蛙的笑是自以為是,盲目自信的,小鳥的'笑是無可奈何的。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整堂課康老師始終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的發言都進行科學的評價,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投入學習,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這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老師使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讓短短的一節課留給學生無盡的回味,這節課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掌握了扎實的知識。
坐井觀天評課稿2
董老師執教的《坐井觀天》,這是一堂生動有趣的閱讀課。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青蛙和小鳥論天的大小這一件事,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是不對的。董老師這節課的教學體現了《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之中。從整體上看,這堂課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教師課前準備充分,設計的教學課件十分生動有趣,以動畫片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利用計算機形象、直觀的.特點,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2、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學生是主體,“教”致力與“學”,服務于“學”。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恰當地把教材劃為若干問題的層次,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總結規律,獲取“真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上課開始,老師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兩只小動物的具體位置,正是他們的位置不一樣,他們產生了爭論,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小鳥和青蛙之間發生了怎樣的爭論,帶著問題朗讀課文2-7段,這樣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興趣學習并能主動學習。
3、以讀為主,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這篇課文主要由小鳥和青蛙的三段對話構成,董老師在教學中抓住這三段對話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領悟文本蘊涵的深刻含義。比如在學習小鳥和青蛙的第二段對話時,老師采用了戴青蛙頭飾的讀青蛙的話、戴小鳥頭飾的都小鳥的話來進行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中思考:這兩只小動物對天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從而得知青蛙認為天只有井口大,小鳥則認為天無邊無盡。在朗讀中引導學生對“大話”和“無邊無盡”這兩個詞語的理解。說大話的意思就是吹牛,青蛙認為小鳥在吹牛。無邊無際的意思就是很大很大,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無邊無盡這個詞語,董老師還讓學生列舉出還有哪些事物也可以用無邊無盡來形容,得出答案:草原、大海、沙漠、大森林
4、創設了實踐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教師讓同學們做了一個實驗,讓他們把作業本卷成一個筒,這樣看和平時看有沒有什么區別,從而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了青蛙為什么會弄錯的原因。在理解課文后,老師做了一個假設:青蛙如果跳出井口,它會和小鳥說些什么呢?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這樣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總之,整堂課黃老師始終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的發言都進行科學的評價,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投入學習,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5、讓學生明白小鳥在井的什么位置,幫助學生理解“井沿”,從而明確“井沿”的具體位置。然后讓學生說說識記方法,并對易錯的地方進行重點指導,并讓學生練習而寫字,使學生牢固掌握本課所要認識并會寫的字。
總之,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體現了《課標》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之中,是一節十分成功的課。當然,任何一堂課總會有缺憾的地方,課件有個別地方不完美。
坐井觀天評課稿3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青蛙和小鳥論天的大小這一件事,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是不對的。這篇課文主要由小鳥和青蛙的三組對話構成,對話的朗讀是本課的重點,寓意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黃老師的這節課從整體上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課前準備充分
本課教師設計的教學課件十分生動有趣,以實物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課前精心準備頭飾,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利用形象、直觀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課文中“井沿”、“井壁”等詞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老師問題引讀,學生思后釋疑
如:上課伊始,導入新課后老師提出的疑問“故事中青蛙和小鳥為什么爭論”,因為學生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師把握這一契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并讓學生張貼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系句子和上下文,通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會說出很多答案:藍天、草原、大海……教師再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贊嘆天很“大”的語氣。學生通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后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煉。
三、以讀為主,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黃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分角色、表演等)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領悟文本蘊涵的深刻含義。
四、創設了實踐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教師讓同學們做了一個實驗,讓他們把書卷起來看天花板。從而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了青蛙為什么會弄錯的原因。如在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做了一個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說談些什么?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這樣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總之,這是一節較成功的語文課,老師使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與同學友好相處,注意說話方式。讓課堂短短的40分鐘,讓短短的一節課留給學生無盡的回味,乃至帶給學生深遠的影響。這節課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掌握了扎實的知識。
不足之處:
五、多種形式朗讀,明白文中道理
吳老師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如自由朗讀、男女生賽讀、齊讀、指名讀、同桌合作朗讀、教師示范讀、表演讀等,可謂非常豐富。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于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吳老師著重抓住以下幾個方面很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1.抓對話,第二次對話,在學生初步理解青蛙認為小鳥在“說大話”“天只有井口大”之上抓住“說大話”“井口大”兩個點,理解什么是“說大話”,哪句話是大話,進而引出青蛙對天的認識:“只有井口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這是一個反問句,吳老師通過換一種說法讓學生初步認識反問句與陳述句表達方式雖然不同,但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不過語氣的程度不同。小鳥對青蛙的少見多怪并未反唇相譏,它誠懇地指出善意地糾正:“你看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2.第三次對話則抓住了兩個“笑”:“青蛙笑了,小鳥也笑了”。同樣是笑,笑的含義是不同的。青蛙的笑是自以為是,盲目自信的`,小鳥的笑是無可奈何的。
3.通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整堂課吳老師始終以學生為本,對學生的發言都進行科學的評價,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投入學習,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這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老師使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讓短短的一節課留給學生無盡的回味,這節課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掌握了扎實的知識。
坐井觀天評課稿4
《坐井觀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青蛙和小鳥論天的大小這一件事,告訴我們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是,是不對的。這篇課文主要由小鳥和青蛙的三組對話構成,對話的朗讀是本課的重點,寓意的理解是本課的難點。田敏老師的這節課從整體上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課前準備充分。
本課教師設計的教學課件十分生動有趣,以實物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利用形象、直觀的特點,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很好地理解課文中“井沿”、“無邊無際”等詞句的意思,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巧妙地把課文分解成若干問題,注重層次性,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得出結論。
三、以讀為主,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教學中抓住本課的語言特點,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并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領悟文本蘊涵的深刻含義。
四、創設了實踐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
在理解課文內容時,教師讓同學們做了一個實驗,讓他們把書卷起來看天花板。從而讓學生通過實踐理解了青蛙為什么會弄錯的原因。如在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做了一個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后,會看到什么?說談些什么?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創造力,這樣切合實際,使“坐井觀天”這個寓言本來比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建議:
1、在突破寓意這個教學難點時,搭建的兩個語言訓練平臺還需斟酌:
之一:小鳥為什么說對了?青蛙為什么說錯了?此處引導指向模糊,對于二年級學生提問需要直接明了,改為“小鳥和青蛙為什么看到的天不一樣?”會更好些。
2、拓展環節: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因為沒有情境的創設,回答時孩子的想象受到限制。假若換成:帶上頭飾,扮演青蛙,讓學生就當這只青蛙進行說話表達是不是更能激發其想象力呢?
