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開天地評課稿[合集3篇]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1
今天聽了夏老師執教的《盤古開天地》一課,教學活動中,夏老師十分注重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語文知識點落實到位,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和諧的統一,課堂中不少精彩片段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盤古開天地》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辟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辟天地而勇于獻身的精神。夏教師在教學時就緊緊抓住神話故事的特點,以“盤古是怎樣創造美麗的宇宙?”為主線展開教學,在引讀、想象、體驗中感受盤古這一神話人物那頂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獻身的偉大精神,領略神話故事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精彩片段一:教學方法和手段靈活多樣。
我們知道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夏老師依據三(1)班孩子們的特點,靈活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多種學習方法。例如:在詞語的積累這個方面,教師用了知識遷移法,先讓學生把書中偏正式的詞語結構弄明白,如再讓學生按照這樣的結構說詞語,從而積累到更多詞語,這樣一直訓練下去,積累下來,同學們的寫作水平準能提高。
精彩片段二: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抓住“掄起”與“拿起”、“猛劈和猛砍”這兩組詞的對比,并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教師讓學生在學習生字詞的時候,在反復朗讀中發現這個現象,并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同時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使更多的學生參與了訓練。
精彩片段三:結合文本 ,展開想象
給學生廣闊的空間,學生的想象會讓你驚嘆不已。在教學第四自然段“盤古倒下后,他的身體變成什么”這里時,夏老師采用了引讀、師生分句讀,為學生營造了輕松、愉悅的朗讀氛圍。同時隨機摘錄了這一節中的`優美的詞組,通過美讀,為下一環節學生仿寫“他的( ),變成了 。”一句話做了知識的鋪墊。在充分的朗讀之后,從書中省略號引導讓學生自己想象盤古身體還會發生哪些變化?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么。教師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點,以詩歌引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盡情想象盤古身體還會有哪些變化,引導學生關注盤古身上的東西與大自然的事物之間的關聯,既讓學生讀懂如何合理想象,授之以漁,又為接下來的小練筆做好鋪墊,讓學生學會運用合理的想象寫句子,學的輕松,扎實。再次讓學生感受神話的神奇之處,更讓學生在想象的同時體會盤古為了人類而自我犧牲、獻身的精神。
個人的不同看法:
1、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過多。
2、揭示課題后,教師引入了神話的定義,但是課堂上卻沒有有關讓學生理解神話特點的教學環節。
3、體驗感悟盤古的辛苦,偉大的英雄形象不夠深入人心。
4、課文內容教學形式能否做一下調整?在學習課文時,教師還是用教師領著學生逐段分析的學習方式,我想,既然教師已經指導學生找出了中心句,那我們就應該利于這個教學環節,利于中心句結合課后的詞語積累來設計2個問題進行教學:盤古是怎么創造這個美麗的宇宙的?這個美麗的宇宙表現在哪里?從而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句子來研讀,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得到了體現。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2
《盤古開天地》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分三個部分,把盤古"用他的整個身體創造了美麗的宇宙" 的過程描寫得非常清楚。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贊美了他為開辟天地而勇于獻身的精神。
教學中,劉老師十分注重學生主體能力的培養,語文知識點落實到位。聽了劉老師的課之后,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動畫引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的持久動力。上課伊始,劉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孩子們喜歡的神話故事動畫片引出課題,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劉老師揭示出全文的中心句讓學生進行質疑,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重點有了明確的認識。這樣,在接下來的讀、思、品、議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讀懂課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重視語言的積累與訓練
本課教學中,劉老師比較注重學生的語文積累。如在課文第二段中出現的意思相反的詞和意思相近的詞,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帶著喜悅之情來收獲自己發現的成果,培養學生對好詞佳句的敏感。第四段中,讓學生找出優美的詞組,通過“他的 ,變成了 的 。”的句式練習,及時積累了句子,從而也給了學生一次說話的訓練,達到語言運用的效果。(學生相互問答的形式特別好,無形之中把相關句子都背了。)
三、邊讀邊想象,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配樂朗讀第四自然段時,劉老師要求邊讀想象畫面,不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拓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盤古的偉大之處,體會到他的獻身精神。
另外,在三年級,“識字”仍是重要的教學環節。這一節課中劉老師也十分注重這一點,由字到詞,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認讀,并及時正音。
最后,提點小建議:全文的中心句讓學生自己找出來,這也是一項重要的閱讀訓練;在學習課文的第2、3自然段時,可讓學生找出描寫盤古動作的詞句進行品讀,既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確,又體會出盤古開辟天地時的艱辛及其對人類作出的巨大貢獻。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3
上星期四聆聽了袁巧玲老師的《盤古開天地》這節課,感受頗深。具體收獲如下:
一、課題的引出聯系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課前袁老師通過幾幅關于神話的插圖,讓孩子們猜猜這是哪些神話故事,在他們興趣盎然的時候馬上引出了課題,激發了他們對新的神話人物——盤古的好奇心,也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點 ,創設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
在這堂課上,袁老師“以讀代講”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開天辟地。在教學時,我抓住“掄”“劈”這兩個詞語,準確地寫出了盤古分開天地的艱辛與決心,并讓學生在朗讀時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的恰到好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我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對比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的'所妙之處。還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為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著天,用腳使勁蹬著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讓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感受盤古開天地的偉大、勇敢、堅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整節課設計新穎、環環相扣,把握了學生的年齡特點,體現了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總的來說,是一節成功的課。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相關文章: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05-26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06-02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07-26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04-06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07-24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通用04-27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5篇04-07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5篇)04-07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精選5篇)04-07
盤古開天地評課稿6篇04-06