總之,這是一節較成功的語文課,老師使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與同學友好相處,注意說話方式。讓課堂短短的40分鐘,讓短短的一節課留給學生無盡的回味,乃至帶給學生深遠的影響。這節課老師教得快樂,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里,掌握了扎實的知識。
坐井觀天評課稿5
《坐井觀天》是一則有趣的寓言故事,課文主要通過小鳥和青蛙的三次對話,來爭論天到底有多大的問題。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站的高度不同,所見也就不同。本課課文短小精悍,學生讀起來道理也容易懂,但是,如何落實好本文的語言文字訓練呢?這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
一、重視識字、寫字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要重視識字、寫字的教學。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是這樣指導的。
“渴”和“喝”兩個生字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點水旁;“喝”是用嘴喝水,所以是口字旁。
“際、沿”:都是左右結構,都是“左窄右寬”。“沿”:第五筆是橫折彎。“際”字的左耳旁中的“阝”要寫得稍小一些,不要超過田字格中的“橫中線”。
像這樣容易記混的字、容易寫錯的字,通過我的對比、引導,學生掌握的較好。
二、通過分角色朗讀,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本文的朗讀,學生對小鳥的話不難理解,但是對青蛙的話學生是比較難理解的`,有的學生在朗讀后,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青蛙是從生下來,就在井里嗎?”顯然,學生是在懷疑,因為他們看到過池塘里的青蛙,看到過田野里的青蛙,但是,他們想不到井里也會有青蛙,尤其是,學生更沒有坐在井底看天的經驗,因此,我通過讓學生看窗戶外的天空,再用卷好的紙筒看外面的天空,學生就能體會,井中的青蛙原來看到的天真是井口那么大,他們也就能進入角色進行朗讀、體會了。
三、續說故事
這是訓練學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又有了對井底之蛙的理解,那么,他們對青蛙如果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空有多大、青蛙會看到什么景象也就會言之有物了,結果,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說出青蛙的跳出井口是感受,以及看到的美麗景象。
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補充相應的知識,比如,這是個寓言故事,在導入新課時,可以以寓言故事導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會更好。
坐井觀天評課稿6
1、教學課件設計精巧
在這節課中,看到侯老師制作的教學課件就能發現,侯老師在這節課的設計上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教學課件設計的十分生動,以實物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針對小學生形象思維發展活躍的特點,采用動畫展示的形式,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了“井沿”“無邊無際”等詞語的含義。
2、識字教學,展示教學亮點
識字教學也是課堂上的一大亮點。識字寫字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這堂課上,侯老師另辟蹊徑,在開始授課的時候,侯老師就通過故事的講述,用直觀、形象的版畫理解“井沿”,并讓學生張貼小鳥在井的什么位置,從而明確“井沿”的具體位置。對于“無邊無際”一詞的教學也是別有用心,在理解了“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并擴展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就說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這一引導,不僅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了要學的詞語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做到了知識的遷移,這種能力的培養也為學生以后更好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侯老師的這一點,做的非常好,值得我們學習。
3、以讀為主,扎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在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都知道“讀”的重要性。在這節課中,侯老師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在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以及文章的含義,使教學有一個水到渠成的`效果。并且侯老師在學生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范讀,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吸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
4、創設了實踐的空間,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的能力
侯老師也善于創造想象的空間,不著痕跡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后,教師做了一個假設:青蛙跳出井口后,他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從而給學生創造了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因為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他們正處于愛玩、愛動的年齡,如果老師能夠抓住這一特性,并且在教學設計上予以考慮,那么課堂教學不僅能夠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以后的教學也將更有新意。
【坐井觀天評課稿】相關文章:
坐井觀天評課稿06-01
坐井觀天評課稿11-25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11-27
《坐井觀天》評課稿01-07
評課稿:《坐井觀天》03-29
[經典]坐井觀天評課稿08-22
(精選)《坐井觀天》評課稿07-17
(精選)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9-07
《坐井觀天》優秀評課稿12-02
坐井觀天優秀評課稿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